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不可或缺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教育惩戒,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并不陌生,在学生管理中时而会用到,但效果却大相径庭,其原因就是运用的方式、目的不同。让我们先来看两则惩戒故事。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要求赔偿这块玻璃的价格12.5美元。这是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赞同孩子进行赔偿,并答应借给孩子钱,还要求孩子在一年之内还清爸爸借的钱。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除了读书之外,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爸爸。父亲说:“孩子,你的所做所为证明你是很有希望的。”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总统,就是里根。
  一天,几位淘气的学生为了看一看动物的内脏,把校长的宠物狗给杀了。校长非常气愤,处理方式却让人意想不到:罚学生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闯了大祸的学生只得认真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见学生认错态度较好,图形画得仔细,便免去了对他们的处分。没有料到的是,校长的惩罚竟然激发了学生对解剖学的极大兴趣。那位带头杀狗的“坏学生”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解剖学家麦克劳德。
  这是典型的惩戒案例,被惩戒者都因惩戒而成长,因惩戒而开启了不同的人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我们羡慕两位被惩戒者的同时,更赞同惩戒人的高明,里根的父亲、麦克劳德的校长是睿智的,他们没有因孩子做错事而感情用事,发泄自己的不满,而是在孩子做了错事后,以长者的风范、以孩子成长道路上引路人的角色,在孩子陷入迷途时拉了孩子一把,把孩子的犯错当成对孩子教育的契机,紧紧抓住了这次良机,让孩子理性对待自己的错误,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培养了规则意识,从而把错误当作成长的垫脚石。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引导孩子不断成长,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受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需要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一定的代价,应该受到教师的规范和引导,特别需要一定的惩戒制约。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作为教师不能把惩戒当作体罚或变相体罚,受负面新闻的影响,因噎废食而谈“惩”色变,这是对学生成长的不负责,有悖“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惩戒只是一个手段,其目的重在教育,是让犯错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所犯错误进一步反省,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自己感到惭愧,进而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愿望和信心,学会做人的道理。有时候,一次惩戒可能是对学生重新做事的纠偏,是对学生灵魂的一次洗礼。绝大多数教育大家都有过类似的举动,魏书生、李镇西、郑立平、郑英等老师,在其著作中都谈到过教育惩戒的积极意义。教育惩戒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美的。
  当然,教育惩戒是需要艺术的。要与沟通、交流、感化等方法综合运用,让惩戒既严厉又包容,既有刚性又有柔性,使惩戒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要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动学生共同制定、执行惩戒措施,制定的过程也是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学生表决,就可将惩戒办法转化成集体意志,使其具有普遍约束力。惩戒办法的遵守更需要教师带头,让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在实施惩戒时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为前提,做到对事不对人,惩罚的是学生的错误,而不是学生这个人。惩戒要及时不搞秋后算账,不能把学生的过多错误集中在一起清算,尽量消灭学生的错误于萌芽状态。还要有一定的跟进措施,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让学生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不能一惩了之,过后不再问津。
  尽管,我国目前对教育惩戒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说明,但只要我们明确了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注意方式方法,以理服人、以情化人,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触动学生的内心,直抵学生最柔软的地方,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改变自己的认识,修正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我们的教育惩戒就是成功的,就是可取的。
  (作者單位: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辛集中学)
其他文献
遇见师生  我钟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和老师们。因为有了这种爱,我便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貴的财富——老师们真诚的感情,拥有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让育人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在南京市雨花台中学12年、南京市板桥中学3年多的工作中,虽然担任校长职务后工作非常繁忙,但我坚持担任一线教学工作,并带过多届高三毕业班。课堂上,我尽量关注那些“弱势”孩子,顺应他们的
期刊
1998年6月底的一天是我的一块里程碑。这天全语文组一个不落都来给老组长捧场,学校领导也一个一个光临,仪器室小马装了三角架摄像机进行全程拍摄。这公开课的规格在学校历史上前所未有,越发使我明白其中“送行”的意味。  还记得1963年学校借座如皋人民电影院(当时如皋市最气派的会场)隆重举行“迎新”大会,我们一批新教师还被请坐到台上,胸戴红花,手捧鲜花,老校长介绍一个,学生们热烈鼓掌,再介绍一个,学生们
期刊
不知是对日本的憎恨,还是对日本的防备,还是对日本的羡慕。我们关于日本的传说与事实都有巨大出入,都几乎是讹传。  最开始传说的大概是日本人喝尿,据说喝尿在日本很普遍,人群比例很高。喝尿的好处似乎只有日本人才能理解,他们或者已经建立了一套自循环系统。有营养的液体很多,为什么日本人偏偏选择尿,并且是只有日本人才独得此妙,独此爱好。后来去日本的人多了,发现他们并没有人喝尿,于是就有人悄悄地问导游,导游厉色
期刊
省中语会会长来信  蔡老师:  您好!  大作已收到,深感盛意。  《从成语学语文》这个题目选得好,我已粗读了一遍,颇有所会。这本书诚如你在“告读者”中所说,写得通俗,处处考虑到中学生自学的需要,言之有物,我想它会引起广大中学生的兴趣的;对语文教师也是有帮助的。我将要把这本书介绍给我的外孙女,她在盐中读高一,她将会从书中获得很多有用的知识。  谢谢你,也代表我的外孙女和她的同龄人。  此致  敬礼
期刊
本学期,我们班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两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第一次是到市科技馆参观。由于路途远,要乘车去,出于安全因素,学校只安排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我们班分配十五名同学。我在班级挑选了十五名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表现好、担任班干部的学生。这些孩子果然不辱使命,在参观的过程中守纪律、懂礼貌,安全的回到学校后,写下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在学校征文评比中,获得了班集体一等奖,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第二次是
期刊
曾经有人举办过“教育是不是需要惩戒的辩论会”,双方唇枪舌剑,难分高下。近期关于“教育惩戒权”的新闻热议,也是层出不穷。日前,光明网以一篇“不能再对教育惩戒权避而不谈”为题,报道了网友在微博上反映宿州三中高一(18)班学生“集体下跪”的新闻,引发热议核爆,然而事实并非如网友反映的“集体下跪”。经有关方面核实,事情是该班班主任顾老师(新招录的老师)为了管理混乱的班级秩序,让学生蹲着听英语听力,有几名学
期刊
那年秋天去东台,获赠言恭达先生题写书名的《王劲松书法》,内有书家近年所书篆、隶、草、行、楷等多种书体代表作二十余幅,其间还收入了他的五篇耐人寻味的说艺之文。  我一页页地翻读、端详、体悟,恍如置身于早晨云烟尚未散去的林木之中,那里面的幽静、深奥、清新、健朗,令我留连忘返,深陷其中。于书画我愧无亲身体验,但却认定了无论何种艺术门类,都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情”字。在那横竖撇捺、起承转合的笔墨流程
期刊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这是不错。但趣味的性质,不见得都是好的。所谓好不好,并不必拿严酷的道德论做标准;既已主张趣味,便要求趣味的贯彻,倘若以有趣始以没趣终,那么趣味主义的精神,算完全崩落了。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固然容易如此;教育教得不如法,学生在学校里头找不出趣味,然而他
期刊
近日,光明网一篇“不能再对教育惩戒权避而不谈”为题,报道了网友在微博上反映宿州三中高一(18)班学生“集体下跪”的新闻,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讨论的结果,几乎一致认为,教育的适度惩戒是必要的。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十五年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非常赞同网友们的意见。但说着容易,做着难。惩戒如何适“度”?“度”在哪里?教育惩戒权的授予,会不会被异化,被滥用,从而引发另一波社会问题?笔者作了一番思考,觉得
期刊
风雨中,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石丹林教授脱下西装上衣,将学生们的作业包住,然后手提着作业,匆匆赶往办公楼。这一幕,恰好被身后的老师抓拍到,这张背影照,随后在微信、微博上广泛传播。很快,在这条微博下面,4000余名网友纷纷为该老师的行为点赞:确实要赞,在武汉的人才知道当天有多冷;这份责任心,让人们知道了为人师表的意义,不仅教育了学生,更温暖了人心。(武汉晚报报道)  近一个世纪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