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版权资源,寻求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创新之路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yu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高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更新发展观念,深入挖掘版权资源。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构建中国图书出版和销售的立体化平台,扩大中国图书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快中国图书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现阶段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方式主要以销售纸版图书的翻译版权为主,但是,随着全球化的科技进步和资源共享的不断发展,图书数字版权的销售应该引起版权销售人员足够的重视。数字版权(Digital Rights)也称电子版权(Electronic Rights),是伴随着新技术手段的产生而产生的新的出版物商品,除网络出版等与传统线性印刷模式相同的权利形式以外,数字版权还具有与传统的线性印刷不同的权利内容:以电子形式出版的权利,如给一本童书配上一张CD光盘,让卡通形象动起来;以电子形式展示和储存内容的权利,如为读者提供按需印刷服务;以连续或非连续形式使用内容(内容和插图)的权利,如为教学资源库提供案例。
  此外,数字版权的销售还具有与传统版权销售不同的特点:在文件交付方式上,数字版权更多采用的是数字交付,而不是硬拷贝;必须依靠软件制造商加T改造,依靠平台制造商销售;可以在不同场合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而且潜在的用户数量是无限的。
  对图书出版单位而言,向海外销售图书数字版权有时可以“名利双收”,既能产生广泛深刻的社会效益又能赢得丰厚的、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以日本电子图书市场为例,截至2008年,日本电子图书市场整体规模约94亿日元。而2007年度电子图书市场的规模只有45亿日元,同比增长209%。其中,PC和PDA电子图书约48亿日元;手机电子图书约46亿日元。
  由此可见,海外数字图书市场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和稳定成熟的盈利模式,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图书的数字版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种多样的分类,笔者按照图书用途进行分类,结合每类图书的用途、读者需求和销售方式,分别阐述每类图书数字版权的销售方式、销售渠道和盈利模式:
  
  1 教材
  
  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模式特别是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立体化教材、网络教学资源库、数字出版、远程教育等新概念一次次突破人们已有的教学理念。培生、麦格劳一希尔、哈佛大学出版社等,很早就开始为自己的教材产品数字化、网络化,并且已经建成了各自教学资源丰富、界面人性化、销售模式成熟的网络资源库。
  如培生为教材建立的网络资源库是与传统印刷教材一起销售的,学生在购买教材的同时,加上十几美元就可以获得进入网络资源库学习的用户名和密码;而这种网络资源库还可以帮助教师管理教学,教师可以在网上给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监督学习进度等,因此,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必须购买网络资源库。学生甚至可以选择不购买传统印刷教材,而只购买网络资源库,因为网络资源库里也有传统印刷教材的电子版本。
  在网络教学资源库中,案例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大教育出版集团都致力于搜集整理世界各地的案例,来丰富教学资源。而近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让西方各国的经济学家不得不刮目相看。与之相对应,在海外的经管类课程中,中国案例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之一。
  
  2 学术专著/学术论文集(学术期刊)
  在海外有一些学术类图书H{版社,如Brill、Tailor&Francis,一直专注于小众需求的、学术性极强的专业类图书,形成了特殊的定价模式,建立了畅通的销售渠道,而赢得了高品位的学术品牌价值。他们就像是一个学术专业数据库,为学术研究人员提供科研所需的统计数据、资料汇编,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
  随着数字印刷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些专业图书出版社的产品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微缩胶卷、按需印刷、远程下载等等,出版者与读者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产品的销售周期大大延长,交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受到学术研究者的欢迎。同时,对于出版者而言,产品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即使增加较为冷僻的学术研究产品,也不必再担心库存和印刷成本等问题。这为海外出版者出版中国学研究图书提供了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
  这种数字化手段在学术期刊的授权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如Elsvier将自己旗下的所有期刊出版社拥有版权的学术期刊电子化,建成专业数据库,并放人Copyrights Clearance Center的平台上进行销售。版权购买者可以实现网上申购、网上结算、网上下载。
  放眼海外,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日益增多,他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专业领域极为狭窄,但是他们却属于西方社会的精英阶层,与海外专业图书出版社进行数字图书出版的合作,满足他们学术研究的需要,将对宣传中国思想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大众图书/畅销书
  
  海外大众图书出版者也开始将自己的产品数字化后销售,他们将畅销图书电子化,并使之附加在多种载体之上,使销售形式、阅读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拓展了销售渠道,提升了销售数量。
  以日本为例,2008年电子图书中的漫画产品增长最快,市场规模约34亿日元。其中,PC电子漫画市场约ll亿日元,手机电子漫画市场约23亿日元。这主要得益于第三代手机的普及和话费定额制的普及,电子漫画成为最适合3G手机的“丰富内容资源”,市场迅速扩大。现在,手机电子漫画成了推动整个日本电子图书市场发展的领头羊,是紧次于电子游戏的最有发展前景的、最受人欢迎的手机内容服务。从事传统印刷出版的日本出版社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网络出版业务板块和系列产品。
  由此可见,在海外大众图书市场中,电子图书产品拥有较为庞大的读者群。因此,我们在将中国主题的漫画书或畅销书推向海外的时候,可以考虑将产品电子化,向海外的网络出版公司进行营销,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更大的社会效益。
  
  4 工具书
  
  如今,高科技手段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机、电子词典等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几乎天天都会用到。微软、Google等都有自己的合作技术公司,将工具书程序化,使之有检索、查询的功能,附加在某种电子软件或电子产品中一并销售或为用户提供免费服务,从而提升电子软件或电子产品的内容附加值,大幅度提高销售收入。
  网易有道等电子词典制造公司、美国pleco等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等就是这样的技术公司,他们搜集各种版本的词典把他们电子化制成电子词典,向个人、单位提供客户定制服务。同时,他们也非常注意版权保护,向出版社申请授权,支付版权使用费,并在电子词典的显著位置做出版权声明。
  对于中国工具书类出版社而言,与 海外网络技术公司合作,授权出版,可以利用对方的技术优势,形成新的产品线和利润增长点,能够迅速进入海外网络出版领域,获利丰厚。
  那么,为了销售图书数字版权,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 与著作权所有人签署一揽子的版权转让或代理合同
  为了方便营销推广、提高决策效率,出版者在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的时候,应该一并获得图书产品的数字版权,至少应该获得数字版权的代理权。在使用内容方面,不仅有文本和图表的连续性的整体使用权,最好还应该获得非连续性的部分使用权;在使用方式方面。不仅有传统线性印刷出版权,还要有按需印刷、远程下载等数字出版权;在销售方式方面,不仅有店铺印刷版销售,还要有手机下载、软件内置等数字销售方式。
  
  2 保存、整理好图书的电子版,采取国际通行的标准建立图书电子数据库。使之与各种平台和软件对接
  现在,国内大部分出版社排版采用的都是方正排版软件,因此电子版也大多以方正软件的格式保存。但是,当我们要把图书的数字版权销往海外的时候,我们发现方正软件的格式并不是国际通行的标准图书数据库的格式,而为了将其改造成可以对接的格式则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庞大的成本支出,有时候令海外出版者望而却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保存好自己的图书数字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选择排版软件和设计制作软件,使我们的图书数据库标准化、国际化。
  
  3 建立自己或加盟权威机构的图书数字出版和版权销售平台
  我们可以采用与海外出版商合作的办法——“借船出海”,资金雄厚的出版单位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图书数字出版平台和数字版权销售平台。由于软件制造和平台制造一次性资金投入较大,而一旦制造完成,却可以为多家出版单位所共享,因此加盟权威机构数字出版和销售平台不失为一个良策。比如,采取各出版单位加盟的方式,由CBI办公室牵头在现有的CBI网站中加入数字出版功能和版权销售功能,通过强化其版权销售的业务功能,将其打造成中国图书数字出版和数字版权销售的第一平台、第一品牌。
  综上所述,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高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更新发展观念,深入挖掘版权资源,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构建中国图书出版和销售的立体化平台,扩大中国图书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快中国图书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其他文献
对于英国市场而言,中英语言的沟通固然有极大的关系,但熟知英人阅读口味甚至激发阅读兴趣,恐怕更是关键。  2009年9月的第一周,当英国著名的文化类报纸《卫报》点名丹·布朗的《The LostSymbol》时,新闻可以链接到4月的“书市一周”,当时,《卫报》把丹·布朗的这本新书和于丹《Confucius from theHeart:Ancient Wisdom for Today’s World》(
期刊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外研社将以“出版为中心,以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为两翼,数字化出版,产学研结合”,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外语教育服务平台,做一个国际化的中国出版社和中国化的国际出版社。  建社30年来,外研社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的“外研社奇迹”,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近,本刊记者对外研社社长于春迟进行了专访。于社长表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外研社将以“出版为中心,以教育培训和信
期刊
《中国印刷史》的英译称得上是以译事为桥梁的国学、译学及中外印刷史研究专家的一次规模性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华历史典籍和学术专著的翻译出版的一次有益尝试。  2008年5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委托我们承担一项艰巨任务——英译张秀民先生撰写、韩琦博士增订的专著《中国印刷史》。  这部书英译的难度非常高,因为它不仅是一部印刷史、一部书史,更是贯穿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专业性极强,包含了数以千计的专业术语和各类专
期刊
“中国图书走出去有很多新的模式。重要的是‘走出去’首先是积极开展交流,建立一个友好的交流平台,在双向、双方的项目合作中争取双赢。让外国人在合作中了解你,信任你,接受你,这样就有了合作基础。宣传了别人,也就宣传了自己。”  组建于2000年的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以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印制、发行为主业,同时经营物资贸易等业务,下属有109家企业法人单位。在图书“走出去”战略实施中,浙江出
期刊
近几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探索性地实践了“走出去”工作,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也越来越清晰,逐步实现了由国内医药出版大社强社快速跻身世界医药出版大社强社之林的目标。  人民卫生出版社不仅仅是把“走出去”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来做,而是立足行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抓好出版工程,把“走出去”作为走向国际市场、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措施。近几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探索性地实践了“走出去”工作,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也越来越清晰
期刊
《出版广角》15岁了。  在浩荡的历史面前,15年,微茫如沧海一粟,岁月总是疾驰向前,不可抗拒。  庆幸的是,在一本杂志的私人成长志里,15岁,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历史。感谢15年的时光赋予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感谢路上不离不弃的同行者,不管你们为《出版广角》给出溢美的赞词或者善意的批评,我们都将怀着一颗谦恭的心,记住每一个关注和支持广角的名字,是你们让我们敬畏,让我们有更多的勇气笃定着我们对出版的
期刊
过去图书出版在传播领域中被讨论的范围太少,近年提出的文化产业,使图书出版业的地位提升,大家对于语文的发言语权与文化推动的特殊性更为重视。  华文出版有两个指称范围,第一种是华文语文的出版,平行输出:第二则是华文作品外译后的出版,华文外译本这也意味着我们所讨论的华文媒体市场有两个定义,一种是文化相近似、或者使用同样语言的区域消费,而另一种则是指文化相异对于引进的文化有认同的消费市场。  对华文出版生
期刊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    光阴荏苒,纪念过十周年的《出版广角》又迎来了十五周年庆典。五年前,我曾撰文评价《出版广角》:“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争鸣与批评”,今天看来,这句评语仍不过时,一本杂志应当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出版广角》创办于中国西南一隅的南宁,却并不拘泥于广西一地,而是把“广角镜”对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经过十五
期刊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正式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并成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是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文化工程。  截至目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共资助出版中国图书翻译项目990种,1381部,涉及36个国家,
期刊
15周年,算不上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数字,既非成年又不到而立,但在当下这个以逐利为荣的时代,在充满了八卦与花边新闻的喧嚣中,这本围绕着出版产业老老实实做文章的文化月刊能孜孜不倦地坚守15年则着实不易,不仅守住了阵脚,还办得风生水起,更值得为她祝福。  广角是一种视野、一种胸襟:开阔、宽广。《出版广角》的“特稿”、“专题”与“新观察”等栏目就是这样一种胸襟与视野的集中展现。作为出版从业者,我们不时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