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运动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r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描述马克思资本与劳动矛盾观的形成,分析《法兰西内战》逻辑结构,指出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分析法兰西内战精神实质,即战胜国德国与战败国法国媾和,镇压巴黎人民公社政权,说明资本联合镇压劳动,劳动的反抗仍会继续,马克思和恩格斯补充并丰富了社会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围绕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运动,不断实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法兰西内战;实质;资本;劳动;矛盾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35-03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马克思考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中逐渐形成的一条核心主线,在论述当时正在进行的法兰西内战中得到一以贯之的体现,对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资本与劳动矛盾观的形成
  马克思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哲学理论要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国人才能解放为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工人的劳动是强制的异化劳动,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是异己的关系,劳动给工人只能带来痛苦,却给有产者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不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502,提出“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02,在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共产主义与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1]574,在“大工业和竞争中”各种社会矛盾问题“都融合为两种最简单的形式——私有制和劳动”[1]579,在1847年《哲学的贫困》中提出“劳动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1]655,“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仍然是阶级反对阶级的斗争”[1]655,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要“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44,利用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52。最后“教育工人”“反对资产阶级本身”[2]66,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66,而在1852年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提到其对阶级斗争观念贡献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3]106。这可以说明马克思针对19世纪的欧洲社会现实的改造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和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理论:工人劳动的产品被资产阶级的资本占有,而劳动者工人阶级要掌握政权,发展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与资本成为基本矛盾,主导着其他一切矛盾。
  二、马克思对法兰西内战实质的阐发
  法兰西内战中巴黎公社宣布成立后,马克思搜集关于公社活动的消息,如法国、英国、德国报刊和巴黎来信等,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致欧洲和美国全体会员的一篇宣言,即《法兰西内战》,表明国际工人协会对巴黎公社的意见与态度,公示凡尔赛政府和俾斯麦政府及巴黎公社政权的政策措施,提出未来政治发展趋势即“斗争的总趋向”,目的是及时让世界人民尤其是共产国际成员正确认识法兰西内战和无产阶级革命,探寻社会发展道路。
  马克思在1845年以前主要采用类本质和个体感知实践的矛盾来论证人本主义,在1846年后明确采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从经济根源上分析无产阶级政权与资产阶级、封建贵族阶级及其政权设施的阶级斗争的矛盾表现,论证无产阶级政权的真善美和专制政权的假丑恶,可以说是用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来分析法兰西内战阶级性质和斗争发展趋势,具体地说是通过两方阵营——即巴黎公社和普法专制政府的人员构成、政治举措,来证明专制政府“可恶”“凶残”“虚伪”“贪婪”等腐朽性和无产阶级政权“伟大”“人道”“廉洁”等先进性,也就是通过暴力机关的管理、制度、作为等的比较,说明普法专制制度的凶残和巴黎公社的人民性、民主性。大工业发展导致资本与劳动矛盾加深并使国家成为资本剥削劳动的专制机器,而民族战争掩盖、延缓阶级斗争,当无产阶级反抗有产阶级时,各民族政府联合镇压无产阶级。法国与反法同盟的战争是资本之间的斗争,法兰西内战实质是资本与劳动的斗争,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并由此做出论断:多数的无产阶级与少数劳动产品占有者未来的对立斗争还会爆发,规模会更大。
  为了论证核心观点,战争(法兰西内战)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斗争的表现,第一部分论述梯也尔政府放弃民族义务,选择维护阶级利益,成为卖国政府。第二部分介绍法国反动政府解除巴黎武装与巴黎人民反对解除武装的斗争。第三部分介绍国家政权性质的历史变化,指出当前的巴黎公社政权的措施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第四部分介绍占有者与生产者在战斗中的行为表现,证明资产阶级的文明、正义对被压迫者而言就是凶残,说明民族战争延缓阶级斗争,指出具有国际性的各民主政府联合镇压无产阶级反抗,而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不会消失,那么无产阶级不会消失,预言生产者与占有者的斗争不会休止,除非铲除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但是劳动者的组织是由现代社会必然地产生,因而劳动者的联合组织是不可避免。全文目的是要表明专制政府让劳动者承担战争成本,而无产阶级则要夺取政权,让财富占有者承担战争成本,并代表和维护广泛的劳动者阶级的利益。所以说普法财富占有者——专制政府——统治阶级联合镇压无产阶级政权,实质是占有者与无产者之间即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而且矛盾不会休止。
  马克思先介绍法国有产者政府为了阶级利益,出卖法国人民财富,再叙述有产者政府联合消灭劳动者政权,接着揭示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措施具有先进性,最后指出统治阶级联合镇压无产阶级证明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这些分论点进一步证明核心观点——法兰西内战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认为虽然资本胜利,劳动失败,但是矛盾不会消失,“斗争定会一次又一次地爆发,规模也将越来越大”,最终“绝大多数劳动者”将战胜“少数占有者”[4]180。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丰富
  与形形色色错误的公社观相比,马克思用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分析战争与媾和,用无产阶级夺取和建设政权的措施来分析巴黎公社的政权形态。
  巴黎公社事件,既强化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又修正了关于维持国家暴力形式的观念,后来在1874年关于巴枯宁一书摘要和1875年哥达纲领评论中得到体现。
  马克思在《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摘要中针对巴枯宁的提问——工人建立国家,人民上升为统治阶级,统治谁呢,意味着还有另一个无产阶级从属于这个新的统治、新的国家——解答说“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无产阶级的敌人和旧的社会组织还没有消失”,“无产阶级就必须采用暴力措施,也就是政府的措施”,如果“阶级斗争和阶级存在基础的经济条件还没有消失,那么就必须用暴力来消灭或改造这种经济条件,并且必须用暴力来加速这一改造的过程”[4]403,即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一要面对其他暴力政权组织,二要改造经济条件。针对巴枯宁“人民国家由人数很少的贵族阶级非常专制地统治人民群众,具有一切民主的形式,但将是实实在在的专政,因此人们便想象这个专政是临时的短暂的”,马克思回答说“工人对反抗他们的旧世界各个阶层实行的阶级统治必须持续到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被消灭的时候为止”[4]408。
  《哥达纲领批判》说国际工人协会为各国工人阶级开展国际活动尝试创立的一个中央机关“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已经不能再以它的第一个历史形态继续下去了”[4]439,实事求是地承认工人阶级革命组织活动的历史性和阶段性,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4]445革命政权短暂存在的现实既有发展也有印证马克思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完善,具体说就是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有一个过渡的转变的时期。
  马克思紧紧关注资本主义社会最新的现实变化,即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的尝试,丰富了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认识,但是对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包括恩格斯。
  四、恩格斯对《法兰西内战》的分析
  恩格斯在1886年《纪念巴黎公社十五周年》中指出这个阶段是“最光荣和最富悲剧性的”,工人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而为土地和资本的主人效劳的政权,“不择手段,企图摧毁工人的任何一点起义意图”“不管他们做什么,都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为我们工作。”[5]314工人友谊更加巩固、更加广泛,“阻挡无产阶级前进步伐的措施只会加速胜利进军。”[5]315可以看出恩格斯对劳动的敬重,对无产阶级发展前进的信念,即不管资本与劳动采取何种措施和手段,两者的历史走向是确定无疑的,即一定要基本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规律。
  由于马克思没有参与该事件实际斗争,所以对双方政策形成、发展、变化可能会有局部的个别的不全面的认识。对一个事物一旦形成绝对化的观念,一旦缺乏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或者对事物的否定理解中含着肯定的理解,就可能存在逻辑上不能全面把握事物发展的隐患。二十年后恩格斯分析认为:经济方面没有没收银行而是扣留人质,在政治方面忽视普鲁士与法国政府勾结导致军事防御线被突破。
  1891年单行本导言评价《法兰西内战》揭示了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即:破除迷信——盲目崇拜国家及相关事务好像是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并专由地位优越的国家官吏处理;树立了全新的观念——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无产阶级争取统治后尽量除去最坏方面,直到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下有能力全部抛掉。恩格斯反思认为需要补充的是:公社委员多数派是布朗基派,少数派是国际工人协会会员而其中又多半是蒲鲁东派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公社在经济方面没有掌握银行却扣留人质,应由蒲鲁东派负责;在政治判断失误方面由布朗基派负责。并且认为两派都遭到历史嘲弄:蒲鲁东反对联合而在公社法令中要把大工业以至工场手工业组织联合,把所有合作社组成大联社,这必然导致共产主义;布朗基派少数分子为夺取、保持政权,让权力集中到革命政府手中,实际上公告要求法国所有公社联合组成自由联邦的全国性组织,把行政、司法、教育职位交给普选产生的人担任并可随时被撤换,废止终身制,所有公职人员与工人工资一样,“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和“升官发财”[4]107-111,这是限制和监督权力。恩格斯在细节方面进行了矫正,却不会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整体历史发展趋势上的总体判断。
  五、资本与劳动矛盾运动的新探索
  马克思从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运动的角度分析这次内战,起到了认清历史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因为马克思谋求工人的解放,进而是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那么全人类尤其是工人劳动者及其先进代表,首先要自觉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者,武装先进理论,然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传播先进理论,主要地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把握关于资本与劳动矛盾运动的规律。
  具有共产主义先进觉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并且紧紧依靠人民,经过革命,打碎了剥削人压迫人的旧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新制度,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过探索与曲折,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调整为经济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为根本的是调动资本与劳动的积极性。因为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劳动是财富之源,是幸福之泉,只有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才能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就需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劳资双方协调合作,通过协商,维护和发展劳动者权益,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也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通过依法执政,科学执政、高效执政,统筹兼顾国内和国外资本与劳动的多方利益关切,维护并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全体人民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把人生追求与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根据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与劳动矛盾运动的理论,通过不断改革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调动劳资双方积极性,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今后仍将继续深入协调劳资关系,激发更大的正能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犹太人问题是针对犹太人特殊的生存环境而产生的,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与现代性批判皆滥觞于对犹太人问题的思索,因而犹太人问题是理解施特劳斯学问的重要起点与环节。系统梳理了施特劳斯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见解,并将之与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与现代性批判联系在一起。施特劳斯对犹太人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西方传统,同时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现代性;犹太人问题;施特劳斯  中图分类号:B50
期刊
摘 要:与印象派画家绘画思想不同,梵高运用自己的色彩语言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绘画与思想的融合。尽管在他患病期间,梵高的绘画作品中大量使用红绿补色对比,橙紫对比等体现自己内心世界的狂乱,但期间不难发现,他一如既往地使用与他发病前使用的明黄色、环装绘画笔触等与上帝神性相关的绘画语言。透过不同色彩语言的分析,以期找到梵高尝试从宗教中,找到秩序与理性,实现自我救赎的思想。  关键词:色彩语言;宗教
期刊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旅游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投资管理者以经济目标为导向抱着功利主义思想,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挖掘重视程度不够,出现旅游景观标准化、文化内涵雷同化、景观组合程度低等问题,淡化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造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丧失或者庸俗化。因此新时期旅游景观发展关键在于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主要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例,
期刊
摘 要:在“村居型”社区内部存在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三大治理主体,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各自利益为结点的网络。论文以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前屯社区为个案,描述三元治理主体各自在社区网络中参与社区权力的分配和效能,分析社区内外不同性质权力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建构并维持社区内外的各权力主体之间的有效协调与合作,从而实现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稳定秩序与
期刊
摘 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凝聚社会共识的命题。在我国多元化社会发展的今天,社会分歧加大,社会共识出现裂痕,价值共识出现混乱的情况下,凝聚社会共识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媒体因为自身强大的传播作用,因而要在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中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凝聚社会共识。  关键词:社会责任;凝聚社会共识;媒体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59-0
期刊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方势力”,人本主义是以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勤工俭学日益成为高校图书馆管理尤其是民办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的一股生力军。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是高校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和发展图书馆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将通过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方法,论述了在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思想,以促进勤工俭学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提高。  关键词:人本主义;图书馆;勤工俭学;
期刊
摘 要: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从出现伊始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是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足坛反赌扫黑”系列案件堪称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在推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舆论监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不是完美的,在其发展进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隐患。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体坛网;规范  中
期刊
摘 要:休闲教育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大学休闲教育严重缺失,需引起高度重视。应通过制定休闲教育计划、建立休闲教育教师队伍、开设休闲教育课程等相关措施大力推进大学休闲教育。  关键词:闲暇时间;大学生;休闲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89-02  一、休闲教育的含义  系统的休闲教育在
期刊
摘 要:一种新型公立学校在美国出现——特许学校,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公共教育经费,主要由教师团队、社区组织、企业集团等组织和个人申请开办并实施管理,并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学区的领导和管理。自明尼苏达州在1991年通过美国第一个特许学校法,1992年成立全美第一所特许学校后,特许学校便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备受美国政府和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有关特许学校的各种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更是接连不断。  关键
期刊
摘 要: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红色英勇勋章》,小说中对主人公亨利·弗莱明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把他的恐惧和悲伤,懦弱和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在战争中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状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参战前对死亡的无意识心理,参战中对死亡的逃避心理,参战后直面死亡的抗争心理,它们恰恰契合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巧妙运用这一点,从人格结构理论视阈下对这部小说主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