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朝第一次东征很快就失败了。据朝鲜史书《高丽史》记载,1274年十月二十日晚,夜色笼罩下的日本博多湾,自喧嚣重归寂静。东征军和日本军激战了一天,伏尸如麻,死者相枕。此刻,在东征军船队的旗舰上,高级将领们围坐一桌,眉头紧锁:是退还是进?
金方庆先开了口:“我军人数虽然不多,但既然进入了敌境,士兵人人都会拼命。春秋时,秦国将领孟明视攻打晋国,渡河之后就把自己的船烧了,韩信背水列阵,大破赵军,都是这个道理。还请大帅下令,明日继续战斗。”
都元帅考虑了一会儿,没同意:“金将军说的有理,但我军目前已经很疲劳了,探子回报,敌军的增援好像还在不断赶到。这么硬拼下去不是办法,还是撤退吧。”
主张撤退的意见最后占了上风。然而,没过多久,北九州地区就刮起了大风。夜半时分,居然恶化成了风暴。东征军的船队在狂风怒涛中上下颠簸,不是互相挤撞,就是触礁沉没。东征军只好收拾残兵,掉头返回合浦港(今广西合浦县)。
不少研究者正是这样把“大风暴”看成东征军撤退的主要原因。但日本气象学家荒川秀俊指出,从1950年以后60年间的气象统计数据看,农历十月二十日以后,西日本从来没有过台风登陆的现象,这场“大风暴”实在是有些可疑。
东征军为何撤退?《元史·日本传》记载:“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掠四境而归。”日本学者太田弘毅认为,“官军不整”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軍议不合”,说的就是忽敦、金方庆等人各执己见,不相上下;二是东征军船队的组成太庞杂,指挥调动不便,高丽修造的这批船,新旧参半,容易破损。
“矢尽”则是说,当时东征军频繁使用弓箭齐射,加上鏖战竟日,箭矢消耗远远超出预计。第一次东征结束后,元朝开始专门派人到高丽搜刮民间的“箭羽、镞铁”,又勒令高丽朝廷“不造战船及箭铁”。可见“矢”确实是“尽”了。
这些问题,如果首战告捷,也许不会这么早暴露出来,但实际情况很严峻。
既然第二天没有再拼一场的实力,不走还等什么?全军已经撤回船上,打算撤退,谁料又遇上了风暴,但那并不算东征军撤退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征伐日本情况也是类似,在遇到风暴前,元军就因为战败被赶回了船上。
(摘自《大汉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
金方庆先开了口:“我军人数虽然不多,但既然进入了敌境,士兵人人都会拼命。春秋时,秦国将领孟明视攻打晋国,渡河之后就把自己的船烧了,韩信背水列阵,大破赵军,都是这个道理。还请大帅下令,明日继续战斗。”
都元帅考虑了一会儿,没同意:“金将军说的有理,但我军目前已经很疲劳了,探子回报,敌军的增援好像还在不断赶到。这么硬拼下去不是办法,还是撤退吧。”
主张撤退的意见最后占了上风。然而,没过多久,北九州地区就刮起了大风。夜半时分,居然恶化成了风暴。东征军的船队在狂风怒涛中上下颠簸,不是互相挤撞,就是触礁沉没。东征军只好收拾残兵,掉头返回合浦港(今广西合浦县)。
不少研究者正是这样把“大风暴”看成东征军撤退的主要原因。但日本气象学家荒川秀俊指出,从1950年以后60年间的气象统计数据看,农历十月二十日以后,西日本从来没有过台风登陆的现象,这场“大风暴”实在是有些可疑。
东征军为何撤退?《元史·日本传》记载:“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掠四境而归。”日本学者太田弘毅认为,“官军不整”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軍议不合”,说的就是忽敦、金方庆等人各执己见,不相上下;二是东征军船队的组成太庞杂,指挥调动不便,高丽修造的这批船,新旧参半,容易破损。
“矢尽”则是说,当时东征军频繁使用弓箭齐射,加上鏖战竟日,箭矢消耗远远超出预计。第一次东征结束后,元朝开始专门派人到高丽搜刮民间的“箭羽、镞铁”,又勒令高丽朝廷“不造战船及箭铁”。可见“矢”确实是“尽”了。
这些问题,如果首战告捷,也许不会这么早暴露出来,但实际情况很严峻。
既然第二天没有再拼一场的实力,不走还等什么?全军已经撤回船上,打算撤退,谁料又遇上了风暴,但那并不算东征军撤退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征伐日本情况也是类似,在遇到风暴前,元军就因为战败被赶回了船上。
(摘自《大汉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