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人崇蛇意象考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ji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民族民俗研究的深入和相继出土的文物资料解读,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滇人崇蛇”的文化现象。但随着民族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变迁,无论是从蛇图腾的意象到文化内涵均呈现出由单一走向多元的趋势。
  关键词:滇人;图腾;形态;崇蛇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52-0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云贵高原古滇文化墓地的考古中发现了大量东周到秦汉时期的文物。这批文物以独具特色的蛇崇拜资料使得学界震动。
  关于蛇图腾,学界大多习惯以龙图腾的一个分支或一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闻一多先生《神话与诗》中有这样的结论:“龙的形象最初可能是由巨蛇演化而来,它可能是由以蛇为图腾的各部落在融合了其他图腾的某些因素之后化合为龙的形象。”[1]对龙蛇关系在概念上的认识和判断,学界虽然仍有争论。但通过仔细研究和田野考证,笔者认为在云南部分地区的部分民族部落中,确实存在着龙蛇一体或者龙是蛇变体的习惯。
  滇人中以蛇为图腾信仰的民族有白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并且都有各自民族独特的“意象崇拜”和“信祭仪式”。本文拟以楚雄彝族和景洪傣族的神话传说、民族习俗等要素来考证“滇人崇蛇”的丰富文化意象。
  一、民族神话中的蛇故事
  彝族著名的叙事长诗——《赛玻嫫》,其实际内容就是人蛇通婚的爱情神话,大概是说:
  龙王带着蛇郎来人间游历,因为贪恋人世的美好,所以蛇郎不愿意跟随龙王回家。龙王大怒,于是做法水淹尘世。蛇郎救下了一男一女,二人最后成亲生下七个女儿。六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貂鼠、猴、兔、鸡、豹子和老虎。在一个旱年,一条蛇因为救活了田里的庄稼,二人许诺将七妹嫁给它。未成想,这条蛇竟变成了一个英俊小伙。七妹和蛇郎回娘家时,懒惰的大姐见蛇郎英俊,遂起坏心(将七妹推进水井),“乔装打扮姐作妹”,跟蛇郎回了家。被害的七妹想要揭穿大姐的阴谋就变成了一只画眉鸟,却被大姐看穿后烧成木炭,变成木炭被扔进粪桶,蛇郎挑粪种菜,七妹就变成大白菜……苦情的七妹几经辗转,最后成功复活并指证了大姐罪孽,终又和蛇郎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在傣史《泐西双邦》中有这样的记载:传说上古时期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位半人半蛇的地方神(或译坝子神),他原本是得到“天王封委”(天神策封)的西双版纳王,名字叫作“召法龙慕”。由于这位人间的王者想要长生不老,所以吞下了“雅布罗”蛇药,却不幸变成了半人半蛇的神[2]。召法龙慕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至今被奉祀为族神之一。祭坛就设在勐景洪曼养寨之后,不仅为他设有神宫,而且每年都会进行祭祀。
  蛇崇拜在彝人(古哀牢夷)历史上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后汉书》上即有“古牢山沉木化龙”的记载[3]。这则感生神话迄今仍于滇南各彝族部落口耳相传。
  各傣族部落中流传有《喃摩宗》、《四脚蛇阿銮》、《白虎》、《王朵与蛇》等人蛇、人龙的神话爱情故事。《嘿勐沽勐——勐卯古代诸王史》中也有龙女之子列米满射“楞嘎鸟”(吃人的鸟)的故事,甚至在一些部落迄今为止还流行着尊奉龙女为部落神灵的习俗,这无疑也是崇蛇之孑遗。
  二、传统民俗中的蛇元素
  在云南楚雄彝族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婚嫁习俗。有趣的是他们的婚嫁习俗中也存在着蛇崇拜的影子。
  楚雄彝族(西舍路乡)自称“罗罗”,青年男女在确定了恋爱关系之后,由双方家长共同主持订婚仪式。订婚后,这时就要行特殊的“请蛇神”仪式了。通常是由女方家里择选吉日并邀请一位符合条件的“良人”,这位良人需要是家庭内夫妻双全、儿女满堂的长辈,携带祭品进山寻找卜卦选定的小树苗。经过特殊的献祭仪式后将树苗连根挖起,截选一段树干雕成蛇形,“再用黑、黄、蓝等彩线缠绕蛇神9圈,射脖颈用红线缠7圈,并用黑布包裹好。”姑娘出嫁前,木蛇要置于枕下,出嫁时作为贵重物品陪嫁。木蛇由已婚生子的娘家女眷亲手装箱上锁,一般都是作为木箱的压箱物。迎亲当日,木箱由男方背负径直入新房。男方家也要由已婚生子的女眷亲手开锁取蛇,置于新妇枕下,以祈祷新婚夫妇能够早日滋生人丁。按照这里的习俗,夫妻的第一个孩子是蛇神赐予的,所以必须献祭祈祷,以求蛇神能够护佑孩子。
  景洪当地傣家建房子,除了中柱(扫浪)外,通常要特选主杆笔直、枝叶繁茂的两棵树作为家里的两根主柱,傣语称其为“扫召”和“扫欢”。扫召往往代表男性,是放置家神神位的柱子,柱前是男主人的卧榻,扫欢柱前是女主人的卧榻。竖柱的时候,还要以白布、五谷等缚于两柱的上端,用以祈求家神护佑。
  据《傣族文学简史》记载,“扫召”、“扫欢”的由来也与蛇有关。傣族古代首领桑目底,发现河谷平原比大森林里的岩洞更好居住,于是率领傣族先民从森林里走出来,要在河谷定居建寨。说来奇怪,在建造第一幢竹楼时,因为伐木而筋疲力尽,但原材料还是缺少两根柱子,于是指挥村民去村外随便伐掉两棵树。谁知恰好这两棵树底下生活着两条蛇。因为不满于村民们无缘无故毁掉它们的家,故而决心报复。当竹楼建好后,它们就盘在那两条柱子上,无论如何都不走,两条蛇在家里盘着,这般还怎样住家呢?只好请来了主持祭祀的人来帮忙,祭祀叫来歌手用歌声才赶走了蛇[4]。
  三、滇人崇蛇的不同意象
  “有了萌芽的原始宗教信仰,然后才有根据这些信仰而创造的神话;神话兴起来了,对于宗教信仰,也起着巩固和推动的作用。”[5]作为原始信仰时代的独特文化载体——神话,不只是象征性与想象性的硬性杂糅,更多的则是表现出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先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和信仰崇拜等信息。蛇这种在上古时期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种,在先民神话传说中毫无疑问承载着庞大的远古文化信息。
  1.水患和旱灾
  在彝族长诗《赛玻嫫》中有一个显著的现象,蛇郎的出场却给人世间带来了滔天的洪水和随之而来的旱灾。实际上,据民族史学的研究表明,古代哀牢山区盛产猛虎、巨蛇等动物,直接威胁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古代彝族人民,因此人们把这些凶猛的动物看作不可抗拒之物,甚至将之视作不可能征服的自然力量去进行崇拜。   作为生产力低下的产物,动物神话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先民们想要征服自然并支配自然的强烈愿望。于是水患和旱灾这种业已超出先民当时所能理解的自然现象,被不自觉的与某种动物产生了极富想象力和深刻象征意义的有机嫁接。
  此类记载在《山海经》中多次出现,“鲜山鸣蛇……见则其邑大旱”;“阳山化蛇……见则其邑大水”;“独山鲦庸……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等等。
  蛇的意象在此处就表现为旱灾与水患的象征。
  2.死而复生
  在《泐西双邦》中的召法龙慕吞蛇药想要长生不老的故事中,蛇的意象表现为死而复生的象征。
  故事中召法龙慕想要长生不老所以吃了“雅布罗”蛇药(也有故事版本说是因为他寿限已到,想要延长寿命)。很明显,在这里所说的蛇药具有一种能够延长人类寿命,或者说能够使人死而复生的神奇属性。那么,为什么会将这种“神”化了的属性与蛇联系在一起呢?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先民们将某些动物身上独特的令人崇拜的生理属性与人类进行了巧妙的拼接,促使其产生了超越人类和动物的意象。具体公式为:
  动物生理属性+人类优势+想象力+生活经验=“神”
  在这里的“神”,实际上更多是指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神或者动物图腾。在残酷的原始环境中,由于先民们生产力的低下,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更多的是各种毒虫猛兽的攻击。然而,蛇这种能脱皮重生,并且集速度(敏捷)和力量(攻击)于一身的物种,在先民的眼中无疑属于非常强大的动物,他们希望可以获得蛇的能力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生存下去。蛇在原始人眼中就演变为死而复生的象征,或者说是一种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3.性与生殖
  生殖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弗洛伊德在其《梦的解析》一书中曾指出:“许多在神话和民间传奇中代表性器的动物在梦中也有同样的意思:如鱼、蜗牛、猫、鼠(表示阴毛),而男性性器最重要的象征则是蛇”[6]。然而生殖文化作为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在各类故事和各种。文艺作品中均能轻易觅得其踪影。近年来,关于此类研究的文章、专著层出不穷,笔者此文不再赘言。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学界关于蛇与生殖的关系,其一是从蛇乃穴居动物,洞穴在母系社会有“容器”、“子宫”的意味;其二是因为蛇有冬眠的习性,总是伴着春暖花开而动,凋零沉寂而眠,象征着自然规律的生与死;其三是类似英国学者哈雷科特涅的研究说法:“蛇象征色情、性欲以及性姿……,盘蛇所围成的圆圈,代表女性生殖器,恰如圆环或者椭圆象征玄牝,同时亦象征两性交媾”[7]。然而先民在意识到女性生殖力量的同时,也意识到男性在生殖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毕竟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不存在人工授精等现代科技手段,单凭一个女性注定无法完成生育。所以生殖崇拜就分为两种,一种是女性的生殖能力崇拜,一种是能够提升女性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象征。前文提及的楚雄彝族婚嫁习俗中请蛇神、藏木蛇的独特风俗就是第二种生殖崇拜,笔者认为这与女性生殖能力崇拜有着严格意义上的区分,绝不能混淆。
  在楚雄彝族婚嫁习俗中,将木蛇放在妻子枕下是为了求子,但并不是向自己的丈夫求子,而是向枕下的木蛇也就是蛇神求子,因此求来的也是蛇神的孩子。当地人说第一个孩子是蛇神赐予,从意义上讲,这个孩子是蛇神与妻子交媾所育。
  4.祥瑞和财富
  傣家谷仓进蛇不打也不赶;蛇形水容器和龙舟都是将蛇视为祥瑞和财富的象征。无独有偶,在西方,蛇同样也被认为是保护家庭的神祗,人们不能将爬进家里的蛇杀死,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毁掉家庭的幸福和财运,甚至会为家庭招致灾厄。
  参考文献:
  [1]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岩香.傣族民间故事[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362、364.
  [3][宋]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傣族文学简史[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109.
  [5]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12.
  [6][奥]佛洛依德.梦的解析[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238.
  [7][英]哈雷科特涅.性崇拜(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10.
  (责任编辑:李鹏飞)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村居型”社区内部存在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三大治理主体,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各自利益为结点的网络。论文以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前屯社区为个案,描述三元治理主体各自在社区网络中参与社区权力的分配和效能,分析社区内外不同性质权力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建构并维持社区内外的各权力主体之间的有效协调与合作,从而实现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稳定秩序与
期刊
摘 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凝聚社会共识的命题。在我国多元化社会发展的今天,社会分歧加大,社会共识出现裂痕,价值共识出现混乱的情况下,凝聚社会共识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媒体因为自身强大的传播作用,因而要在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中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凝聚社会共识。  关键词:社会责任;凝聚社会共识;媒体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59-0
期刊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方势力”,人本主义是以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勤工俭学日益成为高校图书馆管理尤其是民办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的一股生力军。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是高校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和发展图书馆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将通过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方法,论述了在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思想,以促进勤工俭学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提高。  关键词:人本主义;图书馆;勤工俭学;
期刊
摘 要: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从出现伊始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是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足坛反赌扫黑”系列案件堪称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在推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舆论监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不是完美的,在其发展进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隐患。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体坛网;规范  中
期刊
摘 要:休闲教育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大学休闲教育严重缺失,需引起高度重视。应通过制定休闲教育计划、建立休闲教育教师队伍、开设休闲教育课程等相关措施大力推进大学休闲教育。  关键词:闲暇时间;大学生;休闲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89-02  一、休闲教育的含义  系统的休闲教育在
期刊
摘 要:一种新型公立学校在美国出现——特许学校,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公共教育经费,主要由教师团队、社区组织、企业集团等组织和个人申请开办并实施管理,并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学区的领导和管理。自明尼苏达州在1991年通过美国第一个特许学校法,1992年成立全美第一所特许学校后,特许学校便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备受美国政府和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有关特许学校的各种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更是接连不断。  关键
期刊
摘 要: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红色英勇勋章》,小说中对主人公亨利·弗莱明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把他的恐惧和悲伤,懦弱和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在战争中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状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参战前对死亡的无意识心理,参战中对死亡的逃避心理,参战后直面死亡的抗争心理,它们恰恰契合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巧妙运用这一点,从人格结构理论视阈下对这部小说主人
期刊
摘 要:通过描述马克思资本与劳动矛盾观的形成,分析《法兰西内战》逻辑结构,指出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分析法兰西内战精神实质,即战胜国德国与战败国法国媾和,镇压巴黎人民公社政权,说明资本联合镇压劳动,劳动的反抗仍会继续,马克思和恩格斯补充并丰富了社会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围绕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运动,不断实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法兰西内战;实质;资本;劳动;矛盾  中图分类号:A8 文
期刊
摘 要:雷锋精神内涵丰富,在新时期主要表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雷锋精神在推进高校道德教育方面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力;有助于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高校基础。通过建立道德模范常态化机制,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推进模式等措施,可以有效推进新时期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道德模范;常态化;建设;教育  
期刊
摘 要: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应聘“低端”工作的高才低就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偏差与干预的问题,实现从“高才低就”向“高才基起”的就业思想转变,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关键词:高才低就;心理偏差;高才基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53-03  自2011年以来,各大媒体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