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育中“以人为本”与“信守规则”间的张力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_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近年来,受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以人为本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过犹不及,出现了许多极端化问题:如部分中小学生缺乏理性、自由散漫、不遵守规则,欺凌与暴力现象频发,行为越来越缺少法度;同时,社会各界又以“教育自由”、“教育民主”、“尊重学生”等为借口,对这些问题予以无原则的宽容与忍让,导致问题愈加尖锐,如果不引起注意,势必会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
  要认清这些问题的性质,首先需要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简单地说,凡是以人作为研究与关怀对象,指向人的思维、逻辑、实践、价值等理性方面和激情、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方面都可视作以人为本。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包含理性与非理性两个向度,理性决定方向,非理性产生动力。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基于法制的自由和基于规则的意志。但是,由于人们缺乏对“人性”的全面認识,没有领略到“人”的更为广泛深刻的义涵,没有认识到以人为本的整全性知识,“顾此失彼”,扭曲了以人为本的要义:凡是涉及教育自由、教育民主、教育个性等人本的理念与行为都是大加赞美,统统提倡的;凡是涉及教育管治、教育秩序、教育规范等理性的理念与行为都是遮遮掩掩,半推半就的。久而久之,人们越发失去了理性,陷入了对“以人为本”的迷思,任由教育中的“人”任性与不羁。
  在这种思想的作祟下,在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物质生活的保障、自然欲望的满足、情感情绪的发泄等为本,而没有或者轻视了人性中最为重要的理性素养的关注与佑护,譬如人生的意义、生活的价值、自然的法则,社会的规范,人生的理想等等。学生理性的生活被激情的生活所取代,满足内在的需求让步于满足于外在的需求。理性的匮乏也已使一批学生情感放纵,增加混乱,制造无序,不负责任,为所欲为,暴力不断。如果不扭转这一价值取向问题,回归理性、经典、主流与常识,其后果则十分严重。像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样,很容易使以人为本成为一种“暴力文化”,避免不了许多学生成为“垮掉了的一代”。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来看,个人与群体、自由与规则本是辩证统一,须臾不可分离,而在当下的教育现实中却经常只见个人与自由,却不见集体与规则。于是,教育生活中的一些怪诞现象由此而生,譬如,当教师与学生发生矛盾时,最后的结果都是学生获胜,哪怕全是学生的错;当学生发生伤害或事故,最后的结果都由学校承担责任,哪怕全是学生的过失或意外。对此,作为“学生中心主义”的代言人,杜威早就提醒过我们:“实际上,认为自由的原则使学生具有特权,而教师被划在圈外,必须放弃他所有的领导权力,这不过是一种愚蠢的念头。”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国家教育法制建设与运行的滞后,社会文化的功利、暴力与庸俗,社会、家庭与学校合作机制的缺位,应试教育泛滥成灾,学校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失效,以及一部分学生本身的人格存在问题等。其中,造成学生缺乏规则意识,不按规则行为的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在学生管理方面仍然过于模糊与粗糙。教育行政部门只问结果,不管过程;学校只对上负责,不理解教师的难处和苦衷;家长缺乏教育常识,干涉教育的形式简单粗暴;教师身心疲惫不堪,有心无力,甚至是无心无力。所有这一切都造成“教师跪着教书”,不敢管理学生,成本太大。稍不注意,就会被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家长、媒体等当成替罪羊或出气筒,“不管”比“管”更安全,逼迫教师逃避责任。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桀骜不驯,教师越来越噤若寒蝉。以生为本的结果是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尊重学生的后果是教师失去了必要的威严。学校即社会,学生在学校中的行为必然影响他走上社会后的行为,不良的个性一旦形成,要想让其改正实属困难。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日后在社会上会做出什么样的违法乱纪事情来都是可以推测和想象的。可怕的是,目前整个社会对此熟视无睹,仍然处于“以人为本”的高涨情绪之中不可自拔。
  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重新审视“以人为本”与“信守规则”之间的关系,在人本与规则间保持恰当的张力,而不能任其走向极端。具体而言,我们认为首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坚守教育理性与规则意识。要在整个教育文化中让理性与规则蔚然成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一个不能进行自我节制的人,不能称之为一个自由的人”。学生的自由必须建立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没有规则意识,不按规范行事,是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严重问题。建立规则、依规管理是规避学生管理难题的基本保障。二是保持必要的惩戒。在教育管理上要强化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制定并严格实施制度规章,对于那些犯有过错并屡教不改的学生要加大惩戒力度,让他们在规则面前产生敬畏感。欧美许多国家的中小学都实施“零容忍政策”,只要学生发生辱骂、打架、斗殴、欺凌、暴力等行为,都会受到学校的严肃处理,包括训斥、停课、让家长领回、转学、送特殊学校等系列措施,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须知,“体罚”的退场需要更多的“非体罚”措施予以补充,非体罚举措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技巧、更多的情感,否则不可能获取管理学生的成效。三是要建立全方位的管教系统。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不能指望把教育孩子的所有责任全部强加在学校与教师头上。当前,社会对孩子过度“溺爱”,但凡学校与教师有一点点不顺孩子们的意,整个社会都会毫无理智地对教育进行道德谴责与审判,对学校、教师横加指责。环境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社区、家庭等利益相关者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在管理学生的问题上,社区、家庭与学校必须统一要求,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不能南辕北辙,各行其道。四是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与自尊。学校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形塑学生美德,学会尊重别人与自己,养成理智的行为习惯,过知性与宁恬的学习生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本学期,我们班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两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第一次是到市科技馆参观。由于路途远,要乘车去,出于安全因素,学校只安排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我们班分配十五名同学。我在班级挑选了十五名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表现好、担任班干部的学生。这些孩子果然不辱使命,在参观的过程中守纪律、懂礼貌,安全的回到学校后,写下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在学校征文评比中,获得了班集体一等奖,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第二次是
期刊
曾经有人举办过“教育是不是需要惩戒的辩论会”,双方唇枪舌剑,难分高下。近期关于“教育惩戒权”的新闻热议,也是层出不穷。日前,光明网以一篇“不能再对教育惩戒权避而不谈”为题,报道了网友在微博上反映宿州三中高一(18)班学生“集体下跪”的新闻,引发热议核爆,然而事实并非如网友反映的“集体下跪”。经有关方面核实,事情是该班班主任顾老师(新招录的老师)为了管理混乱的班级秩序,让学生蹲着听英语听力,有几名学
期刊
那年秋天去东台,获赠言恭达先生题写书名的《王劲松书法》,内有书家近年所书篆、隶、草、行、楷等多种书体代表作二十余幅,其间还收入了他的五篇耐人寻味的说艺之文。  我一页页地翻读、端详、体悟,恍如置身于早晨云烟尚未散去的林木之中,那里面的幽静、深奥、清新、健朗,令我留连忘返,深陷其中。于书画我愧无亲身体验,但却认定了无论何种艺术门类,都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情”字。在那横竖撇捺、起承转合的笔墨流程
期刊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这是不错。但趣味的性质,不见得都是好的。所谓好不好,并不必拿严酷的道德论做标准;既已主张趣味,便要求趣味的贯彻,倘若以有趣始以没趣终,那么趣味主义的精神,算完全崩落了。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固然容易如此;教育教得不如法,学生在学校里头找不出趣味,然而他
期刊
近日,光明网一篇“不能再对教育惩戒权避而不谈”为题,报道了网友在微博上反映宿州三中高一(18)班学生“集体下跪”的新闻,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讨论的结果,几乎一致认为,教育的适度惩戒是必要的。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十五年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非常赞同网友们的意见。但说着容易,做着难。惩戒如何适“度”?“度”在哪里?教育惩戒权的授予,会不会被异化,被滥用,从而引发另一波社会问题?笔者作了一番思考,觉得
期刊
风雨中,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石丹林教授脱下西装上衣,将学生们的作业包住,然后手提着作业,匆匆赶往办公楼。这一幕,恰好被身后的老师抓拍到,这张背影照,随后在微信、微博上广泛传播。很快,在这条微博下面,4000余名网友纷纷为该老师的行为点赞:确实要赞,在武汉的人才知道当天有多冷;这份责任心,让人们知道了为人师表的意义,不仅教育了学生,更温暖了人心。(武汉晚报报道)  近一个世纪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一
期刊
谈到教育惩戒,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并不陌生,在学生管理中时而会用到,但效果却大相径庭,其原因就是运用的方式、目的不同。让我们先来看两则惩戒故事。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要求赔偿这块玻璃的价格12.5美元。这是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赞同孩子进行赔偿,并答应借给孩子钱,还要求孩子在一年之内还清爸爸借的钱。
期刊
喻旭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现执教于金陵中学。  广西第二师范学院许锡良在《美国华盛顿州优秀教师“26条守则”》一文中列举的“守则”,不是政府的硬性规定,也并非评价教师的法规,而是对优秀教师有效经验的提炼,是为教师自身修养提供的参考。我细看了一遍,觉得它确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  先说教学。  以下几条十分可取:  (1)备课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2)不必要求学生掌
期刊
怪异的感觉    去年夏天的暑假,我在表姑家的公司做工读生,跟堂姐一起住在她的房间里,堂姐房间里有一面落地窗,视野绝佳,夏天很凉爽,又可以呼吸到山上的新鲜空气,实在很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会看到对面斜坡上的坟墓。但是那个坟墓的位置还蛮靠边的,只要不刻意去注意它就好了。但是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造成日后问题的主因。  有一天晚上,天气并不是很热,但堂姐却坚持要将落地窗打开,并且还要用电扇吹着,我当时觉得有
期刊
奇异的争执    夏夜里的11点20分,小颖倚在窗边看着窗外夜色,台风刚过两天,窗外飘着雨,她抬头望着丝丝雨点从很高的地方向下坠落,在邻近灯光的照映下闪闪烁亮。  小颖深呼吸一口,雨夜的空气闻起来格外清凉,房间里弥漫着浓厚的新家气味,她和她的妈妈、姐姐、小妹搬来这栋小区大楼还不到两个月,她尚未习惯新邻居和新的交通路线,所幸现在正值暑假,她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好好地熟悉一下周遭环境。  此时房间里除了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