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区域性考古学文化研究力作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yjia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代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环境中,物质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厚葬之风盛行。汉代墓葬的考古发现分布广泛,数量上可谓是中国古代之最,为我们以物证史、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从全国角度来看,汉代的历史记载与考古资料众多,基本上可以从文献与实物两个维度观察到汉代大一统时代背景下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一致性。而从区域角度出发,汉代版图辽阔,人口众多,行政区划制度随国家政策不断发展变化,各地的文化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不断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富有区域色彩的墓葬文化。
  近期由刘尊志教授带领青年学者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京津冀汉墓研究》一书,是汉墓区域性研究的新的重要学术专著(图一)。虽然汉代考古学研究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的成果已较为丰硕,但是学界通常着眼于相当于现今一省之地内某种特定文物的研究,如瓦当、陶俑、画像石、玉器等,跨行政区划的汉代物质文化区域性研究领域的学术出版物则较少。《京津冀汉墓研究》一书的首创性在于,将现今京、津、冀三地区的考古发掘资料与汉代冀州、幽州刺史部的相关历史紧密结合,深入发掘、分析这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区域,基于丰富的汉墓考古发掘资料(等级跨度大、时间范围广、空间联系密切),系统梳理京津冀地区汉墓的分布情况,剖析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而从考古学的经典研究方式——类型学入手,对京津冀汉墓的型式与分期进行分析。从研究方式到推导结果,《京津冀汉墓研究》一书对从事汉代考古的青年研究人员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汉墓研究》一书不仅梳理了京津冀汉墓的分布情况,对汉墓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类型学、年代学、地域文化因素分析等方面的基础考古学研究,在编撰结构上也是层层深入,富有逻辑性与科学性,从社会生活、典型墓地、丧葬内容(包括葬式与葬俗等)和典型陪葬品四个角度,阐述了京津冀地区汉墓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首先,利用考古材料,指出汉代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特性与不平衡性,并展现了京津冀地区汉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及思想文化。其次,通过对典型墓地以及夫妻合葬、多人葬及屈肢葬等葬式葬俗的研究,从不同层面讨论了京津冀地区丧葬制度、习俗和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重点分析了“两殇合葬”与“家族聚葬”的内容和内涵。最后,从陶俑、陶连枝灯、陶楼等三种陪葬品的类型分析出发,以小见大地分析了汉墓出土器物的形制、数量、工艺等所体现的社会内容:先秦至漢代陶俑的数量、种类变化体现了墓葬文化中礼制观念的衰退和生活化、第宅化趋势的逐渐上升;陶连枝灯体现了佛教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同时其遍及燕山南北的分布范围也体现了汉代大一统格局在物质文化上的不断强化;陶楼则是汉代庄园经济、建筑技术发展和升仙思想流行的具象体现。



  《京津冀汉墓研究》的作者团队展现了十分扎实的考古学研究基础与应用能力。作者刘尊志教授早年曾长期从事汉代诸侯王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后任教于南开大学,教授汉代考古与物质文化相关课程,其学术专著包括《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汉代诸侯王墓研究》《汉代墓外设施研究——以王侯墓葬与中小型墓葬为参考》等,其中《汉代墓外设施研究——以王侯墓葬与中小型墓葬为参考》入选2019年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京津冀汉墓研究》一书是刘尊志教授继对徐州地区汉墓进行的社会文化研究之后,在汉代区域性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又一次有益尝试。作者团队中还包括曾荣获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的考古专业学生和在博物馆领域学习深造的青年学者们。总的来说,《京津冀汉墓研究》一书汇集了汉墓区域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研究汉代考古、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然,此书也有不足之处,如关于先秦丧葬文化对于不同地区丧葬内容的影响的论述稍显单薄等。但瑕不掩瑜,《京津冀汉墓研究》仍不失为一部研究区域性汉墓的重要学术专著。
  〔编辑:张晓虹;责任编辑:谷丽珍〕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来秉承以魂铸人这一原则,课程思政同样十分注重从学科思想角度引领学生向更好的方向迈进。在教育教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学科自身展开深入挖掘,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  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
期刊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精心组织集体备课、重视教学改革、搭建科研平台等方面提出提高思政课教师整体素养的措施,培养了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关键词:新时代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
期刊
摘 要:“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师激励”三者互为关联,形成“三位一体”的紧密关系。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激励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做到师生教学相长、育人促己,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创建“师生共读”模式,包含师者育人、学生思政、教师激励三元素,融入“四史”和学院“敬”文化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潜移默化地以文化人,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 课程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头等重要的工作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工作方式和手段要结合实际,根据具体情况在形式上创新做法,在实质上落实效果。近年来,广州大学以学年礼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其中,以一种创新形式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分析其内涵与意义,探析奖项设置、评价标准与育人的内在关系,阐述学年礼在育人方面所
期刊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本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安置就业岗位这一表层问题发展到如何解决质量就业的深层思考。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占据重要部分的工科女大学生,由于其涉及工科类别与性别差异这两个独特性,其研究更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立意,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所取得的成果的归纳,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基本性认知,从中寻找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
  论文所研究问
随着科学技术内部的交叉和综合以及21世纪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巨大需求,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趋势更加突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如何成为科技的引领者,如何培养引领未来社会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已成为国内外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热点。美国研究型大学作为当今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领航者,在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时,通常以课程为突破口,通过增设新的课程和调整课程结构来达到改革高等教育的目的。因此,以课程体系为着眼点,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对当前我国新工科建设下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具有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在政治、社会、高校三个层次的共同建构下实现的。1912至1936年,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目的始终是促进大学生“发舒内力以应群需”。
  政治层面上,民国政府在教育宗旨、改革和法令上的规定为民国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整体的价值引导,即“大学生就业要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在政府主导下,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就业指导机构纷纷设立,其中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最具代表性。与此同时,作为中国革命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号召和开办大学等手段,在部分进步大学生中逐步树立了“革命就业观”。
摘 要:在创新创业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需求。本文以湘潭大学为例,围绕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出从顶层设计、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红色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构建“引领—协同—融入”的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新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 创新创业教育 红色文化  为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刻践行“大众创新
期刊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形成并为人们所认可的一种持续、稳定且具有职业特征的价值观、态度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职业人在具备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可以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普遍缺乏关注。同时,职业精神培育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政策支持与环境支持。围绕上述内容,本文对职业精神的培育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综合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扎根理论研究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得出南宁市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职业
摘 要:教师发展中心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专职机构。文章首先梳理龙岩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基础,指出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迫在眉睫;其次重点梳理了英美两国著名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实践并总结经验和启示,用于指导龙岩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文章最后总结了龙岩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历程并反思,就学校后期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师发展中心 龙岩学院 启示 实践  2011 年,教育部、财政部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