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弟子规》是一部影响较大、有代表性的古代儒家启蒙学教材,它所提倡的良好的品德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其中孝顺,恭敬,谨信,爱众,亲仁,礼仪,廉耻,勤学等儒家思想成为现代家长和教育者所强调的核心内容。本文初步研究了《弟子规》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弟子规 教育 道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其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过贾有仁修订并更名为《弟子规》,其内容以《论语·学而》中的第六章概括了历代对童蒙的要求,具体列举出了儿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行为规范。由于它可以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 不仅能够养成忠厚的家风, 而且还有益于形成淳朴的民风。《弟子规》是儒学根本,中华民族,古来崇尚教育,并坚信教育应从落实《弟子规》开始。深入,长时熏习,扎根的教育要做好,才能为人一生健康的心理奠基[1-3]。
一.现代教育的缺失
1.社会结构因素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源于社会结构的紧张和道德规范的缺乏,认为如果会个体的理想、抱负与所获得的报酬不符,导致需求无法满足,就会产生越轨动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功能都在不断分化,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分化加速、社会矛盾增多,我们在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难免会遭遇各种问题和困扰,诸如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秩序变更问题等。青少年更极易引发犯罪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
不良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有些媒体所传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暴力、色情等,对于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很强的诱惑性,这些消极因素对青少年而言无疑是一种反面教材,为其犯罪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土壤。现实情况证明,一些青少年的犯罪活动完全是在参照电影、电视作品所渲染的情节下进行的;也有一些青少年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企图通过非法手段不劳而获,于是不惜做出违反社会法律和法规的事情。
3.学校教育因素
有些教育者轻易地划分“好学生”与“差学生”,在一种“差”印象的影响下评价某个学生,这种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常常会将一个普通学生“引导”成为真正的差生。研究发现,学业失败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起点,他们极易在教师的不恰当评价和对待中越陷越深,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晕轮效应”的负面作用与标签理论者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标签理论者认为标签不仅影响他人对某人的看法,也影响这个人的自我意识。学校教育的一些类似的“贴标签”行为,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就同样发挥了负面作用,在某些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事实上,青少年作为一个成长、发展的个体,在学校生活中出现某些超越常规的行为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教育者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得以改进和提高,那种轻易地贴上越轨者标签的做法是缺乏理性的,只能使青少年在这种心
联系人简介:夏道成,1976年生, 男,副教授,博士后, 手机号:13663623414,E-mail:xiadaocheng1976@163.com。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61006034;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号: NCET-11-1039,山西大同大学博士启动经费: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大同大学引进优秀人才计划,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樊翠香,1980年生,女,助教,硕士研究生。
理暗示中慢慢认同自己的形象并延续自己的行为。
二.《弟子规》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1.感恩教育
《弟子规》共分五个部分, 通篇的核心思想是孝悌。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使其首先懂得孝敬父母,未来才可能把这种感恩的心推及到身边所有的人。及时答应父母呼唤,虚心接受父母教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孝首先要培养的是敬,一切人伦之道都是以恭敬之心为基础的。当孩子对父母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以恭敬的态度对待父母,在家里尊重父母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值得一提的是,顺承父母并不等于放弃儿童的主体性,因此这种教育与当代的主体性教育并不矛盾。悉心照料父母,让父母放心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些行为虽然都是日常小事,但时时处处都要求子女心怀感恩、心中时刻惦记着父母。
2.责任道德教育
传承传统文化,共建民族文化认同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对后人如何教育? 是西式教育还是中式教育,或者是中西合璧式教育,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问题。《弟子规》是按照圣人的训诫编撰而成的。他承担着责任道德关怀的重任,是以儒家道德标准而制定的做人要求和规范,建立起责任道德文化观念。我们应该在《弟子规》学习中建立起责任道德关怀意识,社会要提倡,家长应重视。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学习,也不可照抄照搬,我们要批判的学习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责任道德关怀的确立,本身具有道德传承和做人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在中国大地上,他们有着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既有传统的土壤,也有现代的土壤,还有西方的土壤。在建设新文化体系之时,可以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求学致思
《弟子规》在最后一篇中,教育我们要怎样求学致思。《弟子规》强调读书“非圣书,屏勿视”,一定要读好书,读经典,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德行。读书要专心。《弟子规》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说,我们读书,一定要心、眼、口都到,全神贯注地读书。“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要有探索精神,反思精神,有不懂的地方,做到“亲仁”,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就能“德日进,过日少”,真正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强调“知行合一”。如果一个人只会做事,不肯读书,可能就会走上“任己见,昧理真”的路子。如果一个人所学的不力行,一味读死书,就会“长浮华”,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三.总结
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弟子规》中,我们看到了责任道德关怀传承,从国学中,重拾了它的优良精神。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而在精神追求上与努力目标上,却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青少年力行《弟子规》,对自身、家庭、人际关系、乃至融入社会都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任登第,牛淑卿.大家都学弟子规(修订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7-8.
[2] 钟茂森.细读弟子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2.
[3]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63.
关键词:弟子规 教育 道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其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过贾有仁修订并更名为《弟子规》,其内容以《论语·学而》中的第六章概括了历代对童蒙的要求,具体列举出了儿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行为规范。由于它可以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 不仅能够养成忠厚的家风, 而且还有益于形成淳朴的民风。《弟子规》是儒学根本,中华民族,古来崇尚教育,并坚信教育应从落实《弟子规》开始。深入,长时熏习,扎根的教育要做好,才能为人一生健康的心理奠基[1-3]。
一.现代教育的缺失
1.社会结构因素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源于社会结构的紧张和道德规范的缺乏,认为如果会个体的理想、抱负与所获得的报酬不符,导致需求无法满足,就会产生越轨动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功能都在不断分化,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分化加速、社会矛盾增多,我们在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难免会遭遇各种问题和困扰,诸如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秩序变更问题等。青少年更极易引发犯罪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
不良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有些媒体所传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暴力、色情等,对于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很强的诱惑性,这些消极因素对青少年而言无疑是一种反面教材,为其犯罪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土壤。现实情况证明,一些青少年的犯罪活动完全是在参照电影、电视作品所渲染的情节下进行的;也有一些青少年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企图通过非法手段不劳而获,于是不惜做出违反社会法律和法规的事情。
3.学校教育因素
有些教育者轻易地划分“好学生”与“差学生”,在一种“差”印象的影响下评价某个学生,这种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常常会将一个普通学生“引导”成为真正的差生。研究发现,学业失败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起点,他们极易在教师的不恰当评价和对待中越陷越深,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晕轮效应”的负面作用与标签理论者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标签理论者认为标签不仅影响他人对某人的看法,也影响这个人的自我意识。学校教育的一些类似的“贴标签”行为,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就同样发挥了负面作用,在某些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事实上,青少年作为一个成长、发展的个体,在学校生活中出现某些超越常规的行为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教育者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得以改进和提高,那种轻易地贴上越轨者标签的做法是缺乏理性的,只能使青少年在这种心
联系人简介:夏道成,1976年生, 男,副教授,博士后, 手机号:13663623414,E-mail:xiadaocheng1976@163.com。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61006034;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号: NCET-11-1039,山西大同大学博士启动经费: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大同大学引进优秀人才计划,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樊翠香,1980年生,女,助教,硕士研究生。
理暗示中慢慢认同自己的形象并延续自己的行为。
二.《弟子规》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1.感恩教育
《弟子规》共分五个部分, 通篇的核心思想是孝悌。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使其首先懂得孝敬父母,未来才可能把这种感恩的心推及到身边所有的人。及时答应父母呼唤,虚心接受父母教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孝首先要培养的是敬,一切人伦之道都是以恭敬之心为基础的。当孩子对父母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以恭敬的态度对待父母,在家里尊重父母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值得一提的是,顺承父母并不等于放弃儿童的主体性,因此这种教育与当代的主体性教育并不矛盾。悉心照料父母,让父母放心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些行为虽然都是日常小事,但时时处处都要求子女心怀感恩、心中时刻惦记着父母。
2.责任道德教育
传承传统文化,共建民族文化认同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对后人如何教育? 是西式教育还是中式教育,或者是中西合璧式教育,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问题。《弟子规》是按照圣人的训诫编撰而成的。他承担着责任道德关怀的重任,是以儒家道德标准而制定的做人要求和规范,建立起责任道德文化观念。我们应该在《弟子规》学习中建立起责任道德关怀意识,社会要提倡,家长应重视。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学习,也不可照抄照搬,我们要批判的学习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责任道德关怀的确立,本身具有道德传承和做人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在中国大地上,他们有着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既有传统的土壤,也有现代的土壤,还有西方的土壤。在建设新文化体系之时,可以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求学致思
《弟子规》在最后一篇中,教育我们要怎样求学致思。《弟子规》强调读书“非圣书,屏勿视”,一定要读好书,读经典,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德行。读书要专心。《弟子规》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说,我们读书,一定要心、眼、口都到,全神贯注地读书。“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要有探索精神,反思精神,有不懂的地方,做到“亲仁”,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就能“德日进,过日少”,真正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强调“知行合一”。如果一个人只会做事,不肯读书,可能就会走上“任己见,昧理真”的路子。如果一个人所学的不力行,一味读死书,就会“长浮华”,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三.总结
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弟子规》中,我们看到了责任道德关怀传承,从国学中,重拾了它的优良精神。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而在精神追求上与努力目标上,却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青少年力行《弟子规》,对自身、家庭、人际关系、乃至融入社会都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任登第,牛淑卿.大家都学弟子规(修订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7-8.
[2] 钟茂森.细读弟子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2.
[3]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