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两点看法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qtq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是学生的一个难点,要解除这一难点,学生对文言文要强化朗诵,积极讨论,发散思维,教师的指导要重点突出,不能面面俱到,求全求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强化朗诵 突出重点 发散性思维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必需。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新教材加大了古诗词和文言文的阅读量,并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较之以往,出现了两大特色,一是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阅读量加大了;二是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降低了,只注重朗读、背诵及对基本内容的理解,而对虚词含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已不再作具体要求。为此,我有两点看法:
  1.突出重点,强化诵读
  生动活泼的新课导入,也只能是个开头,在具体的指导阅读阶段,务必强化诵读,突出学习重点,切忌求全求细,面面俱到。同时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多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要强化学生的诵读训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吟诵。
  每一个文言文教学单元都有其特定的学习目的要求、学习重点难点,具体到每一篇文言文也亦然。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必须确定好该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做到讲评分析时有的放矢,“略其所当略,详其所当详”。以《孙权劝学》为例,这是一篇篇幅短小却能引人深思的文言文。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先确定本课的阅读要求、重点:①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②理解文章大意;③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④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具体教学过程可作如下设计:
  (1)用成语“刮目相待”导入;(2)学生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整体感知课文,粗晓大意,教师适时点拨任教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3)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况;4.分角色竞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5)研读课文,学习写作特色,思考吕蒙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6)背诵课文。
  这样设计导读过程,就能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且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休性,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文言文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这是前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道出了诵读在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工夫去吟诵。”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必须重视诵读训练,因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欣赏水平。指导诵读训练必须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把握感情基调,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诵读必须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课堂,通过初读、默读、分角色读、研读等方式,最终达到当堂基本成诵,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积极讨论,发散思维
  我的做法是,抓住课文中能引发学生积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教读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对作者的观点你有何看法?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之后,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完全赞成作者的观点,认为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有所作为,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学会吃苦;有的则认为作者的观点带有片面性——逆境固然可以造就人才,但顺境更能助人成才。很多学生能结合古今中外的一些史实和身边的实例加以引申发挥,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初中文言课文中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是不少的,只要我们善于结合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下面这些问题都可供我们教学时让学生讨论:
  (1)《曹刿论战》一文中,长勺之战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主要原因除了曹刿善于观察敌情、正确指挥作战之外,是否还应有鲁庄公的一些功劳?
  (2)《黔之驴》的寓意是什么?能否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想?(最好从虎的角度、从驴的角度或其它角度作多角度的分析。)
  (3)读了《工之侨献琴》之后,我们除了能从中感受到作品中公认的道理之外,能否从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别的启示呢?譬如经营方面的产品包装、市场行情、名人广告之类的。
  培养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能力的前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宗旨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渗入适当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无疑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读图、分析图,去发现相关的数学信息,有利于帮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可以顺利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从图形图像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读图能力也是综合反应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弱,精力难以集中,在小学数学课
期刊
【摘要】“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群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不会给自己梳辫子,父母不在家宁可自己饿肚子,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逼”着孩子“走”吧,即使“走”需要勇气和执着,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必
期刊
【摘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当然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只有学生问的多了,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发
期刊
【摘要】当然实验题不管以什么背景、以何种题型出现,涉及到的问题都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复习中指导学生归纳、概括并掌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提升其设计、分析、评价化学实验装置及操作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实验方案 设计与评价 重要性 方法 能力培养  2013年的高考临近,如何开展高效的复习,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把该拿下的分数顺利拿下,老师们使出纷身解数,就各类高考试题一研究再研究
期刊
【摘要】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生理活动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初中生物新教材呈现知识十分生动,每册彩图不仅新颖、美观,而且图文并茂对学生极具吸引力,能有效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教材中各种美丽的彩色图片,优美的语言,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有利于教学。  【关键词】初中 生物 兴趣 实验 实践 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
期刊
【摘要】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室外课堂教学是国家教育的发展需要,是培养创造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室外课堂 综合素质能力 生物学素养  生物学室外课堂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它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以“身边的生物学”问题为核心,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创新的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常见的类型有:观测记述、实验探究、采访调查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现“减负增效”,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也是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最佳方法。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驽驭能力和教学艺术。现将我对高效化学课堂的认识总结如下:①更新教师教学观念,突显学生主体地位;②调动一切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③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或练习,提高课堂效率;④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
期刊
【摘要】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教材的改进,实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但是由于实验仪器的短缺,教师自制教具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自制教具工作,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自制教具加速生物实验建设的基本途径及有效课堂;②自制教具在生物教育教学中的作用;③自制教具对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摘要】教学是否有效永远要看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离不开学生的努力。学生科学、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与有效课堂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
【摘要】在学习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兴趣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也是其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要,在课堂上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教与学之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培养 研究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小学生在刚踏进校园时对学校的新生活感到十分新鲜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