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台前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分科细密的大型医院里,充塞着各色各样令人眼花的晦涩地带和悲伤场景。但穿越各个病房、手术室、诊疗室和看诊间,有一个温暖的角落,一直是我自学生时代便衷心喜爱的,那就是满溢神秘和盼望的“产房”。无奈产科与眼科之间的关联性极为淡漠,眼科医师除了偶尔接获几张“妊娠毒血症”或“怀孕型糖尿病”孕妇的眼底检查照会单外,能够堂皇步入产房的,大概只剩下摘取新鲜羊膜的稀少机会了。
  “天然的羊膜,透过目前仍未研究出来的机制,具备着其他先进科技所合成的人造材料所无法取代的良好疗效……”久未踏入产房的我,正是为了上述文献的这段描述,像个傻瓜般目瞪口呆地注视一个新生命惊心动魄地诞生。
  为了节省等待时间,我选择了晨间产房的第一台刀。当一切消毒、准备手续就绪过后,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利落地在孕妇庞大的肚皮上划刀。“马上你就可以取到羊膜了!”老教授气定神闲,安抚着一旁等待,有些心焦的我。当利刃逐层划破腹壁,穿越子宫,刺穿羊膜后,产妇的鲜血和着婴儿的羊水奔泻而出。是了,就是如此了,我过去实习时的印象渐渐清晰;下一个步骤,理所当然就是新生儿顺利地诞生了……
  “奇怪,这个婴儿胎头是不是太大啊?怎么生不出来呢?”几分钟过去了,教授喃喃自语着,嘱咐一位实习医师用力推挤着产妇的肚腹;但不知是力道太小,是胎头太大,或是刀口太小?只见胎儿几丝柔细的头发露出子宫,胎头却卡在刀口中动弹不得。情况有些不妙,原先在我身旁讨论羊膜处理事宜的住院医生迅速带上手套,跳上产台帮忙推挤。在慌忙中我清楚听见接受半身麻醉,原本半陷昏迷的产妇痛苦地呻吟。
  “快快,赶紧请小儿科医师上来支援,胎儿可能会难产啊!”顾不得原先的优雅和尊严,产科教授开始焦躁地大喊着。
  “快上胎头吸引器!”
  通常在难产时,利用强力的真空吸引器吸住胎头,可强行将卡在伤口的胎儿拖出母体外。但连续吸引三次之后,胎头的头皮下已因过度吸引而出现不小的血肿,但胎儿仍纹丝不动。
  “吸引三次无效!”连一旁的护士小姐都忍不住喊了起来。
  “那就快上产钳啊!”之后,只见教授将产钳伸入伤口中胎头边缘,猛力地撼动卡住的头部。我回忆起教科书上描述着使用产钳可能造成的伤害,不禁颤抖起来。
  “唉!还是不行哪!胎儿还是出不来……来,我把伤口尽量撑大,赶快再上胎头吸引器!”
  吸引器惊人的噪音再度响起,一次,两次,三次……原以为是简单顺利的生产过程,没想到这个任性的婴儿,竟是在医护人员手忙脚乱,招术使尽,束手无策时才冲破刀口,惊险地降临人间。只是经过冗长的挣扎,婴孩全身早已发紫发黑。待教授急急剪断脐带,一旁待命良久的小儿科医师已迫不及待地将奄奄一息的婴孩送上处理台,吸出口中鼻中的羊水胎粪,并反复拍打婴儿背部。这短短几秒钟的静默处理,竟是无比地漫长。好不容易,终于婴儿哭了!他黑紫色的身躯因有了新鲜氧气的滋润,逐渐转为可爱的粉红色泽。婴儿终于哭了!
  产台上双眼瞪大的产妇和忙于缝合伤口的医师们放下了心头重担,僵硬的脸庞上渐渐染上疲惫但喜悦的笑意。当小儿科医师开始吹着口哨,愉悦地为婴儿身上涂抹香喷喷的花生油,我痴心地望着这位胎头特大的小男婴,即使头皮下肿起几块血块,但他相貌的圣洁和无瑕仍令人赞叹。
  “喂!这位眼科医师,你今天究竟是来采取羊膜的,还是来看婴儿的啊?”当我仍沉醉在婴孩的香甜气息中,浑然忘我时,刚完成了缝合手术的产科医师已笑盈盈地换下手术衣,轻松地开起玩笑了。的确,一场惊天动地的诞生,几乎让我忘却了此行的目的。我赶紧拿起温热而血腥的胎盘,仔细拨下那层透明细致的羊膜。这层原应废弃的羊膜,将在下周移植到一位女性患者的角膜之上。究竟是透过什么样的机制,人工取代品无法超越天然羊膜的疗效呢?这位幸运获得捐赠的患者在病愈之余,永远也不会知道婴孩在生产过程中的惊险刺激吧。我用抗生素溶液浸泡着渐趋洁净的羊膜,忍不住轻唱起对生命的礼赞。其实五年前,还在产科实习的六个星期中,我也经历过接生几个自然生产的婴孩!不知这些我曾亲手迎接过的新生命,是否智慧与身量也与日俱增呢?他们的成长过程会顺利吗?将会长成社会未来的栋梁吗?他们的人生际遇会是如何?
  妇产科医师在辛苦地接生后,已轻松地离去,在下一台接生手术前稍事休息;但躺上婴儿床上的小生命,人生才刚刚开始。我爱怜地看着那陷入沉睡的脸庞。医师责任已了,现在,也只能衷心祝福他往后一路逢凶化吉,一如他度过降生过程时所经历的惊险过程。■
其他文献
1953年1月28日,台湾有一件大事:西螺大桥在将近10万人的欢呼声中完成了通车典礼。  在当时,西螺大桥是台湾最长的一座大桥,它横跨浊水溪,正好在西海岸纵贯公路的中段,很有价值。  从我有印象开始,西螺大桥便常常被提起,在我心中形成一种神圣的形象。只是当时交通工具不普遍,对于这座如雷贯耳的名桥,一直无缘一睹风采,偶尔有人去过回来,那些叙述更加深了我的神往。  直到我6岁那年,邻居有位伯伯好心地安
期刊
我的儿子7岁多,正读小学二年级,是班上的班长兼少先队中队长。他聪明吗?有一点点吧。可他自认为很聪明,嘴边常挂着:“嗨!那有什么了不起!我比他们还凶呢!我好聪明哟。”他总觉得比别人能干,甚至将他自己和电视卡通片中的超人相比,并说他今后也要当超人,无所不能!我说世上没有超人,他问:“那什么人什么都知道?什么人懂得最多?”我们应付地回答他说:“博士!”他就说:“那我就当博士!”  儿子在班里常得到表扬,
期刊
期刊
孩子过了1岁就开始了自我觉醒的时期,但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同时又常常拒绝父母要求他做的事。这时,妈妈的态度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会产生很大影响。孩子的反抗发出了一个信号: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与其无条件保护,不如让孩子独立思考,或者训练孩子独立做事    身心发育及特征    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志  孩子出生满1年了,他的身心在茁壮成长,已学会走路,能开口说话,开始具备了人的特征。如果断奶也完
期刊
有一天,6岁半的儿子从幼儿园回家,刚进门就格格地直笑,还不住地说:“妈妈,太好玩儿啦!”“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我问儿子。儿子说:“太有意思了,我的‘白龙马’飞跃‘黄河’了。”“什么白龙马,黑龙马的?”我感到莫名其妙。这时,父子俩争先恐后地说开了。原来在回家的路上,儿子看见了一块白色的泡沫板,捡起来后,当成他心目中的“白龙马”骑着玩了起来。骑了没多远,便来到幸福河东岸边,儿子拿起“白龙马”叭叭地拍
期刊
我有一个5岁的女儿,用丈夫的话说“这孩子太傻”,用老人的话说“这孩子厚道”,用邻居的话说“这孩子脾气好”……可我有时候为她的“厚道”生气,有时候为她的“傻”心疼,也为她的“脾气好”抱不平,但更多的时候是无奈……  女儿最喜欢玩沙子。一天,她拿着小桶、小铲之类的玩具在沙堆旁玩,来了几个小朋友拿走了小桶、小铲,最后连她手中的小勺也给抢走了。我心里好气,转头一看女儿,她竟笑呵呵地在用手将沙子捧入别人手中
期刊
—感官训练小游戏  孩子会走以后,像个小小的“研究员”,只要他觉得新奇、有趣的东西,他都要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只要是他看上的东西,都要拿过来“研究”一番。  专家研究发现,幼儿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感觉器官发展的敏感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若能很好地利用、选取日常生活中生动的情境,为孩子准备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探索环境,会帮助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五种感觉器官得到良好的发展。  根据蒙特梭
期刊
4~5岁:模式化的人    4~5岁幼儿画人有模式化的倾向。他们能画出完整的正面人,两只胳膊常常平着向外伸展着。这时期儿童的特点是学会了画一种形象,使用一种画法后就反复运用,不容易改变而形成模式,突破这种模式是很困难的(图1)。我曾经看过一个孩子,他画的人物头很小,牙很大,宽肩膀,大制服。几乎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他都千篇一律地画同一个人物形象。这个班并不教模仿画,经了解才知道是奶奶给他画了人物范画让
期刊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是教育孩子“善良”、“诚实”,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太“善良”、太“诚实”,以至“犯傻”,不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正如柴迎红家长所说的,为孩子的“傻”心痛和无奈。  孩子的“善良”、“好脾气”,以至“犯傻”,有的家长说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又有人说是 “天性”厚道,但是不管怎么样,家长都担心这种好心眼的孩子吃亏。其实,在我看来,孩子的“犯傻”和“好脾气”,
期刊
当前亚洲教育的趋势是给孩子们越来越多的课业压力,特别是对那些年龄很小的孩子,这样做就更显得不合适。实际上这种状况并非自古有之。过去孩子们可以享受童年的快乐,无忧无虑地长大。他们按其特有的节奏玩耍学习。然而现在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后果是什么呢?孩子们极端厌学,学习上的问题日渐严重,家庭里的压力在不断升级。为什么人人都在这样做?原因是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到别人的后面,害怕自己的孩子不能进入好学校;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