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花儿”中的文字游戏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家格林说:“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他认为语言比骨骼、武器和墓穴更能证明民族的历史,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碑铭。青海“花儿”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它的语言,它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立体的青海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画面。通过这些“花儿”,我们可以看到田间地头男女用“花儿”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如:青燕麦吐穗穗穗儿吊,/天旱着没下个雨了;/毛绒绒眼睛憨敦敦的笑,/心疼着离不开你了。/听到过去年轻妇女抒发内心痛苦,如:夜蝙蝠抬的红莲花,/夜黑时咋飞着哩?/公公瞪眼婆婆骂,/可怜我,/苦日子咋推着哩?/不仅如此,青海各民族生活习俗,以及各地区社会、人文历史演变的线索都能从“花儿”词里找到。为此,研究“花儿”的人说,“花儿”是青海的小百科全书,这种说法一点也没错。
   “花儿”的语言或真诚朴实,或俏皮明快,或含蓄委婉,或飘逸浪漫,总之辞藻并不华丽,但用词精到、意象丰富,一两句话就能让人心灵震颤,气血凝结。朴素、简练的风格极具民间文学的特点。特别有趣的是,“花儿”词中还不乏文字游戏,而且这些“花儿”的文字游戏的背后,寄托了人们炙热的情感,可以说是“花儿”绝唱。
   我们知道,在中外文学作品中不乏文字游戏,这种创作形式不仅使文章和诗句妙趣横生、增强了语气,也彰显了作者的智慧、幽默。比如《三国演义》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就有一段精彩的顶针诗,原文是:瑜自起舞剑作歌。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此处顶针的运用既表现了周瑜醉态可掬,又在反复吟唱时起到了暗示蒋干的作用。元代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把数字嵌在诗中,诗句朗朗上口,别具一格。秦观的诗句“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反问将读者参与诗句之中,禁不住扪心自问。当然还有不能不说的《红楼梦》,红楼一梦将无数文学爱好者带进了文字游戏的盛宴中,曹雪芹的文字游戏功夫堪称一个了得。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是文字游戏的高手,有人统计过他的十四行诗和戏剧作品中双关手法达3000多例,在《哈姆雷特》一场戏中,国王问哈姆雷特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他,他回答:“Not so ,my lord.I am too much in the sun.”意思是:“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英语中“sun”和“son”发音差不多,“son”是儿子的意思,那么这里哈姆雷特话里有话,就是我做你的儿子够久了。由于我对文字游戏的偏爱,萌生了寻找青海“花儿”中文字游戏的想法。下面我将带有文字游戏的“花儿”举例并加以分类。
   一、顶针“花儿”:
  
  拔掉萝卜时栽葱哩,
  栽葱时上两驮粪哩;
  扒给肝花是要心哩;
  要心时要我的命哩。
  
  鸽子飞了着鹰没飞,
  鹰飞时铃铛儿响哩。
  身子回了时心没回,
  心回时咋这么想哩?
   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第一首“花儿”,以农家活计为上阕起兴。呈现一派田园风光,我们如同嗅到了泥土的味道,见到了白胖的萝卜和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句中的顶针起到了衔接句意、转承而下的作用,将看似普通不过的一连串动作拔萝卜、栽葱、驮粪连接紧凑,意在暗示一切顺理成章,与下阕的意思恰恰成对比。后两句也有顶针,而连接顺承的意思却惊心动魄。下阕的两个“要心”反映出男女双方对感情不同的要求,一方渴望得到真心的付出,另一方却视付出真心如舍命,战战兢兢,不敢投入太多。吟诵后两句,顶针处一断一接地重复,令人油然生出几许悲凉,几许无可奈何。想起张爱玲有句话说:“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第二首“花儿”既有反复,又有顶针,上阕有三个“飞”,鸽子飞与鹰没飞是对比,鹰没飞与鹰飞既是顶针也是对比,在对比中承接场景,突出事物间的矛盾,引出下阕。下阕用质朴的文字表达了浪漫情怀,在一次次“回”中诗意美产生,情感也不断递进。人们对心上人思念的心情和煎熬的状态因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叠字顶针“花儿”:
  
  山山儿圆来圆山山,
  山山儿跟里的牡丹。
  蛋蛋儿欢来欢蛋蛋,
  蛋蛋哈不见着可怜。
  
  天上的云彩起层层,
  层层云天上滚哩。
  想你着心尖上开缝缝,
  缝缝里起心风哩!
  
  数字顶针“花儿”:
  
  正月正嘛就二月二,
  二月的会场上遇来。
  十五家等到二月二,
  二月二灌着个醋来。
  
   这几首“花儿”结构紧密,前后两句环环相扣,意思连贯,朗朗上口,尤其是叠字顶真“花儿”更加引人入胜。
   二、叠字“花儿”:
  
  双双对对的牡丹花,
  层层摞摞的菊花。
  亲亲热热说下的话,
  牢牢实实地记下。
   此“花儿”头两句用叠字赞美花朵,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富贵祥和,层层摞摞绽放的菊花让人感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前两句表达的意境亲切、自然,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从而为下两句做足了的铺垫。在这样美好的氛围里,两个人亲亲热热说了些情话,又彼此叮嘱不要忘记。叠字在这首“花儿”里渲染出的效果,令人回味无穷。另有一首供大家欣赏:
  
  四四方方的红箱子,
  花花绿绿的座子。
  大大方方的跟上去,
  平平安安的过去。
  
   三、数字“花儿”:
  
  一张桌桌儿两张凳,
  三个人没办法坐了。
  四分尕地儿五个人种,
  六月里没办法过了。
  
  一把斧头二两铁,
  要砍个三年的树哩。
  三心二意的要不得,
  要走一辈子路哩。
  
  柳木的擀仗一尺半,
  手擀了三尺的细面。
  油泼的辣子两口蒜,
  吃罢着想给了四年。
  
  乌木的筷子摆八双,
  四碟儿凉菜哈要上。
  万元的彩礼我花上,
  六子儿留孙的抱上。
  
  数字叠字:
  一道道山来两道道山,
  三道道山,
  四季花开下的满川;
  五月月盼来六月月盼,
  七月月盼,
  八月里心肝花想烂。
  
  一溜溜山来二溜溜山,
  三溜溜山,
  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四道道弯来五道道弯,
  六道道弯,
  要听个尕妹的少年。
   数字“花儿”的魅力在于,简单枯燥的数字穿插在“花儿”里,使人物、事物具体化,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更为有趣的是,数字在“花儿”里的用法也很讲究,上面第一首“花儿”是按正常顺序排列头两句用了一、二、三;后两句用了四、五、六,此“花儿”条理清楚,感染力随数字层层递进,第二首“花儿”则用了一、二、三;三、二、一的排列,此结构似乎是让人先上山,然后再下山。创作者独具匠心,也让读者乐在其中。第三个“花儿”前两句用奇数,后两句用偶数。第四个“花儿”一三句的数字比二四句的数字成倍减少。后两个“花儿”是叠字加数字的完美结合,层层递进的效果被叠字加强,渲染了“盼的急切,想的断肠”的心情。
   四、同头“花儿”:
  
  半个儿蓝天半个儿云,
  半个儿烧红着哩;
  半个儿肝花半个儿心,
  半个儿牵谁着哩?
  
  清水儿担了满两桶,
  清眼泪淌给了半桶;
  清泉的跟里你装聋,
  清茶儿喝了个难心。
   《西游记》中吴承恩就用“福”、“禄”、“寿”为字头写过同头诗三首;唐代侍僧皎然作《春诗》:“春日绣衣轻,春台别有情。春烟间草色,春鸟隔花声。春树乱无次,春山遥得名。春风正飘荡,春瓮莫须倾。” “花儿”是民间艺术,不及古诗工整雅致,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每首“花儿”虽然字头一样,但并不枯燥呆板,可见创作者娴熟的技巧。
   五、独桥“花儿”,即同字韵脚:
  
  尕雪儿落在水面上,
  尕风儿吹在个脸上。
  尕妹妹坐在腿面上,
  尕嘴儿贴在个脸上。
  
  上山的鹿羔儿下山来,
  平川的地儿里卧来;
  我维的花儿路边上来,
  路边上我俩儿坐来。
   青海“花儿”中以“了”、“下”(发哈音)、“哩”、“来”结尾的“花儿”很多,和青海方言的语言习惯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首“花儿”同头同脚,“百度”了一下,竟未找到同头同脚的诗,实在稀罕。此“花儿”并不是特别精致,但同字风格别出心裁,自成一趣。打个比方,四个纵列的“尕”字和“上”字如两个晾衣竿,其余的文字如晾晒的花花绿绿的衣衫。
   六、方位“花儿”:
  
  东川里下雨西川里淌,
  南川的滩,
  北川里能摆个渡船;
  上半夜睡觉下半夜想,
  左巴浪转,
  右巴浪把你哈梦见!
   上阕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下阕对上下左右,相互压得住,是方位“花儿”中的佳作。但缺憾在于上阕中有重复的四个川字,下阕没有对出来。下面这首“花儿”上下阙的方位和重复都对出,较为工整。
  
  阴山阳山的山对山,
  溜溜儿山,
  青海湖边里的鸟山;
  左面右面的面对面,
  难见个面,
  睡梦里才遇了一面。
   七、反复“花儿”:
  
  豆儿豆儿尕豆儿,
  没知道豆儿是滚的;
  肉儿肉儿尕肉儿,
  没知道肉儿是哄的。
  
  黑了黑了实黑了,
  长虫在石崖上过了。
  亏了亏了实亏了,
  我把你维下着错了!
   词语在句子中反复出现,起了一个强调的作用,使抒发的感情有较强感染力。第一首“花儿”似童谣般欢快,活泼,表现男女在调侃中打情骂俏时轻松、愉快的情景,令人羡慕。第二首上阕反复强调天黑了,伴有一条蛇爬过石崖,营造了一种暗流运动的氛围,引出悲情、无奈的下阕,表达了人们委屈、悔恨的心情。两首“花儿”上下阙搭配恰如其分,实属“花儿”精品。
   八、回环“花儿”:
  
  眉毛弯弯一张弓,
  弓一张,
  五台山请哈个匠人;
  小妹妹本是贤良人,
  人贤良,
  说两句话儿时受听。
  西瓜园哩嘛园西瓜,
  秧秧上开着的黄花。
  实话说哩嘛说实话,
  维你者编了个谎话。
   回环“花儿”是指“花儿”中的词或句子,后者是前者的倒文,利用这种循环往复表达强烈的感情,语意或精辟警醒,或诚恳真挚,且有语感美。回环修辞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大文豪苏轼回环诗一首:“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也许青海“花儿”质朴的文字难以和此诗相媲美,但对于我们土生土长的青海人来说,青海的民间艺术是我们精神的母乳,吃了它我们就硬气。大文豪的作品则是我们的精神维生素。两者都不可缺,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它们同样重要,不分高下。
   九、缀名“花儿”:
  
   “花儿”中有好多上阕使用了典故、历史人物、地名、戏曲名以及中药名。
  姜子牙伐兵灭成汤,
  摘星楼火烧了纣王;
  走到的路儿上眼泪淌,
  这就是维人的下场。
  
  皇上是真龙元帅是虎,
  县官是百姓的父母,
  黄连的苦哈不算个苦,
  人没个媳妇是最苦。
  
  进去个西口着挖大黄,
  顺便儿挖了个党参。
  中间里隔着个薄墙墙,
  墙那哈好少的响动。
  
  前院里来哈的影子匠,
  后院里唱的是大戏,
  没有个实心的嘴子匠,
  五荤里耍的是把戏。
  
  孟达的天池是明镜儿,
  镜儿里有月亮哩;
  尕艳姑活像是石竹儿,
  光气儿赛凤凰哩。
  
  皮影里唱的是铡美案,
  电影里耍的是三国。
  包黑炭判了个铡美案,
  把诸葛亮请了三回。
  
  独占花魁的卖油郎,
  杜十娘,
  百宝箱怒江里沉上。
  谁俩有缘了谁领上,
  阳世上,
  一把手遮不住太阳。
   青海“花儿”里有“草花儿”和“大传花儿”(也叫“本子花儿”)之分,“草花儿”就是单首“花儿”,所以,也叫“散花儿”。“大传花儿”是以历史事件,典故为上阕,较为常见的有三国“花儿”、封神“花儿”、西游记“花儿”、杨家将“花儿”等。“花儿”中用到典故增加了它的趣味性,有些“花儿”以典故起兴,就好像前半场古装戏,后半场现代戏,你方唱罢我登场,随意的时空的跳跃看似荒诞,却将古人与今人结合,将历史与现在结合,仔细品味,生出些感慨,有时历史会重演,或者说现在是历史的延续。“花儿”的厚重、沧桑、使命感藉此产生。另外从“大传花儿”能看出普通老百姓中较为喜爱的古典著作,以此也反映出他们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曾有幸和井石先生谈到“大传花儿”,他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传花儿”中新增了红楼梦“花儿”,这是本省“花儿”爱好者智慧的结晶,其中大部分作者是像井石先生一样的知识分子。我想青海“花儿”从山野乡间到舞台上大放异彩与他们的努力与坚持难以分开。几十年前人们不会想到,这种进了村里就不能唱的野曲而今上了厅堂、电视、舞台,在青海、在中国、在世界上很多人领略了青海“花儿”的风姿。回过头,让我们向这些推手说声“谢谢”,经过这一推,我们的青海“花儿”向前有了质的飞跃,也为它的长久流存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
   十、对答“花儿”:
  
   这种“花儿”里常见的有几种,如:问答“花儿”、猜谜“花儿”、调侃“花儿”、自问自答“花儿”和反问“花儿”。
  
  问:十朵儿玫瑰九朵儿开,
  一朵儿为啥者没开?
  心肠又好的嘴又乖,
  这两天咋了者没来?
  
  答:十朵儿玫瑰九朵儿开,
  一朵儿霜杀者没开。
  心肠又好的嘴又乖,
  这两天活忙者没来。
  问:啥个有嘴的不说话?
  啥个无嘴的吵吵?
  啥个有腿的不走路?
  啥个无腿的跑掉?
  
  答:佛像有嘴的不说话。
  铜锣无嘴的吵吵。
  板凳有腿的不走路。
  钞票无腿的跑掉。
  
  问:衣裳上缝给的兜兜儿,
  兜兜儿装的是枣儿;
  我问你谁家的憨头儿?
  再问你谁家的宝儿?
  
  答:衣裳上缝给的兜兜儿,
  兜兜儿装的是枣儿;
  你的小名是鬏鬏儿,
  鬏鬏的连手是宝儿。
  
  问:风匣不拉着心不热,
  想滚着阿么价滚哩?
  跟前不来着心不热,
  想好着阿么价好哩?
  
  答:尕妹是风匣阿哥是火,
  火没风匣时不着。
  尕妹是肝花心就是我,
  心离开肝花时不活。
  
   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以歌传情,歌声飘荡在漫山遍野。人们用心灵歌颂生命,朴素、野性的质感毫无顾忌地挑战压抑,虚伪的传统伦理道德,还原了人们真实的自我,让不堪重负的灵魂暂时得到解脱。那一刻人们视它为天籁之音,也听醉了林中的百灵鸟,唤醒了河边的水晶晶花,劳动人民追求浪漫情怀,渴望美好爱情的心愿在歌声中尽情流淌。以上几种对答“花儿”的妙趣各有千秋,问答“花儿”比较常见,对唱本来就是青海“花儿”演唱的主要形式,即使一首没有问句的“花儿”,唱家在演唱的时候也是有针对性的,并且希望得到回应。倘若是问答句,便使“花儿”的形式更加紧凑、连贯,歌唱中演绎的画面连续不断,男女唱家们机智对答,气氛活跃,加上观众的助威,好唱家在兴奋中即兴出彩是常有的事。谜语“花儿”在对唱中有点儿给下马威的意思,一方为难另一方,答得上来才好继续对,答不上来颜面不保,十分有趣。调侃是打情骂俏的好手段,你说我是憨头,我说你是小孩儿,我揪你小辫子,你挠我咯吱窝,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双方感觉逐渐升温,说不定从此促生了一桩好事。
   还有自问自答的:
  白牡丹好么红牡丹好?
  一样儿好
  红牡丹的叶叶儿俊些;
  家里的好么外头的好?
  一样的好,
  外头的情谊儿重些。
  
   自问自答的“花儿”似乎是唱家在自言自语中表达感悟,实质上却含义丰富,有点劝解,有点无奈,有点释然,有点欣慰。反问“花儿”语气强,有咄咄逼人之势,好似不说清楚便不罢休。语言大胆,爱恨分明,“花儿”野性突显。
   十一、“花儿”曲令地方特色趣谈
  
   如果你走在乡间,不经意就会听到远处传来的“花儿”。也许在清晨,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芳香,草尖上的露水调皮地一闪一闪,山上年轻的挡羊娃看着羊儿吃草,想起了心中的憨墩墩,漫出一曲高亢、嘹亮的“白牡丹令”表达思念。也许是阴历三月、四月间农家妇女戴着各式遮阳的凉帽、彩色的头巾在嫩绿色田间拔草时,手下不停地拔,心头不停地想,想一开春就出门打工的丈夫,想半夜墙头野猫叫春,想鸳鸯枕头一个人睡,禁不住漫出一曲悠长、哀婉的“拔草令”。“花儿”曲令多达上百种,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查阅《青海花儿大典》,发现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曲令很多,且令牌名称多样化,这显然与少数民族喜歌善舞的风俗有关,此外青海“花儿”曲令之所以如此丰富也有本地各少数民族音乐的贡献。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曲令中出现数字“三”的有11处之多,如:《花儿三姑娘令》、《绕三绕令》、《三尕妹令》、《三花嫂令》、《三节子令》、《三姐儿令》、《三起三落令》、《三湾令》、《三闪令》、《小三妹令》和《河州三令》,是除了“尕”字(有13个)外重复最多的字。“尕”在青海方言中比小字更具感情色彩,有怜惜、可爱的意思,就像英语中“little”和“small”同为小的意思,little却有可爱之意。所以在以情歌为主要内容的“花儿”曲令中有较多尕字是不足为怪的。但“三”字和本地人的偏好有什么关联呢?特别是曲令中的女性都是老三。小时候我们有个顺口溜:老大开飞机,老二撂炸弹,炸死老三王八蛋。这个顺口溜现在想起来都很好笑,为什么那么恨老三啊,非要炸死。因为老三小啊,受宠最多啊,老大、老二嫉妒之余编排个顺口溜发泄不满。还有本地人有时直接称呼家里的老三叫“三坏儿”,不外乎是老三受宠比较多,就调皮些。好了,这样一来我就可以把“三”和“尕”联系在一起了,不管是三花嫂、三姑娘,还是三姐儿都是代表比较年轻、可爱,个性张扬的女性形象。其他的几个三就好解释了,要么是和衬词有关系,要么和歌词,要么就是个数词。
   我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青海人,在西宁长大。西宁是个移民城市,所以我对民间文化的知识来自五湖四海,对自己家乡的民歌、民俗,反而了解不多,且接收渠道较少,意识也随之淡薄,认识肤浅。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味道由不得我,它早已潜移默化地渗到我的骨子里,流淌在我的血管里。在接触青海“花儿”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从一开始的看热闹到现在的热爱,心路历程转变之快实在自己未曾料到。在“花儿”的世界里,我的情感和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们贴近,甚至是几百年的距离瞬间被拉近。我们用“花儿”对话、倾诉、安慰,分享,一切尽在“花儿”中。这,就是我们青海人的“花儿”。“花儿”中的文字游戏只是“花儿”世界的沧海一粟,我自不量力,自知水平有限却斗胆写了这篇文章,就想把自己的看法拿来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1]吉狄马加.青海花儿大典[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2]滕晓天,井石.花儿卷[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其他文献
摘要:和谐生活教育是共生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内容。在共生道德的视野中,和谐生活教育的基石是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源动力是追寻幸福生活;实现途径是通过师生对话回归生活世界。   关键词:共生道德;生活教育;和谐   共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引导人们过一种和谐、幸福、完美的生活。面对生活现实的变化对道德教育产生的巨大冲击,面对目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都要求道德教育者
期刊
南宋官方的史书中,对民族英雄岳飞史迹的记述,颇多贬损之处,宋代官史甚至毁谤岳飞为“逃跑将军”,据说这与秦桧之流抹黑岳飞不无关系;那么,对其岳飞的亲人在家史中是如何记载岳飞的事迹的呢?香港《文汇报》刊载安立志先生的文章称,岳飞的孙子杜撰“朱仙镇大捷”,而且避谈岳飞曾当庄客(类似于今之保安或长工),有增美之嫌。   邓广铭先生在《岳飞传》后记中指出,有关岳飞的史料主要有三类,即官史、野史和家史。官史
期刊
我一直觉得柳湾文学方阵近年的创作没有得到省垣文学界足够的重视,此说未免有对生长于斯的故土乡党拔高与回护的嫌疑,但是如果仔细地审视乐都作家李明华、茹孝宏、陈华民、郭守先、蓟荣孝、秀禾等人的文学创作,最起码我个人大有抗辩的理由,足可以泰然处之了。   在柳湾文学方阵的前沿上,蓟荣孝是特别的一位,以隽永精粹的散文为人称道。翻检蓟荣孝新近结集的《活着的表情》,令我对文学这个概念有了更本真的理解,“文”的
期刊
《西王母大传》是中国国学学者、青海昆仑文化发起人、青海昆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任玉贵先生精心策划、潜心研究,在阅读大量古籍经典的基础上又深入古地今地、田野作业,花费三四年工夫完成的,与先期出版的《发现古昆仑》是研究昆仑西王母文化的姊妹篇。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其中多篇见解独到的文章先后在《青海社会科学》、《中国土族》、《群文天地》、《柴达木开发研究》、《文坛瞭望)、《雪莲》、《青海日报》、《青海
期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011年10月18日,党的第十七届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
期刊
如果某个皇帝被视为明君,那可了不得,千秋万代大家都说好。明君之中,唐太宗李世民要算是顶尖中的顶尖,属于人见人夸的主儿。当然,人们都知道这个主儿曾经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法定的太子和另一个兄弟,逼得老爹提前交权。这点不光彩的事,无论后世史家怎么遮掩涂抹,都无法弄干净。但是不要紧,中国人对于明君的要求,主要不是道德怎样,关键是要有本事,有文治武功。从自家兄弟手里夺权,固然心狠手辣,但抹去道德色彩,也算是
期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科学分析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
期刊
党中央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对我国社会建设长远地、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它是我国广大人民长治久安和平建设家园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党的英明领导外,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需要全国人民的通力合作与奋斗,教育更是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发展会出现更多的人才,优秀人才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而且随着整个民族文化与素质的提高,又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睦相处,共建
期刊
毛泽东曾言道,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决定以后,关键是组织路线。企业发展亦然!发展战略、管理理念决定以后,关键是笼络使用人才。   唐僧西天取经的战略决策是50年不变,100年不动摇。但要完成这一使命,关键还是人才。人才资源必须组织与配置。唐僧取经团队的人才配置是一个典型的范式。   德者居上——对于大企业的领导人来说,要有意识地淡化自己的专业才能,用人为能,攻心为上。锐圆曾言道,大老板只要求有两项
期刊
摘要:我们总是以为儿童的世界是七彩斑斓的,以他们的口吐露心中的感受,以他们的笔描绘眼中的世界,原本应该是多么快乐的事!然而,总是能听到孩子们低声的嘀咕:能不能不写日记。我真的不忍心拒绝孩子这个发自内心的真切又迫切的要求,可是这怎么可能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静下心来思考,我们一定得改进写话教学,不能让孩子们在写话中煎熬。我们致力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广泛积累、丰富素材;在说和读的基础上,学习写话,发表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