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对科研活动中顿悟现象的阐述和分析,对顿悟的特点和思维方式进行了概括,同时提出了在科研活动中对顿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顿悟;思维方式;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63-02
“顿悟”一词源于佛教用语,按《辞海》的解释,它是指对佛教“真理”的顿然觉悟。禅宗六祖慧能在参禅悟道中所创立的顿悟法门,对佛教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禅宗特别推崇“机锋”、“棒喝”等禅师接引弟子的独特方法,这些启人开悟的独特方式,能使僧徒们中断和改变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迅速转向返求内心,从而唤起内在的觉醒,在毫无联系的事情之间看出联系并活动自如,从而破除妄念,觉悟真理。
在科研活动中,顿悟是指创造主体(科研工作者)对百思不解的问题突然明白,如“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等现象。所谓顿悟思维方法是指创造主体对探究问题达到顿悟能力境地的创造思维方法。在科研活动中,顿悟思维方法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顿悟的理论基础
所谓的“顿悟”就是灵感的产生,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豁朗期的产物。它是以禅宗的形式提出来,会让人觉得非常的抽象、空洞,甚至是纯粹意识的产物,没有逻辑性,毫无理论依据。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很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根据心理学的解释,创造思维就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造活动是一种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活动。科学中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新机器的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等等,都是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创造思维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一)准备期,顾名思义就是收集信息,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的准备工作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要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且尽量地使自己的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这是产生顿悟、产生灵感的前提条件。
(二)酝酿期,这一阶段指准备期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难以产生有价值的想法之后,不是靠自己努力,而是等待有价值的想法。心象的自然酝酿成熟,产生出来。一般来说,你对一个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以后,要产生新的东西,往往要抛开原有的问题,而进行一些其他的活动,这样反而能促成新想法的产生。陆氏鼓励学生下棋弹琴,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其实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的。
(三)豁朗期,也就是产生灵感、形成顿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出来,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便迎刃而解。陆九渊正是无意识地运用了这样的原理,很好地配合他自己的顿悟教学法,使学生在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产生顿悟。
(四)验证期,由于产生的灵感或观念不一定都是正确的,验证期就是对豁朗期提出的思想、心象给以评价、检验。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影响,而且同智力发展的关系也很紧密。兴趣、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与活动的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追求真理。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都证明,愉快的事情记忆得最清楚,回忆的细节也要多,不愉快的事情比较容易忘记,细节也不容易被回忆。可见,情绪对人的学习和记忆有着重要影响。情感、情绪是人们认识活动成功与失败的信号,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积极的调节作用。同样,心胸开阔、乐观镇定,则有助于灵感的产生。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波动有碍于创造活动的进行,灵感也难以产生。所以,科研人员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对产生灵感、发生顿悟是大有裨益的,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二、顿悟的特点与思维机制
由于“顿悟”最初是以禅宗的形式提出来,会让人觉得抽象、空洞,甚至是纯粹意识的产物,没有逻辑性和理论依据。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在“顿悟”进行了一些科学、系统的分析之后,很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得到了科学的论证。根据心理学的解释,“顿悟”被认为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一般认为格式塔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解释具有典型意义。格式塔认为“顿悟”指的是“这样一些问题的解决,看来是突然来到的,俨如包含着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整个错综复杂的手段在内的一个新‘完形’,在动物的意识中突然出现;它确实好像随着顿悟一闪,而引起的适宜的动作”。换句话说,顿悟主要是指通过观察,对情境的全局或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
运用顿悟思维方法进行顿悟创造活动,这个创造活动表现出的思维机制是:问题——灵感——直觉——顿悟——验证——科学理论。这就是创造主体首先是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进行信息材料的积累和想象,由于触媒而诱发灵感,灵感爆发的“思想闪光”和“思想跃迁”引导进入直觉,通过直觉道路,即由灵感或直接经验通过直觉道路飞跃到顿悟,即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顿悟发现一般原理(假说)接受事实验证,确立认识的真理性,获得科学理论,这是一个完整的创造活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推动创新认识不断深化,促进科学发展。
科研工作种的“顿悟”不仅对于经验心理学是很重要的,对于科学认识的理性方法来说,也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深入地探究,把握创造活动的思维原理和思维方法之后,就会认识到创造活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认真地掌握创造的思维原理和思维方法,就可以获得创新的“灵感”,克服创新活动的神秘感和盲目性。
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大脑独特的计算和神经中枢机制导致了灵感降临的那些“突破陆时刻”。其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罗劲研究员发表于2004年发表于《心理学报》的篇名为《顿悟的大脑机制》一文,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罗劲采用谜语和脑筋急转弯作为材料,在国际上首次用脑成像技术记录了人们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瞬间的大脑活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顿悟过程中,新异而有效的联系的形成依赖于“海马”组织。目前,关于“顿悟”的心理机制和大脑机制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仍在进行。 三、科研活动中顿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科研活动中,顿悟创新能力又称之为“第二创造力”,是指创造主体突破思维障碍机制悟出破解问题做出创新成果的创造能力。顿悟创新能力以其“自发的”、“瞬间的”“成果性”的方式可以完成“从无序到有序”解决某一问题的创造过程。可见,顿悟创造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因此,要获得创新成果,运用顿悟思维方法,开发顿悟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造能力结构,在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训练,是开发顿悟创造能力的前提。
(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结构就是一种能力。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觉能动性,由知识的量变引起质变,才能开发顿悟创造能力。钱学森指出,2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相统一的科学技术,这就要求从事科技创新的人才具备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哲学知识(思维知识)。人的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转化为人的能力。创造主体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转化为创造主体合理的能力结构当一个人具备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善于运用,就会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人。合理的知识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太专、知识面太窄,就会表现为知识结构不合理,就会影响主体能力或创新能力的开发。
(二)建立合理的创造能力结构
合理的创造能力结构是指由灵感创造能力、直觉创造能力和顿悟创造能力构成的创造力系统。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创造能力结构,才能实现创造思维由无序 向有序的转化,开发顿悟创造能力。
人脑的创新功能取决于创造能力结构。创造能力结构合理,人脑的创新能力越强。科学地把握和控制创造能力系统,使创造能力由无序向着有序方向发展,是开发顿悟创造能力的内在机理。
(三)通过训练活动,开发顿悟创造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顿悟创造能力是由顿悟形成创新成果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灵感创造能力、直觉创造能力和顿悟创造能力。只有顿悟创造能力才能获得创新活动中最终的创造成果。创新能力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来自不同目的的训练活动。实践活动出能力,训练活动出能力。不同水平的实践活动和训练活动开发着不同水平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丰富的知识,通过训练活动开发或转化为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特别是开发顿悟创造能力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综上所述,创造主体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由知识的量变引起质变建立合理的能力结构,提高自觉能动性建立合理的创造能力结构,实现创造思维由无序向有序转化通过训练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开发顿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以遵循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月庵.神会确立顿悟禅[J].哲学门,2001.
[2]高桂喜.对陆九渊“顿悟”教育理论的重新认识[J].东南文化,2006.
[3]陈国庆.顿悟思维及其训练[J].数学教学研究,2004,(4).
关键词:顿悟;思维方式;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63-02
“顿悟”一词源于佛教用语,按《辞海》的解释,它是指对佛教“真理”的顿然觉悟。禅宗六祖慧能在参禅悟道中所创立的顿悟法门,对佛教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禅宗特别推崇“机锋”、“棒喝”等禅师接引弟子的独特方法,这些启人开悟的独特方式,能使僧徒们中断和改变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迅速转向返求内心,从而唤起内在的觉醒,在毫无联系的事情之间看出联系并活动自如,从而破除妄念,觉悟真理。
在科研活动中,顿悟是指创造主体(科研工作者)对百思不解的问题突然明白,如“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等现象。所谓顿悟思维方法是指创造主体对探究问题达到顿悟能力境地的创造思维方法。在科研活动中,顿悟思维方法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顿悟的理论基础
所谓的“顿悟”就是灵感的产生,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豁朗期的产物。它是以禅宗的形式提出来,会让人觉得非常的抽象、空洞,甚至是纯粹意识的产物,没有逻辑性,毫无理论依据。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很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根据心理学的解释,创造思维就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造活动是一种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活动。科学中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新机器的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等等,都是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创造思维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一)准备期,顾名思义就是收集信息,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的准备工作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要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且尽量地使自己的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这是产生顿悟、产生灵感的前提条件。
(二)酝酿期,这一阶段指准备期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难以产生有价值的想法之后,不是靠自己努力,而是等待有价值的想法。心象的自然酝酿成熟,产生出来。一般来说,你对一个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以后,要产生新的东西,往往要抛开原有的问题,而进行一些其他的活动,这样反而能促成新想法的产生。陆氏鼓励学生下棋弹琴,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其实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的。
(三)豁朗期,也就是产生灵感、形成顿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出来,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便迎刃而解。陆九渊正是无意识地运用了这样的原理,很好地配合他自己的顿悟教学法,使学生在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产生顿悟。
(四)验证期,由于产生的灵感或观念不一定都是正确的,验证期就是对豁朗期提出的思想、心象给以评价、检验。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影响,而且同智力发展的关系也很紧密。兴趣、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与活动的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追求真理。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都证明,愉快的事情记忆得最清楚,回忆的细节也要多,不愉快的事情比较容易忘记,细节也不容易被回忆。可见,情绪对人的学习和记忆有着重要影响。情感、情绪是人们认识活动成功与失败的信号,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积极的调节作用。同样,心胸开阔、乐观镇定,则有助于灵感的产生。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波动有碍于创造活动的进行,灵感也难以产生。所以,科研人员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对产生灵感、发生顿悟是大有裨益的,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二、顿悟的特点与思维机制
由于“顿悟”最初是以禅宗的形式提出来,会让人觉得抽象、空洞,甚至是纯粹意识的产物,没有逻辑性和理论依据。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在“顿悟”进行了一些科学、系统的分析之后,很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得到了科学的论证。根据心理学的解释,“顿悟”被认为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一般认为格式塔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解释具有典型意义。格式塔认为“顿悟”指的是“这样一些问题的解决,看来是突然来到的,俨如包含着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整个错综复杂的手段在内的一个新‘完形’,在动物的意识中突然出现;它确实好像随着顿悟一闪,而引起的适宜的动作”。换句话说,顿悟主要是指通过观察,对情境的全局或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
运用顿悟思维方法进行顿悟创造活动,这个创造活动表现出的思维机制是:问题——灵感——直觉——顿悟——验证——科学理论。这就是创造主体首先是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进行信息材料的积累和想象,由于触媒而诱发灵感,灵感爆发的“思想闪光”和“思想跃迁”引导进入直觉,通过直觉道路,即由灵感或直接经验通过直觉道路飞跃到顿悟,即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顿悟发现一般原理(假说)接受事实验证,确立认识的真理性,获得科学理论,这是一个完整的创造活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推动创新认识不断深化,促进科学发展。
科研工作种的“顿悟”不仅对于经验心理学是很重要的,对于科学认识的理性方法来说,也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深入地探究,把握创造活动的思维原理和思维方法之后,就会认识到创造活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认真地掌握创造的思维原理和思维方法,就可以获得创新的“灵感”,克服创新活动的神秘感和盲目性。
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大脑独特的计算和神经中枢机制导致了灵感降临的那些“突破陆时刻”。其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罗劲研究员发表于2004年发表于《心理学报》的篇名为《顿悟的大脑机制》一文,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罗劲采用谜语和脑筋急转弯作为材料,在国际上首次用脑成像技术记录了人们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瞬间的大脑活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顿悟过程中,新异而有效的联系的形成依赖于“海马”组织。目前,关于“顿悟”的心理机制和大脑机制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仍在进行。 三、科研活动中顿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科研活动中,顿悟创新能力又称之为“第二创造力”,是指创造主体突破思维障碍机制悟出破解问题做出创新成果的创造能力。顿悟创新能力以其“自发的”、“瞬间的”“成果性”的方式可以完成“从无序到有序”解决某一问题的创造过程。可见,顿悟创造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因此,要获得创新成果,运用顿悟思维方法,开发顿悟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造能力结构,在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训练,是开发顿悟创造能力的前提。
(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结构就是一种能力。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觉能动性,由知识的量变引起质变,才能开发顿悟创造能力。钱学森指出,2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相统一的科学技术,这就要求从事科技创新的人才具备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哲学知识(思维知识)。人的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转化为人的能力。创造主体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转化为创造主体合理的能力结构当一个人具备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善于运用,就会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人。合理的知识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太专、知识面太窄,就会表现为知识结构不合理,就会影响主体能力或创新能力的开发。
(二)建立合理的创造能力结构
合理的创造能力结构是指由灵感创造能力、直觉创造能力和顿悟创造能力构成的创造力系统。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创造能力结构,才能实现创造思维由无序 向有序的转化,开发顿悟创造能力。
人脑的创新功能取决于创造能力结构。创造能力结构合理,人脑的创新能力越强。科学地把握和控制创造能力系统,使创造能力由无序向着有序方向发展,是开发顿悟创造能力的内在机理。
(三)通过训练活动,开发顿悟创造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顿悟创造能力是由顿悟形成创新成果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灵感创造能力、直觉创造能力和顿悟创造能力。只有顿悟创造能力才能获得创新活动中最终的创造成果。创新能力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来自不同目的的训练活动。实践活动出能力,训练活动出能力。不同水平的实践活动和训练活动开发着不同水平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丰富的知识,通过训练活动开发或转化为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特别是开发顿悟创造能力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综上所述,创造主体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由知识的量变引起质变建立合理的能力结构,提高自觉能动性建立合理的创造能力结构,实现创造思维由无序向有序转化通过训练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开发顿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以遵循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月庵.神会确立顿悟禅[J].哲学门,2001.
[2]高桂喜.对陆九渊“顿悟”教育理论的重新认识[J].东南文化,2006.
[3]陈国庆.顿悟思维及其训练[J].数学教学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