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解意,探意寻情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hw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肢解、零散的弊病。从整体感知角度出发,言意解读是一条较为合理的路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言意 解读
  课文是语文课的依据,在这里,如果说“言”是形式,那么“意”就是情感;如果说“言”是过程,那么“意”就是终结。李维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在“言”“意”之间互换自如。朱学坤、于洪坤两位老师以此为依据,把语文的性质由“工具性”演化成了“言的意化,意的言化”,语文学习即“人的思想、情感逐渐丰富、深刻、精致和崇高的过程,世界观和思想方法逐步完善、完美的过程,精神的建构成型化”的过程。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理念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今天,也面临着新的变革。
  语文教育的主要凭借是课文,这些课文历经几代教育者的潜心遴选,是古今中外名家智慧的结晶。每一篇课文,无不是言意完美结合的典范。由此,解读课文的言和意,就是教师阅读课的重中之重。通过学习课文的言,领会其意,由“言的意化”进一步达到“意的言化”,便是学生学习阅读的主要目标。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言解意,而不是按文章段落做传统的、支离破碎的分析。
  一、捕捉“意点”词句
  所谓的“意点”,就是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在作品中以“言”的形式存在,是作者情感的外在显露。或明白显露,或含蓄隐晦,跟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系。教师的阅读经验使我们能迅速捕捉到这些点,进一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作为涉世不深、阅读量有限的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把握是困难的,就需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如《兰亭集序》一文中,贯穿全文的表明心境的关键字有三个:乐、痛、悲。三个字写出了作者的心迹变化。以此为切入点,便能理出作者独到的情怀,在众人畅饮抒怀的时候,王羲之却能叹古今之生死,抒宇宙之旷渺。乐极生痛,痛极而生悲,悲中释放无限的旷达。三个情感词,便是解读全文之“意”的切入点。再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便是解读全文情感的“意点”句。
  现代文的作家风格各异,情感点异彩纷呈。但是,总有痕迹可循。按人物心理,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我们总是精心选择最优美的词句来形容,欢快的心灵总是跳跃着轻松的节奏;反之,厌恶的东西,我们总是选择最丑陋的词句来表达鄙视,痛苦的情感迈动的总是沉重的步伐。这是汉语特有的感情色彩决定的。整体感知全文,《荷塘月色》中总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其间虽有朦胧的月色,使作者暂得宁静,可是最终还是回到了思念的情怀。《故都的秋》一文中,“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这“悲凉”便是全文的情感基调。悲凉的不是秋,而是作者的心。
  一个个的“意点”,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言”。在众多的“言”中,如何发现它的与众不同?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经验的积累。寻找一个个的“意点”,应该是语文阅读课的开始。
  二、串联文本的“意脉”
  找到了课文的“意点”,对课文的理解仍是支离破碎的。每一篇文章的“意”,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不平即波折,便是情感的起伏,是作者的思路轨迹。好文章总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其意点也随之而起伏显隐,因而,只有把文章中的“意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脉络,才能构建整篇文章的情感即“意”的框架。在小说的阅读中,作者对作品人物的情感倾向就是整篇作品的“意点”,从古典小说的爱恨分明到现当代小说的人性探讨,作者都会把自己的情感判断、人生价值、社会思考等因素赋予他笔下塑造的人物,使之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以同情、赞赏的笔调把林冲放在故事的前沿,其“言”光明磊落;而鬼鬼祟祟、阴险狡诈的陆虞侯等人放在了故事的背后,其“言”闪闪烁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我们便寻到了作者的“意”--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卡夫卡的《变形记》中,通篇充满的是作者对格里高利这个小保险推销员的“同情”,巨大的工作压力与精疲力竭的奔波使他身心俱疲,家里人对他的依赖使他不堪重负。可悲的是,当他承受不了巨大压力而变成一只甲虫后,家人对他的“歧视与冷漠”;当他绝食而死的时候,家人竟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几个“意点”的串联,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冷漠,即便是亲人,都丧失了最基本的亲情。
  文本“意脉”的串联,使文本的解读建立在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并且,有了这“意脉”的串联,整个作品结构的“秘密”也就得到了深入的解读,最终更为透彻地探寻出作者创作的意图。
  三、探寻作品“言”“意”的关系
  朱学坤老师认为,“言意关系探究是对文本内在结构方式和生成过程的探究”,“正因为每一个成功的文本都有其独特的言意结构方式,所以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独特的精神探险,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心灵对话,都是一次难忘的习作艺术和过程的寻幽探胜之旅,都要花费巨大的心智潜能,同时,都会给学生带来言语智慧和精神享受两方面巨大的喜悦和收获。”以此定位,教师身上就拥有了“精神探险者向导”的神秘光环,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学生探秘寻幽的快乐之旅。
  作家作品的独特性说到底其实就是言意关系构建的独特性。古人云“言为心声”,独特的言,传递的是独特的意。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言”,其“意”何在?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有没有相近似的东西?
  在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里,“言”各异,“意”的体现也各具特色。有的作品为显性之意,有的作品为隐性之意,没有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是很难感知到的。《林教头风雪山山庙》中,言的直白,对应的是作者对林冲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的义举的赞许,对黑暗恶势力的批判;而鲁迅先生的《药》,对夏瑜的描写就隐藏在了故事的背面,这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一致,“革命”在当时还是一个看不到多少光明的词;其次,选择华老栓一家作为前台主演,表现了作者对于贫困而又麻木的、艰难求生计的百姓的同情与悲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得到了放大凸显。
  每一篇作品中的言意关系,透露出的是作者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感受社会的独特方式,同时,也是作家对言意结构的特殊理解。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深入到这个层次,学生在阅读课中感受到的,一定是文学作品巨大的艺术魅力。
  四、“言意”解读的迁移
  解读课文,是为了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完成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古老的“授之以渔”。而这种迁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假以时日。既需要量的积累,又需要不断地深入拔高。因此,在引导学生解读好课文文本的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向课外文本延伸。
  课外文本能激发学生挑战的热情。在没有教师、教辅分析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文本由“言”到“意”的解读,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寻幽探秘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极大的自我满足感。
  “言意”关系探索的扩展,也促进了学生由“意”到“言”的内化。只有感受到什么是美,才能创造出美。为什么作家笔下的普通一草一木都极富神韵,而我们天天看着自然万物却写不出同样的好文章,更多的是,我们心中缺少“意”,即使有“意”,也难以用相应的“言”来表达。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缺一不可。
  如果把言意关系扩展到整个语文教育中,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这二者的紧密联系。就教师自身的素质而言,一要有生动、精炼的“言”,教师自身更要具备深邃的“意”。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朱學坤、于洪坤《言意关系:语文课程内容的核心和关键》(《中学语文》2012年第4期)
  [3]朱学坤、于洪坤《语文言意关系理论的哲学思考》(《中学语文》2012年7.8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专业教育国际化,增强人才社会适应性的必然趋势。以东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素质拓展及人才培养创新举措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索,形成一套科学完善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整体质量,阶段性成效显著;其中,学程项目选修模块
期刊
[摘 要] 分析高职生就业竞争力在家庭学校背景因素上的差异及职业成熟度、职业价值观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以期为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提供借鉴。通过选取上海4所高职院校大一至大三1598名学生,测量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水平,并预测其就业竞争力。结果显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处于中等偏上,在家庭学校背景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成熟度及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家庭学校背景与就业竞争力显著相关,共解释就业竞争力49.3%的变
期刊
[摘 要] 混合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教学理念、课堂达成目标、教师的功能等几个方面剖析线下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通过名师辅导讲座、学生个体或分组报告、学生自由讨论,以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等形式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下课堂教学。开展线下课堂教学需要很多技巧,从避免冷场的角度分享线下教学技巧。只有教师关注、思考和回应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混合式教学的线下教学课堂的质量。  [关
期刊
【摘要】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关键词】情景教学;教学模式;  1.1 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
期刊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以说,态度是学好科学的基础,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科学态度更是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如何让学生获得这些良好的科学态度呢?  一、求知欲  求知欲即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求知欲强的人会自觉地、积
期刊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秘诀。一个人能否成功,智商并不是主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要学习好,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有计划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
期刊
【摘要】数学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和高考的必考学科,如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面对多样的学科和繁多的作业,有的学生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出了问题,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得不到 好的发展。本文以笔者亲身经验为基础,谈谈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  我国当下的高中数学
期刊
【摘要】节日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感,节日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孩子的学习就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因此通过节日活动,让孩子体验社会情感,获得社会化技能,促进社会化的进程,是早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节日 节日教育 文化 情感 道德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怎样通过游戏、艺术、体育、文学等各种活动,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资源,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
期刊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为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举措。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我校从自身实际和青少年成长特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立足创新德育,针对实际促实效。建立起以理想信念、礼仪诚信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
期刊
所谓求异思维,即是发散性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 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在分析题意时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在分析题意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