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时序,寻找物象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d_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往往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形象的鲜明性、构思的巧妙性、主题的深刻性、语言的文学性。形象的鲜明性,往往要通过典型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体现;主题的深刻性,则要从人生、社会、文化等层面加以挖掘;语言的文学性,是长久之功,需要深厚的阅读积累,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构思的巧妙性则可以通过学习借鉴而习得,是考场作文得高分的利器。那么记叙文的构思有哪些小妙招呢?
  一、场景的切换——让画面讲故事
  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往往喜欢用最简单的一事到底的结构,采用这样的写法,如果能够注意详略,写出事件的波澜,懂得起承转合,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则极有可能写成毫无变化和悬念的文章,如一马平川,让人一看到底,寡淡无味。
  好的记叙文是块状的,不是线状的,形象一点说,应该像一串糖葫芦,是一颗一颗的,饱满而有颗粒感。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会用场景的切换来构思记叙文,用一个一个画面讲故事。鲁迅先生的名篇《药》采用的就是典型的用场景的切换来讲故事的结构,从“茶馆”写到“刑场”,再从“刑场”写到“茶馆”,最后写到“坟场”。每一个场景都有其描写的重点,画面感很强。
  如作文题《有一种声音》,有一位学生选择的声音是妈妈做藕饼时切藕的声音,那是她觉得最动听的声音。文章写了三个场景——场景一:儿时,母亲在厨房忙着做我最爱吃的藕饼,幼小的我,听着妈妈切藕的声音,缠绕在母亲的脚边玩耍,画面温馨而美好。场景二:我孤身南下,离开了温润的小村庄,尽管在外面也能买到藕饼,但依然无比怀念妈妈做的藕饼和那切藕的声音,画面有一点伤感的味道。场景三:妈妈来城市照顾我,我们在生活上产生了一些小矛盾,那天晚上,厨房又传来妈妈切藕的声音,我瞬间泪目……
  文章三个场景,全都围绕藕声在讲故事,虽然侧重点不同,最后都传达出母女之间深深的感情。这样构思出来的文章,画面感强,生动而丰富,比较有可读性。
  二、插叙的运用——让时间慢下来
  在每个孩子学习写作的最初,老师就教大家按照时间顺序把事情写清楚,但是后来,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又被老师批评:流水账!那么怎么办呢?除了注意详略得当之外,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来避免这样的困境呢?我们可以运用插叙的手法,切断时间轴,把整个时间线上的事件进行重组,从而让时间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就是描写一位受伤的士兵被抬进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的过程,中间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插叙了“我”的回忆与反思,那一刻,时间停了下来,准确地反映出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如作文题《等待》,有一位学生写作的主题是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当我们飞奔向前追寻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也要等一等我们身后的年迈的家人。他这样构思他的作文——时间一:眼前,一位学骑自行车的小男孩,摇摇晃晃从远处骑车过来;时间二:插叙回忆,我小时候爷爷教我学骑自行车的情景;时间三:回到眼前,小男孩后面跟着一位年迈的老人,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时间四:插叙回忆,那时候爷爷拿着大蒲扇跟在我的自行车后面,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进而很自然地引出主题:我们在追风逐梦的时候要等一等,回头看一看身后的亲人。
  这篇文章所描写事件的现实时间只是学车小男孩从远处向我骑来又远去的一两分钟,但是作者运用插叙的手法,让时间慢了下来,有了时空的穿梭,产生了纵深感。这样的构思,就巧妙了许多。
  三、物象的选择——让情感可触摸
  学生写起记叙文来首先想到的便是写人、记事,期望通过人物和事件来表达某种情感,而往往忽略了非常重要的“物”。一篇记叙文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物象,或作为情感的载体,或作为人物的映衬,都非常有意义。就事件而言,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寻找到情感的凝聚物,可谓“我寄愁心与明月”,使得抽象的情感有了可触摸的物化的对象,就更加形象可感了,这里的物象可以是一个物件、一种花草、一支歌曲,等等。
  如现代作家肖复兴的散文《喝得很慢的土豆汤》,文章所要表现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文章多次提到喝土豆汤的场景:“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作者把这种亲情浓缩在一碗又一碗的土豆汤里。在喝土豆汤的那一刻,作者说:“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你看,找到了情感的凝聚物,使得亲情这样的较为普通的主题,讲述起来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抓手,也能翻出新意,打动人心。
  就人物而言,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寻找到一个和人物互相映衬的合适的物象,兩者相得益彰,可谓“人面桃花相映红”,使得人物更加形象鲜明,丰富饱满。
  如作文题《味道》,有一位学生描写老房子隔壁住着的一位姓沈的姨娘,这位沈姨数十年如一日地等着她外出经商的丈夫。她不爱笑,但又对身边的孩子充满暖意,她坚强独立,又总带着微微的苦楚。为了把这个人物的味道写出来,作者特意在沈姨的门口“种”上了一株腊梅,“沈姨家的院里栽了一棵孤零零的腊梅。每逢年前的那些天,便都争相绽开了琥珀般晶莹的花瓣。幽幽的冷香拂过每一片屋瓦,萦绕在冬日灰沉沉的空中,经久不散。沈姨便是一个像腊梅一样的女子。”“沈姨只是静默着,不争辩,不回应。渐渐地,当流言平息,沈姨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话语,像是那株腊梅,只独自开在角落里。”“那腊梅香总是浸得沈姨空落落的,却也有着固执和坚强。”在这篇写人的文章里,作者找到了与主人公沈姨的形象具有精神契合点的梅花,作为一个物象巧妙地植入文章中,使得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生动,让人仿佛看到了沈姨的孤独与坚贞,嗅到了沈姨的苦涩与幸福。
  其实在学生的日常习作中,用物象来烘托人像,这样的构思并不少见:有学生想要表现乡下的奶奶如何热爱她的土地,热爱劳动,就把沉甸甸的麦穗形象和奶奶弯腰劳作的形象放在一起写;有学生要描写正直刚正的爷爷,就用爷爷常用的笔直有力的钢笔作为文中的重要物象和爷爷的形象放在一起写……物象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映衬了人物的形象,是很巧妙的构思。
  记叙文写作构思的巧妙性,是记叙文写作尤其是考场记叙文写作非常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可读性,需要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反复实践和探索,相信会有更多新的创造与发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215000)
其他文献
新课改提出后,花样翻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成了配合教师的“合桌聊天的演员”。客观地讲,智慧的教学应是形神兼备的。语文教师应摒弃浮华的外表,将潜心的备、有效的导、静静的等、适时的讲有机结合,学生的心智之花才会在我们的智慧课堂绽放。  一、潜心的备  要上好一堂课,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且尤为重要的环节。课前,教师必须潜心研读文本,并做深入剖析,力求全面而透徹地解读文本。然而,由
期刊
语文教材中有一定量的自读性课文,在教学设计上如何对其定位,在学生自主阅读时应该发挥怎样的调度作用,如何让学生展开卓越的阅读学习,这是教师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倡导主体学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成为主流认识,教师要在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思路规划、阅读活动设计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服务和启示,确保自主阅读也能够酝酿巨大的回响。  一、创新设计原则,讓学生情绪活跃起来  自读阅读教
期刊
文言经典引领人们在文化熏陶中不断成长,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然而,高中文言文教学还停留在浅层,主要围绕文言文大意进行解读,简单地对内容进行梳理,缺乏思维的参与,思辨性不足,导致文言文阅读教学“冷场”,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引入思辨性阅读,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思辨性阅读活动中触摸文言经典的温度,感受文言经典的魅力,从而亲近文言经典,从中汲取精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期刊
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初中语文必读名著篇目,该小说记叙了汤姆历险的经历,情节跌宕起伏,极具语言魅力,适合初中生阅读。教师在阅读指导上,需要重视学生思辨性思维指导,培养学生思辨思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强思考,能够更深入理解名著的主题和情感,提高阅读收获。  一、细读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通读文章是名著阅读第一步,还需要对主要情节细读分析,了解主人公人物形象,感受名著
期刊
亚里士多德说:“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正是这种美妙绝伦,才使文人墨客将诗情画意付诸笔端,钟情于美景与心灵结合的一刹那迎来的智慧与想象。所以,与其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古人为某次游景所写的美文,不如说是因自然之景,古人从己身挖掘的富饶精神情感。但是,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终不能直接目睹作者最后要表达的东西,所以,还是要从景色本身的文化内涵、精心布置的语言“棋局”,以及作者的人生迹况入手进
期刊
散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因其特殊的体裁风格,形式不拘一格,学生往往难以抓住作者的真实情感。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为学生的思维插上“共情”的翅膀,不但能够让学生离文章内核更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他们发现美、欣赏美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笔者从苏教版教材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具体论述将“共情”与散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几点心得。  一、摆脱传统范
期刊
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单元整合更符合阅读教学的要求,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内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借助群文阅读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思维,以满足时代发展需要。  一、课前预习,奠定群文阅读基础  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提前了解文章内容,带着问题去阅读新课文,这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能促进师生互动,是开展群文阅读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根据高
期刊
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重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提升的当下,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提升语文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可以通过群文阅读来达成,丰富阅读内容,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切实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素养。所谓的“群文阅读”是指教师围绕一定的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构建,从而达成共识的阅读。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进行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探索文本的意蕴,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训练学生形成一定
期刊
最早给柳永和苏轼贴标签的应属宋人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从此在很多人心中,这两位词坛大家便被放在了天平的两端,似乎东坡词有多么豪放豁达,柳永词就该有多么缠绵多情。甚至还有许多不屑于善感柔媚一派的人们,热衷于诟病柳词为“俗曲”,戏称耆卿为“腻柳”。  其实,如果能不被这些固化的“标签”所牵制,凭自己的眼
期刊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进入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新教法、新学法的转变直接影响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人文主题聚焦在三方面:“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单元按人文主题选文,突破了文体限制,强化文本的互文关系和情境的层次性,诗歌和小说也可放在一个单元。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单元,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每个单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