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最先改变的。习惯于应试教育的高中教师,眼光瞄准的高考,以之为目标而展开的教学工作是很多年来雷打不动的定律,同时高考的指挥棒也让教师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味的实习全面的“浇灌式”教学。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最先应该改变的就是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个人表演”转变到让学生自主的、创新的学习。温儒敏教授指出在新课程的教材编写中,课后习题的编写中就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更多的把权利回归到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是所有语文教师的教学中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的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努力满足学生学习的选择,支持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才会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才会看到自己的特长,不至于让教师牵着鼻子走,进而在学习中丧失自我。那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的能力,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章做出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或者就是把文章交给学生自行理解。教师不能强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文章,因为也许我们教师长期的教学会对文章有一个思维上的定式,这样就压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其次,在上课中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有效的开展自主的探究和讨论,改变过去的接受式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教师要明确的是自己只是一个引路人,而我们要培养的是个性化的学生而不是毫无区别的学生。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语文素养。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和语文课同步发展。新教材的编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已经不能用过去的模式教学,也不能用以前的方式来编写教案。而是要打破常规的在每一堂课上出新、出奇,那么这就势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对新课改深刻的解读,因为新课改改变的不仅仅是课本本身更多的是教学意识。每一册的必修课本中都有文学名著的导读,这对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挑战,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读,而自己却是一无所知或是一知半解。
同时新教材也改变了以往教材对作文教学的安排和要求,显得更加的合理化和人文化,高一以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为主,第一次作文时《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字可写,抛离了以往的“大模式”作文,那么在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仅仅要求学生写作,而应该更多的自己写写“下水作文”,这样我认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将自己和学生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课改伊始,各个级别的培训是接踵而来,可是我们内心却是惶恐不安的,因为我们没有明确的一个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说我们不敢相信我国的大学可以像国外的大学那样以一个的标准来衡量和录取优秀的学生。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标准还是停留在以往的模式,也就说教师的目标依然锁定在成绩上,那么这样的“新瓶装旧酒”又有何意义?通过对课改区的高考试卷的分析,没有看出什么大的突破,也没有看出现有的高校有一套详实的录取标准,于是我们只有在迷茫中前行。新课改中有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的标准,那么又有谁保证这其中没有流于表面的可能?
在新课改前行的路上,我相信所有的语文人都是心潮澎湃的,也都是忐忑不安的。在实验的初期,我们想要大刀阔斧的前行,却又看不到前方的光明;我们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却走不出考试成绩的怪圈;我们在实现有效课堂却忽略不了一个现实:我们也许不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我们也深信随着课改的不断完善,所有的语文人一定会有一份满意的答卷:对自己、对学生。
语文的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努力满足学生学习的选择,支持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才会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才会看到自己的特长,不至于让教师牵着鼻子走,进而在学习中丧失自我。那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的能力,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章做出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或者就是把文章交给学生自行理解。教师不能强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文章,因为也许我们教师长期的教学会对文章有一个思维上的定式,这样就压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其次,在上课中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有效的开展自主的探究和讨论,改变过去的接受式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教师要明确的是自己只是一个引路人,而我们要培养的是个性化的学生而不是毫无区别的学生。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语文素养。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和语文课同步发展。新教材的编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已经不能用过去的模式教学,也不能用以前的方式来编写教案。而是要打破常规的在每一堂课上出新、出奇,那么这就势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对新课改深刻的解读,因为新课改改变的不仅仅是课本本身更多的是教学意识。每一册的必修课本中都有文学名著的导读,这对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挑战,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读,而自己却是一无所知或是一知半解。
同时新教材也改变了以往教材对作文教学的安排和要求,显得更加的合理化和人文化,高一以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为主,第一次作文时《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字可写,抛离了以往的“大模式”作文,那么在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仅仅要求学生写作,而应该更多的自己写写“下水作文”,这样我认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将自己和学生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课改伊始,各个级别的培训是接踵而来,可是我们内心却是惶恐不安的,因为我们没有明确的一个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说我们不敢相信我国的大学可以像国外的大学那样以一个的标准来衡量和录取优秀的学生。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标准还是停留在以往的模式,也就说教师的目标依然锁定在成绩上,那么这样的“新瓶装旧酒”又有何意义?通过对课改区的高考试卷的分析,没有看出什么大的突破,也没有看出现有的高校有一套详实的录取标准,于是我们只有在迷茫中前行。新课改中有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的标准,那么又有谁保证这其中没有流于表面的可能?
在新课改前行的路上,我相信所有的语文人都是心潮澎湃的,也都是忐忑不安的。在实验的初期,我们想要大刀阔斧的前行,却又看不到前方的光明;我们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却走不出考试成绩的怪圈;我们在实现有效课堂却忽略不了一个现实:我们也许不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我们也深信随着课改的不断完善,所有的语文人一定会有一份满意的答卷:对自己、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