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阶段,可塑性较强,我们应该立足学生,立足当下,在发现老故事中新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 还原笑点学分析
寓言故事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除了故事短小,重要的一点在于故事中反面形象的荒谬可笑。《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会为了等兔子而放弃耕种;《南辕北辙》中的车夫一意孤行,认为马好、车夫好、盘缠多,往北走也能到达楚国;《鹿角和鹿腿》中鹿因为自己外表美丽而居高自傲,差一点影响了自己的逃生,等等。这些可笑荒谬的情节往往会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印象深刻。但是,倘若我们的教学只是停留在交流阅读的感受上,那就失去了宝贵的“思维”资源。
他们为什么这么可笑?细细品读可以发现,这些虚构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荒谬的逻辑。正是这些逻辑错误才引发了他们可笑的行为。比如《南辕北辙》中去楚国的人的逻辑:好马、好车夫、盘缠多可以确保到达楚国。这些我都有了,所以我一定能到楚国。其实,好马、好车夫、盘缠多只是到达楚国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错把这些当成了必要条件,所推断的结论“一定能到楚国”就错了。《陶罐和铁罐》中铁罐的逻辑:不会碎的东西可以永远存在。我不会碎,所以我可以永远在这里。因此,它看不起陶罐,几次三番地奚落陶罐。殊不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会被氧化,甚至消失。铁罐所犯的错误就是把变化的看成一成不变的,把一时的优势看成不变的优势。从逻辑上来说,这是没有辩证地看待问题。本单元中的“北风”“鹿”等都是“辩证逻辑”出了问题。弄清楚这些,“可笑”就不再只是浅层次阅读后的直觉了。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并不需要让学生从逻辑上去分析,而是可以抓住这些“笑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农夫和一般人对待这件事有哪些不一样?学生会利用一般人的思维去看这件事,从而发现,一般人捡到兔子后会很高兴,但是接下去该干什么还是会干什么;一般人也可能会期待第二天或者今后还会有兔子来撞树桩,经常在干农活的时候看一眼,但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庄稼不管。通过这一对比,学生就可以发现,农夫的可笑就在于把这偶然发生的事当成了必然规律,兔子撞树的事是不会天天发生的,但是,人是要天天吃饭的。做出这样的傻事,不被天下人笑话才怪。
在课堂上还原故事中反面角色的荒谬逻辑,让学生看到别人的错误,分析问题,训练的是学生正确的思维。
二、 创设情境学推理
寓言故事追求的是虚构的真实,其目的在于说理,希望通过这种小故事劝诫他人。比如,《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韩非子发现韩王治理国家的办法比较老套,其他国家都在变,可是韩国没什么变化,国力越来越弱,就用这个故事劝韩王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南辕北辙》的故事出自《战国策·魏策》,其背景是魏王想称霸七雄,经常攻打其他国家,却没有好好治理自己的国家。大臣季梁就用这个故事劝诫魏王。利用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明晰发现其劝诫作用,可以为寓意的习得做好铺垫。
比如,在教学《守株待兔》时,我们可以通过编写剧本的形式还原情境:
填一填,演一演。
时间:2300年前
地点:韩国宫廷
人物:韩王、韩非子
非:大王,臣前段时间听到宋国一件有趣的事,我讲给您听吧。
王:哦,你且说来听听。
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呵呵,果然好笑。
非:大王,宋人守株待兔,兔不可复得。治理国家也是一样。_________________。
王:嗯,说得有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学生利用文本语言创作剧本,还原了2300年前韩非子劝诫韩王的情形,懂得了治理国家也不能“守株待兔”。紧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对于治理国家来说,这“株”和“兔”分别指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就会发现,韩非子希望韩王不要守着自己的国家什么都不干,这样国家是得不到发展的。
将守株待兔的原意替换内容,便能获得新的意思。这就是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同样,将这个道理进一步类推,学生还能明晰:做事情不能光等着,什么都不干,否则便会一无所获。在推理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学习语文的能力,更是学会了一种推理的方法。
同样,现代寓言的情境也可以还原,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揭示寓意。比如:“兩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我们可以先还原故事情境,读出“两只美丽的鹿角不一定有用,四条难看的腿不一定没用”。再进一步类比推理,发现“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有用,难看的东西不一定没用”。
从寓言故事中找到揭示寓意的关键句,建立起判断,然后经过类比推理到同类,最后进行归纳。这样从故事情境中一步步走出来,到一般的普遍的生活中去,学生的思维便可以得到成长。
三、立足生活学论证
《南辕北辙》的故事在战国时期的人看来,方向反了,到楚国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当下的学生看来,地球是圆的,这种说法就不一定正确。因此,读寓言故事,我们还要让学生调用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情境中去读懂它的道理。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审美观念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或许也会不同。教学中,我们不能标签式地给学生一种道理的灌输,这样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只安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不愿意进行复杂的思考。倘若这样的话,思考就很难深入,学习就很难深度开展,守着过去的结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未来人才的创新又将从何谈起呢?
所以,在寓言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再往前推进一步,让学生立足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来梳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教学《池子与河流》一课时,读懂了作者的观点、池子的观点、河流的观点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说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有的学生说:“我支持河流的观点。只有像河流一样努力,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而像池子一样,只是虚度年华,不能活出生命的真谛。”有的学生说:“我的观点是,我们既要有安闲的生活,也要有勤劳的生活。两种生活方式结合一下,才能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尽管学生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这种让学生立足生活,重树观点的做法却更深层地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为批判性代表了多角度的思考,代表了创新以及自主独立的思考。学生在理解寓言故事寓意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质疑,并依据事实及逻辑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语言中也已经显现出哲学的味道。无所谓观点的好坏,学生已经能够用上批判性思维来学习,这必将为其未来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动力。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郝 帅
一、 还原笑点学分析
寓言故事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除了故事短小,重要的一点在于故事中反面形象的荒谬可笑。《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会为了等兔子而放弃耕种;《南辕北辙》中的车夫一意孤行,认为马好、车夫好、盘缠多,往北走也能到达楚国;《鹿角和鹿腿》中鹿因为自己外表美丽而居高自傲,差一点影响了自己的逃生,等等。这些可笑荒谬的情节往往会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印象深刻。但是,倘若我们的教学只是停留在交流阅读的感受上,那就失去了宝贵的“思维”资源。
他们为什么这么可笑?细细品读可以发现,这些虚构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荒谬的逻辑。正是这些逻辑错误才引发了他们可笑的行为。比如《南辕北辙》中去楚国的人的逻辑:好马、好车夫、盘缠多可以确保到达楚国。这些我都有了,所以我一定能到楚国。其实,好马、好车夫、盘缠多只是到达楚国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错把这些当成了必要条件,所推断的结论“一定能到楚国”就错了。《陶罐和铁罐》中铁罐的逻辑:不会碎的东西可以永远存在。我不会碎,所以我可以永远在这里。因此,它看不起陶罐,几次三番地奚落陶罐。殊不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会被氧化,甚至消失。铁罐所犯的错误就是把变化的看成一成不变的,把一时的优势看成不变的优势。从逻辑上来说,这是没有辩证地看待问题。本单元中的“北风”“鹿”等都是“辩证逻辑”出了问题。弄清楚这些,“可笑”就不再只是浅层次阅读后的直觉了。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并不需要让学生从逻辑上去分析,而是可以抓住这些“笑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农夫和一般人对待这件事有哪些不一样?学生会利用一般人的思维去看这件事,从而发现,一般人捡到兔子后会很高兴,但是接下去该干什么还是会干什么;一般人也可能会期待第二天或者今后还会有兔子来撞树桩,经常在干农活的时候看一眼,但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庄稼不管。通过这一对比,学生就可以发现,农夫的可笑就在于把这偶然发生的事当成了必然规律,兔子撞树的事是不会天天发生的,但是,人是要天天吃饭的。做出这样的傻事,不被天下人笑话才怪。
在课堂上还原故事中反面角色的荒谬逻辑,让学生看到别人的错误,分析问题,训练的是学生正确的思维。
二、 创设情境学推理
寓言故事追求的是虚构的真实,其目的在于说理,希望通过这种小故事劝诫他人。比如,《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韩非子发现韩王治理国家的办法比较老套,其他国家都在变,可是韩国没什么变化,国力越来越弱,就用这个故事劝韩王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南辕北辙》的故事出自《战国策·魏策》,其背景是魏王想称霸七雄,经常攻打其他国家,却没有好好治理自己的国家。大臣季梁就用这个故事劝诫魏王。利用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明晰发现其劝诫作用,可以为寓意的习得做好铺垫。
比如,在教学《守株待兔》时,我们可以通过编写剧本的形式还原情境:
填一填,演一演。
时间:2300年前
地点:韩国宫廷
人物:韩王、韩非子
非:大王,臣前段时间听到宋国一件有趣的事,我讲给您听吧。
王:哦,你且说来听听。
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呵呵,果然好笑。
非:大王,宋人守株待兔,兔不可复得。治理国家也是一样。_________________。
王:嗯,说得有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学生利用文本语言创作剧本,还原了2300年前韩非子劝诫韩王的情形,懂得了治理国家也不能“守株待兔”。紧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对于治理国家来说,这“株”和“兔”分别指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就会发现,韩非子希望韩王不要守着自己的国家什么都不干,这样国家是得不到发展的。
将守株待兔的原意替换内容,便能获得新的意思。这就是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同样,将这个道理进一步类推,学生还能明晰:做事情不能光等着,什么都不干,否则便会一无所获。在推理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学习语文的能力,更是学会了一种推理的方法。
同样,现代寓言的情境也可以还原,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揭示寓意。比如:“兩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我们可以先还原故事情境,读出“两只美丽的鹿角不一定有用,四条难看的腿不一定没用”。再进一步类比推理,发现“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有用,难看的东西不一定没用”。
从寓言故事中找到揭示寓意的关键句,建立起判断,然后经过类比推理到同类,最后进行归纳。这样从故事情境中一步步走出来,到一般的普遍的生活中去,学生的思维便可以得到成长。
三、立足生活学论证
《南辕北辙》的故事在战国时期的人看来,方向反了,到楚国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当下的学生看来,地球是圆的,这种说法就不一定正确。因此,读寓言故事,我们还要让学生调用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情境中去读懂它的道理。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审美观念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或许也会不同。教学中,我们不能标签式地给学生一种道理的灌输,这样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只安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不愿意进行复杂的思考。倘若这样的话,思考就很难深入,学习就很难深度开展,守着过去的结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未来人才的创新又将从何谈起呢?
所以,在寓言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再往前推进一步,让学生立足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来梳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教学《池子与河流》一课时,读懂了作者的观点、池子的观点、河流的观点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说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有的学生说:“我支持河流的观点。只有像河流一样努力,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而像池子一样,只是虚度年华,不能活出生命的真谛。”有的学生说:“我的观点是,我们既要有安闲的生活,也要有勤劳的生活。两种生活方式结合一下,才能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尽管学生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这种让学生立足生活,重树观点的做法却更深层地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为批判性代表了多角度的思考,代表了创新以及自主独立的思考。学生在理解寓言故事寓意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质疑,并依据事实及逻辑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语言中也已经显现出哲学的味道。无所谓观点的好坏,学生已经能够用上批判性思维来学习,这必将为其未来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动力。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