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罗杰斯的中国情结

来源 :投资与合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haid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2月17日,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在纽约曼哈顿的一家律师事务所签署了出售房产的法律文书。卖掉曾伴随自己度过30个春秋的老宅确实令人有些伤感,但“良禽择木而栖”,既然预感到美国可能迎来经济大萧条,又不想让自己辛苦积累的财富打水漂,那告别就没有什么遗憾的。想想亚洲这个今后全家生活重心蕴藏的诸多机遇,想想能够赶上21世纪中国经济大发展这趟列车,放弃和改变就都是值得的。
  发现中国
  罗杰斯从1976年起就开始收集与中国有关的报道。1984年和1986年,他两次来到中国,为未来的环球旅行考察路线。那时他骑着租来的摩托车,重点考察了福建省的风土人情。1988年7月,罗杰斯驾驶自己的摩托车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一直向东,行程8000公里,成为第一个骑摩托车横穿中国的西方人,沿途那些勤劳淳朴的中国人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趟旅行途中,他第一次到了上海,并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位于静安区的证券营业部完成了他在中国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第一笔投资。之后,他还游览了西安、兰州、郑州、北京等城市。后来罗杰斯回忆道,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时,这里的一切还显得非常陈旧和简单。道路坑洼不平,商品短缺,许多商品要凭票购买,这些构成了那个年代中国的特色。而此后每次来到中国,都能看到这里发生着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令人兴奋,直觉告诉他,这个国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活力,未来不可小觑。
  1990年,当他在第一次环球之旅途中经过中国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到处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资本市场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中国正在搭建一个他最擅长表演的舞台,这里寄托着他的投资梦想。
  1999年4月1日,罗杰斯在第二次环球之旅途中再次来到中国。经过六个星期的考察,他得出结论:这个国家到处都洋溢着商品经济的活力。这次,他不但在崭新的上海证交所大楼里开立了股票账户,买了B股股票,还列出了一份准备投资的中国企业的清单。也是这一次在中国的见闻让他相信,19世纪是英国的,20世纪是美国的,21世纪是中国的。中国人的生产率、规划和产业发展将使21世纪的中国远超其他任何民族。
  罗杰斯总结认为,促成中国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是一个储蓄率和投资率双高的国家,历史上凡是这样的国家都会有一个高增长期,而中国13亿人口的消费能力也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再有,大量留学生从海外学成回到中国,他们有知识,有经验,有资金,而且有在中国投资的兴趣。
  从历史上看,古罗马、古埃及这些文明只有过一次兴盛,之后就衰落了,而中华文明却有过三到四次的兴盛并绵延不绝,而今又进入了新一次兴盛期。对于中国多次崛起的原因,罗杰斯坦言他一直也搞不懂,但他相信这意味着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
  罗杰斯认为,随着这一次复兴,中国将会从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影响世界。在不远的将来,中国GDP将会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人民币也会成为最有价值的货币之一。此外,中国还将掀起文化复兴的热潮,并让这股热潮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中国正在通过电影、歌曲、孔子学院等多种形式向世界播撒中华文化的火种。而中国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于文化的复兴来说也是一个利好。此外,中文将会成为热门语言,会与英语一样流行世界。
  除了中国自身存在的投资机会,罗杰斯还提醒世人,至少在未来20年左右,在成长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过程中,中国对几乎所有种类商品的需求量都将增长,这无疑将带动世界商品市场出现一轮大牛市。
  看多中国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国投资机构看空中国的消息不绝于耳,一时间市场被悲观情绪所笼罩。今年上半年,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对中国的信用评级,一些国际资本也开始新一轮的“做空中国”行动。
  国际机构“做空中国”的理由主要有三:第一,中国经济复苏乏力。今年一季度中国GDP的增长为7.7%,低于市场预期。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通缩压力或将大于通胀压力。第二,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解决路径不明晰。今年以来土地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低增长率加剧了投资者对政府债务“旧债不去、新债又来”风险的担忧。第三,房地产泡沫存在进一步膨胀的风险,其风险和当年日本的房地产状况很相似,中国经济有可能正重蹈日本覆辙。
  不过,罗杰斯依然坚持自己看多中国的立场。他认为西方机构之所以看空中国,是因为它们不了解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出现问题,不遇到挫折。19世纪的美国在高速发展中就遇到过很多问题,经济萧条频发,产业发展波动不断,甚至还打了一场内战,但这些并不妨碍美国最终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国家。同理,面临很多险阻的中国在21世纪最终也将获得成功。他表示,自己对中国的发展信心百倍,他从未卖出过任何在中国买入的股票,只会在恰当的时机增持。他会把这些股票留给女儿,等四五十年后再去验证这些股票的价值。
  罗杰斯解释了他看多中国的理由:中国正处在发展之中,城镇化建设方兴未艾,农村经济产业化步伐加快,这些都将有力地拉动中国的投资和消费,支持经济增长。另外,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放缓的同时,中国西部正在释放着发展的潜力。再者,中国政府不断出台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截至目前,文化、能源、农业等产业已经露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今年7月起,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水平、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工业生产增加值和进出口数据全面回暖。面对这种局面,西方某些人“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已悄然转向“中国经济日趋企稳”。至此,罗杰斯的判断又胜出一阵。
  需要强调的是,罗杰斯并非对中国经济盲目自信,一味吹捧。2006年,他曾指出中国股市存在明显泡沫,但那时候没人理他。2007年,股市出现波动的时候,他预言中国股市将长牛80年的说法遭到人们猛烈抨击。2008年,中国股市急速下行的时候,又有人站出来指责他说股指会达到10000点的说法是“大忽悠”。其实,这些急功近利的人从未仔细看过罗杰斯发表的言论。罗杰斯看好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大势,长牛80年并不意味着股指会连续上涨80年。他指出,其间肯定会有波折,但从长远看,未来80年里整个中国股市会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他说,这样起起伏伏的投资之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相信自己能够完成旅程的人才会得到实实在在的长期收益。事实上,坎坷的道路为投资者提供了最佳的买入时机,而且路途越坎坷机会就越多。   点金中国
  2007年,罗杰斯专门写作出版了《中国牛市》一书,向国外投资者系统推荐中国股市和股票。他认为,政治风险可控、基础设施质量较高、能源自给能力较强、人民勤劳、人民币升值空间巨大都是构建中国牛市的重要基础。书中对中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能源、交通、旅游、健康、科教、房地产等重要产业二十多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宏观发展的角度,根据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各个行业未来的走势做出判断,还对这些领域中有投资潜力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点评和推荐。他尤其长期看好中国的旅游、农业、健康、教育和住房产业。
  罗杰斯在纽约参加《中国牛市》一书推广活动的时候,曾向BBC主持人推荐中国旅游、航空、农业、能源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当时无知的主持人插话问道:中国人那么穷,怎么可能去旅游?他只能耐心地解释说,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确实不旅游,也没有要旅游的想法。20年前他自己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时候,几乎看不到来自中国的旅行者,而现在,几乎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中国旅行者的身影。因此,不但中国国内的旅游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人还将惠及世界各国的旅游产业。
  罗杰斯说,当前中国面对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任,资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担负起重要职责。但要想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就需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市场,让外国投资者进来,更加自由地投资中国的企业、股市、大宗商品,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健康的资本市场体系。现在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还有诸多的限制,还不能投资大宗商品,而在日本、德国、甚至是巴西、印度,外国人只要打个电话就能完成投资。美国的资本市场之所以比较成功,它的高开放度作用巨大。资本是让世界保持运转的动力,一个人的创业雄心再大,落到实处时也需要求得资本的帮助。开放、健康的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变革,促进创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谈到人民币的发展前景,罗杰斯说,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人民币的汇率还不能自由浮动,人民币还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货币。现在不是1913年而是2013年,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增长很快的国家应当充分调动人民币的潜力,尽早允许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只有这样,才能打通中国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系,使中国成为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循环的一个重要节点,人民币也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成为国际货币。
  至于人民币汇率的中短期走势,罗杰斯表示不好判断,因为现在人民币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市场一旦放开,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汇率可能大幅升值,也可能大幅贬值,这是各国放开汇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人民币会有一个合理的估值,而且会呈现升值趋势。美元将来会遇到很多麻烦,所以人民币也有可能会代替美元,但目前讨论这种可行性为时尚早。人民币要取代美元的地位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人民币拥有开放的汇率市场,二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三是美国经济出现严重问题。
  几十年来,罗杰斯一直是个客观的乐观主义者。对中国的未来他同样持此态度:即使中国经济出现衰退,也并不意味着故事完结。如果衰退真的发生了,聪明的做法是买入更多的中国股票。有这位投资大师辉煌的历史战绩做背书,你是否有与他一道与众人反方向而行的勇气呢?
其他文献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环保相关概念纳入生态文明,地位得到提高。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概念在报告中被纳入“生态文明”。细节上,“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两条首次出现在报告中,凸显出政府对这两部分的重视。可以预计资源回收、余热利用、土壤修复、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以及湖泊流域治理等细分领域将在后续得到优先发展。  市场人士指出
期刊
2007年10月,苏州工业园区海富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富投资”) 决定投资“甘肃众星锌业有限公司”(后更名为“甘肃世恒有色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世恒”),并与甘肃世恒、香港迪亚有限公司(甘肃世恒为其全资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迪亚”)及陆波(甘肃世恒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同时也是香港迪亚的总经理)签订了《甘肃众星锌业有限公司增资协议书》(以下简称“增资协议”)。该协议主要条款包括“
期刊
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以及国内政策日渐成熟的双重利好推动下,中国的创业投资行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各类创投机构不断涌现,管理的资本规模持续扩大,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尤其是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创业投资备案管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规范、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大环境。这种有利局面促使中国创业投资逐渐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其对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转型的促进作用也愈加显现。但与中
期刊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首场大型活动——第十一届资本论坛将于2013年9月7日在厦门举办。届时,与巴菲特、索罗斯齐名的全球三大金融巨头之一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将亲临鹭岛,为海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精英带来一场国际金融“头脑风暴”。本次论坛由资本论坛组委会、威扬成朋品牌传播全程策划执行,联合中国(厦门)国际投资促进中心、高能资本、《投资与合作》杂志主办,亚洲十大超级豪宅项目——
期刊
股权投资界大佬深创投最近走进了大家的视野,深创投高层变动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讨论的焦点从国有股权投资机构的高管激励一直引申到股权投资机构国有性质的深层利弊,以及国有股权投资机构在新环境下如何参与竞争并继续发展。其实,国有背景的股权投资机构在面对自己国有身份时感情很复杂,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认为国有股权投资机构在资金承诺、制度建设、规范运作、股权投资的专业性和专注度等方面更为可靠;另一方面
期刊
2012年11月18日~23日,由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财政部税收政策司、四川省和江苏省发改委相关人员组成的代表团,赴英国进行《促进创业资本投资早期创新企业的政策研究》项目考察活动,对英国创业投资发展情况,英国政府在促进私人资本投资早期创新企业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  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介绍说:“《促进创业资本投资早期创新企业的政策研
期刊
经历了市场的大起大落,国内的GP已经无法继续编织高增长、高回报的故事,他们需要面对现实,面对那些希望看到真金白银的LP。过去两年,由于IPO市场萧条,中国PE基金的退出案例非常有限。许多投资中国企业的LP不再满足于账面上的财务增值,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基金的现金回报,他们关注的不仅在于回报多少,更在于产生回报的快慢。  并购退出是IPO退出之外的一条路,事实上,在成熟市场中,这两个渠道各占半壁江山。相
期刊
国内调研情况  2012年8至10月间,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在江苏、四川、陕西三省对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早期阶段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国内创投机构投资早期阶段的现状、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据经济研究所流通消费室主任刘国艳介绍,目前国内创投机构对早期阶段的投资还是相对不足。  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偏爱早期阶段投资,前者更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策略
期刊
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发展创业投资,并于90年代后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但目前中国的创业投资总体上仍处于学习探索阶段,缺乏投资早期阶段所需要的经验和环境支持,加上其他原因,创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PE化”倾向,总体上以中期投资为主,创业早期阶段投资相对不足。中国的创投行业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局面,主要是受制于天使投资人群体尚未形成、税收优惠政策门槛过高、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平台不完善、人
期刊
《投资与合作》:您成功投资的经历是否说明,在做投资决策时,去亲身经历,独立观察,用自然、历史和哲学的思维做出判断,比依赖书房中的数学模型更加可靠?如果是的话,数学模型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吉姆·罗杰斯:是啊,在做投资的时候,知道正在发生哪些真实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须了解实际的情况。书上的东西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你必须还要去实践,亲眼去看,去体会,  我环游世界的途中,每到一个地方,都很注意观察当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