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时空错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ouzhoudao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距离就是美”,这是人们对这篇小说寓意的通常概括。本文试图以空间里的时间错乱以及时间里的空间变动为切入点,探讨沃尔夫如何构建一种看似清晰实则迷离的时空关系。
  关键词:时间错位;持存感;自我确证
  作者简介:唐一可(1995-),女,汉族,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
  退休的火车司机照先前打算,找到二十多年来日日向他挥手致意的两个女人说说话,不料却遭冷面相待,美好幻象从此破灭。《远与近》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1、停留与转身
  开篇,“小市镇——镇郊——屋子”,仰视着一气呵成地广角延展,随后内收聚焦,再相对扩充视域。从高地上的群聚市镇,到镇郊里的别致小屋,再到环绕屋子的外围空间,由色彩的直觉冲击到繁茂的生命涌动。蔬菜生长成形,葡萄八月成熟,橡树夏季浓荫。看似多余,但在动作与季节的跨越之间,屋子此刻的安谧恬静也一并蔓延至其他季候,花木的晕染路径也朝四面自动开启,扑面而来。
  这列特别快车,出现和消失都不外乎每天下午两点后的数分钟。从停顿到稍加马力直至全速前进,车轮压铁轨的隆隆分贝随列车行进,在振聋发聩与清晰可辨间来回切换,等从嘈杂至极的寂静恢复原始寂静,便只剩下伴随引擎吼叫渐远的滚滚浓烟,笼罩着些许意味深长。那辽长刺耳的轰鸣没一个能承载其回声的山峦,说消失就消失,但又由于它的如约而至,也就任凭消失于昏昏沉沉的正午时分,扭头而去。
  前面是放眼望去的闲散随意,后边是规律齐整的停顿与经过;前面的描述生发散漫,后边的刻画分点拿捏。在房屋和铁轨的一来一往间,沃尔夫想展现的,实际上是有情之景和无情之人以及无情之景和有情之人(花木自显生机,火车由人操纵运行)。
  2、反复与遗忘,持存与变动
  小说进入第二部分。“二十多年来……每天……每天……开头……如今……每天……”,“已经……已经……已经……已经……都见过……都明白……明白……明白……已经……现在……”重复的介词和动词牵扯了漫长的岁月混沌期,同时又以单个的时间单位凸显稍有印象的细密具体。依附在妇人裙边的小孩像是一夜之间变成一个成年女人,但又的确是在“每天”的挥手致意中长成如今的模样,乍看结果的时候惊异于猛然的变化,其实该过的日子一天也没少。把每天的日常重复叠加起来,再把寻常中的不寻常挑选出来,但这一切通通被置回过去,蒙上一层时间的薄膜。
  沃尔夫似乎刻意回避现在与未来,让人物凭记忆在过去建构认知。“他已经”、“他明白”,没错,经历的是司机自己,但这两个短语似乎都应稍作修改——“他应该已经”、“他应该明白”,把“应该”放在“已经”前,是出于外部对他不确定的揣度;加在“明白”以前,是介于司机自身没能进行准确的关照。“他驾驶着他的大火车,载着芸芸众生的重量,穿过这片大地已经上万次了。”“芸芸众生”比起前面的轻快招手,“上万次”比起“每天”沉重不少,似乎老去的就司机自己在车头狭小的车间里。
  他的信心如此坚决,“不论……牢牢铭记……作为某种……某种……某种……不论”。“永久长存”、“超越一切变化和毁灭”、“始终如一”,司机将自己生活的一成不变投射到另一种持存延续,毫无波澜的平行转移,因为那四次危险让其更坚定地想捍卫他“铁一般的程序”。
  所以,在大半辈子里那万分之四的阴影,每一次启动前的担忧,使得那两个女人给了他充满希望的持存感,准确地说,是司机自己为其打开一束追光灯。小说开篇只提到那朴素整洁的地方颇为动人,但为何始终要在门廊上出现妇人和不断长大的小孩?因为房屋离开人的气息会迅速衰老,屋蔽人人养屋的持存关系也将随之坍塌。在这数万次的遥遥相望里,司机自认为已对她们的生活了如指掌,无论真假,只在于二十多年来他身后承载的一个个不同重量,甚至连面都没见过,而那两个女人,却永远敞显在光里,在“上千种光线”、“上百种气候”里,在冬天、在四月,他都能亲眼所见,只是少了那份可感知的重量。二十多年来,他始终肩负着轻盈的重,向往着沉重的轻。
  3、过去的现在与现在的过去
  故事进入第三部分。此刻,笔触放慢,拖延火车师傅人生仅有的转折之一。他慎重地下车,颇具仪式感地定格脚步将落未落,身体半隐半显之际,甚至云的形状,风的触感,光的角度,在场旅客的神态都多次在脑海重新上演。背对过往,面朝过往而立,可此刻那个轻盈的过往变得崭新而朝向未来——“那两个女人就住在这市镇上”,是真正涵盖许多的生活开始。也正是在此刻,司机的世界开始将自己纳入——“……一个拿养老金的退休职工,再也没有工作可作了。”从以为熟悉到完全陌生的过度使得他无法果决切断同火车的牵连。“惶惑”、“慌乱”、“不安”、“困惑”……几组紧凑的近义词,将犹疑的困惑、隐秘的不安,稍加掩饰的惶惑以及即将暴露的慌乱断裂地跳跃转换,紊乱心情跃然纸上。
  困惑和不安使得天气也进入夏季,区别于敞亮的冬季和青翠的四月,路途的跋涉只剩“炎热”与“尘埃”,且再次暗示确认“这两个女人就住在这条路上”。“他终于站在他所寻找的小屋门前”、“立刻知道”,终于找到他所迫不及待的熟悉感,不仅如此,还从曾经于远处而言熟悉的小屋望向了更加铁律的远处的过往。
  “就是……就是……就是”,随着和那两个女人相关的附加成分越来越多,当司机终于站在小屋入口,却形容它为“恶梦中的风景”。恶梦中的风景同风景里的恶梦有何不同?前者醒后只剩恶梦,后者醒来还有风景;前者似曾相识却不愿重逢,后者素未谋面却回味无穷。他开始怀疑,那二十多年让他魂牵梦绕的,到底是风景(小屋),还是梦(两个女人),当过往陌生的熟悉和眼下熟悉的陌生产生强烈落差,他拼命抑制住一個即将闪现的预感——如此让他心心念念的竟是让那个不断浮现的自我重新退归原位。   4、汇集的现在
  结局并不出人意料。“他终于进入大门……正敲着门哩。”我们不慌不忙地踩着节奏点:敲门——脚步身——开门。甚至忍不住透露剧情进展——“不久,他就抱着茫然若失和怅惘之感,深为此行懊悔不迭了。”顺便为他塑造了那位妇人的形象——“脸粗糙……皮肉无力地下垂,形成褶皱……”为什么曾经上千次热情挥手致意的她们态度会在此刻有如此反转?因为时差。二十年间,火车师傅活在未来;二十年后,寻找未来的路上,他沉浸在过去;抵达未来的时候,现在才姗姗来迟。而那位妇人,却始终生活在此时此刻。至于那所小屋,则从过去消失,不再现在,更不再未来了。所以在三个无法对应的时间段里,他无法定位:想对此刻的出现作出解释,又因恍惚的过去欲言又止,但考虑到那个余烬未了的未来,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讲下去”。懊悔、怀疑让过去的欢乐消失殆尽,于是所有时刻在此刻汇集,他“似乎也认为是不体面的了”。
  如此明显的情节却大费周章地将文本内外时差缩到最短,外部动作尽量归纳简省(勉强邀请——呼唤女儿——尴尬相处),但惹人生厌的行为与环境(刺耳的声音、丑陋的会客室、目不转睛地被瞧着)引起的不适心理感受则起到延缓作用,火车司机终于驻足现在,虽然他时刻都想逃避这个真实 。“毫无兴致和困惑的敌意”、“愠怒而胆怯的克制”,为什么这对母女眼里透露出的是这样的神情?
  故事讲述到这里,时间频率上出现了一些矛盾。第三段说道,二十多年的每天妇人都会向他挥手致意,第四段里“穿过这片大地已经上万次”,十二段“正是那向他挥手致意过好几千次的女人”。照第三段的说法,见到母女两的前一天,他们才挥手致意过。但如果是每天,那么那些经过和挥手就产生了冲突。到这里,所有的不对等、矛盾、疑惑都得到了泄露的空隙。
  最终的最终,“他恍然大悟:他是个老头儿了”。他在现在的此刻老去,且为了偿还先前那颗过于持久的年轻勇敢的心而加倍老去。
  结语:
  阅读沃尔夫的作品,耳畔似乎始终伴有雨打树叶的淅淅沥沥以及风吹树叶的沙沙作响,它们似乎在模糊时间的流逝,但该过去的仍在继续。他笔下的人物、风景,甚至形容词都在上演自己的故事,笔触看似冷静却又从始至终涌动着沃尔夫那不知疲惫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沃尔夫《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选》,吴岩等译,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
其他文献
摘 要: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提出在阐释文本时,作者的作用不再重要。此观点的出现颠覆了以作者为批评中心的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使得二十世纪的文学研究开始关注文本,强调读者。而如何看待作者的主体性是当前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作者之死》进行梳理,提出不能将作者与读者置于二元对立中,在文本阐释时,作者的主体性不容否认,而读者的作用也不能夸大。  关键词:罗兰·巴特;作者;读者  作者简介:周莉(
摘 要:杜甫有诗言“浮生难去食”,他的诗中直接或间接涉及饮食的有400多首。  本文对相关杜诗进行梳理,从横纵两个视角解读杜甫诗中的饮食。纵向上,以诗歌系年为切入点,结合杜甫的旅食生涯,探究饮食表达的深刻内涵。横向上,分析具体的饮食内容并进行分类归纳。通过分析杜甫的饮食题材诗,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杜甫;饮食;旅食生涯;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推理小说作为大众喜爱的文学形式,在国内外的研究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东野圭吾作为新生代推理小说作家,他的众多作品都在国内备受追捧。因此,本文以东野圭吾小说为中心,以暴力美学为理论依托,围绕着暴力美学一系列的理论,从形式化、人性化书写角度,对其作品暗含的暴力美学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东野圭吾;暴力美学;推理小说  作者简介:张唯(1996.6-),女,汉族,江苏省昆山市人,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语言也得以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它既有不规范的一面,也对修辞手法有所创新,丰富了语言素材库,为人们的日常表达增加了亮点。网络语言中用到了多种修辞格,这使得人们的语言表达更为生动,语言的交际效果更佳。对此,本文探讨了新时代下,网络语言常见的四种修辞格,以帮助人们弄清网络语言的特点,为相关研究者提供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一、读者的解读  当我在细读这篇文章,并反复揣摩苏珊·桑格塔到底在讨论什么,她想表达出的疑惑是什么的时候,我不禁想,我这是不是也算是把阅读的重心放在了她所说的“一种妨碍,一种累赘”的“内容”上了?当我尽心地在自己脑海的辞藻里寻求一些自认为可以等同文中词意的词语时,是否也堕入了“侵犯性的、不
摘要:2017年4月28日,26岁的台湾自由作家林奕含在其卧室自缢身亡。林奕含的自杀,在海峡两岸的文坛掀起了巨浪,此事也成为了2017年两岸文坛的重大事件。林奕含唯一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園》中所体现的创伤记忆引人深思。本文将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为例,从林奕含创伤记忆的产生、心灵创伤对其的危害、及其自杀事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林奕含;创伤记忆;性侵;家庭暴力;女性地位 
摘 要: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以他敏锐独特的视角、锋锐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从女性文学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为研究方法,对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刻分析与研究,鲁迅哀其不幸,给予她们关注、怜悯和同情,又怒其不争,批判她们对命运的妥协,可以深刻认识到鲁迅笔下的女性经历了从蒙昧无知到开始觉醒再到奋起抗争的发展变化过
摘 要:《红楼梦》是一部闪古烁今的经典巨作,其五光十色的续书则是已积至近百种之多,蔚为大观。本文以清代续本为主,讨论背后所隐藏的个性特点和探究它们反应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红楼梦;清代;续书  作者简介:蒋上(2000.10-),女,汉族,江苏省苏州中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01  一、引言  《红楼梦》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小学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编号:MSX18009。  摘 要:清绝秀丽之乡,滋养了散文家的想象和柔情,也润泽着散文家的文笔和情思。郭风始终在一种恬然澄明的爱的氛围中,以孩子般单纯的心境和美好的想象,全神贯注地感受着、抒写着自然的风物和人情。本文拟从冷暖色调的搭配、词语的锤炼、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清雅留白之韵
摘要:《棋王》是阿城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棋呆子”王一生痴迷下棋的故事,但小说中却处处蕴藏着人生悲剧的淡淡调子。本文将从《棋王》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苦、人生经历的曲折与选择、对命运的认同与无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棋王》;阿城;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60-01  《棋王》主要讲述了“棋呆子”王一生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