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西医八年制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120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西医;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99-02
  情境教学法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1]。西医八年制的中医学基础学习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及经络学,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此外,西医八年制学生在中医学基础课之前往往已经接受了系统的西医学基础、诊断学及内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中医理论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西医八年制学生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情境教学法在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现介绍如下。
  1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方式
  1.1 取象比类法情境重现理解中医术语
  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大多建立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上,取象比类法在中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在授课时通过取象比类法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掌握。如药性理论中的五味,辛味药功效能行、能散,介绍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如“辣椒属辛,吃辣椒有什么反应”,同学会列举出脸红、出汗等反应,再由此引申到中医理论中辛味药的行气、活血功效。又如,江浙一带民间有用杨梅酒治腹泻的生活经验,杨梅味酸,由此引申到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主治腹泻,进而引申到治疗多汗、遗精等就比较容易理解。
  1.2 设计临床情境、生活情境
  情境设定是授课的关键[2],常用的情景设定包括临床情境及生活情境。将临床典型病例通过语言、图片等方式进行重现。在病例的展示过程中,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将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综合运用。临床病例通常较为复杂,并非像书中列举的典型病例证候单一、典型,病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识证、辨证能力,也有利于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善于运用中医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如笔者在中药学教学中介绍化痰代表药物半夏时,介绍病例如下:患者,女,32岁,因脊膜瘤术后突发气促、胸闷、口唇及四肢紫绀,行气管切开,呼吸机维持治疗2个月无法脱机。每日吸出大量白痰,患者疲乏感明显,多汗。实验室查:血白细胞9.7×109/L,未见霉菌。舌淡红,苔白厚腻,脉细数。该患者用中药治疗2周后痰量明显减少,可脱机,4周后封管出院。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设计问题,学生前面已经过了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所以,只需让学生判定患者属哪类证型。通过痰的颜色和量,以及舌苔的颜色,学生比较准确地判定属寒痰。列举出温化寒痰的中药及清化热痰的中药让学生进行药物选择,并就半夏在处方中的作用及常用量等内容进行讲解。此外,把患者应用的处方列出,指出哪些是温化寒痰的药物。通过实例,学生会对中药的疗效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运用临床案例时应注意设计的问题需要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相联系,删繁就简。以上述案例为例,患者除了有大量白痰,另一突出的临床症状是气虚,因此次授课重点介绍的是化痰药,而补气药仅简要提及,不必面面俱到。在讲授中药内容时仅围绕中药的药性、药效等相关内容展开,待后期讲述方剂学内容时可再针对方剂的内容进行组织授课。总之,要紧扣所学知识,灵活安排,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中医与生活联系紧密,许多生活实例也需要运用中医知识。结合生活情境介绍中药知识,学生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讲解中药的炮制,不同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不同,而人参是冬令进补常用的中药,学生不会太陌生。如何选择白人参、红参,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再介绍白人参、红参的炮制方法及不同功效。老师可以选择角色模拟的方式简述病情,咨询学生如何选择适合其病情的人参,从而将中药的药性知识及炮制等相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传授给学生。
  1.3 利用教具情境重现
  语言对大脑的刺激往往不及实物,因此,教具在情境教学法中十分重要。如讲解中药种类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质药等,可以准备不同的中药饮片、中药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及触摸感受不同的中药性质,介绍生活中常见的药物种类。除了实物教具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尽可能通过图片、视频进行展示。如舌苔,除了让学生互相观察对方的舌苔之外,还可将典型的病理性舌苔图片通过幻灯形式加以展示,而脉象的讲解可以通过图示方法介绍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 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2.1 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法在非中医专业的中医学基础中的运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激发内在的求知动力,虽然非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课程仅要求理解,但中医兴趣的激发可以使学生看问题的方式从微观到宏观,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方法可以开拓思路,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对中医学知识的掌握以及今后的临床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如中西医结合方法的运用等。
  2.2 加深理解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通过取象比类、生动的临床案例、生活实例等方式进行情境再现,中医理论不再是印在书本上艰涩难懂的文字,而是跃然纸上鲜活有趣的临床及生活中的故事,有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 沈玉春,卫铁林.现代教育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92.
  [2] 王锐,王艳宏,杨志欣,等.情景式教学在《中药药剂学》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于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109-110.
  (收稿日期:2012-11-09,编辑:梅智胜)
其他文献
关键词:亳州;中药材;中药市场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103-02  安徽亳州素有“药都”之称,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现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其“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药材专业市场[1]。故亳州的中药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中药市场发展情况。为深入了解亳州药材市场的实况,增进对国内中药发展现状的认识,我
期刊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中药;医院药学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96-03  药品不良反应(ADR)关系到医疗安全,日益为临床所重视。笔者现对本院2007年10月-2012年9月收集的中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本院2007年10月-2012年9月收集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中松醇含量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Cosmosil Sugar-D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漂移管温度77 ℃,载气流速2.0 L/min。结果 松醇质量在0.5~10.0 ?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n=5);平均回收率为97.30%(RSD=1.29%,n=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营养不良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采用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候调查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0例住院患者分为2组,其中合并营养不良120例,非营养不良100例。观察营养不良组与非营养不良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证候构成要素,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营养不良证候规律特征。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营养不良在证候
期刊
关键词:有毒中药;炮制减毒;配伍减毒;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104-03  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也日趋关注和重视,尤其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中药中毒事件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中药的“毒”性是在功效的表征过程中逐渐被发现的,其毒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准确辨证、配伍使用可达到减毒增效的目。有“毒”中药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86例严重创伤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乌司他丁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点,每日2次;大黄粉10 g胃管内注入,每日2次。疗程5 d。观察治疗前后2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5 d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期刊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4年创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随着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已相继被美国《化学文摘》、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等知名检索系统收录。  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专题论坛、论著、实验研究、中药研究与开发、经验交流、综述等
期刊
摘要:在综合分析高血压病维吾尔医古籍文献及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高血压病的维吾尔医主症和次症条目为证候要素的维医辨证分型标准;结合高血压病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及药物对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的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等指标,建立了高血压病的疗效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新药审评的技术要求,研究制订了维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  关键词:高血压病;维吾尔医药;诊断技术和方
期刊
摘要: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其发生发展与胃肠道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脑血管病急性期胃肠道系统与脑的关系。首先,中医理论认为胃肠道系统与脑在生理功能及经络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次,临床研究表明痰热腑实证是脑血管病急性期主要证候之一,此证候最突出的表现为腑实便秘,关乎病情转归预后;再者,脑血管病急性期脑肠肽中胆囊收缩素的改变和体表结肠电生理变化也为胃肠道
期刊
关键词: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信息服务;服务流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8.002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8-0004-02  中医学是在临床实践中产生并不断验证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数据既是中医学发展的源泉,也是临床疗效的证据基础。采集临床实际数据、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