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案头 玉荷玲珑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时文人书斋案头的文房用具中,用来盛水洗笔的笔洗是不可或缺的器具之一。笔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因其雅致精巧、造型装饰各有千秋,深得追求优雅和精致生活情趣的文人墨客喜爱。特别是玉质的传世笔洗,更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明代是中国琢玉史上相当繁荣的时期,遗存至今的明代玉器内容丰富,碾玉技艺精湛,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了许多小口、深膛、阔腹式的形体比较高大的立体器皿,这是明代之前琢玉史上少见的重要成就。玉笔洗正是明代玉器的一个典型代表,由于传统琢玉技术已相当成熟,工匠们的艺术修养也很高,再加上玉笔洗本身便属珍玩之列,所以无不雕琢得生动活泼、玲珑有加,艺术性远远超过实用性。本文所呈现的两件明代白玉荷叶笔洗,其精湛的碾琢工艺、晶莹润泽的玉料质感、玲珑剔透的生动造型,充分体现了明代玉器碾琢工艺的时代风格。
  明和田白玉荷叶洗
  玉洗高7厘米,宽16厘米。通体白润,洗的整体为一莲蓬,莲蓬上开有一桃形洗口,洗口边上刻莲子,莲蓬下边为荷叶,舒卷的荷叶托抱着整个莲蓬。荷叶上面及莲蓬周围雕有含苞待放的荷花,用丝带或茎须束扎起莲茎。荷叶底部刻有清晰的花茎。整体造型饱满精美,碾琢精细,和田玉质地上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此件玉器从整体造型上看,应为明代早期的作品,和另一件相比有明代玉器通常存在的“粗大明”之嫌。
  明青白玉荷叶洗
  玉洗高7厘米,宽12厘米。造型为一舒卷的荷叶,叶心在下,叶边内卷,形成内凹的洗心。玉洗雕有清晰的叶脉,底部有茎须,茎须蔓延到洗的两边,一边为镂空雕莲蓬,一边为镂空雕开放的如意及两个如意云头,开放的如意又可以作笔舔。洗壁较薄,抛光细腻,显出玉质的润泽。底座为象牙雕,雕有荷叶、荷花、莲蓬、谷穗、螺蛳。此洗设计巧妙、碾琢精致、玉料润泽,加上底座的精巧,使这件玉洗观来楚楚动人。
  两件玉笔洗都采用莲荷为主题,可见传统文化中莲荷带来的吉祥美好的寓意在明代很受欢迎。中国是荷的王国,《本草纲目》上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荷之实,也就是莲子,荷之茎,也就是藕,荷的全身,都可以入馔。荷花有清暑解热和止血的功能,还可药用。荷作为食物和药物,也早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这样的描述。荷花凭借它艳丽的色彩、优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历代的诗词歌赋无不对它大加歌咏。正如李商隐《赠荷花》所云:“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荷花也被崇为君子,《群芳谱》中说:“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华,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
  古人对莲荷的喜爱、赞美,传承下来就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莲荷是宋代以后工艺品中应用最广泛的题材,宋代的执荷童子玉雕、金元时期的“春水”玉、“秋山”玉,这些传统题材都给明代玉器的制作带来了重大影响。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们经常以莲荷作为和睦、和平、纯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此外,莲蓬还因其多子,寓意连生,也是古代人们对子孙繁衍的美好希冀。
  这两件玉笔洗作为文人书案的陈设品,以美玉为材质,以莲荷为内容,供文人墨客使用,更多的是为了欣赏。碾琢技艺的精湛构成了精美的艺术品,而美玉和莲荷的完美组合,则寄托了我国古代文人的期许,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我们古人对美的追求——高尚的人格品德和情操。
  明 青白玉荷叶洗
  明 和田白玉荷叶洗
其他文献
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寒尘妒尽秦王女,凉殿恩随汉主妃。  折扇制作,难在扇骨,因其工艺复杂,且要求极高。苏、杭雅扇素负盛名,苏州的水磨竹骨气息清雅,深受文人雅士青睐;杭州黑纸扇则偏重大众化。2006年,“制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即为苏州制扇大师徐义林先生。日前,他接受了《中国收藏》杂志记者的独家专访。  中国收藏:您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怎样
期刊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一把名家制作且竹料上等的扇骨,再由竹刻高手在大骨上雕刻花纹图案,就更加完美了。苏州不仅制扇技艺名闻遐迩,而且涌现了不少扇刻家,杨惠义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程拜访了这位扇骨雕刻大家。  中国收藏:听您说出身于扇骨雕刻世家,这对您成为扇刻名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杨惠义:我祖父杨永生,上世纪20年代初在苏州
期刊
黄龙玉、南红玛瑙、青金石、绿松石—要说当前的民间收藏市场,哪些宝玉石最火,当然要数这几位。近几年来,以它们为代表的宝玉石风靡一时,市场价格相比几年前都翻了好几倍。不过,在经历了价格的突飞猛进后,这些宝玉石也逐渐开始回归理性。从这些“石头”的今与夕中,收藏者可从中看出一些规律。  黄龙玉:从疯狂到冷静  曾经被誉为“疯狂的石头”的黄龙玉,如今价格开始回归理性。黄龙玉的第一波行情由云南、广西两地的石商
期刊
一扇清风洒面寒,应缘飞白在冰纨。坐知四海蒙膏泽,沐浴君王德似兰。  —宋·苏轼《端午贴子词·皇帝阁》之六  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字,作“门扉”,从“户、羽”。其中的“羽”表明扇子最初很有可能与鸟羽有关。  从考古方面推测,扇子的发明不晚于陶器的出现。原始先民用一片棕榈叶或是羽毛在面前挥动发现有习习凉风,得以逐暑解热。需要是发明的原动力,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扇子就这么出现了。
期刊
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  一件估价6万至10万元的溥儒《白描兰花、行书七言诗》成扇最终以59.8万元拍出;于非厂《耄耋图·书法》成扇超过估价3倍拍出;王雪涛与郑孝胥合作的《花鸟行书》成扇估价3.5万至5.5万元,最终的成交价高达43.7万元……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2013年春拍,特别推出了一个名为“扇苑善缘”的专场,73件成扇近80%顺利易主,不少精品
期刊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摘自唐·白居易《白羽扇》  扇,原本只是一件招风取凉的工具,却愣是被中国人“玩”成了一门精致优雅的艺术,甚至于一项内蕴深远的文化。从最初的竹制便面、纤纤羽扇,到后来的锦绣团扇、风雅折扇,股掌之间飘逸而出的不仅仅是那随扇溢出的阵阵清凉,更有着绢头纸面匠心构划的千古翰墨、百年钟灵。  扇,曾经在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无可动摇的地位,无论舞台上的歌舞、戏
期刊
好字不如烂画?  作家、收藏家 谭慧  平时经常听一些藏友念叨:好字不如烂画,面对同一个人的作品,其宁可选择稍差一点的画,也不会选择好的书法作品。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受这一观点的影响,过去,我与许多名家书法擦肩而过,深感遗憾。  多年前,一位多年不见、在外地工作的儿时玩伴回家探亲,相聚时,其知道我喜欢收藏,便主动提出,要将自己家中一幅谢稚柳老先生为其创作的精品书法作品赠送给我。当时好友还说,他与谢
期刊
2013年5月10日,一场拍卖让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成为所有关心中国艺术品市场人士的聚焦之地。这一天,中国嘉德敲响了其2013年春拍的槌音;这一槌,不仅拉开了内地2013年春拍季的大幕,而且也敲响了嘉德20年庆典的号角。  就在中国嘉德此次春拍举槌之前,从去年开始回调的艺术品市场是将继续回调,还是保持平稳,抑或缓慢回暖,拍卖公司、藏家和业内人士都揣着一颗忐忑的心,在焦急、期待和疑虑中,等待着中国嘉
期刊
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健生作为在国内瓷杂拍卖领域具有相当权威和经验的专业人士,自2011年东正拍卖重组后一直率领该公司在瓷杂板块稳扎稳打,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专场,其中的“皇家长物—宫廷艺术品专场”更是引起国内外藏家的关注。在中国瓷器古董艺术品界摸爬滚打多年的郑建生不但对瓷杂市场颇有研究,对拍卖公司的经营理念和行业风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据了解,今春,北京东正在具有传统优势的瓷
期刊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因为折扇的特殊形制——扇形有折、上宽下窄,所以折扇书法便有了不同于一般书法创作的特殊要求和讲究。扇面书法对形式美、空间美的要求可谓达到了极致。  明 陈鎏、文嘉、周天球、彭年《书法》  此为分段式书写,即在一张扇面上由几个书家合作书写,每人一段,或用数种字体分段录写,疏密参差,且显得活泼多样。  近代 溥儒《行书五言诗》  此为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