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滋味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n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已经去了15年了,窗外的杨树在那个春天被雷电击中,如今又重新长到了5楼我们家的窗口。
  那天早上,父亲乐呵呵地在院子里等班车,那阵子他特别开心,每天回家还来不及放下公文包就大叫着:“爷爷回来了,等不及了吧小乖乖。”那时我孩子还不到1岁,是他的心肝宝贝。
  谁也不曾料到父亲这一去就不会再回来了。下午他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抢救无效。那天晚上下雨,倒春寒,雷电交加。
  父亲去了以后,母亲两年没有迈出家门一步。不知听谁说喝了茶会见不到亡人,母亲再也不喝茶了。
  母亲常说:“你父亲一个人从四川到湖北,生了你们姐妹3个,现在你们自己也有了孩子了,一个枝桠长成了大树。”父亲籍贯四川垫江,18岁参军来到了湖北。我出生时父亲在武汉空军医院当政治协理员。上班一身军装,在家多半穿白衬衫。以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他也是个美男子。
  父亲和母亲相识前,母亲在码头卖船票,一个年轻的士兵经常来问船期,慢慢熟到进卖票房去聊天。终于有一天,士兵从售票窗口递进来两张电影票。
  他们结婚后的日子非常艰难。母亲跟外公在沙洋住,带着3个孩子。分隔两地的苦楚和无奈小孩子无法体会,我的记忆中,只有我们三姐妹穿着深浅不一的红色连衣裙在人们羡慕的眼光中穿行在小镇的经历。裙子是父亲从武汉买回来的。
  直到我6岁父亲才能带家属随军,母亲也从沙洋航道站调到武汉交通部门工作。离开沙洋时已是黄昏,在渐深的暮色中,汽笛声短促而空洞。依偎在父亲怀抱中的我,闻到了温暖如阳光的味道,那是父亲的味道。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描摹,直到很多年以后,第一次在一个韩式餐厅喝到麦茶,泪水瞬间盈满眼眶,我一下想起了父亲,就是那样亲切温暖的气息。
  这以后的十几年,我们就和父亲在部队大院里度过。没在军营待过的人很难理解那种归属和依恋之感。
  部队有种菜的传统,每家都会分到三四十平方米的菜地。那时我和姐姐要负责给菜园浇水,总是不耐烦,根本不知道对经济困难的我家,这片菜园是多么重要的补助。父亲的菜种得特别好,品种多样,立体地种了西红柿、茄子、辣椒、韭菜、豆角、豆腐菜,围着菜地种了一圈玉米。
  当时我总是很羡慕别人家种的向日葵,收获时可以拿着一个个小脸盆一样大的花盘,一颗一颗抠出来吃,吐一路瓜子壳。经不住我纠缠,父亲给我种了5颗,浇水回来,他总会摸着我的头说,“二丫头,我给向日葵多浇了两瓢水!”
  当时父母的微薄工资要养活7口人,除了我们3个孩子,还有外公和外公的妈妈,爸爸每月要寄钱给四川老家,還要接济妈妈的亲戚,可是他的乐观赶走了贫穷的阴影。
  20世纪70年代经常停电,停了之后不会马上来,有时会连停几天,顺带连水也停了,要提着桶到很远的地方打水。但在我的记忆里,停电常常引出快乐的家庭聚会。点上煤油灯或蜡烛,全家围坐在一起,爸爸先拉一段二胡,《赛马》、《二泉映月》之类的,然后我们姐妹争先恐后地表演刚学会的歌,或者来段诗朗诵,妈妈有时也会来一段小曲。
  从空医到解放公园步行要30分钟,星期天去那里是我们家的惯例。一大家子人找一块草地做根据地,然后就各行其是。中午一起吃前一天晚上精心准备的野餐,简单的有馒头、鸡蛋,高级点的有熏鱼、鸡脚、火腿、面包。
  前些时候翻旧照片,找出一张野餐的照片,一家人吃得正开心,爸爸在照片正中,高举着两片涂果酱的面包。我家的招牌菜是炖肘子,在一周最多吃一次肉的时候,两只炖得油亮酱红的肘子有多美味诱人?爸爸用的是四川做法,花椒、红椒、酱油,一大锅土豆一起炖,没出锅就已香飘十里了。吃炖肘子那天就跟过节一样,几个孩子蠢蠢欲动,不时往厨房钻。肘子是不能先尝的,要全家围坐在一起才用一个大铝盆端出来。父亲在全家人的注视下,用刀把肘子分成几块小半个拳头那么大,然后他很满足地把刀一放,环视一周说:“可以吃了。”
  还有饺子。在部队待过的人都会包饺子,父亲是真正的高手,和面、擀皮、调馅、包饺子一手清。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项快乐的家庭活动。
  父亲转业前是武汉空军医院政治部主任,对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来说,成为部队的“一枝笔”完全靠天分。母亲说,如果你父亲不是把上大学的名额让给别人,就不会吃文凭的亏了。最后几年父亲转业到交通厅工作,他很喜欢那里的工作氛围,更重要的是,他和母亲可以手牵手上下班,中午可以一起吃饭。
  父亲是个幸福的人,一辈子都在妈妈崇拜、挚爱的目光中度过。有时父亲短期出差回来,妈妈高兴地喊着“你爸爸回来了”冲向楼梯,比小姑娘还热烈。以前我常常取笑母亲,现在想想她也很幸福。作为他们的孩子,我们都是幸福的。
  昨天梦见父亲了,在一片彤云下,池塘边,河沟旁红蜻蜓一簇簇地飞,父亲穿着白衬衫推着自行车向我走来。
  (摘自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父亲的滋味》 编著:《南方周末》)
其他文献
(引言)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翌年在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1947年1月12日被阎锡山所部逮捕,因为拒绝投降,与石三槐等6人同死在铡刀下,时年15岁。毛泽东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新中国成立后,制造和参与刘胡兰惨案的凶手,还有一批漏网在逃。  1950年“镇反”运动开始后,在文水县云周西村召开的农民控诉会上,一位农民谈到,他在毗邻的祁县见到一个
期刊
能源是经济发展和国家成长的动力。当常规能源的勘探开发达到峰值后,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开发将拉开序幕。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10》中态度鲜明地指出,世界常规石油的开采早在2006年就已经达到峰值。峰值点的到达预示着常规石油产量已进入下降趋势,且开采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必将逐渐发生转变,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开发已然
期刊
读到美国蒙塔纳州大学教授拉杰的新著《纳粹的竞赛:1936年的奥运会》,与以前读过的门德尔的《纳粹奥林匹克》和哈特戴维斯的《希特勒的竞赛》两本关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专著相比,此书无疑有它超越先行研究的长处。  拉杰的新著有两个特点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其一,利用了从欧美各国几十所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档案馆收集的、前人未曾发掘和利用过的、浩瀚的史料,把1936年奥运会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深入到各个细
期刊
(引言)《大宪章》是785前,英格兰的国王与贵族之间的一个协议、一份合同书。  13世纪初,由于英格兰国王约翰长期对法兰西保持战争状态,英国各地的分封贵族负担逐级加码。到了1204年,约翰国王失去了在法兰西西北部的土地。约翰国王在国内加征税收再征兵。  这一次各地的贵族不同意了,开始拒绝执行国王的命令。与此同时,英王约翰又和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发生纠纷,教皇宣布对英格兰动用褫夺教权的禁示令,不再提供
期刊
(引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丹巴县,据说,西夏王朝灭亡时,大批西夏皇族后裔避难至此,重新开始了繁衍生息。这里也称碉楼寨房,它将寨房与碉楼结合而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丹巴,“千碉之国”,岩巅上的城,其连绵起伏的山峦、星罗棋布的湖泊、无边无际的森林,都是浑然天成,就像当地的绝色美女,不施粉黛,素面朴实,让人倾情迷恋。这里的最佳旅游时间是每年的4~5月和9~10月。  来丹巴之前,就听说丹巴有
期刊
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由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大民族組成,它于1918年在奥匈帝国解体的废墟上宣告成立,“二战”前它是世界上10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简称“捷共”)于1921年建立,在资产阶级共和国时期是合法政党之一,“二战”期间曾领导人民以各种形式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1945年苏军解放捷克斯洛伐克。1946年5月通过议会选举,捷共获得38%的选票,在300个议会席位中占有114
期刊
(引言)我们对我们的时代很了解吗?我们能谈出对于这个时代的印象吗?我们能非常条理清楚地说出这个时代的问题吗?在汗牛充栋的出版物中,这一类型的书籍少人问津。本来是一个非常需要思想的时代,结果失去了思想,失去了思考。  在每一年结束的时候,“好书榜单”、“阅读报告”充斥了我们的视野。但一个又一个的数字在任何关于阅读的议题上,除了提醒国民阅读量已经显著减少的同时,还在告诉我们什么关于阅读的真相?记者就此
期刊
早上8点,同事们一道去伦敦。他们去法国使馆签证,我则径直沿着Charring Cross Road 逛书店。  25年前就来过伦敦,今天免不了做一番今昔对比。不仅80年代就来过这里好几次,90年代也来过。印象中,这是一个十分冷清的地方。可是今天看到的伦敦,尤其是Trafalgar Square 一带,比80年代初热闹得多。商店、食店、歌剧场、影院、书店、收藏品店、赌场鳞次栉比,密度极高,人流量之大
期刊
韩国是一个半岛国家,全国70%是山地和丘陵,一马平川式的平原面积很少。北部和东部多有连绵的高山,西南部逐见平原和稻田,具有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特征。人在韩国行,所乘之车经常是在两侧的丘陵或山峦的中间穿梭往还,很像山中的水流在两山之间的低谷处流动。只有向南走,到了庆尚北道或全罗北道地域,才逐渐看到大片大片平坦的农田。韩国境内丘山起伏,峰峦叠翠,河流纵横,风景秀丽,素有“三千里锦绣江山”之称。  这样
期刊
“我带头自我革命,希望对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有所推动。”88岁的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首次公开表白他请辞资深教授的初衷。  其實,就连院士主动请辞的也不少。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是其中一位,只不过他申请退休时,却被所在学校以“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为由予以婉拒。无论是“资深教授”还是院士退休,到了一定的年龄,精力有限了,全身而退,本是顺应自然规律和学术规律。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