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困扰当前中国艺术教育的问题主要有高校恶性竞争,盲目过度的招生至使学生多,导致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毕业的学生水平过低导致就业难,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究其原因,主要为高校办学思维定式僵化单一,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改革理念缺乏前瞻性,过度滞后所致。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
1 中国艺术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高校的艺术教育不仅包括了以培养从事艺术职业的专业类艺术教育,还包括以美育教育为主的大学选修的艺术课程。在这里,本文研究的侧重是专业艺术学科的教育。总的来说,中国的艺术专业教育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报考人数多,招生人数多。这是当前艺术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艺术高考每年报考人数都会突破百万大关,早在2006年的时候,艺术专业招生的人数就已经突破了三十万人大关,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以山东为例,这个全国第一艺考大省艺术考生报名人数占山东全省高考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高校招生计划也在逐年上升。
(2)各个院校竞相开设艺术专业。艺术学科在中国大学中的普及度之广,也是国外少见的。2004年全国1517所高校中有720所开设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到了2007年就达到了800所之多,教育部门对经济较为发达京、津、沪、苏等十一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除去专业的艺术院校之外,开设了艺术学科的大学几乎涵盖了这些省份的所有本科层次的学校。甚至出现一些“科技大学”、“医学院”、“工学院”等都开设了这门技能性要求更强的专业的现象,与其大学整体定位不相切合。不去讨论这种现象健康与否,但是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各大普通高校开设艺术专业的普及度。
(3)艺术专业种类繁多。“书法”一直被视为中国的国粹,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但是书法教育很长时间都遵循的是师徒制,是传统的一带一,手把手式的教学,直到近年才开始出现在大学的艺术专业列表中。此外,“新媒体艺术”、“动画”、“环境艺术”、“广告学”等一批应经济发展而生的新艺术专业开始大量的在大学中开设,而这些很多都是要求技能要求很严格的专业。以“艺术设计”为例,这一种专业不再是从前以绘画技能作为培养目标的新型美术专业(可能更多的还涉及工业、影视等范畴),一经问世,便迅速出现在各大学校的艺术院系中。此外,因为电影工业和电视产业等新型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又诞生了一批新的专业。“融合性”的专业出现似乎也是一种新的趋势。在原“新闻学”基础上诞生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因为其与现实社会的高度切合成为了各大院校的新宠。
(4)艺术专业得到“宠爱”。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艺术一直被视为“另类”经历了从民国及抗日战争时期以来各位艺术家的努力,艺术专业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然而,传统的思维仍旧困扰着中国的艺术发展。近些年,随着人们接触面的扩广,审美水平的提高,艺术已经脱离了昏暗的小舞台而走上了大雅之堂。尤其是近几年电影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和传播文化功能的作用,还有的就是明星效应,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崇拜艺术”的热潮。艺术由于其具有先天独特的休闲特征,也成为了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需求首选。这些都导致了中国的艺术行业地位的迅速上升。
(5)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式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合理改善当前中国艺术教育以及全学科教育漏洞的最佳选择。艺术学科中,实践教学体系率先开始于一些专业特色明显的艺术院校,因为这些院校在艺术人才培养上是以培养精英为主的,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和氛围,以及学术研究力度,实践教学首先在这些院校中进行并不奇怪。除了极个别专业院校大规模的开展这种教学之外。大部分的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善。相当数量的大学艺术专业都依托其他专业进行授课,大班讲授、走马观花,甚至连技能课的教学都是以说教为主。再加上没有条件提供必要的舞台、展板等机会,所以普通类的综合大学的艺术学科教育成为中国艺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症结点。师范类院校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可分为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和理论实践三方面。专业实践是指从事艺术教学所要掌握的技能,教学实践则是教师职业基础课,理论实践是教师所必须要有的一门技能,因为这样才可以通过理论探索调控自己教学上的失误。查看当前中国艺术师范类的专业学科建设,呈现出极其不平衡的状态,专业、教学以及理论的实践的课程加在一起不超过总课程的一半,大量的被以英语、政治思想以及无关紧要的课程占满。
2 中国艺术教育的问题
近年来,“艺考热”、“艺术院校扩招”是被人们频繁提及的词汇,出现“艺考热”的原因在于艺术类专业招生的文化课门槛很低,而学习艺术从某种角度上看是可以速成的(虽然这不科学),那么通过艺术高考是可以使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走上大学之路的,这不失为一条捷径。再加上利益驱使,大学艺术专业无限制的扩招,使得艺考热年年攀升。我们不能说学习艺术是错误的,但是无节制的大学扩招必然会造成错误的结果。从某种角度说,过度的扩招,会造成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艺术学科的录取比例远大于普通类,招生量的扩大和师资力量的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改以前的小班授课甚至“一对一”授课为现在的大班授课。量多则引起质变,中国的大学教学质量的下降,从根本上来说是无限制扩招和教育规律执行的变形导致的。
2.1 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具有三大功能:一个是为社会输送艺术职业者,比如画家、歌唱家、导演等,它更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二是培养艺术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对于技能掌握要有一定程度外,还得提高综合素质;第三个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道德修养,这是一个熏陶与教化的作用。从目前中国的艺术教育状况看,除了专业的艺术类院校之外,综合类的和师范类大学很难满足第一种功能。对于艺术教育人才需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的共同培养,确实综合素质的教育就会使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失去方向。当前中国大学的艺术教育存在着一种“表面形式主义”,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教学严重脱钩,某些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拼凑学分好让学生毕业。综合类的高校由于专业设置众多,院系设置复杂,宏大的教学机构不可能参照艺术类专业院校那样细化培养目标,只能宏观的去指导,这样不明确的“宏观调控”恰恰是导致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目的模糊化的主要原因。 2.2 专业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束缚
艺术教育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艺术毕业生投入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去,思想指导很大程度来自于领导与老师。钱学森说过:“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联想中得到启迪,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中国高校思想教育的过度政治化,使得中国在艺术人才在国际上缺少足够的能力进行竞争。艺术人才往往需要多维观点,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大大遏制学生的发散逻辑,而且会使艺术的传输与创新缺乏动力,导致艺术学科的发展停滞不前。而教学方法的灵活程度可以直接主导学生的思维与视点,多元化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每一个学生对艺术技能和知识的渴望心理。然而,当前中国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鼓励个性的创新方面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所有的学生思维模式、专业特色等都是一样的。现在的艺术学科存在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指责学校专业实践的学分安排太少,同时开设两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其他一些所谓的“必修课”,从而给学校安排专业实习的空间非常之小。不能说这是错误的思想教育,但是限定思维的政治学习是不利于艺术发展的。
2.3 管理机制相对滞后
蔡元培经过考察德国汉堡大学的教育制度之后,制定了《大学令》,提出了一个现代大学制度的主导理念——“教授高深学术,兼程硕学闳林,胸怀世界,体用兼备,崇尚学术自由,倡导政治民主和政校分开,提倡大学行政与学术自治……”,我们现在的大学制度,尤其是艺术类的教育机制离这样的标准还要相差甚远。现在百十人的大课堂对于艺术类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训都进行了肢解,使得教学质量上大打折扣。在管理机制上,中国的大学姓“政府”,学校的管理者与办学者之间存在着芥蒂,却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度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大大限制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的能力。除此之外,中国大学的艺术学科还受到了资源配置机制的影响,许多靠行政部门编配的“职称”教师,自身能力却是有限。这也大大的导致中国艺术教育的滞后。
3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问题存在的症结探究
3.1 经济利益的驱动
艺术专业出现扩张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经济利益的驱使。相比较其他专业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学费动辄上万,是其他专业的几倍,经济效益促使一些高校无节制的扩招。目前,东北和东南地区的艺术类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有超过万人大关的,不在少数。
3.2 “大而全”的系科设置观念
普通类综合大学开办艺术类专业似乎成为一种趋势,与艺术无关的学校也会凭空的开设一个艺术系来。一方面来自于功利性心理的需求,更多的还是一种错误的教育“风潮”的影响。当看到某一所综合大学开办艺术学科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那些没有艺术院系或是不具备师资的学校,相继趋之若鹜。中国的教育本来就很薄弱,这样以追求利益和“全面”的开展艺术专业,教学资源会造成严重的缺失。甚至有的师范类学院,在基本没有完备的专业教授技能课的老师的情况下招收了一百多人的戏剧影视文学和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在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呈现了“汉语言文学+电影史论=戏剧影视文学”、“汉语言文学+广播传媒理论=播音主持”的奇怪公式。“高大全”的学科建设理念严重危害了中国本就脆弱的艺术教学质量。
3.3 教育改革的严重滞后
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基本核心是突破来自行政的、社会的、文化的传统习惯的种种障碍。国家垄断中国大学教育的传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过多的行政干预,不仅会导致大学学术氛围活力的下降,而且会被机械的灌输方针,从而失去了自主的创新和科研道路。这里说的行政干预不是说大学不该国家管理,而且要使得中国大学过度政治化的色彩淡一些。因为从大学的发展历史看,行政参与大学,往往会有负面影响。此外,中国教育改革的困难还有来自于传统的思维束缚。长期的师徒制与潜化的“三纲五常”,是中国人思维的一个历史定式。这一长期的思维定式使中国教育长期呈现相当平静的状态。2010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在发言中直接的说明了中国大学目前“缺少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国外顶尖大学中,课程的授课往往是带有很多争论的,所以创新就成了国外优秀大学最显著的特征。艺术专业学科更需要这些创新意识,更需要自由思维和活跃空间,这就使得中国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作者简介: 杨天宏,男,音乐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
1 中国艺术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高校的艺术教育不仅包括了以培养从事艺术职业的专业类艺术教育,还包括以美育教育为主的大学选修的艺术课程。在这里,本文研究的侧重是专业艺术学科的教育。总的来说,中国的艺术专业教育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报考人数多,招生人数多。这是当前艺术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艺术高考每年报考人数都会突破百万大关,早在2006年的时候,艺术专业招生的人数就已经突破了三十万人大关,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以山东为例,这个全国第一艺考大省艺术考生报名人数占山东全省高考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高校招生计划也在逐年上升。
(2)各个院校竞相开设艺术专业。艺术学科在中国大学中的普及度之广,也是国外少见的。2004年全国1517所高校中有720所开设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到了2007年就达到了800所之多,教育部门对经济较为发达京、津、沪、苏等十一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除去专业的艺术院校之外,开设了艺术学科的大学几乎涵盖了这些省份的所有本科层次的学校。甚至出现一些“科技大学”、“医学院”、“工学院”等都开设了这门技能性要求更强的专业的现象,与其大学整体定位不相切合。不去讨论这种现象健康与否,但是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各大普通高校开设艺术专业的普及度。
(3)艺术专业种类繁多。“书法”一直被视为中国的国粹,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但是书法教育很长时间都遵循的是师徒制,是传统的一带一,手把手式的教学,直到近年才开始出现在大学的艺术专业列表中。此外,“新媒体艺术”、“动画”、“环境艺术”、“广告学”等一批应经济发展而生的新艺术专业开始大量的在大学中开设,而这些很多都是要求技能要求很严格的专业。以“艺术设计”为例,这一种专业不再是从前以绘画技能作为培养目标的新型美术专业(可能更多的还涉及工业、影视等范畴),一经问世,便迅速出现在各大学校的艺术院系中。此外,因为电影工业和电视产业等新型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又诞生了一批新的专业。“融合性”的专业出现似乎也是一种新的趋势。在原“新闻学”基础上诞生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因为其与现实社会的高度切合成为了各大院校的新宠。
(4)艺术专业得到“宠爱”。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艺术一直被视为“另类”经历了从民国及抗日战争时期以来各位艺术家的努力,艺术专业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然而,传统的思维仍旧困扰着中国的艺术发展。近些年,随着人们接触面的扩广,审美水平的提高,艺术已经脱离了昏暗的小舞台而走上了大雅之堂。尤其是近几年电影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和传播文化功能的作用,还有的就是明星效应,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崇拜艺术”的热潮。艺术由于其具有先天独特的休闲特征,也成为了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需求首选。这些都导致了中国的艺术行业地位的迅速上升。
(5)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式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合理改善当前中国艺术教育以及全学科教育漏洞的最佳选择。艺术学科中,实践教学体系率先开始于一些专业特色明显的艺术院校,因为这些院校在艺术人才培养上是以培养精英为主的,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和氛围,以及学术研究力度,实践教学首先在这些院校中进行并不奇怪。除了极个别专业院校大规模的开展这种教学之外。大部分的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善。相当数量的大学艺术专业都依托其他专业进行授课,大班讲授、走马观花,甚至连技能课的教学都是以说教为主。再加上没有条件提供必要的舞台、展板等机会,所以普通类的综合大学的艺术学科教育成为中国艺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症结点。师范类院校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可分为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和理论实践三方面。专业实践是指从事艺术教学所要掌握的技能,教学实践则是教师职业基础课,理论实践是教师所必须要有的一门技能,因为这样才可以通过理论探索调控自己教学上的失误。查看当前中国艺术师范类的专业学科建设,呈现出极其不平衡的状态,专业、教学以及理论的实践的课程加在一起不超过总课程的一半,大量的被以英语、政治思想以及无关紧要的课程占满。
2 中国艺术教育的问题
近年来,“艺考热”、“艺术院校扩招”是被人们频繁提及的词汇,出现“艺考热”的原因在于艺术类专业招生的文化课门槛很低,而学习艺术从某种角度上看是可以速成的(虽然这不科学),那么通过艺术高考是可以使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走上大学之路的,这不失为一条捷径。再加上利益驱使,大学艺术专业无限制的扩招,使得艺考热年年攀升。我们不能说学习艺术是错误的,但是无节制的大学扩招必然会造成错误的结果。从某种角度说,过度的扩招,会造成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艺术学科的录取比例远大于普通类,招生量的扩大和师资力量的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改以前的小班授课甚至“一对一”授课为现在的大班授课。量多则引起质变,中国的大学教学质量的下降,从根本上来说是无限制扩招和教育规律执行的变形导致的。
2.1 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具有三大功能:一个是为社会输送艺术职业者,比如画家、歌唱家、导演等,它更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二是培养艺术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对于技能掌握要有一定程度外,还得提高综合素质;第三个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道德修养,这是一个熏陶与教化的作用。从目前中国的艺术教育状况看,除了专业的艺术类院校之外,综合类的和师范类大学很难满足第一种功能。对于艺术教育人才需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的共同培养,确实综合素质的教育就会使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失去方向。当前中国大学的艺术教育存在着一种“表面形式主义”,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教学严重脱钩,某些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拼凑学分好让学生毕业。综合类的高校由于专业设置众多,院系设置复杂,宏大的教学机构不可能参照艺术类专业院校那样细化培养目标,只能宏观的去指导,这样不明确的“宏观调控”恰恰是导致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目的模糊化的主要原因。 2.2 专业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束缚
艺术教育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艺术毕业生投入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去,思想指导很大程度来自于领导与老师。钱学森说过:“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联想中得到启迪,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中国高校思想教育的过度政治化,使得中国在艺术人才在国际上缺少足够的能力进行竞争。艺术人才往往需要多维观点,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大大遏制学生的发散逻辑,而且会使艺术的传输与创新缺乏动力,导致艺术学科的发展停滞不前。而教学方法的灵活程度可以直接主导学生的思维与视点,多元化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每一个学生对艺术技能和知识的渴望心理。然而,当前中国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鼓励个性的创新方面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所有的学生思维模式、专业特色等都是一样的。现在的艺术学科存在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指责学校专业实践的学分安排太少,同时开设两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其他一些所谓的“必修课”,从而给学校安排专业实习的空间非常之小。不能说这是错误的思想教育,但是限定思维的政治学习是不利于艺术发展的。
2.3 管理机制相对滞后
蔡元培经过考察德国汉堡大学的教育制度之后,制定了《大学令》,提出了一个现代大学制度的主导理念——“教授高深学术,兼程硕学闳林,胸怀世界,体用兼备,崇尚学术自由,倡导政治民主和政校分开,提倡大学行政与学术自治……”,我们现在的大学制度,尤其是艺术类的教育机制离这样的标准还要相差甚远。现在百十人的大课堂对于艺术类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训都进行了肢解,使得教学质量上大打折扣。在管理机制上,中国的大学姓“政府”,学校的管理者与办学者之间存在着芥蒂,却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度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大大限制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的能力。除此之外,中国大学的艺术学科还受到了资源配置机制的影响,许多靠行政部门编配的“职称”教师,自身能力却是有限。这也大大的导致中国艺术教育的滞后。
3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问题存在的症结探究
3.1 经济利益的驱动
艺术专业出现扩张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经济利益的驱使。相比较其他专业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学费动辄上万,是其他专业的几倍,经济效益促使一些高校无节制的扩招。目前,东北和东南地区的艺术类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有超过万人大关的,不在少数。
3.2 “大而全”的系科设置观念
普通类综合大学开办艺术类专业似乎成为一种趋势,与艺术无关的学校也会凭空的开设一个艺术系来。一方面来自于功利性心理的需求,更多的还是一种错误的教育“风潮”的影响。当看到某一所综合大学开办艺术学科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那些没有艺术院系或是不具备师资的学校,相继趋之若鹜。中国的教育本来就很薄弱,这样以追求利益和“全面”的开展艺术专业,教学资源会造成严重的缺失。甚至有的师范类学院,在基本没有完备的专业教授技能课的老师的情况下招收了一百多人的戏剧影视文学和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在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呈现了“汉语言文学+电影史论=戏剧影视文学”、“汉语言文学+广播传媒理论=播音主持”的奇怪公式。“高大全”的学科建设理念严重危害了中国本就脆弱的艺术教学质量。
3.3 教育改革的严重滞后
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基本核心是突破来自行政的、社会的、文化的传统习惯的种种障碍。国家垄断中国大学教育的传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过多的行政干预,不仅会导致大学学术氛围活力的下降,而且会被机械的灌输方针,从而失去了自主的创新和科研道路。这里说的行政干预不是说大学不该国家管理,而且要使得中国大学过度政治化的色彩淡一些。因为从大学的发展历史看,行政参与大学,往往会有负面影响。此外,中国教育改革的困难还有来自于传统的思维束缚。长期的师徒制与潜化的“三纲五常”,是中国人思维的一个历史定式。这一长期的思维定式使中国教育长期呈现相当平静的状态。2010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在发言中直接的说明了中国大学目前“缺少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国外顶尖大学中,课程的授课往往是带有很多争论的,所以创新就成了国外优秀大学最显著的特征。艺术专业学科更需要这些创新意识,更需要自由思维和活跃空间,这就使得中国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作者简介: 杨天宏,男,音乐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