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万花筒》(统编本四上第五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y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学习要素是: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2.写一件事情,把事情写清楚。两篇课文以及课后习题、例文都围绕单元语文学习要素展开学习,为习作做好了铺垫:《风筝》,是了解课文围绕“风筝”讲了哪些方面,是如何把放风筝的过程写清楚的;《麻雀》,是了解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如何活灵活现地展现猎狗与麻雀相遇时的情形;课后选做题和“初试身手”也是说一件事的过程和写过程的练习;例文《小木船》是了解怎样将友谊破裂与和好的过程写清楚;例文《爬天都峰》是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写一件事情,从三年级就开始训练了,写清楚经过是难点,习作《生活万花筒》是在这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选一件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的、听说的。其实,就是有条理地写一件事,把经过写清楚,能写生动出彩就更好了。
  设计理念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独具特色的,帮助学生从生活中选出事件是关键。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面,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是本次习作的难点。教学时,我利用课文的例子,先借助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清楚;再借助例文《小木船》的第3自然段“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将友谊破裂的过程写得很清楚”,引导学生将经过分步骤说清楚;最后通过微课展示范文“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穿插在动作之间,将经过写清楚”,引导学生尝试“动作分一分”的方法,体现习作的增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视频,回忆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通过表格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清楚。
  2.借助思维导图、微课学习资源包,能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互相评价事情是否写清楚了,并参考同伴建议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能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教学准备:
  《生活万花筒》预习单:
  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学校读书写字,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在家种花、养兔、弹琴,和家人一起做美食、旅游……其中,有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也有家人、朋友、同学遇到的。有开心得忘乎所以的事,有难过得痛哭流涕的事,有烦恼得无处倾诉的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哪些让你印象最深?选择三件写下来吧!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其他文献
识字教学中有“加一加”的方法,这是符合汉字构形规律的识字方法,比如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合体记号字等都是“加一加”的产物。不过,假如师生们能够理解“加一加”而组成一个新字的道理,做到意义识记,就能更好地发挥这种识字方法的重要作用。“亻 不同部件”能组合成不同的字,现选析10例供读者体会其理解识记的效果。  一、“亻 目”组合为“艮”  甲骨文“■”(亻)在上部加“■”(目)组合成“■”,像人扭
上周五进行了一次班级现场作文比赛,题目是《最难忘的一ke》。  这“一ke”,可以是最难忘的“一课”,即指某一堂课;也可以是最难忘的“一刻”,记录最触动人心的某个片刻、某一瞬间。  简单交流后,学生开始习作,教室里立马进入刷刷刷的书写状态。一节课后,收上来的作文大部分是400~500字,有五六个学生写满了两张400格,也有三四个学生写不满一张——对五年级来说,总体不错。  浏览习作,有一篇文章特别
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可见,“涵泳”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学习之法,古已有之。在涵泳语文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涵泳”中主动得“趣”,将有利于学生保持语文学习的持久动力,令其受益终身。  一、读中识趣,体会吟诵之乐  古人提议“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涵泳之法贵在吟诵,或琅琅读之,或低声轻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
“群文议题”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非常难确立的。如果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来看,群文议题确立时应该更多考虑语用目标,这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  一、群文阅读与精读的语用性区别  单篇课文的精读,也要重点考虑语用性原则,这和群文阅读教学确立议题时的语用性原则有何不同呢?  笔者认为,单篇精读中,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或从弱到强的过程;而群文阅读中,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听很多人上过,自己也教过。再次研读时,作者“陈醉云”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并不了解这位作者,但总感觉这个名字很有味道。课本和教参上面没有任何介绍,于是我去网上搜索。我查到了三个“陈醉云”。  同名同姓不奇怪,奇怪的是,在这三个人的介绍中,都提到了他们写过一篇文章,叫《乡下人家》。  不管有多少个叫陈醉云的,《乡下人家》的作者只能是其中的一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阅读学习经验,了解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人物的方法。  2.感受夸张手法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品味翻译外国文学“信、达、雅”的境界。  3.积累人生格言,走进《增广贤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人有多面、多面识人  1.导语:同学们,阅读名著,有一个最核心的任务,那就是——分析人物形象。回忆一下,在本单元或者在之前学习的名著中,你认识了哪些
摘要参考美国“Computing Curricula2005”教程,通过对计算学科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比较,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提供可行性操作范式。  关键字 Computing Curricula2005教程;计算学科   中图分类号:G434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2-0077-03  Computing Curricula2005 and Comput
当下,“语文要素”成了小学语文教师口中的高频词,网络的热搜词。今天,我也将对照语文要素来学习李文斌老师执教的《短诗三首》一课,看看李老师是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语文要素的。  一、語文知识的渗透润物无声  李老师的这堂课,不着痕迹地渗透了必要的语文知识。比如,理解“思潮”这个词语,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验。首先,李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中的三个问句:“哪一颗星没有光?哪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特别喜欢这句话,喜欢奔跑的姿态,喜欢道阻且长的梦想与远方。  爱上跑步,纯属意外。上学时,800米总在及格线挣扎,一是因为体重大,挪移不易。二是因为鼻炎,呼吸不畅。所以,跑步从来不是我想要征服的“大山”。儿子随我,也是一身五花膘,满脸婴儿肥。遥望几年后的中考,我忧心忡忡。减肥,刻不容缓!跑步成了最简单、最方便的选择。从学校到家约1公里,他跑步,我骑车,监工一般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懂得“敕勒”“穹庐”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歌意思,想象诗歌画面,借助诗歌文本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3.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激发意趣  导入: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敕勒歌》,引发学生兴趣。  补充背景知识:敕勒是1000多年前生活在敕勒川草原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放牧为生,“敕勒歌”就是他们放牧的时候吟唱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