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出版广角》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以来的五年,既是中国出版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也是《出版广角》沿着其“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的宗旨,继续艰辛探索,为中国出版而歌、为中国出版而泣的五年。总括《出版广角》的15年,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出版发展的脉络,可以深切地感受中国出版人为中国出版的改革发展倾注的心血,可以真情体验中国出版人十五年来的欢喜、悲苦和激情。
  我眼中的《出版广角》是中国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号手。从创刊开始,《出版广角》就紧贴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为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鼓与呼。从发行渠道改革、社长负责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转企改制、集团化、数字化等,《出版广角》都站在时代的前列,对改革充满了激情,对发展充满了期盼,在《出版广角》这一平台上,为中国出版的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记得早在2000年,《出版广角》发表了巢峰同志关于数字出版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业界对于中国出版转型的争论和思考。到今天,数字出版已经如火如荼地迅速发展,《出版广角》又在2010年第11期上用很大的篇幅对2010年的数字出版给予了总结。数字出版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出版广角》为中国出版的转型和数字出版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眼中的《出版广角》是中国出版改革和发展的批判者。我爱看《出版广角》,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出版广角》有着鲜明的个性,有着闪亮的观点,有着强烈的批判意识。《出版广角》在诸多问题上能够从更深的层面观察中国出版,能够为中国出版敲警钟、鸣警笛。我记得,2004年曾经发表过安民的《哪些出版社会死掉?》的文章,这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为传统出版的转型发出了呼号。《出版广角》的批判精神是《出版广角》15年求索的精魂,也是《出版广角》15年历程最宝贵的财富。
  我眼中的《出版广角》是中国出版人的学术俱乐部。《出版广角》15年来团结了一批批中国出版的思想者,其中有业界的,有学界的,也有文化界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着中国出版的改革和发展,展示着他们的思考,贡献着他们的智慧,引导和呼应着中国出版的发展。一批批作者围绕《出版广角》进行着思想的沟通和交锋,构成《出版广角》这一有着鲜明特色的学术俱乐部。《出版广角》虽偏居边陲,但却以其学术品位囊括了几乎所有通过发表文章传播自己观点的中国出版人,成为中国出版人的学术俱乐部。
  我眼中的《出版广角》是中国出版人的文化家园。《出版广角》不仅关注中国出版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关注中国出版人的文化追求。一批批的作者通过《出版广角》相识,并成为笔友,一批批的读者通过《出版广角》了解和更加了解了中国出版人所思、所想、所喜、所忧。通过《出版广角》,一批批中国出版人体验着中国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和文化品位,并因为中国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和文化品位在《出版广角》交融、创新、发展,凝结为《出版广角》这一文化月刊的文化家园。
  我眼中的《出版广角》是年轻的中国出版人成长的舞台。《出版广角》不仅发表了大量的从正面探求中国出版改革发展规律的文章,而且包容了太多太多的学术“异类”——特别是一批批年轻的业者和学者,他们有着独到的见解,但缺乏圆融、沉稳,《出版广角》成为了他们释放观点、展露才华的舞台。很多作者的处女作发表在《出版广角》,并且自与《出版广角》结缘后,他们的思考不断成熟,文章不断老道,有一些还成为了中国出版界的大家、名家。
  我眼中的《出版广角》虽然可以表述为上述五个方面,但这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正是这五个方面,以及其他更多的方面的交融、化合,构筑成《出版广角》这一出版专业期刊的整体,诉说着《出版广角》已经走过的15年,以及谱写着《出版广角》的未来之路。
  愿《出版广角》专业期刊之树常青。
  
其他文献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外研社将以“出版为中心,以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为两翼,数字化出版,产学研结合”,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外语教育服务平台,做一个国际化的中国出版社和中国化的国际出版社。  建社30年来,外研社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的“外研社奇迹”,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近,本刊记者对外研社社长于春迟进行了专访。于社长表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外研社将以“出版为中心,以教育培训和信
期刊
《中国印刷史》的英译称得上是以译事为桥梁的国学、译学及中外印刷史研究专家的一次规模性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华历史典籍和学术专著的翻译出版的一次有益尝试。  2008年5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委托我们承担一项艰巨任务——英译张秀民先生撰写、韩琦博士增订的专著《中国印刷史》。  这部书英译的难度非常高,因为它不仅是一部印刷史、一部书史,更是贯穿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专业性极强,包含了数以千计的专业术语和各类专
期刊
“中国图书走出去有很多新的模式。重要的是‘走出去’首先是积极开展交流,建立一个友好的交流平台,在双向、双方的项目合作中争取双赢。让外国人在合作中了解你,信任你,接受你,这样就有了合作基础。宣传了别人,也就宣传了自己。”  组建于2000年的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以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印制、发行为主业,同时经营物资贸易等业务,下属有109家企业法人单位。在图书“走出去”战略实施中,浙江出
期刊
近几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探索性地实践了“走出去”工作,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也越来越清晰,逐步实现了由国内医药出版大社强社快速跻身世界医药出版大社强社之林的目标。  人民卫生出版社不仅仅是把“走出去”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来做,而是立足行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抓好出版工程,把“走出去”作为走向国际市场、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措施。近几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探索性地实践了“走出去”工作,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也越来越清晰
期刊
《出版广角》15岁了。  在浩荡的历史面前,15年,微茫如沧海一粟,岁月总是疾驰向前,不可抗拒。  庆幸的是,在一本杂志的私人成长志里,15岁,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历史。感谢15年的时光赋予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感谢路上不离不弃的同行者,不管你们为《出版广角》给出溢美的赞词或者善意的批评,我们都将怀着一颗谦恭的心,记住每一个关注和支持广角的名字,是你们让我们敬畏,让我们有更多的勇气笃定着我们对出版的
期刊
过去图书出版在传播领域中被讨论的范围太少,近年提出的文化产业,使图书出版业的地位提升,大家对于语文的发言语权与文化推动的特殊性更为重视。  华文出版有两个指称范围,第一种是华文语文的出版,平行输出:第二则是华文作品外译后的出版,华文外译本这也意味着我们所讨论的华文媒体市场有两个定义,一种是文化相近似、或者使用同样语言的区域消费,而另一种则是指文化相异对于引进的文化有认同的消费市场。  对华文出版生
期刊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    光阴荏苒,纪念过十周年的《出版广角》又迎来了十五周年庆典。五年前,我曾撰文评价《出版广角》:“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争鸣与批评”,今天看来,这句评语仍不过时,一本杂志应当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出版广角》创办于中国西南一隅的南宁,却并不拘泥于广西一地,而是把“广角镜”对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经过十五
期刊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正式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并成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是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文化工程。  截至目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共资助出版中国图书翻译项目990种,1381部,涉及36个国家,
期刊
15周年,算不上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数字,既非成年又不到而立,但在当下这个以逐利为荣的时代,在充满了八卦与花边新闻的喧嚣中,这本围绕着出版产业老老实实做文章的文化月刊能孜孜不倦地坚守15年则着实不易,不仅守住了阵脚,还办得风生水起,更值得为她祝福。  广角是一种视野、一种胸襟:开阔、宽广。《出版广角》的“特稿”、“专题”与“新观察”等栏目就是这样一种胸襟与视野的集中展现。作为出版从业者,我们不时可以
期刊
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高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更新发展观念,深入挖掘版权资源。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构建中国图书出版和销售的立体化平台,扩大中国图书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快中国图书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现阶段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方式主要以销售纸版图书的翻译版权为主,但是,随着全球化的科技进步和资源共享的不断发展,图书数字版权的销售应该引起版权销售人员足够的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