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高校中,人际交往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不仅影响其生活、学习的质量,还对其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凯里学院2017级新生为调查对象,在了解其人际交往适应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如跨文化冲突、城乡文化冲突、现代家庭教养文化、应试教育、信息文化等,为进一步提出解决高校新生人际交往适应困难问题的对策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新生;人际交往;文化成因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一把标尺。在“小型社会”的学校,人际交往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高校而言,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不仅对其生活、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还对他们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即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本研究以跨区域、跨民族的文化适应为背景,以凯里学院2017级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探究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适应困难的文化成因,为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提高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一、凯里学院新生人际交往适应现状
凯里学院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是全日制公办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笔者采用郑日昌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以2017级新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7份,有效问卷542份,有效回收率90%。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542名学生中,40.8%的学生表示人际交往能力一般、较差或有障碍。此外,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适应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大部分学生存在人际交往范围窄、程度浅、易冲突、异性交往不畅等问题。
二、凯里学院新生存在人际交往适应困难的文化成因
1. 跨文化冲突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跨文化冲突,即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在本文中,跨文化冲突主要指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冲突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区域文化冲突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所谓区域文化(Area cultural),是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一般而言,人们既定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思想观念、语言差异是区域文化的核心要素。当个体初入不同的区域文化时,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其普遍存在的心理。
从生源结构上来看,凯里学院贵州籍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半数以上,省外生源学生、国外留学生也占学生总数的一定比例。贵州籍学生来自贵州省的不同地区,本身就有不同的区域文化,加之省外学生、国外留学生的相异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凯里学院多元文化的特点。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人文精神可概括为热情、豪爽、朴实、包容。本地学生十分认同这种文化特征,可对于部分来自其他地域的学生来说,却并非如此。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少数外地学生对贵州文化表现出难以适应的“阵痛”。
例如,来自苏州的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的女生林某,从小受到江南文化的耳濡目染,在审美及价值观方面很难认同贵州本土文化;加之贵州籍学生不管来自省内哪个地区,课下交流的语言都以方言居多,这无形中增加了不同地区学生的疏离感。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区域文化的冲突不仅存在于贵州与外省之间,还存在于贵州各地区的不同文化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大学新生的良性人际互动。
(2)不同的民族文化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世居民族有苗族、侗族、汉族、土家族等18个民族。凯里学院的大多数学生对于本民族的语言、风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因此,少数民族新生可能会对不符合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行为不理解、难认同。
2. 城乡文化冲突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城乡文化冲突指城市化进程中两种文化因差异而引起的文化隔阂与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两种文化在交往过程中内在要素的不兼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随着社会流动的增加,农村文化所体现的传统和守成与城市文化所推崇的开放和创新往往会发生巨大冲突。
第二,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冲突。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其文化是一个区域的中心文化。而农村的经济、交通相对比较落后,随着城乡间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文化逐渐沦为边缘文化。
第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城市文化在区域中处于主流位置,控制着城市的资源。相对于城市文化,农村的传统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影响力较小。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这个“小型社会”中,一方面,不同地域背景的学生,不管是在家庭教育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还是在物質条件及其造就的消费观,甚至在信息素养、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另一方面,即使同样来自城市的学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的文化优越感与生俱来,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文化自卑感挥之不去,这在无形中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影响。
3. 现代家庭教养文化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朝夕相见的传统民居方式在农村尚留存,但在城市已日趋消亡,这在无形中缩小了农村学生社会交往的范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除了电视、网络的影响从城市蔓延到农村,智能手机的普及、聊天工具的泛滥,使得个体交往的时空场所和社会机会大大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疏淡,这也造成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
另外,现在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独生子女在家庭内部无平行的横向交往关系,导致其交往能力先天不足。与此同时,家庭成员的事事包办与过度爱护,致使独生子女存在私心重、理想化、人格缺失等问题。因此,现代家庭教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新生的心理成熟和人格自立。 4. 应试教育文化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基于應试教育的影响,功能主义的教育方式已深刻地烙进学生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中。在完成“考上一个好大学”的终极目标后,大部分学生显现出一种“无目的”的迷茫。在笔者的调查中,新生之间的交流大多围绕购物娱乐、明星八卦等话题,缺少理性的思考及有意义的共同话题。终身教育理念明确倡导“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而大一新生最欠缺的恰恰是“与人共处”的能力。
5. 信息文化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信息文化,指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为主要特征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在本文中表现为智能手机与社交网络对大学新生的影响。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接近95%以上的大一新生持有智能手机,63%左右的学生有笔记本电脑。不可否认,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可随着QQ、微信、微博等聊天应用软件的推出,很多大学生放弃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不管是学习还是娱乐,他们都机不离身,即使在聚会中,也永远扮演着“低头族”的角色。
众所周知,在直接人际互动过程中,交往者双方通过语言、仪态、表情等身体要素,一方面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同时又在对对方的察言观色中得到丰富的信息回馈,全方位地把握、解读着对方语言和非语言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显现和潜在的信息及其反映的真实内心世界。这极大地提高了交往双方信息的透明度与真实性,同时也保障了交往双方的沟通质量和信息辐射量,增强了人际交往的效果。而在当下信息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常常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他们更习惯于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间接交往,逐渐弱化了正常交际能力。
三、结语
上述对凯里学院新生人际交往文化成因的分析只是初步的,还未涉及对策。这些问题充分揭示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有着极为复杂的文化因素。问题的症结主要涉及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及大学生的自身素养等,需要多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1]罗建生.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适应困难文化成因分析——以西南大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胡潇,王敏.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文化成因[J].高教探索,2000(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凯里学院校级课题“高校新生人际交往适应困难文化成因分析——以凯里学院为例”(项目编号:S1313)。
作者简介:杨晶晶(1987— ),女,侗族,贵州施秉人,硕士,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高校教育;刘莎(1985— ),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基本原理。
关键词:高校新生;人际交往;文化成因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一把标尺。在“小型社会”的学校,人际交往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高校而言,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不仅对其生活、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还对他们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即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本研究以跨区域、跨民族的文化适应为背景,以凯里学院2017级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探究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适应困难的文化成因,为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提高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一、凯里学院新生人际交往适应现状
凯里学院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是全日制公办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笔者采用郑日昌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以2017级新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7份,有效问卷542份,有效回收率90%。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542名学生中,40.8%的学生表示人际交往能力一般、较差或有障碍。此外,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适应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大部分学生存在人际交往范围窄、程度浅、易冲突、异性交往不畅等问题。
二、凯里学院新生存在人际交往适应困难的文化成因
1. 跨文化冲突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跨文化冲突,即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在本文中,跨文化冲突主要指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冲突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区域文化冲突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所谓区域文化(Area cultural),是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一般而言,人们既定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思想观念、语言差异是区域文化的核心要素。当个体初入不同的区域文化时,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其普遍存在的心理。
从生源结构上来看,凯里学院贵州籍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半数以上,省外生源学生、国外留学生也占学生总数的一定比例。贵州籍学生来自贵州省的不同地区,本身就有不同的区域文化,加之省外学生、国外留学生的相异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凯里学院多元文化的特点。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人文精神可概括为热情、豪爽、朴实、包容。本地学生十分认同这种文化特征,可对于部分来自其他地域的学生来说,却并非如此。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少数外地学生对贵州文化表现出难以适应的“阵痛”。
例如,来自苏州的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的女生林某,从小受到江南文化的耳濡目染,在审美及价值观方面很难认同贵州本土文化;加之贵州籍学生不管来自省内哪个地区,课下交流的语言都以方言居多,这无形中增加了不同地区学生的疏离感。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区域文化的冲突不仅存在于贵州与外省之间,还存在于贵州各地区的不同文化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大学新生的良性人际互动。
(2)不同的民族文化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世居民族有苗族、侗族、汉族、土家族等18个民族。凯里学院的大多数学生对于本民族的语言、风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因此,少数民族新生可能会对不符合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行为不理解、难认同。
2. 城乡文化冲突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城乡文化冲突指城市化进程中两种文化因差异而引起的文化隔阂与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两种文化在交往过程中内在要素的不兼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随着社会流动的增加,农村文化所体现的传统和守成与城市文化所推崇的开放和创新往往会发生巨大冲突。
第二,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冲突。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其文化是一个区域的中心文化。而农村的经济、交通相对比较落后,随着城乡间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文化逐渐沦为边缘文化。
第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城市文化在区域中处于主流位置,控制着城市的资源。相对于城市文化,农村的传统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影响力较小。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这个“小型社会”中,一方面,不同地域背景的学生,不管是在家庭教育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还是在物質条件及其造就的消费观,甚至在信息素养、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另一方面,即使同样来自城市的学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的文化优越感与生俱来,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文化自卑感挥之不去,这在无形中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影响。
3. 现代家庭教养文化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朝夕相见的传统民居方式在农村尚留存,但在城市已日趋消亡,这在无形中缩小了农村学生社会交往的范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除了电视、网络的影响从城市蔓延到农村,智能手机的普及、聊天工具的泛滥,使得个体交往的时空场所和社会机会大大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疏淡,这也造成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
另外,现在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独生子女在家庭内部无平行的横向交往关系,导致其交往能力先天不足。与此同时,家庭成员的事事包办与过度爱护,致使独生子女存在私心重、理想化、人格缺失等问题。因此,现代家庭教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新生的心理成熟和人格自立。 4. 应试教育文化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基于應试教育的影响,功能主义的教育方式已深刻地烙进学生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中。在完成“考上一个好大学”的终极目标后,大部分学生显现出一种“无目的”的迷茫。在笔者的调查中,新生之间的交流大多围绕购物娱乐、明星八卦等话题,缺少理性的思考及有意义的共同话题。终身教育理念明确倡导“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而大一新生最欠缺的恰恰是“与人共处”的能力。
5. 信息文化对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信息文化,指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为主要特征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在本文中表现为智能手机与社交网络对大学新生的影响。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接近95%以上的大一新生持有智能手机,63%左右的学生有笔记本电脑。不可否认,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可随着QQ、微信、微博等聊天应用软件的推出,很多大学生放弃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不管是学习还是娱乐,他们都机不离身,即使在聚会中,也永远扮演着“低头族”的角色。
众所周知,在直接人际互动过程中,交往者双方通过语言、仪态、表情等身体要素,一方面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同时又在对对方的察言观色中得到丰富的信息回馈,全方位地把握、解读着对方语言和非语言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显现和潜在的信息及其反映的真实内心世界。这极大地提高了交往双方信息的透明度与真实性,同时也保障了交往双方的沟通质量和信息辐射量,增强了人际交往的效果。而在当下信息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常常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他们更习惯于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间接交往,逐渐弱化了正常交际能力。
三、结语
上述对凯里学院新生人际交往文化成因的分析只是初步的,还未涉及对策。这些问题充分揭示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有着极为复杂的文化因素。问题的症结主要涉及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及大学生的自身素养等,需要多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1]罗建生.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适应困难文化成因分析——以西南大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胡潇,王敏.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文化成因[J].高教探索,2000(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凯里学院校级课题“高校新生人际交往适应困难文化成因分析——以凯里学院为例”(项目编号:S1313)。
作者简介:杨晶晶(1987— ),女,侗族,贵州施秉人,硕士,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高校教育;刘莎(1985— ),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