没口才的律师,适合做什么?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谢《中外管理》的读者10年来阅读我的文章。从本期开始,我将争取每期写一个面
  相解析与职业发展的案例。有此动议,是因为:我从2003年年初开始做猎头顾问,面
  试了数以千计的老总。仅今年1月份,我就面试了84位老总。集中的量变引起了质变,我
  对这个领域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把经验分享给大家,拨开几千年来面相玄学的迷雾,
  为读者做一面相的科普教育。同时大家也能自我对照,挖掘自己的价值和特长,寻找到
  最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舞台。
  
  初见律师W先生,身高1.80米左右,眉清目秀,斯文中透着英气,面色正,方形脸,英挺、俊朗,帅呆了。
  W有如下的职业发展路程:18岁高考,他的成绩比当年北大法学专业录取线还要高出三十多分,但因没敢报,被第一志愿某政法大学录取了。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司法学校当老师,两年后考上人大读了法学硕士。毕业后进了政府机关,两年后辞职进了律所。又两年后进入了一家副部级大型企业集团做法律顾问,不到一年就提升为法律部经理。四年以后,又被朋友拉入律所,一起做合伙人律师。又四年,再被朋友拉到另一家律所做合伙人,共做了七年的合伙人。
  像他这样的学历、经历、资历,外形、气质及相关自然条件者,律所合伙人正常年收入应该是在二三百万。但目前他的年收入却在40万以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差距呢?问题可从他的动态面相上找到答案。
  
  面相特征一:上嘴唇过厚
  当他端坐在我面前时,静态面相几乎无可挑剔。当他讲述他的职业发展经历时,我却立即发现了他的动态面相有问题。面相的第一个问题——上下嘴唇厚度不对称,上嘴唇至少比下嘴唇厚40%。这样一种面相结构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答案是影响沟通与交流。
  平常两个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有效的对话和沟通,需具备三个要素。第一,说话人的发音系统完好。第二,听话人的收音系统完好。第三,传播声音的介质必须是空气。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沟通,都是在收音系统完好和空气介质正常的情况下,因而一个人讲话系统是否完善,往往会影响到沟通效果。为什么播音员的声音那么悦耳?演讲家的声音那么动听?就是因为他的发音系统完善,又经过了长期的训练,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
  坐在我面前的这位律师,问题就出在他的发音系统:上嘴唇厚,下嘴唇薄。上下嘴唇对称者发出的声音气流均匀,而上嘴唇厚、下嘴唇薄者发出的气流不均匀,这样一种发音结构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说话时,从胸腔到嗓子发出的气流,到嘴唇处遇到了障碍,由于上下嘴唇厚度不对称,上嘴唇因为重量比较大,阻碍了气流的释出,这样声音击动空气就跟正常击动空气不一样,听者耳膜受到的气流震动也是不均匀的,所以你听到的声音就不舒服。这就是大家往往听到很多厚嘴唇的人说话听着有沉重感,尤其上下嘴唇不对称的人,你会感觉他总说不清楚。
  
  面相特征二:上嘴唇呈锯齿状
  他的动态面相还有第二个问题。正是由于上嘴唇过厚,肌肉堆积,使其说话时上嘴唇呈三个锯齿状。本来上嘴唇和下嘴唇磨出来的声音就不均匀,再加上三个锯齿状,出来的声波结构可以想像是什么状态。我们上下嘴唇匀称的情况下说话的声音是一个圆弧状的气流,传到你耳膜时,均匀的冲击波击动耳膜所产生的听觉感受非常舒服。而上嘴唇厚,再加上三个锯齿,发出的声音气流不但不均匀而且是锯齿波,这样的声波传到耳膜时,听起来就会特别难受。
  因此拥有这样发音系统的人,你就不想听他说话,于是听者就走神,就倦怠,交流进行就不顺畅。而听者的这样表现,又会给说话的人造成一种心理打击,于是他就特别想把听者的注意力拉回来。同时他担心听者没有听懂前面讲的,就又重复前面的话。但越重复,听者就越烦,越不想听,讲的人心里就开始紧张。越紧张心理障碍就越大,他就越讲不清楚,听者就越不适应,他就更紧张,甚至结巴。这样,他就陷入了恶性循环。所以,这样的沟通效果会非常差。
  这样的一位沟通者,如果做技术性或做一般工作,没有大问题,但是他作为一个律师,就遇到了职业障碍。律师需要雄辩才华,口若悬河,需要激情澎湃。因此,尽管他也做律所合伙人,但就是拉不来案源,上不了法庭辩论。而案源和法庭诉讼正是律所考核合伙律师的两个关键指标。律所首先是靠案源,谁能拉来案源就是律所主要贡献者;谁能上法庭去应诉和抗诉就是律所主要贡献者。所以,他在律所里一直得不到重用,就是个普通律师的待遇。他的职业发展在律所受到了严重障碍,因此他经朋友推荐坐到了我面前。
  
  无口才,为何总被朋友邀合伙?
  虽然他做的是普通律师工作,又为什么屡屡被同学、朋友拉去做律所合伙人呢?这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短必有长。正是因为他口才表达不清楚,不能像优秀律师那样口若悬河、激情澎湃,导致他只能是扬长避短,他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学习了大量的法律专业知识。也正因这样,他的法律知识体系超常的丰富,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条文,了解得一清二楚,做到烂熟于心。也正是这样,他三次考北大法学博士,笔试都考了第一名,但是一直没有被录取。他也纳闷,为什么没有被录取?我告诉了他原因:“就是因为你这样一个面相结构,也许录取老师并不从面相的角度看,但朴素的认识,会认为你表述不清楚,做法律工作有障碍。”
  而朋友之所以拉他做律所合伙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这人人缘很好,不爱计较和争执,非常好合作。二是我有一个强项,法律知识很丰富,有很系统的理解,很少有人能达到我这程度,所以就连我报名的博导,他的著作里面都引用我的观点。朋友同学拉我做律所合伙人的另一原因是我在合同拟定方面擅长,而且案源准备得细致和全面,有些案件如果不是我准备的,就有可能输掉;而即使一判输了,回来后我认真准备一下,到二判时就会胜诉。我做的案源准备,就会跟着上法庭,别人当主辩,我旁听,在法庭上如果对方举出新证据,我能快速找到法律依据让主辩给对方驳回去”。
  于是,我总结说:“你的强项在幕后准备。这些律所合伙人一般是不做的,而由普通律师做。你尽管是律所合伙人,但由于你的沟通表达能力欠缺,尽管你对律所有很大的价值和贡献,但律所不会因你一人来改变考核机制。所以,虽然你身为律所合伙人,却干的是后台律师工作,所以你的收入也只是一般律师收入,只不过你是位更优秀的后台支持律师。”
  
  职业分析:做什么最顺手?
  接着,我和他一起分析他的几个职业发展方向:“你想到大学里当老师、当教授,但你没有博士证书;你想考博士,虽然考了三次第一,但没有被录取;尽管你考得很好,但考的是法学知识,而作为法律工作者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口才上,您本身就表述不清楚,所以进不去;你去律所做合伙律师,实践证明你拉不来案源,上不了法庭辩护,只能做后台辅助工作;你当政府公务员,从政做法官,但年龄都40岁冒头了,在中国目前的公务员成长机制下也晚了。”
  他马上问:“那您说我到底该做什么?”
  我说:“你回忆一下在你的职业发展历程中,哪一份工作你做得最顺手?最有成就感?你的能力得到了最大发挥?”
  他想了想说:“应该是在那家副部级企业当法律部经理,当时带有近二十人的法律顾问团队。”
  我问:“当时你的最大工作成绩是什么?”
  他说:“我去的第一年,这个单位有上百件诉讼案件,要么我们起诉别人,要么别人起诉我们,天天忙于诉讼,搞得人非常疲惫。第二年就变成二三十件了,第三年也就两三件诉讼,第四年就没有诉讼案子了,搞得法律部管诉讼的律师无事可做。”
  我又问:“为什么会这样你思考过吗?为什么你去了法律诉讼案件减少了呢?这说明了什么?”
  他说:“我刚去的头一两年诉讼案件之所以多,是因为前期合同拟定的时候不完善,漏洞太多。合同条款主要是严谨,而不是条款多么苛刻,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双方当事者的利益。造成合同漏洞多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家不太重视,二是法律知识不全面、不丰富。我的工作重心是放在合同起草和拟定的过程中,要下功夫、要严谨,尽量不走诉讼的路子。因为打官司无论输赢,都会带来企业的品牌和经济的双损失。”
  我说:“你说得很好!《易经》认为人之间要不讼,就是不争执,不诉讼,不打官司。做企业就是要和气生财,目标不是把官司打赢,而是尽量不去打官司。你在工作中把重点放在合同的起草拟定上,追求严谨完备,双方在合同沟通期间就把责任和义务界定得清晰明了,这就减少了理解的歧义,打官司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职业规划:未来瓶颈如何突破?
  那么像他这样的情况,未来的职业发展该怎么走?
  我对他讲:“你最适合的就是到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干法律合同起草工作,做一个法务负责人,做一名大企业的法律顾问或叫法务总监,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你法律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你去了有可能让企业的法律诉讼案件大大降低,把很多企业有关诉讼的风险、诉讼的损失统统在合同起草阶段消灭掉,防患于未然。我觉得你对一个企业最大的贡献就在这里。”
  老板正常找律师,是看律师的名气,看律师是否能口若悬河和雄辩的才华。如真如此,那这个企业就不会有安宁日子了!因为具备雄辩才华的律师,为了展示自己雄辩的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打官司。他会整天把精力用于诉讼,因此就没时间准备基础的东西。所以老板请法务总监,最好不要请口若悬河、雄辩才华的大律师。
  这位仁兄非常认可我的观点,委托我们推荐工作。后来,我们把他成功推荐到一家大型集团做法务老总。前提是我跟老板做了细致深入的沟通。那个老板说过去他的企业就是这样,请了好多律师,经常出诉讼问题,打来打去,弄得身心疲惫,媒体再跟风炒作,弄得企业狼狈不堪,是赢了也不是败了也不是。随后他非常认可我的看法,就录用了这位没有口才的专业律师做法务总监。我对老板说:用这样一位法务老总,第一年肯定还有法律诉讼,因为这是你原来的法律体系积累下来的,但随后的法律案件会逐渐减少,两三年后你企业的经营环境会逐渐和谐健康起来。
  当然老板也付给了这位法务老总不错的薪酬,那位律师也非常高兴:不仅刷新了他的收入记录,而且他也找到了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
  同时我也和他的老板沟通:千万不要过了三四年企业没有法律诉讼了就不重视法务工作,甚至辞退这样的防火者。如果说企业法律诉讼是老鼠,这样的律师就是猫。猫在老鼠就不出来,猫不在老鼠就立即猖狂。这样的律师就是企业的防火英雄,应重奖而不是冷落。
  本文作者系北京腾驹达猎头公司董事长,联系邮箱:jingsuqi@timehr.com。
  责任编辑:杨 光
其他文献
读了《为情所败的商场老将》之后,心情很复杂:真是像摔破了调味罐,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好端端的金大地房产公司濒临倒闭,聪明能干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唐松情感、事业两茫茫,其乐融融的唐氏家族更是四分五裂……除了那位事前就算好了账的“小萌”之外,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都感到了郁闷。如果冷静下来分析,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的问题导致了这场悲剧呢?让我们从情、理、法三方面来剖析一番案例主人公唐松的所做所为。    情感,“道
期刊
许多中层主管,总是热衷于学习业务知识,以期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业务水平,谓之充电。然而,刚刚逾越了80后员工的管理难题,随即85后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年轻下属的问题刚刚有了转机,老员工的问题又暴露了出来……可谓应接不暇。  管理者积极参与管理培训和系统学习的努力固然可贵,但你很可能忘记了,最轻松的办法,其实是拾取身边的智慧。这些身边的智慧,可能正可以成为你解决问题的捷径。  很多人都认同“21世纪是靠
期刊
孩子有一种符合他们自身需要的学习方式,并且对这种方式运用得非常自然。  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会体现在孩子的游戏和试验中。  孩子大脑的工作方式,有时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    让孩子去“鼓捣”    家长是不是有这个共识:孩子常常在浪费时间去“瞎鼓捣”。而且,很多孩子很愿意玩儿自己已经很熟悉的游戏,不厌其烦。比方说,前文案例中,父亲认为那个拼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孩子却在看似没有推理的“鼓捣”之
期刊
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和全球化的市场里,中国企业显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他们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欧美、日本的管理营养,又同时不断地实践着自身的管理创新。  那么我们是否已经形成“中国式管理”了?恐怕还为时尚早。我们还没有出现像福特、丰田那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企业,自然也还没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堪称“体系”的管理“模式”。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我们“人在路上”。  当然,这样的记录、整
期刊
身处困境,有时一句话可能就会让你顿悟真理,让你拨开云雾、豁然开朗。而谚语,就具有这样的力量!  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数不尽的谚语,且色彩缤纷。如今,这些谚语的来源多数都难以追溯,有的也无法揣度创造者的初衷,然而,它们的生命力却依旧蓬勃!而且,各国的谚语居然常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如果你有心收集它们,细细琢磨,将给你的职场生活带来更多智慧,更多的会心一笑。  在此,我
期刊
金融危机之后,人们总会对危机进行反思,由此对经济金融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银行业更需精细管理    2007年春的一个周末,杨柳初绿,微风徐徐,我们假怀柔一角讨论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其时,中国的主要国有银行已经经过了三年的股份制改革;也经历了法律尽职调查,建立了由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机制框架,并先后转制为股份制公司;其后又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先后于
期刊
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只有“教”才能“会”,只有“学”才能“习”。  而事实上,有时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需要你去教给他的。甚至,如果你强行按着自己的意愿和方法去教,反而会让还没有感性认知的孩子更糊涂和更不理解。同时,还有一种潜在的可能,就是抹杀孩子探索未知的兴趣。事实上,孩子有许多能力是你远远不能想像的,比如:自我学习的能力。  身为职场精英和企业主管,我们总希望让孩子在最快的时间,掌握最多的本事和
期刊
听过一个印象很深的故事:一个人带朋友去自己家里做客。快到家时,经过一个坐在路边的乞丐。这个人拿出点钱给了乞丐,乞丐却一声没吭,并没表达出感激。朋友有点生气,说:“看来以后不能给乞丐施舍了!你难道常给乞丐钱吗?”这个人说:“是的,我常给,包括这个在自己家附近的乞丐也常给。他们表达不表达感激是他们的事儿,给不给人施舍是我的事儿。既然我觉得有些人是应该给的,那给就是了。”  这个故事之所以给人印象深刻,
期刊
中国应急起直追,将减碳经济视为中国新世纪的最大战略机遇。  人类历史的发展,往往有着一些事先完全无从预知的巧合与因缘。    拿什么填补后危机的真空?    21世纪初,人类经历了一个世纪金融经济危机。说到底,危机来自于泡沫的破灭。而这个全球范围长期大泡沫的形成,却源自于上个世纪:1.过度透支的消费行为;2.过度扩张的财政赤字;3.衍生性金融商品高标杆的夸张操作;4.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货币纪律
期刊
“以民为本”谈何容易    在我们2009年11月召开的第18届官产学恳谈会上,嘉宾们围绕“2010决胜复苏期”谈了方方面面的看法。会后,我反复想:什么是当今社会和企业管理的核心?    “小摊贩”反映“大民生”    每天早晨,我上班都经过一个路边摊贩市场。摊贩们一年四季站在那里,天寒地冻、风吹雨打……但他们总是笑脸迎人,因为他们要生活。可是他们总是心惊肉跳地睁大眼睛四处看——有没有城管来。一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