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美好:校园民谣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ldb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民谣作为涵盖了人文与激情元素的校园艺术,它具备极高的文学鉴赏力和听觉、视觉审美力,是一种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校园精神,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关键词:校园民谣 内容分类 歌词语言特点 发展趋势
  引论
  所谓“民谣”是指吸收了民间歌谣的旋律简单、易于传唱的特点,没有伴奏或只采用简单音乐伴奏,表达纯朴情怀的音乐体裁。
  那时的校园民谣的主要风格就是采用了简单的吉他伴奏,旋律简单流畅,情绪比较感伤。其主要内容是展示对学校里的纯真爱情、友情的歌颂,对美好人生、理想的追求。关于校园民谣大地唱片公司是如此界定的,是指“在校大学生或已离开校园的年轻人,他们仍以高校学生心态创作歌曲,它不仅叙述校园内发生的事情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感动,也包括校园外的感触。”简而言之,校园民谣是既来源校园生活又反映校园生活的民谣形式。校园民谣是处于中国流行音乐“庙堂”之外的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却大可算得上是流行音乐的始祖,它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1902年我国有了最早的校园歌曲,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校园民谣《男儿第一志气高》、《送别》。
  20世纪50年代校园民谣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儿童化的趋势。如《让我们荡起双桨》。
  70年代,出现了《兰花草》、《橄榄树》等开启了当代校园民谣风格的歌曲在台湾产生。
  80年代,在台湾校园歌曲最为直接与深远的影响下,大陆校园民谣走向了顶峰。台湾校园民谣可以说是大陆校园民谣的模板。出现了《童年》、《外婆的澎湖湾》、《恋曲1980》等许多优秀作品。这一时期的校园民谣对当时,甚而对现在都产生了广而深的影响。
  90年代,高晓松、老狼、沈庆、郁冬等一批音乐艺人造就了大陆校园民谣的高潮。《校园民谣1》、《校园民谣2》、《校园民谣3》相继发行。老狼是这一时期校园民谣的标志性符号。代表作品有《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20世纪末期,校园民谣的世纪终结者朴树出现了。其代表作品《那些花儿》更是在大中小学里流传甚广,直到现在仍是校园晚会的经典歌曲之一。
  21世纪从清华走出了水木年华,其作品从《蝴蝶花》到《一生有你》使校园里依旧歌声飘荡。
  可见校园民谣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有着光辉的过去。本文将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校园民谣及其歌词为语料,以语法学、修辞学为指导,从校园民谣的内容和校园民谣中的修辞的表现、辞格的运用等方面对校园民谣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两面性,校园民谣的歌词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也将进行探讨。
  一、校园民谣内容的分类
  1.青春。提到青春就会让人产生无限感慨,校园民谣中有对其美好而短暂的感叹,如“青春像一扇关闭的窗/外面是美丽的图画/……/青春像一只开启的阳台/周围是一片喧哗/……/青春像一扇打开的门/走出就回不去啦”(《青春正传》)。也有对青春无悔的表现,如“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我脸上蒙着雨水就像蒙着幸福/……继续走/继续忘记/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青春》)
  2.理想。校园民谣的创作者由于青春年少,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理想,但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对于理想的追求极易使他们找不到方向,一切都是那么迷茫,只能询问:“可是我的蓝色理想现在哪里/我曾幻想的未来又在哪里升起?”还好有人在坚持,愿意去做一只音乐虫子:“我飞呀飞呀飞到那蓝色的天堂/飞呀飞呀飞我不要无奈的归航/也许在那里/我能够自由的飘扬/也许到那里才是我停留的地方。”
  3.爱情。爱情的描述,在校园民谣里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表现了对曾经纯真而美好的恋情的无悔付出和淡淡追忆。比较经典的有《模范情书》、《白桦林》、《蝴蝶花》、《寂寞是因为思念谁》、《墓志铭》、《一生有你》等真实、贴切,听过之后回味无穷。
  4.流浪。由于年轻,心和人都不想被狭小的校园束缚,向往有一天去流浪,流浪远方。“教我们青春的蓝蓝的天/漂流在四方的痴心少年/让我们心醉的似水流年/看我们万水千山走遍。”(《爱已成歌》)。而《橄榄树》体现了流浪的感伤。
  5.人生。让这些还在校园或刚离开校园的年轻人去谈论人生,似乎不太合适。但歌谣中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有的也是很有哲理的。如朴树的《生如夏花》“这是一个美丽又遗憾的世界。”其中的“美丽”、“遗憾”耐人寻味。
  6.友情。最佳代表曲目就是那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分给我烟抽的兄弟/分给我快乐的往昔/你总是猜不对我手里的硬币/摇摇头说太神秘。”虽描写的都是一些小事,但最令人回忆,在一起的日子无论欢乐还是烦恼,分离后,都值得怀念珍惜。
  以上只是对校园民谣内容的简单分类,也许有的不恰当,有的类型没有体现,这里仅供参考。
  二、校园民谣歌词语言的特点
  (一)语言的诗意化。通常我们认为一首好歌词应当具有诗的情感与表达方式。校园民谣中诗化了的歌词,提高了校园民谣的意境,使其与普通的流行歌曲有着明显区别。如《送别》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但被传唱了整整一个世纪。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惨,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酌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句式整齐,合辙押韵。在空间的交错意象的转变中,呈现出了送别时凄凉、哀婉的意境。
  (二)语言的口语化。口语是人民大众在生活中创造出的语言,因最熟悉生活,往往能较好的把握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也较明了、清晰。校园民谣吸收了口语这种特点,易听、易懂、易唱。
  索绪尔说:“语言学的确定地位将由心理学家决定。”口语化的语言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对增添情感色彩起着重大作用。
  三、校园民谣的修辞表现
  1.叹词、语气词、拟声词的运用。歌曲本身就是一门抒情艺术,需用大量的叹词和语气词去抒发人们内心的忧虑、欢乐、喜悦。校园民谣就吸收了歌曲的这个特点。语气词在歌词中起到了延长音阶,增强音乐美感的作用。叹词有助于抒发较为强烈的感情,也有延长音阶,增强音乐性的作用。
  2.叠音形式的大量运用。校园民谣中经常大量运用叠音形式,以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叠音形式有叠音词、词的重叠等。
  如“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青春》)
  “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年年岁岁”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我曾幻想的未来又在哪里升起/世界总是反反复复错错落落的飘去/来不及叹息/生活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东西/不能放弃”(《蓝色理想》)
  “反反复复错错落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夸大了歌者迷茫、惆怅的情绪,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3.在当代的歌词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就是中英文的混合使用。这种现象在校园民谣中也有所体现。
  四、校园民谣存在的问题
  1. 题材的狭窄性 一些校园民谣是对身边生活琐事的描写,起点较低,立意不高。如《大学生自习室》、《雨中即景》、《文科生的一个下午》等。歌词所反映的大学生的生活面过于狭窄,没有较高的价值。
  2. 歌词的消极性与感伤性 校园民谣中的歌词大多体现了迷惘、忧虑、感伤的基调。如《方向》“如果没有姑娘不要悲伤/如果没有太阳就去看月亮/如果不见月亮就去买手电棒。”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不敢面对现实,逃避现实,缺乏积极向上的力量。再如《故事里的树》“不是故事里的那一棵/是一棵不太老的树/… …/大树好茂盛却从没有知了和毛毛虫的窝和童年的歌。”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迷惘以及对那逝去的美好岁月的感伤,情调比较低沉。
  结论
  校园民谣曾经在校园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诚欢迎,肯定有其长处存在。歌词真实、贴切,不造作,不矫情,大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体会出,便是其成功的关键。虽随着时代的发展,表面上它似乎渐渐离我们而去,但它作为学子自己的心声的表达却是长盛不衰的。或许在以后的日子里校园中会萌生出一种富于新气息的校园民谣。
其他文献
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要求下,教师难做,初三教师更难当。有来自社会的不良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思想片面、方法简单等因素的影响。而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倡导建构的学习,尤其突出强调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使课堂教学注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期刊
摘 要:问题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也是我们学习科学最大的动力。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他们的提问能力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不管教师在课堂上多么的开放,如何引导,学生都难以或者懒得提出问题,即使能提出问题,提问的质量大多数也不太高。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创新教学的需要,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科学教学实践,提出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几大策略: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学生“敢”问;引入情境设疑,引导学生“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十分深入地改革,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相继出现,其中分層教育就是在教育地不断改革之下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及理念。分层教育是根据一个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一改传统的“满堂灌”以及不分个体差异进行教育教学的模式。本文攫取了高中数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分层教学应用于高中数学实际教学之中进行着重地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不断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日趋明显,新时期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柔性管理的重要载体前所未有的得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研究和重视。但是如何清晰地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并在实践中把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和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结合起来是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
期刊
摘 要:音乐一直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电影是集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当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后,音乐毫无意外的与电影开始了“联姻”,音乐使得电影充满生机和动力,电影让音乐找到了新的展现魅力的天地。本文就几个经典的电影片段,来探讨电影音乐与电影情节画面结合所带来的感情体验。  关键词:电影音乐;电影情节;情感体验;观众  从1895年至今,电影艺术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而电影的音乐也伴
期刊
摘 要: “学区集团化管理”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保障,解决择校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新体制。是以两支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优化课堂教学为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载体,从而拓宽优质教学资源,让广大的学生和家长受益,实现“学区集团化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一、互助共赢,两校在教学管理层相互渗透。二、搭建平台,让老师们在教学业务上交流碰撞提升。三、初见成效,让我校的教学工作在学区实践中开花结果。  关键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人才的需要,尤其是个人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需要不断培养发展创新能力。本篇从思政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入手,剖析影响思政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提出思政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思政专业 创新能力 现状 因素 培养  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硬件设备
期刊
摘 要:大学生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表面性、临时性、突击性特点使得其成效不能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因此,应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及道德修养课程,构建出“理论准备——初次实践——能力培养——再次实践”的社会实践模式,让学生能够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 思政课程 社会实践 模式构建  2010年,重庆市
期刊
现代教育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作为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则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综合体现。但我们的孩子——“蜜罐里泡大的一代”,大多数却不知“感恩”为何物。当看到有学生在学校里不知尊师敬长,不懂关爱他人时,我们焦心;当听到有的学生记得住偶像的生日,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时,我们痛心;当看到学生对父母没有一点感激之情,有的甚至嫌弃、打骂自己的父母时,我们揪心;看着这种种只知索取,不
期刊
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如何继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我们明确提出了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要求,“加快建设开放的党建、融入的党建、转变的党建,形成科学化、现代化的党建工作体系”。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从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出发,确保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坚持把开拓进取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