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水乡:解读不完的人文密码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kl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文艺大腕慕名来黔采风,已成为了一道生动的景观。有意思的是,许多人甚至来贵州数次,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是多彩的贵州吸引住了他们:贵州的秀丽山水,贵州的浓郁风情,贵州的独特气候……正值祖国60华诞前夕,中国散文学会与中国影响力传媒机构组织一批著名作家,再到贵州感受高原的奇山异景和热风浓情。2005年,这两家单位曾组织过“中国名家看平塘”采风活动,反响甚佳,作家们写出了一篇篇佳作,为多彩贵州摇旗呐喊。此次参加名为“中国著名作家们三都行·水族采风活动”的作家诗人们共有八位,他们是王巨才、梁衡、周明、何西来、柳萌、雷抒雁、石湾、杨匡满、高振。作家们深为其所见所闻激动、感动,在他们的印象中,水乡显然是一部永不间断放映的神秘电影,不仅令人遐想无限,更令人心动神往。
  周明是中国散文学会的副会长,他说贵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也是他人生路途的重要驿站。上个世纪70年代,担任《人民文学》小说组编辑的他负责西南片区的组稿工作。有一年夏天,他从广西横渡红水河达到贵州的册亨县,而后赶路到贵阳与当时的贵州省文联主席蹇先艾约稿。这是他第一次到贵州。此后他又来过贵州多次,每次回去,总感觉贵州有解读不完的自然和人文密码。
  
  著名诗人当一回水家女婿
  
  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到的第一站,是九阡镇的水各村。水各村水族最隆重的节日不是端节,而是卯节。端节和卯节都是水族最重要节日,类似于汉族的春节,有的地区过端,有的地方过卯。每年的公历六七月,水各村都要举行隆重的卯节大典,内容包括祭祀、节庆、对歌等。至今,水族仍保持原汁原味的习俗。在为期三天的节日里,水各的村民们开怀畅饮,尽情玩乐。而万人聚会卯坡情歌对唱,则是卯节里最为精彩的部分,未婚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寻找了心上人,并以歌定终身,卯节因此被人们称为“东方情人节”。
  在水各的民族风情园里,天天都有展示水族风俗的节目。这天水家姑娘要选“女婿”,众作家异口同声举荐诗人雷抒雁担任“新郎”。雷抒雁第一次来贵州是1980年5月,其时,贵州遵义地区文化局举办“遵义诗会”,几十位诗坛大腕如孙静轩、黎焕颐、陈犀、雷抒雁、北岛等云集遵义。此后他多次来贵州,每次总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今天他要当水族新郎,著名文学评论家何西来说,“他是最佳人选,因为他很活泼,喜欢热闹。他今天有备而来,还穿了件大红衣服”。
  雷抒雁“临喜受命”,大步流星走上堂中央与水家妹子“喜结连理”。“各位家门族下亲朋好友,今天抒雁大婚,多谢各位光临……”雷抒雁乐滋滋地在现场穿上水家礼服,朝观众席抱拳行礼。两位“新人”在水家婚礼主持人的指示下,按照水家风俗,完成拜高堂、夫妻对拜、敬酒、发喜糖、入洞房等一系列礼数。喜糖发完后,“新娘”的“小舅”、一位约莫10岁的水家后生给每位作家客人敬酒。已近古稀的雷抒雁腰不疼腿不抽筋眼不昏花,爬楼上坎,矫健得像个小伙子。但到最后的打糍粑环节,这位曾动过大手术的诗人终于累了:十多斤重的粑棒被很有磁性的糍粑牢牢粘住,不费力气是无法把糯米舂绒的。虽一身汗水,雷抒雁却觉得很幸福。
  何西来见雷抒雁累得连连擦汗,赶紧上前帮他拿粑棒,梁衡、王巨才、周明等众人围拢上去,纷纷“摘”下紧粘在粑棒上的糍粑,然后蘸上黄豆芝麻面,细细品尝。当作家们得知他们吃的是刚收获的新糯米时,都显得非常陶醉:咱们可真是有福气之人呀……
  诗人雷抒雁这新郎还当得蛮有“文化味”的,“新娘”送给他的礼物是自己精心制作的马尾绣饰品,他则发挥所长,写了一个“情真意切”的条幅,正二八经地赠给“新娘”。入“洞房”的队伍蛮长,后面又是唢呐又是花轿又是礼品的,让在场的众作家乐开了怀,雷抒雁更是感觉良好,自得其乐:“我这副模样还被‘新娘’看上了,真是好运啊!在水乡和漂亮的水妹‘新娘’做‘夫妻’,体验了水族这独特的婚礼,感受很深刻。”
  王巨才、何西来、石湾等几位带相机的作家,把雷抒雁的婚礼场面一一摄入镜头。何西来是个老玩童,他跟雷抒雁开玩笑说:今天他在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成为水家“女婿”,应当宴请这帮从北京赶来的“伴郎”们三天三夜才可以。雷抒雁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雷抒雁说,三都水族古老的东西保存得十分完好,可以让子孙后代从中了解到从前祖先的生产生活情况。如果要发展开发旅游文化,这势必要面临一个保存与开发的矛盾,“人们应该在传统中去挖掘出一些亮点,对其进行创新,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要发展、要创新,就把一切摧毁了重来,或是在摧毁了之后再重建一些假的文物、古迹,这个完全没有意义了。”
  
  感受东方情人节圣地
  
  天气很热,但作家们仍乐滋滋地前往卯坡欣赏对歌现场。因为不是时候,作家们看不到万人聚会唱歌的盛况。水家有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习俗。就是说,这两个节,只能过其中的一个。哪些地区过端,哪些地区过卯,很早的时候都已划分好了的。水族县长张加春充当义务解说员:过卯期间,附近几十里的水族青年男女都往汇集到卯坡,整个卯坡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卯坡不高,实际上是个丘陵,其上半部分是年轻人以歌达情的地方,坡脚则是已婚者以歌叙旧的场所。在卯坡的青年男女,大部分是通过对歌认识的,已认识的则通过对歌加深感情。对歌时,如果双方觉得情投意合,就到卯坡一侧的情人谷里开心畅谈。定下终身后,两人要到另一座长着一棵千年红豆杉的小山上,立誓牵手一生。“我们水族的离婚率基本为零,与‘发誓’这一习俗不无关系呢。”张加春说。作家们一阵慨叹,称水族这种传统的婚姻缔结方式,竟有如此神奇的稳固效果,“看来水族的婚姻文化有很多学问呢”。
  梁衡、王巨才、周明、雷抒雁等作家对立在山腰上的一座亭子和亭子里的石碑大感兴趣。亭子上写着许多神奇的文字,石碑上也刻着一个大大的“卯”字,这就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两种象形文字之一(另一种是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与甲骨文异曲同工。何西来对那个情意绵绵的“卯”字深究良久,试图从字里解读出什么信息。“卯”字极为形象,两个“人”背靠背,生动地表达了怀春男女之间那种羞涩、依靠、缠绵的意境。“这个卯字简直太妙了,一个简单的字,隐藏着如此生动的内容……”对中国古文字和古典文学颇有研究的雷抒雁显得有些激动。
  在廊亭的下面,有一块特殊的水田。当地一名水族群众介绍说,每年的卯节前夕,水家人都要举行一个隆重的祭祀和祈福仪式——祭先祖列宗,祈风调雨顺。而仪式必须选择一块秧苗旺盛的水田来做场地,哪家的水田被选中,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举行仪式的当天,附近几个水族村寨的男女老少聚涌到此,观看盛大的仪式场景。仪式中的高潮部分,是几个壮年男子嬉戏一头母猪,并用手指戳插着母猪的生殖器,喻意为祈求生物群落的繁衍兴盛,反映了水家人崇拜大自然的心理。“第一次听说,大开眼界了!”尽管走遍世界各地,但作家们对这一习俗还是觉得很稀奇、新鲜。
  在一处不显眼的地方,作家们看着林立的木杆子和木杆子后面的奇异石头,满脸疑惑。一了解,原来这是水家人祈福的神圣场所,那颗巨大的石头叫“霞石”。水家人崇拜大自然的事物,而尤以石头、蝴蝶、鱼以及传说中的凤凰为最。心有灵犀的青年男女离开情人谷后,手牵着手来到这里祈求一份好姻缘,并把那份誓言存放于心灵深处。县长张加春说,这种由来已久的习俗看上去虽然平淡无奇,但力量却是很巨大的,它把年轻人的心紧紧的系在一起,一辈子不分开。作家王巨才对记者说,看到这样保留着原生态风貌的精神寄托场所,“觉得心里淌着一股暖流,这种暖流不是震撼,而是勾魂摄魄,让人沉醉”,他已把这些神奇的事物记录在相机里,回去再好好品味。
  
  博物馆:典藏水家人的心灵密码
  
  三都的水族有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其建筑、服饰、语言、节日、艺术、婚俗、丧葬、禁忌等特点非常鲜明,其典型代表是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水书、马尾绣和端节。这些沉淀和弥漫在劳动、生活中的文化元素,深刻地影响着水族的文化心理。作家们走进水寨,走进博物馆时,感受最深的就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强大存在。
  要想足不出户就可基本了解水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两个地方可以达成人们的心愿,一个是具有官方色彩的县水族博物馆,另一个是具有民间色彩的三洞乡板告村家庭博物馆。两个博物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注重全面性、完整性,后者则突出服饰马尾绣和生活用品。在县博物馆,作家们从那些文字、图片和实物中,大致弄清了水族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概貌。而板告村家庭博物馆里呈现在作家们眼前的那一件件技艺精湛的马尾绣服饰和古老精致的生活用具,则向作家们揭示水族人家的心灵密码。
  板告村的家庭博物馆是一所私人开的水族文化藏馆,主人叫韦家贵,今年已近古稀。 韦家贵收藏的宝贝,以马尾绣服饰和水书为主,另外还有部分水家物件,如牛角雕、首饰、香钵、饰物等,整个二楼,全部展出他收藏的宝贝。他向作家们介绍,他收藏的这些宝贝有2700多件,最古老的藏品,是几件有二百多年历史的马尾绣背带,可以说是历经风雨了。开始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办家庭博物馆。当时他在外面看到很多人到水乡走村串户收购水族的民间工艺品,热爱水家文化的他怕这些东西失传,靠雕刻牛角赚钱把它们收拢在一起,有些名贵宝贝他甚至要花一两千元才能买到手。到现在,他收集的马尾绣藏品已达1500多件,水书700多本。宝贝是收集起来了,但如何保管和展示却难住了他,后来他干脆开起了家庭博物馆。许多外国朋友闻讯后纷纷来他这里买水族宝贝,有时候一天他能卖两万多元人民币,但后来他犹豫了,因为“失去了水族的文化,就不能再生产了”,“卖这些东西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整个水族的事”,他便打消了卖的念头,打算把这些宝贝捐给国家。
  看着那些精致的马尾绣服饰,听着博物馆的主人讲述自己收藏水家宝贝的感人故事,作家们的兴奋神经被重重地拨弄了一下。第一次看见如此规模却又如此陌生的水族藏品,作家们“觉得无法想象”,他们“从来没见过如此神奇的东西,更从没想到马尾可作为服饰的重要材料……”仔细观察挂在木板壁上的马尾绣背带和衣服,作家们双目泛光,言谈热烈,表情洋溢着一种莫名的激动。
  梁衡拿着一块马尾绣背带的饰片,认真琢磨、研究,问韦家贵这些东西可否卖给他们,韦家贵坚决地说“不能”,因为他“以前卖去好多珍贵的东西了”。周明说,这些确实是稀有的宝贝,每一件都是水族人家的心灵密码啊,他怎么还会再卖出去。雷抒雁抚摩着一只雕刻着许多花纹和图案的牛角,估摸着这宝贝的年龄,韦家贵的一句“二百多年了”,让他的目光凝了半天。何西来、杨匡满、石湾、柳萌、高振等人的目光停留在这些他们从没看见的东西上面,平时辞藻满腹的他们,突然发现此刻的一切言语已纯属多余,静静地抚摸这些水家宝贝,心中陡然升起的是那种无以言说的民族荣耀感。
  韦家贵的家庭博物馆因空间狭窄、简陋,有许多藏品不能展示,只能委屈在柜子里,没有人会想到这栋朴素的木房子里,藏着这么多的宝贝。作家们在博物馆里流连,显得依依不舍,“这么漂亮的东西,应当放在一个更大的地方……”
  到巴茅村参加、考察水族祭祀仪式,是采风团的一项重要日程。巴茅村是一个集生态、人文、风情为一体的旅游村寨,至今仍然保持着普遍使用水书、普遍说水语的古老民俗,是水族村落文化的一个缩影。听说著名作家和媒体记者要来巴茅考察采风,巴茅村的村民自发组织在寨子门口等候,客人们一到,他们吹起长号,敲起铜鼓,水族姑娘在舞乐声中,端着陈年老窖九阡酒敬献客人。
  能够参与神秘独特的祭祖仪式,作家们感到机会非常难得。安静肃穆、庄重神秘的气氛,紧紧地包裹着每位在场的人,主持人说的水话作家们虽然听不懂,但从主持人的每句话、每个动作中,作家们感受到了水族文化的原生态风味。每年的重要活动和节庆,水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面对外来文化的渗透,水族文化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村村有延续,寨寨有古风,据说主持仪式的人还得有文化、懂水书的人才能胜任,可见水族祭祀礼仪文化在传承中的严肃性。
  
  石头下蛋现象有待破解
  
  如果用舞蹈的形式把水家风情表现出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24日当晚,作家们在人民剧场观看了一场名为《远古走来的贵族》的舞蹈节目,对水族风情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初步的领略和了解。县委书记唐官莹说,这台节目是水族的第一个大型舞蹈史诗,是经过较长的时间打造出来的,国庆之后将应邀到上海演出一周。为什么叫“远古走来的贵族”呢?是因为古时候水族本身就是贵族,因战争原因从中原地区迁徙到岭南,后又从岭南迁徙到都柳江畔的三都,历史可谓久远、厚重。
  《远古走来的贵族》的演员阵容有140人之多,庞大的演出队伍制造出来的艺术效果,把每位观众的心灵煽动成一幅幅情意绵绵的风俗画。尽管节目有些细节过于写实,作家们还是觉得这台节目的总体感觉比较到位。曾在国家专业文艺团体和文化部艺术局工作过的石湾说,如果节目再精致一些,解决写实与写意的矛盾,对一些细节重新设计和处理,这台节目到外地演出一定大受欢迎。
  《远古走来的贵族》还余音绕梁,新的节目又来了。25日这天,作家们驱车前往距县城不远的咕噜寨,考察那些30年下一次的神秘石蛋。县长张加春说,三都水族的民族风情独树一帜,自然景观也绝无仅有呢。“为什么叫绝无仅有呢?”“看看就知道了。”一番话,点燃了作家们的向往之情。
  咕噜寨因那些在寨边悬崖的石蛋而得名。“咕噜”也称“轱辘”,意思是那些石蛋像轱辘一样圆。事实上,“轱辘”这个名字更接近本意,当地人说,当初老祖宗就因为那悬崖藏着那些石轱辘,才给这个寨子取“轱辘寨”这个名字的。后来因为笔误,大家都叫有石蛋的这个山坡为“咕噜坡”,叫旁边的寨子为“咕噜寨”了。县旅游局局长杨胜佳对作家们说,“咕噜寨”这个名字很直接,一听就晓得是哪样意思。“咕噜”不是象声词,而是名词。不过,石蛋滚下坡的声音也是“咕噜咕噜”的,所以叫“咕噜坡”、“咕噜寨”,也对。
  石头30年下一次蛋!对于见多识广的作家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很有诱惑力的事情。听水家女人吹奏芒筒,与水家女人跳舞,大伙儿的心底悄悄地生出了一条细小的枝蔓:那些石蛋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30年下一次呢?真有那么神奇的事么?迎接客人的仪式完毕之后,大伙儿轻快地赶往咕噜坡。在几户人家门口,作家们看见了一些像飞碟一样的深色石头,杨胜佳说,这就是石蛋了。作家们左看右看,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还是到‘下蛋’的地方看究竟吧。”周明说。
  要到石蛋崖,需走一段坡路。作家们虽不是脚下生风,但还算是身手麻利,即便上了年纪的王巨才、何西来、梁衡、柳萌,脚步也显得很轻快。顺着山沟上石阶没多远,就到了早已闻名天下的石蛋崖。
  石蛋崖实际上是一处岩石层的横断面,呈倾斜角度,许多圆形的石头就藏在其中。从横断面可以看出,一些石蛋早已生过,留下一个个半圆形的蛋窝;一些石蛋风雨飘摇,似乎随时可破土而出;一些石蛋深埋在岩石里,只露出一小部分,看样子距“生产”还有很长的时间。当地一位水族老人说,若干年了,这个断崖一直在“生蛋”,而且每隔30年才“生”一次,每次可“生”数枚。为什么是30年而不是40年、20年、10年,他们不得而知。以前许多搞科研的人来这里考察,也都说不知道为什么会是30年一“生”。
  石蛋崖的神秘色彩,使自己的地位很早的时候就升格了:当地的水族把这里作为一个祭祀大自然事物的神圣之地。作家们看见,在石蛋崖面前,立着两根祭祀木杆,木杆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四方形的框子,上面挂着一些红布条,那是代表某种心愿的物件。在木杆的前面,有一处可供人们烧香燃纸的小台子。小台子的一侧,是几颗大小不一的石蛋。石蛋呈深色,质地坚硬,有的像气球,有的像飞碟,有的像烙饼,不像鸡蛋那样呈规范的椭圆形状。
  梁衡拿起一颗石蛋,掂量了一下,感觉很沉,“到底是什么构造呢?看样子有点像硅化石呢。”雷抒雁幽默地说:“可惜,我们这帮人中没有科普作家,要不揭这谜底不成问题呢。看来这谜底还得由地质学家去解才成……”作家们拿起石蛋,细细考究这石蛋为什么如此神奇。自十多年前著名的科普杂志《奥秘》披露三都石蛋现象以来,许多国内媒体也曾多次进行报道,但至今尚无地质界就石蛋现象给出一锤定音的结论。“对三都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商机。”周明说。梁衡和王巨才乐呵呵地坐在一颗巨大的石蛋上:“来,谜底揭不了,总可以留个影吧!”
  随行的贵州媒体如贵州电视台、当代贵州杂志、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等记者约好似的,寻机在石蛋崖前采访众作家。梁衡是“老新闻”了,对于个别记者的提问设计,还真诚地提出一些建议供记者参考。一位记者说,梁老师的为人和作风,令人敬佩,也值得现在的传媒人学习。
  “四分地球三分水,天上人间唯一族。”这是梁衡与水族亲密接触之后写下的条幅,也是他三都之行的肺腑之言。他认为“水族”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勤劳智慧和神秘独特的文化魅力,还在于这个民族的“水”字,他说,在中华56个民族中,在世界的各民族中,只有水族的取名含义深刻。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便没有生命,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族应该是一个非常特殊和了不起的民族。。
  作家们在石蛋崖前即兴挥毫。王巨才一挥而就,写下“造化神工”四个大字;何西来写的是“天生石蛋;杨匡满则留墨“贵州之南,姑鲁产蛋;天外飞碟,风光无限”;石弯说水乡“天生灵气,地产神蛋”;梁衡看了岩壁一眼,转眼间宣纸上留下了“神眼看世界”几个大字。
  梁衡在三都还有一个“特别节目”,那就是在县行政中心为该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作题为《做人•为官•从政——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思考和政治财富》的精彩讲座。他列举了许多关于“做人•为官•从政”的经典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以天下为己任、以社稷民生为指归的政治家勤政为民的思想,辨证地论述了“做人•为官•从政”三者之间的深层哲理,博得了听众阵阵的热烈掌声。广大干部职工听了讲座后表示深受启迪,认为古代官员尚且能做到心胸坦荡、勤政为民,当今的官员更应该做到。
  采风活动很快结束,行程虽短,但作家们都认为,三都水族的文化很独特。作家们认为: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三都水族文化具有唯一性、垄断性和排它性,增大了三都旅游资源的含金量;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看,在世界民族文化的大海中,水族文化一枝独秀,因不易受到外来文化力量的影响而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作家们说,他们回去,将以情以心创作文章,一是报答三都水家人的深情厚谊,二是宣传三都的水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三都。何西来的“三都水乡,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感言虽然很质朴、平淡,但透出了作家们对三都水乡的一往情深。
其他文献
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听说过可以预知天气变化的“晴雨石”么?听说过夜晚放光的“月亮树”么?听说过闻歌起舞的“风流草”么?听说过半凉半热的“冷暖洞”么?  可惜,由于通往尧人山的公路正改建施工,车辆无法通行,我们只能与这些奇异的景观缘悭一面,失之交臂了。  这是在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厚道的主人觉察出大家的失落,又特地安排我们到一个叫“产蛋崖”的地方去参观。  正是秋高气爽、稻谷成熟的收获季节
期刊
马尾绣  从开口学说话  就学编词对歌  从学拿筷子吃饭  就学拿绣花针  妈妈教绣  一条丝线劈成九份  奶奶教绣  一根马尾劈成十份  十年马尾绣  绣成彩纹交汇的衣襟  十年马尾绣  绣成凤凰展翅的彩裙  绣成云朵会飞  绣成水鸟会唱  千缠万绕的花草里  藏着一颗女儿心  黑底上绣成神秘图案  红丝线绣出彩虹花纹  水家姑娘二十年  绣成能歌善舞的美人  穿上亲手绣的衣裙  头冠胸饰都是上
期刊
9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散文学会和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著名作家三都行·水族文化大型采风活动”在三都县举行。期间,三都县举行了“中国著名作家三都行·水族文化大型采风活动”座谈会,会上,前来采风的作家畅谈了对三都的印象和在三都采风的感受,并就如何打造水族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民族文化含金量,做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向三都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下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是由无数个体的人生轨迹交织汇集而成的。假设我们能够挥刀断水,从这长河中随意截取一段,在这特定的历史断面上寻找某些特定人物生命的交汇点,那必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我们将这断面选在1918年,将承载这断面的坐标原点定于北京。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北京的历史上,1918年似乎并无特殊之处。它不像此前7年的1911年,有伟大的辛亥革命,以封建王朝的垮台标
期刊
——不讲平仄,不工对仗,随心所欲,故自嘲为仿古。  争说黔南好风景,  仲秋时节始谒君。  无边青山俏俏立,  不尽绿水潺潺迎;  何处石鼓疑飞碟,  几方村寨飘芦笙;  竹林十万云若旗,  大书四百举世惊;  远古先祖踏马归,  今朝宾朋唱龙吟;  蓉厦长虹星无意,  燕赵骚人笔有神。  不见三都犹不甘,  不饮九阡血难平;  三都九阡皆美酒,  不及水家阿妹情。   (2009年10月10日于
期刊
领略古朴文化,感受神秘风情,这是前往三都水族自治县探访旅游和考察采风的普遍冲动和感悟。9月的三都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国庆中秋两节前夕,9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共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影响力传媒、三都县委宣传部承办的“中国著名作家三都行·水族文化大型采风活动”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隆重举行。  十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著
期刊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大型原生态水族歌舞史诗画卷
期刊
谨以此文献给为祖国森调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  ——作者    引子  “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甘于奉献”这就是我们的森调精神。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志海,坐下后的第一句话,就这样告诉我。  “但是,这简单的16个字、4句话,却是几代森调人用心血、汗水、精神、甚至是灵魂凝结而成的。”沉思了一会儿,他补充道。  说完这句话,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把目光投向了远方。  他的目光
期刊
打开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官方网站,你会惊喜地看到,在书画专业委员会11位专家学者中,臧伟强是东北三省惟一的一位,这是一项殊荣。近年来,他把收藏的方向由书画转为“五四”专题藏品,将手迹与原版老照片列为重点,收集到世上稀见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林语堂、梁实秋等“五四”时期人物的手迹及原版老照片,为研究“五四”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神州大地多如繁星的收藏群体中,
期刊
2009年9月18日,这是一个值得三都水族自治县33万各族人民庆幸的日子。由国家一级编导周群生担任总策划的大型原生态水族歌舞史诗画卷《远古走来的贵族》首场汇报演出在三都县人民大会堂里隆重开演。这是水族文化史的里程碑。数千年的漫长等待,终于等来水族历史上破天荒的大戏,终于结束了水族没一台大戏的历史。  新中国建立15周年,我国举全国之力演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建国60周年,又汇聚全国人才编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