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张纸片,玩转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2268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四基”的提出,数学活动经验成为课改的核心词之一而被广为关注。如何让孩子在一节朴素的家常课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何以课堂为阵地进行新课改?我进行了一次探索。
  我选取的是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个单元24~26页的教学内容,课题原本应为《比较数的大小》,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我将课题改成了《有趣的数学课》。
  整节课的新授部分在一个游戏情境中展开,所需的教学准备只有12张纸片,分别写着0~9的数字,其中9出现3次。游戏分三轮展开,规则大致是:男女生竞赛,每次请两位学生抢纸片,抢到后站在板书指定的“数位”前,最终哪边组成的数大,哪队获胜。类似的课堂形式很多老师都采用过,但本节课在每轮之后讨论和反思的时候,学生积累起的数学活动经验给了我惊喜的回馈。
  第一轮,先选大数还是先选小数?
  讲明规则后,每次一位男生,一位女生选择纸片,从个位开始,由低到高排列。随着一次次的选择,讲台上的“数”不断变化着,胜负的天平几经反转。如同我预设的一样,前两轮,孩子抢走了最大的8和9。当选择到最后一位千位的时候,学生的兴奋度达到了顶点。看到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我知道我要教的知识他们都体会到了。数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比较数的大小,已经不用我再赘述了。
  简短的总结之后,我抛出了一个反思性问题:最先选的同学都选择了大数,你认为应该先选大数,还是把大数留着后选?这个问题犹如在刚刚平息的开水锅中泼了勺油。孩子分成两个阵营各抒己见。其中有个孩子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还是先选大数。因为如果最高位相同,就要比较下一位,万一前几位都相同,就要比较个位,要是先选小数就输了。孩子的回答让我惊讶,鲜活的数学活动让他们获得了如此丰富的数学经验,想得真远!
  第二轮,胜负由谁决定?
  第二轮我改变了游戏规则。我收起了两张9,孩子并不知道我收起的纸片上的数。先在10张纸片中选择3轮,选择千位之前,我再把收起的两张和剩下的纸片混在一起,请孩子作最后一次选择。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最后一个选择的男生因为紧张,并没有看到最后剩下的9,遗憾失利。在一片惋惜声后,我们重新进入了思索:这一轮的胜负是由谁决定的?表面上看是“千位”的男生输掉了比赛,如果他没有出现失误呢?这样的反思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当最高位相同时,应该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第三轮,女生有机会获胜吗?
  第三轮,我擦掉了黑板上女生的“千位”,反对声和叫好声立即同时响起。比赛之前,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给女生:如果从12张纸片中任选7张,在这种情况下女生有可能获胜吗?女生的回答是,如果男生千位上选的是0,并且百位上的数比女生的小,那么女生是有可能获胜的。这样的回答赢得了女生的一致赞同,她们热情洋溢地看到了获胜的希望。第二个问题给男生:男生有必胜的策略吗?男生的回答犹如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只要在个位最先选择0,必胜!多么精彩的课堂生成!
  看似不公平的规则,似乎潜藏着获胜的希望,这样的希望在争论和推敲中又使学生获取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加完整。
  这样的一节家常课教师的预设或许不够完美,但学生的生成绝对真实。我省教材编写组黄为良主任曾指出:“反思,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指出了“反思”这个环节在获取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王林老师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一书中也提到:“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对于提升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这节课给我惊喜的地方不在于教学结构的设计,而在于每一个活动环节之后我和学生一起反思所产生的课堂生成。这种紧接着活动之后的反思,对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马克思哲学理论中,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数学的领域,推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上升的,就是活动之后及时并有价值的反思。玩转课堂的并不是12张纸片,而是学生经过反思后不断获得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后的满足与喜悦。?
其他文献
自2012年,江苏省便开始使用最新新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与牛津小学英语相比,之前的part A、B、C、D、E、F、G等板块换成了按照活动板块的结构和形式的设计,每个单元由story time、fun time、cartoon time、letter time(三年级上册)、sound time(三年级下册)、culture time(从五年级上册开始)、grammar time(从六年级上册开始
“生本教育”的提出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式。而其中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观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些感触促使我阅读了有关“生本教育”的系列文章,对“先做后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生本教育操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会让我们品味课堂上师生和谐相融、智慧互动的
【摘要】红色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革命,是中华民族最喜欢的颜色。“中国红”既表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事物,又指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师从社会需求、学生发展、师生兴趣能力出发,以“中国红”为研究主题,展开系统研究和实践,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通过搜集事物、查找资料、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课外拓展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教育,从而加深热爱
现在,有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阅读的内容比较浅显直白,阅读的过程是一目十行,基本上是不求甚解,阅读的目的是寻求视觉或者心理的愉悦”等现象。笔者认为,这是课外阅读的一种“浅阅读”状态。那么,如何在小学高段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在课外阅读中逐渐由“浅”入“深”,走向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的“深阅读”呢?为此,笔者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被动阅读,迈开“深阅读”的第一步  1.与孩子达
【摘要】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英语教师需要在不断实践中积极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英文绘本教学片断,从阅读前激活思维、阅读中培养思维、阅读后提升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非故事类绘本教学中对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关键词】非故事类绘本教学思维能力  一、引言  《義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教育部,2012)。“在课
摘要:两年来,本课题组本着“促进内涵发展,增值教育幸福”的办学理念,以余江区第一小学西校区为试点,积极推行“品雅言经典,做儒雅少年”活动。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浅谈课题组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所作的探索:千古华篇——最是书香能致远;吟、诵、书、演——等闲识得东风面;幼竹拔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关键词:浓郁的书香创新活动形式 体验快乐 收获成功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这首诗中这样说道:有一
诗歌抒写心灵,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有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的形式上。所以,诗歌教学必然有着她独特的一面,她的艺术特征主要反映在情感、音韵、节奏、意象、情境、联想、想象、语言、情趣等方面,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鉴赏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美。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材中每一年级都编入了几首现代诗,选入教材的
[摘要]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一个喜爱读书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就是丰富多彩的,他的思想也是开阔的。因此,一个人要多读书,并且要从小养成爱读书,好读书的好习惯。  [关键词]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 教学实践  很多时候,“读书人”就是学生的代名词。在中国古代,特别重视读书,寒窗学子十年苦读,为的是考取功名,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在那个年代,科举制是平民百姓走上仕途的重要途径,学富五车
【摘要】“五尚”是指尚善、尚学、尚新、尚真、尚美。围绕六大核心素养,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尚课程”体系。本文围绕如何构建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实践操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试图找寻一条真正适合时代需要和学生发展的课程之路。  【关键词】设计哲学 结构体系 实践密码  如何“使儿童站在课程的最中央”,是每一位教师都在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站在历史的转折点,常州市
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篇文章在内容上虽然没有大的联系,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如果明确了文本的教学目标,就能清晰地找到传授知识与能力训练结合的地方,从而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思维王国,习得知识,习得方法,习得运用。本文结合《春联》的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收获习得精彩的过程。  一、习得知识  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学科的特点。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