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师生》:走进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世界里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z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我们把孔子称为圣人,我们习惯于用万代师表来形容孔子的伟大,中华文化中的完美情结雕刻了孔圣人的牌匾。但是当我们赞美花魁的缤纷艳丽时,却忽略了绿叶的繁盛,与圣人的高大相比,孔门弟子的形象则显得渺小而又模糊不清。
  当面对的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最出色的学生时,我们的脑海里不禁疑窦丛生。他们的对话,被后世读书人奉为千古经典,甚至被看作治国的纲领指针镌刻在经籍里。然而,孔子是字字珠玑,所言都是真理吗?他如完人般具有海一样的包容心吗?被孔子骂过的学生,到底是不是真的愚蠢之极?被孔子夸过的学生,他们真的那么完美吗?樊迟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要求换专业呢?子贡真的如经典中所记载的那样能干吗?带着这些纠结神经的疑问,我翻阅了《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书。
  该书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石毓智先生的作品。每个时代的人们总是在自己的视域里进行着文化的累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堆砌了主观臆测的杂污。石教授本着对传统文化负责的态度,凭借扎实的史料功底,严密的思维逻辑,小心规范地操作,摒弃了戏说历史或者是任意附会的写作方式,在真实中为我们展示多彩的文化,在幽暗处为我们点亮点点烛火。
  在石教授的笔下,孔子不再是无欲无求的神,不再是道德的化身,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常人的情感,也会犯常人容易犯的错,也吃百家饭,也与普通人打交道,而且有时候也会与别人结下梁子。孔子在鲁国的时候,阳货曾经得罪过孔子,孔子便因为这一次的小过节而不见阳货,晏婴、子西也曾因为得罪过孔子而不受他的待见。更有意思的是,孔子也会不经意间误中了齐国的美人计,犯了错的孔子为了自己的仁义道德,不得不去过“累累若丧家之犬”的生活。不仅这样,孔子也是很世故的,一辈子在背后说了好多人的坏话,但是他是很明智的,那就是从来不说自己顶头上司的坏话。石教授对孔子生活的描写切中了要害,把伟大的灵魂培植在了常人的血肉里。
  其实,石教授真正想说明的还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教与学之间,石教授似乎在寻求一个张力的平衡点,为了找到这个点,石教授在孔子与其弟子的世界里不断游弋。石教授把子路说成是孔子的监督员,要是没有子路这个监督员,孔子可能就会变成乱臣贼子的帮凶,也许现在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骂名。学生竟然敢管老师,这个似乎有些荒唐,但是在石教授的笔下,子路就是一个敢管孔子的人,为什么子路有这样的胆量,书中为我们做了精辟的阐释。而叛逆的樊迟则更是惹老师生气,放着好好的仁义道德不学,偏偏要从政法大学转到农业大学去,结果挨了老师劈头盖脸一顿骂。石教授很是为樊迟鸣不平,孔子的教学有明显的缺陷,他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难怪樊迟在问问题的时候,虽然得到了老师的回答却还是一头雾水。宰予被孔子骂成是垃圾学生,有什么比“朽木不可雕也”更严厉呢?但是石教授认为宰予只是因为能言善辩才惹得老师满腹牢骚。在石教授的笔下这样的趣事还有很多,诸如孔子为什么最爱颜回?冉有为什么要退学?颜回为何老是中头彩……
  这些故事的一头是孔老夫子,一头是性格各异的弟子们,作者为我们展现的师生关系上张力的平衡点,竟然是教育者对教学理念的把握,即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和支持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表达见解,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的积极参与者,做到了这些便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没有过分的诠释,没有多余的臆测,只有翔实的内容,生动的记述,《非常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这幅画卷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们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
其他文献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    光阴荏苒,纪念过十周年的《出版广角》又迎来了十五周年庆典。五年前,我曾撰文评价《出版广角》:“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争鸣与批评”,今天看来,这句评语仍不过时,一本杂志应当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出版广角》创办于中国西南一隅的南宁,却并不拘泥于广西一地,而是把“广角镜”对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经过十五
期刊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正式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并成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是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文化工程。  截至目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共资助出版中国图书翻译项目990种,1381部,涉及36个国家,
期刊
15周年,算不上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数字,既非成年又不到而立,但在当下这个以逐利为荣的时代,在充满了八卦与花边新闻的喧嚣中,这本围绕着出版产业老老实实做文章的文化月刊能孜孜不倦地坚守15年则着实不易,不仅守住了阵脚,还办得风生水起,更值得为她祝福。  广角是一种视野、一种胸襟:开阔、宽广。《出版广角》的“特稿”、“专题”与“新观察”等栏目就是这样一种胸襟与视野的集中展现。作为出版从业者,我们不时可以
期刊
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高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更新发展观念,深入挖掘版权资源。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构建中国图书出版和销售的立体化平台,扩大中国图书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快中国图书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现阶段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方式主要以销售纸版图书的翻译版权为主,但是,随着全球化的科技进步和资源共享的不断发展,图书数字版权的销售应该引起版权销售人员足够的重视。
期刊
2005年以来的五年,既是中国出版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也是《出版广角》沿着其“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的宗旨,继续艰辛探索,为中国出版而歌、为中国出版而泣的五年。总括《出版广角》的15年,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出版发展的脉络,可以深切地感受中国出版人为中国出版的改革发展倾注的心血,可以真情体验中国出版人十五年来的欢喜、悲苦和激情。  我眼中的《出版广角》是中国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号手。从创刊开
期刊
一份行业刊物的成功,在于能否成为行业信息的积聚、整合和传播中心,成为同仁及时、有用、可靠的信息交流平台。《出版广角》虽然地处中南一隅,其影响却波及全国,成为出版界同仁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成为业内人士熟悉而又亲切的文化符号。  15年来《出版广角》一步一个脚印,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以其敏锐的信息触角和独特的专业视角,及时了解、掌握出版业的动向,关注出版产业的发展,关注出版改革领跑者的创新经验,帮助他
期刊
禅宗 《景德传灯录》中有庞蕴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庞居士所谓“不与万法为侣”,是说从“万法”中独立出来,不受其约束,不在其变化中,这是禅家超越的态度。庞居士问题问得玄妙,马祖的回答亦让人费解,表面上看似乎是所答非所问,实际上却是不语禅,一语直指心性。八大是一位画者,却深受曹洞宗的影响,他的绘画思想和观念有明显的禅宗思想。如
期刊
中国现代政治领袖没有自己写回忆录的传统,孙中山没有写、蒋介石没有写、毛泽东没有写、邓小平也没有写。这些政治领袖都有许多传记,但都是后人写的。他们似乎不喜欢自己回忆自己、评价自己,他们选择了让历史去评说他们,只有李宗仁例外。所以,《李宗仁回忆录》的撰写人唐德刚先生认为:《李宗仁回忆录》“在中国近代史传记项下,是一部鲜有其匹、全始全终的‘当国者’的自述。”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最有价值的地方可能不是历
期刊
中国出版界有一本神奇的书,连续7年高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它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书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讲述了她童年时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她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一本好书的力量    小豆豆的可爱在于她的真实,她想跟小燕子聊天,想看宣传艺人,就在窗前傻傻等着。它描述的是一个孩子的成
期刊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汇聚中国的时刻,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中国城市发展的全貌?这是“中国城记”系列丛书(中、外文版)从策划之初便开始思考的问题。    不一样的视角:外国人看中国城  不一样的城市记录,需要有不一样的视角。为了与众不同的视角,“中国城记”找到了一群特殊的城市记录者——外国人。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老外”,与当地居民交谈,进行采访创作。这样的视角,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