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优秀的语文教师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创造出完美的课堂。
一.研究教师行为,捕捉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内心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确定那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教学《祝福》时,可以精心选取两个教学细节——一是小说中的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小说《祝福》刻画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课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再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互配合,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整个变化过程,也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逼到绝境而致于死地的。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形象而逼真的肖像描写,通过刻画人物本身直观真切的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的变化与反差,从而对罪恶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同时也使文章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两个句式的比较“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和“你放着罢!祥林嫂,我来摆。”一称呼在前,一称呼在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称呼在前,表现了四婶的慌忙紧张,因为鲁四老爷“暗暗告诫四婶”“祭祀的时候用不着她沾手”“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二.研究学生行为,捕捉教学细节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现在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关注“聆听”这一细节。倾听学生发言,从中找出生成点,从而捕捉教学细节,推进课堂教学,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功。
阅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我询问大家的感受,一位女同学的回答令人意外,她大声说“很浪漫”。引得全班轰然大笑。因为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对“浪漫”这个词非常敏感。既然这样敏感,我索性顺着“敏感话题”让学生体会一番“浪漫之旅”。于是,我让学生们倾述了对浪漫一词的理解,又让学生们找到文中让人产生美妙感觉的句子,学生们找到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与他们脑海里与浪漫搭得上边的景致。在品读富有诗情画意文句的同时,学生也慢慢地理解了作者由眼前之乐想到人生之短暂,引发流年易逝的感慨。在慨叹人生无常,世事流逝的情况下,一个人还去吟咏风月,他必是一个浪漫之人。于是一个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观点脱颖而出:原来浪漫不只是风花雪月,浪漫还可以是一种性情,一种风骨,一种灵魂的诗意寄居,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
三.分析非预设性生成,利用教学细节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过程,可事实上,我们在预设教学时,会立体地进入头脑中的虚拟“课堂”,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流程。让教师、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互动起来,充分设想很有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当这种情境出现时,自已能够从容不迫地引导点化:或放大,追问深入;或搁置,委婉拒绝;或缩小,迂回突破,有的放失地将其引向“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因此,捕捉课堂上的教学细节,采取恰当的措施,教育就能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改变人,塑造人:这样的教育,才是有底气的。
侍家京,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一.研究教师行为,捕捉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内心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确定那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教学《祝福》时,可以精心选取两个教学细节——一是小说中的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小说《祝福》刻画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课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再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互配合,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整个变化过程,也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逼到绝境而致于死地的。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形象而逼真的肖像描写,通过刻画人物本身直观真切的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的变化与反差,从而对罪恶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同时也使文章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两个句式的比较“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和“你放着罢!祥林嫂,我来摆。”一称呼在前,一称呼在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称呼在前,表现了四婶的慌忙紧张,因为鲁四老爷“暗暗告诫四婶”“祭祀的时候用不着她沾手”“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二.研究学生行为,捕捉教学细节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现在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关注“聆听”这一细节。倾听学生发言,从中找出生成点,从而捕捉教学细节,推进课堂教学,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功。
阅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我询问大家的感受,一位女同学的回答令人意外,她大声说“很浪漫”。引得全班轰然大笑。因为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对“浪漫”这个词非常敏感。既然这样敏感,我索性顺着“敏感话题”让学生体会一番“浪漫之旅”。于是,我让学生们倾述了对浪漫一词的理解,又让学生们找到文中让人产生美妙感觉的句子,学生们找到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与他们脑海里与浪漫搭得上边的景致。在品读富有诗情画意文句的同时,学生也慢慢地理解了作者由眼前之乐想到人生之短暂,引发流年易逝的感慨。在慨叹人生无常,世事流逝的情况下,一个人还去吟咏风月,他必是一个浪漫之人。于是一个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观点脱颖而出:原来浪漫不只是风花雪月,浪漫还可以是一种性情,一种风骨,一种灵魂的诗意寄居,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
三.分析非预设性生成,利用教学细节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过程,可事实上,我们在预设教学时,会立体地进入头脑中的虚拟“课堂”,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流程。让教师、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互动起来,充分设想很有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当这种情境出现时,自已能够从容不迫地引导点化:或放大,追问深入;或搁置,委婉拒绝;或缩小,迂回突破,有的放失地将其引向“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因此,捕捉课堂上的教学细节,采取恰当的措施,教育就能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改变人,塑造人:这样的教育,才是有底气的。
侍家京,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