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辣刺骨,鞭辟入里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D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对现实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批判态度。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作者以嬉笑怒骂、横眉冷对的方式,对强权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批判。《拿来主义》一方面斥责了国民政府一味投降的无能与软弱,一方面对于文艺阵线内部的错误进行了驳斥。文章见解深刻,一针见血,令人不得不深深佩服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一、形象生动
  对于社会现实,鲁迅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同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对当时的人、事进行了批判与揭露。作为一篇讽喻时事的杂文,《拿来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擅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原本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了解和接受。“拿来主义”这一说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拿来”这一词语,不仅十分生动,同时通俗易懂,让人一见便能领会其含义。
  在对“拿来主义”这一说法进行具体阐述时,鲁迅以一所大宅来打比方,用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尽管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是一个非常精深的问题,但议论时并没有写得太过高深,而是将大宅子作譬喻,接着运用“鱼翅”“鸦片”等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来进行比喻,不仅使得抽象事物更加形象,而且道理也更加浅显通俗,使得文章富有独特的讽刺意味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毫不留情
  鲁迅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掌权者无能昏庸,面对列强只能步步后退,没有丝毫的斗争意识,只是一味地息事宁人。有鉴于此,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文章讽喻现实,尤其是他的杂文,总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作者还详细介绍了中国社会占据主流的多种主义:其一是闭关主义,长期以来,中国闭关锁国,既不会将目光投向全世界,也不准他人轻易迈入,直到被列强的枪炮砸开了国门,中国又开始奉行“送去主义”,列强索要什么,中国就立即送去什么。短时间内还行,只是时间一长,后果不堪设想。
  在陈述“送去主义”种种弊端的同时,作者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在提出“拿来主义”的同时,作者还进一步提出,在拿来的同时,人们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要具有不一样的眼光,凡是列国的垃圾我们一概不能要,要拿就拿精髓,要拿就拿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对自己提出的道理进行论证时,作者逐层深入,毫不留情地揭露问题的本质,读者变得清醒的同时,也领教了作者的锋芒。鲁迅的杂文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强烈的战斗色彩,所进行的论证逻辑严谨,不容人辩驳。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鲁迅不仅深刻地意识到了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非常善于运用语言揭示问题。因此,他的文章总是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战斗意识,他被称为时代的战士、革命文艺的先锋。
   三、点到为止
  尽管鲁迅的文章运笔如刀,锋芒毕露,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限制,在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上,他仍然言辞闪烁,点到为止。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统治者对外谄媚,对内却实施高压政策,对于不符合统治者需求的言论,一律封杀,底层百姓很难寻找到一条有效的渠道表达心中真实的想法和看法,而文艺界也被白色恐怖所笼罩,以至于作者在写作本文时,不得不心存顾虑,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只能选择闪烁其辞,讳莫如深。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作者尽管也对时局与政治进行了抨击,但大多是点到为止,尤其是对于当局所做的一些行径,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叙述帝国列强对待中国的种种做法时,作者也曾说不愿详细地进行举例。
  由此可见,作者真实所见远比文章中所阐述的更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明言,只是隐晦地意指。由此可见,作者心中有千言万语,但是因为高压政策的限制,只能隐约透露少许。正因为如此,《拿来主义》看似在讨论文化问题,但又不只是针对文化问题,而是着眼于整个局势,在文章所提及的内容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这一方面说明鲁迅杂文所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看似将矛头指向文化问题,同时又波及其他问题;另一方面则说明,为了让文章能够顺利“面世”,尽可能减少麻烦,作者不得不采用一些“曲笔”,看似在说一件事,其实还包含了其他事。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同时理解作者用笔的真正含义。
  在近代文学史上,《拿来主义》可以说是不朽名篇,尽管离文章问世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但至今读来仍具有现实意义,如鲠在喉。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于国外先进的技术及经验,我们必须给予重视,要懂得学习与借鉴。但与此同时,对于其中的一些糟粕,我们也必须始终保持批判的态度,要态度坚定地予以否决。唯有在批判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进行接收,我们才会不断取得进步,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作者單位: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26600)
其他文献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是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资源的使用常常局限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忽略了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资源的运用。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目前,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有不少优秀资源,教师依托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师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  所谓“深层学习”,是指在教师创建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学生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
期刊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预示着教育教学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迈进“核心素养”4.0版的新时代。课标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同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
期刊
《将进酒》出自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该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该单元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理解为前提,这就需要有一个较好的解读文本的过程。反观教学,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的不是引导学生学会写古诗,而是诗歌蕴藏的魅力,只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学生才会产生爱读的兴趣,感受到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对话,体悟诗人的个性及其内心
期刊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要真情写作,流畅地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发挥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可是,当下的高中写作课堂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语文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体验式”写作教学模式,针对高中生的写作现状,结合社会热点和实际生活,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灵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作文写作实训或者组织学生定期去社区从事志愿活动的机会,让学
期刊
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课上,许多教师会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分析小说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几乎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教学设计。这就值得我们深思:小说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究竟有何魔力,引无数教师竞折腰,纷纷前去一探究竟呢?  追根究底,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理论,最早出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季莫菲耶夫的《文献原理》一书,原文是这样的:“和生活过程中任何相当
期刊
学生对语文发生兴趣才能有自主学习的态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对韵律、节奏、语言的美有天生的本能的喜欢,所以语文的词汇表述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破折号的用法十分广泛,学习破折号的多种描摹特点,可以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下面笔者以鲁迅先生名篇之作《药》一文为例谈谈小说中破折号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手法。文中共用了23个破折号,是教材中用破折号最多的一篇,这些破折号不
期刊
古代诗歌教学的难点集中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张玉新老师《杜诗三首》一课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生硬的解读诗歌的方法,而是着眼于唤醒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美文可以怡情,而好课则需像品一壶老酒一样,慢慢品尝,方能沁人心脾。  一、批注式学习,指导学法潜移默化  文字批注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张老师在课前检测阶段要求学生默写古诗,注意行距,以便做标记,是在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批注式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对文本进行
期刊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它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立德树人。语文教师要从教材文本中挖掘出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在熟知文本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被动地接受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对文本所含传统文化少有独到而深刻的认知。为此,笔者以《渔父》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品味中华传统文化。  一、接触文本,初识传统文化容颜  毫无疑问,传统文化的存在不是虚无的,总是依附于
期刊
蔡元培说:“美育可以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形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换言之,审美教育对学生看待事物,养成性格具有巨大作用。那么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教师要重点围绕“个性化”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视角,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去欣赏、解析文章。  一、以“个性化”的视角去赏析  观察视角是主观的行为,也是反映一个人智慧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出现在审美活动中,但由于每个人的学识、思维等都不同,视角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