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宝扇重寻明月影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sg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
  一件估价6万至10万元的溥儒《白描兰花、行书七言诗》成扇最终以59.8万元拍出;于非厂《耄耋图·书法》成扇超过估价3倍拍出;王雪涛与郑孝胥合作的《花鸟行书》成扇估价3.5万至5.5万元,最终的成交价高达43.7万元……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2013年春拍,特别推出了一个名为“扇苑善缘”的专场,73件成扇近80%顺利易主,不少精品成扇都高于估价数倍拍出,可见成扇的热度。
  藏扇自古以来都是风雅之事,而在艺术品市场上,成扇也成为一个独具文化品位的收藏门类。据不完全统计,历年出现在拍场上的成扇拍品有近4万件,成交3.1万余件,近200件拍品成交价已迈过100万元大关,其中500万元以上的拍品有4件,50万至100万元区间的近400件,而绝大数成扇的价位在10万至50万元之间。
  随着成扇市场的行情逐步攀升,动辄五六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身价让一般藏家望而却步,那么,在当前的市场上如何能选到一件既精美又价格适中的成扇精品呢?如果怀揣15万元,应怎样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名家成扇?
  以中国嘉德2013年春拍“扇苑善缘”专场为例,在成交的60件拍品中,35件拍品成交价在20万元以下,其中,一件俞明、溥伒合作的《高士行吟 行书》成扇估价6万至10万元,最终以10.58万元拍出。此件作品画面超逸脱俗,作画者俞明为清末民初的一位海派画家,尤其擅长人物画,画面清雅,境界高超,其存留的画作较少。溥伒则出身于爱新觉罗家族,能文擅赋,长于书画。此二人虽非大名家,但各有特色,尤其这件成扇上款为“杨济成”,系民国年间北京著名的收藏家。与其他的收藏门类一样,成扇收藏仍然讲究“真、精、新”,与此同时,名人效应也是重要因素,一些与名人有关的成扇也值得纳入囊中,从这几个要素来讲,这把成扇性价比相当高。
  同场推出的沈尹默《墨竹 行书》成扇估价5万至8万元,最终拍得7.13万元。沈尹默并不以画名世,但其书法成就极高。此扇面行书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而墨竹图也淡雅清新,别有味道。当前,沈尹默的书法作品颇受买家认可,价位普遍在几十万元之间,而这件《墨竹 行书》成扇融书法与绘画于一炉,升值空间明显。
  在当前的扇画市场上,除了张大千、齐白石等一线名家外,海派名家的作品也颇为叫座。不过,总体来看,海派画家作品价格一直偏低,远不及同时代的北方画家,因此,藏家在选择成扇时可重点关注海派名家,尤其是海派中的二线名家。如民国海上艺林中,负“三绝”之誉者固然不少,但在金石书画上俱堪称名家的则首推“海上四大家”,包括赵叔孺、吴待秋、冯超然和吴湖帆。这四大家中,除了吴湖帆目前价位较高外,其余三人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还极为不符,他们创作的成扇作品价位也普遍较低,现在购入性价比自然较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上海朵云轩2011年春拍推出的张大壮、江寒汀《竹石虫唱·双虾图》成扇估价5万至8万元,最终拍得12.58万元。
  除了海派中的二线名家外,岭南画派一些名家的成扇作品也屡屡现身拍场,目前价位还不算高。如今年春拍中出现的一件杨善深《书印合璧扇》估价1.5万至2.2万元,成交价为8.05万元。
  如果细分当前出现在市场上的扇画作品可以发现,作画之人一般分为两类,其一为专业画家,如张大千、齐白石、陆俨少、傅抱石、吴湖帆、溥儒等,这类作品是当下市场的高价引领者,也占据着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此外,一些民国时期的文人也有少量的成扇作品露面,他们具备一定的作画水平,也许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如专业画家的高,但其中人文情怀浓重,胜在文化价值,因此,这类作品也值得藏家关注。2010年春拍,北京诚轩曾推出过一件由潘素、秦仲文、张伯驹、马衡、周伯翔、黄君坦合作的书画格景扇估价3万至4万元,最终拍得14万元的佳绩。1945年后,张伯驹定居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寓居毗邻燕园的展春园,常与夫人潘素同招知己友好聚会园中,吟诗作对。此柄格景扇即为当时遗物,一面为张伯驹夫妇书画配马衡一书一画,另面为张伯驹、黄君坦、周伯翔、秦仲文四家书画,诸人或为北大教授,或为京城文化名人,画尽其美,书见其妙,极为难得。而专门为格景扇配制的扇骨,亦较为少见,现已成绝响。
  再如一件亮相于2007年春拍黄节、马叙伦、梁启超赠汤定之的两把成扇,三位书者以及上款汤定之都是上世纪20年代生活在北京,执教于清华、北大的文化名人。当时此两柄成扇估价仅4000元至8000元,最终成交价达7.7万元。
  俞明、溥伒合作《高士行吟 行书》成扇,画面超逸脱俗,估价6万至10万元,最终以10.58万元拍出。
  马叙伦(左)、梁启超(中)和黄节(右)赠汤定之扇,见证了三位学者大家的交谊。估价4000元至8000元,最终成交价7.7万元。
  沈尹默《墨竹 行书》,行书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墨竹图淡雅清新,别有味道。估价5万至8万元,最终拍得7.13万元。
其他文献
1950年至1980年这一时期,山东高密民间年画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其间风云变幻。从如日中天般的辉煌,到不见天日;从不见天日,到重见天日。大起大落,耐人寻味。  年画也要“进步”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为迎合新思想发展的要求,破除封建迷信,高密扑灰年画(手绘年画),包括半印半绘年画和木版年画,从构图到版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木版年画《灶王》,在当地也叫“灶马”,上面的神像图案被完
期刊
3月14日至23日,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迎来了第27届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因其对艺术品卓越、专业和高雅的不懈追求而享有盛名,这不仅表现在大量珍稀艺术品将在此展售,更有无数的艺术品收藏家,都将TEFAF视为“艺术日历上不可错过的盛会”。  今年的TEFAF与往年一样,汇聚了众多欧洲艺术珍品,而其中,一幅梵高的代表作尤为引人注目。这幅由伦敦及纽约艺术经销商Dickinson带
期刊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一直享有“世界的十字路口”称号,然而不久前有人在这个“十字路口”举办了一场“走秀”—— 一块高近20米、宽十余米的电子显示屏上醒目地登出这样一则广告:“NATIONAL ART MAESTEO IN CHINA”,即“中国画国宝级艺术大师排行榜”。不少人在为中国书画家财大气粗感叹的同时,“国宝级”这个字眼也刺痛了不少人的敏感神经。纽约时代广场矗立的“国宝级大师”广告牌惹来不少争议。
期刊
盛夏又至,商场里的空调、电扇又成了最热门的商品。然而,当那猛烈的电风呼啸而至,当房间不动声色便可以降低十几度的气温,你可曾想过,这功效喜人的纳凉之物可有一丁点可感、可亲、可爱之处?  夏暑之热,古来如此,只是招风取凉的物件从人工变成了机器。人们丢掉扇子,简简单单,毫无留恋,却不知,丢掉的不仅是一种“落后”的引风致凉工具,更是一种精致而美好的风雅文化。  扇子,本是极平凡之物,却因了绝世的精湛工艺和
期刊
关于梁得所(1905年至1938年)这位现代画报界先驱,关于他与《良友》画报的恩怨,关于他主编的《大众画报》、《小说半月刊》,关于他的单行本,十几年来我写了好几篇文章,好像意犹未尽,对于梁得所,我似乎有说不完的情感,情感中最多的成分是叹息。现在再来说说80年前梁得所率领“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周游中华河山,其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有的事情甚至影响了梁得所的余生。  为《良友》苦跋涉  1932年9月出版
期刊
雕瓷,又被称为“瓷塑”,是刻意摹仿金、石、木等器物的质地、色泽和形制之特种瓷器。雕瓷虽可以远溯到西晋时期,但直至清乾隆年间的景德镇才开始大盛,工匠技艺也更为精进。乾隆时期的朱琰在《陶说》中记述当时景德镇各种雕瓷工艺品:“……戗金、镂银、琢玉、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雕瓷因需完全摹仿各类工艺品或自然物,艺匠往往透过
期刊
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寒尘妒尽秦王女,凉殿恩随汉主妃。  折扇制作,难在扇骨,因其工艺复杂,且要求极高。苏、杭雅扇素负盛名,苏州的水磨竹骨气息清雅,深受文人雅士青睐;杭州黑纸扇则偏重大众化。2006年,“制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即为苏州制扇大师徐义林先生。日前,他接受了《中国收藏》杂志记者的独家专访。  中国收藏:您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怎样
期刊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一把名家制作且竹料上等的扇骨,再由竹刻高手在大骨上雕刻花纹图案,就更加完美了。苏州不仅制扇技艺名闻遐迩,而且涌现了不少扇刻家,杨惠义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程拜访了这位扇骨雕刻大家。  中国收藏:听您说出身于扇骨雕刻世家,这对您成为扇刻名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杨惠义:我祖父杨永生,上世纪20年代初在苏州
期刊
黄龙玉、南红玛瑙、青金石、绿松石—要说当前的民间收藏市场,哪些宝玉石最火,当然要数这几位。近几年来,以它们为代表的宝玉石风靡一时,市场价格相比几年前都翻了好几倍。不过,在经历了价格的突飞猛进后,这些宝玉石也逐渐开始回归理性。从这些“石头”的今与夕中,收藏者可从中看出一些规律。  黄龙玉:从疯狂到冷静  曾经被誉为“疯狂的石头”的黄龙玉,如今价格开始回归理性。黄龙玉的第一波行情由云南、广西两地的石商
期刊
一扇清风洒面寒,应缘飞白在冰纨。坐知四海蒙膏泽,沐浴君王德似兰。  —宋·苏轼《端午贴子词·皇帝阁》之六  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字,作“门扉”,从“户、羽”。其中的“羽”表明扇子最初很有可能与鸟羽有关。  从考古方面推测,扇子的发明不晚于陶器的出现。原始先民用一片棕榈叶或是羽毛在面前挥动发现有习习凉风,得以逐暑解热。需要是发明的原动力,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扇子就这么出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