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判性思维是人们公认在学习过程、认知发展以及信息处理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思维方式。美国著名学者多拉·豪维尔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中指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有必要也有条件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在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优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强调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基于此,笔者在实践中尝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式”教学(Task-Based Learning,TBL)是一种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教学方法,它是指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和确定学习任务,采用合适的实施策略,坚持开放的评价态度。
一、确定任务:开启批判性思维活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任务由诸多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任务不仅是用于完成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空间,在任务执行中尽力去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促使他们自己去找寻根据。基于此,什么样的任务更能启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
(一)作品驱动式任务
这类任务指向于任务的最终呈现形式,如画作、小报、短剧、PPT等作品。课前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作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完成,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上网查阅资料,观看相关电视节目,阅读相关书籍等等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如同样是完成关于诚信的主题报告,有学生会选择离自己身边近的生活实例,有学生则会选择经典的故事,等等。尤其在作品呈现时,每个同学都会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在各自的认识水平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来表现。这时,学生既会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出评判和反思,更会对他人的作品提出批判性的意见或建议,以分析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
(二)问题驱动式任务
这类任务指向于解决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涵盖了课文教学重难点的主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意味着教学主要目标达成了。选用这样的任务尤其适合用于中高年段的主题式课文教学。例如,高年段的品社课中,就存在许多以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地方特色为主题的课文,如《鸦片的背后》《南湖游船》《金字塔下留个影》,等等。在这样的主题式课文中,虽然知识点分布较零散,但都有个主问题。因此,最佳的教学方式就是由教师提出主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式任务来展开探究式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提出假设,同时又会不断否定自己的假设和推理,而这样的往复过程正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复杂过程。教师是没办法教这些过程的,只有让学生亲身去实践、经历和体验,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思维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二、探寻策略:有效训练批判性思维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生生关系、师生角色都是变化不居的。以任务为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可成为合作者、共同参与者。因此,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促进任务的有效完成。
(一)合作互动策略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需要创设一定的氛围,因此我们倡导小组学习。因为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为讨论、批判和分析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在考虑和评判他人观点合理性、接受和认同他人观点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以《鸦片的背后》一课教学片断为例:
师:关于鸦片战争,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① 它是如何发生的?② 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伤害?③ 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学习。要求: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自己搜集的和老师分发的资料,选择一个主题来交流讨论并派代表汇报。
全班交流、反馈。
1. 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交流要点:鸦片对人、军队、国家的危害(教师补充:“吸食鸦片”图片;“虎门销烟”视频;谋取暴利资料)
2.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相关资料和视频(《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图片和电影节选;大肆屠杀、掠夺)
3. 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
师: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科技的落后;腐败的政治;沉闷的思想文化;闭关自守的对外关系)
(二)角色互换策略
批判性思维训练需要大胆地挑战权威、打破常规。基于此,我们倡导在教学中采用角色互换策略。当学生换位后,就能够激发他们更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促进其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以《从世界看中国》一课的教学为例:
环境小组汇报:
……
生1:课前我们小组发放了一百份调查问卷,认为中国环境问题很严重的人占87% !我国的环境的确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PM2.5,酸雨,沙尘暴,街道脏乱等等,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我国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PPT展示法律法规名称)
生2:为什么有这么多数不清的法律法规,可咱们的环境仍然问题多多呢?(指名其他学生回答)
生3(回答):可能因为相关职能部门执法不严、公民对各项法律法规不够了解,这些都使公共政策不能有效执行。
生2:的确,你说得很有点道理。但除了公共政策出现问题之外,公民自身是否也存在什么问题呢?(指名其他学生回答) 生4(回答):我们的公民不太重视环保。
生1:是啊!作为公民,我们的环保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请看PPT。(PPT展示事例——韩国人惊诧于中国孩子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乱扔垃圾)可见,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加大管理力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
……
三、任务评价:深化批判性思维倾向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评价是一种导向,它引领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的提高被知识的积累所遮蔽。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打破传统评价的权威性,改变其简单的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标准,扩充评价主体,从而推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评价标准多样化
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评价内容不能局限于任务完成的情况,除了训练必要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综合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者所提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标准,基于品德课程标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评价:(1)“有没有自主”:是否独立地思考;(2)“有没有好奇”:是否对广泛的领域充满好奇,是否能够主动获取信息,学习知识;(3)“有没有勇气”: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能直面不同的观点;(4)“有没有合作”:是否能和他人共同研究学习,是否能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这四条评价标准涵盖了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以此为导向来促进品德教学。例如,在教学《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教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解决任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印度,为何还会盛行恒河沐浴与恒河丧葬?有学生说:“恒河沐浴和恒河丧葬不是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但是,它代表了印度的文化和信仰。我们这些外国人不能以好坏来评价它。”这样的回答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便敢于思考、勇于批判,继而在教学中形成一种鼓励批判性思维的“文化”。学生在这种文化的浸润中,才有可能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形成和发展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其评价要打破教师主导的模式。既然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那么它的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小组,还可以是学生自己。不同的主体评价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学生可评价“我哪里做得好?哪里还不足?”“为什么我的想法没有得到认可呢?”从小组的角度出发,就可以评价“你参与整个任务时表现如何?”站在老师的角度,则可评价“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能力等方面表现怎么样呢?”评价主体的多元能够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修正自己的行为。
未来的社会是多元的,也充满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未来的一代应该努力培养起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自己去辨析、判断和选择。这也就赋予品德课程目标以新的内涵。未来的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去创造、开发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推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善良.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中小学教材考察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2(3).
[2][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批判性思维[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美]Gerald M. Nosich著.学会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指南[M].柳铭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5]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江苏南京 210008)
责任编辑 王清平
“任务驱动式”教学(Task-Based Learning,TBL)是一种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教学方法,它是指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和确定学习任务,采用合适的实施策略,坚持开放的评价态度。
一、确定任务:开启批判性思维活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任务由诸多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任务不仅是用于完成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空间,在任务执行中尽力去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促使他们自己去找寻根据。基于此,什么样的任务更能启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
(一)作品驱动式任务
这类任务指向于任务的最终呈现形式,如画作、小报、短剧、PPT等作品。课前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作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完成,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上网查阅资料,观看相关电视节目,阅读相关书籍等等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如同样是完成关于诚信的主题报告,有学生会选择离自己身边近的生活实例,有学生则会选择经典的故事,等等。尤其在作品呈现时,每个同学都会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在各自的认识水平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来表现。这时,学生既会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出评判和反思,更会对他人的作品提出批判性的意见或建议,以分析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
(二)问题驱动式任务
这类任务指向于解决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涵盖了课文教学重难点的主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意味着教学主要目标达成了。选用这样的任务尤其适合用于中高年段的主题式课文教学。例如,高年段的品社课中,就存在许多以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地方特色为主题的课文,如《鸦片的背后》《南湖游船》《金字塔下留个影》,等等。在这样的主题式课文中,虽然知识点分布较零散,但都有个主问题。因此,最佳的教学方式就是由教师提出主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式任务来展开探究式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提出假设,同时又会不断否定自己的假设和推理,而这样的往复过程正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复杂过程。教师是没办法教这些过程的,只有让学生亲身去实践、经历和体验,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思维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二、探寻策略:有效训练批判性思维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生生关系、师生角色都是变化不居的。以任务为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可成为合作者、共同参与者。因此,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促进任务的有效完成。
(一)合作互动策略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需要创设一定的氛围,因此我们倡导小组学习。因为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为讨论、批判和分析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在考虑和评判他人观点合理性、接受和认同他人观点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以《鸦片的背后》一课教学片断为例:
师:关于鸦片战争,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① 它是如何发生的?② 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伤害?③ 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学习。要求: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自己搜集的和老师分发的资料,选择一个主题来交流讨论并派代表汇报。
全班交流、反馈。
1. 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交流要点:鸦片对人、军队、国家的危害(教师补充:“吸食鸦片”图片;“虎门销烟”视频;谋取暴利资料)
2.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相关资料和视频(《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图片和电影节选;大肆屠杀、掠夺)
3. 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
师: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科技的落后;腐败的政治;沉闷的思想文化;闭关自守的对外关系)
(二)角色互换策略
批判性思维训练需要大胆地挑战权威、打破常规。基于此,我们倡导在教学中采用角色互换策略。当学生换位后,就能够激发他们更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促进其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以《从世界看中国》一课的教学为例:
环境小组汇报:
……
生1:课前我们小组发放了一百份调查问卷,认为中国环境问题很严重的人占87% !我国的环境的确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PM2.5,酸雨,沙尘暴,街道脏乱等等,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我国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PPT展示法律法规名称)
生2:为什么有这么多数不清的法律法规,可咱们的环境仍然问题多多呢?(指名其他学生回答)
生3(回答):可能因为相关职能部门执法不严、公民对各项法律法规不够了解,这些都使公共政策不能有效执行。
生2:的确,你说得很有点道理。但除了公共政策出现问题之外,公民自身是否也存在什么问题呢?(指名其他学生回答) 生4(回答):我们的公民不太重视环保。
生1:是啊!作为公民,我们的环保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请看PPT。(PPT展示事例——韩国人惊诧于中国孩子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乱扔垃圾)可见,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加大管理力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
……
三、任务评价:深化批判性思维倾向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评价是一种导向,它引领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的提高被知识的积累所遮蔽。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打破传统评价的权威性,改变其简单的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标准,扩充评价主体,从而推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评价标准多样化
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评价内容不能局限于任务完成的情况,除了训练必要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综合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者所提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标准,基于品德课程标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评价:(1)“有没有自主”:是否独立地思考;(2)“有没有好奇”:是否对广泛的领域充满好奇,是否能够主动获取信息,学习知识;(3)“有没有勇气”: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能直面不同的观点;(4)“有没有合作”:是否能和他人共同研究学习,是否能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这四条评价标准涵盖了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以此为导向来促进品德教学。例如,在教学《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教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解决任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印度,为何还会盛行恒河沐浴与恒河丧葬?有学生说:“恒河沐浴和恒河丧葬不是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但是,它代表了印度的文化和信仰。我们这些外国人不能以好坏来评价它。”这样的回答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便敢于思考、勇于批判,继而在教学中形成一种鼓励批判性思维的“文化”。学生在这种文化的浸润中,才有可能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形成和发展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其评价要打破教师主导的模式。既然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那么它的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小组,还可以是学生自己。不同的主体评价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学生可评价“我哪里做得好?哪里还不足?”“为什么我的想法没有得到认可呢?”从小组的角度出发,就可以评价“你参与整个任务时表现如何?”站在老师的角度,则可评价“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能力等方面表现怎么样呢?”评价主体的多元能够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修正自己的行为。
未来的社会是多元的,也充满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未来的一代应该努力培养起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自己去辨析、判断和选择。这也就赋予品德课程目标以新的内涵。未来的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去创造、开发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推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善良.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中小学教材考察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2(3).
[2][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批判性思维[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美]Gerald M. Nosich著.学会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指南[M].柳铭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5]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江苏南京 210008)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