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与发展伟大实践的真实记录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ia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锦华同志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重要领导人,在我国经济领导工作岗位工作了几十年,为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国事续述》一书2012年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陈锦华同志2005年出版的重要著作《国事忆述》的姊妹篇,两本著作内容紧密相连,叙述一脉相承。《国事续述》全书共27.8万字,有66张珍贵图片,共分8个章节,主要收录了陈锦华同志2005—2011年期间在不同场合的50篇重要文章、讲话、访谈录、序言、信札报告等文稿,全书以崭新的体系和视角,回顾了他自1946年参加工作至今60多年参与的我国经济建设若干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过程,并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在这部著作中,读者可以处处感受到陈锦华同志对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我国实体经济、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以及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软实力等的不懈思考。
  1.《国事续述》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建设这条主线,深刻描述和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历程,是一部难得的描绘我国经济建设的宏大叙事之作。
  陈锦华同志长期担任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曾担任过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和计划组副组长,上海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宝钢党委书记、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国家体改委主任、国家计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还组织领导了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博鳌亚洲论坛等协会、论坛。陈锦华同志如此丰富的经历使他比起其他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他对中国经济建设道路和建设经验具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国事续述》一书为我们展示了我国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和国家计划工作等众多方面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在实施“四三”方案中引进和建设化纤设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个现代化企业———宝钢建设、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等工作中,陈锦华同志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计委工作时期,陈锦华同志积极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胆建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股份制改革,积极组织实施国民经济“软着陆”、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贡献更是广为人知;在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积极推动筹组博鳌亚洲论坛,为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搭建独具特色的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问题的高端对话平台,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还兼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心血。陈锦华同志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史。陈锦华同志把这些重要经历和重大事件通过《国事续述》一书娓娓道来,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作。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许多精彩历史片段在这部著作中都有体现。我们都曾记得“工业以钢为纲”的年代和全民大炼钢铁的教训,这都足以说明对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的重要性。陈锦华同志在回顾我国钢铁工业60多年的发展史时曾说,我们经历过四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开始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模式,并不成功;1958年,以钢为纲的“大跃进”运动,失败了;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行“鞍钢宪法”,强调政治挂帅、群众路线,也不成功;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找到了一条快速发展的成功模式。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建设宝钢成为牵动全国人民心思的重大工程,几乎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陈锦华同志曾担任宝钢建设工程总指挥部党委书记、政治委员,亲身参与领导了宝钢的建设,他深情回忆了宝钢建设过程中的若干争论、个中周折和伟大的建设历程,他在总结宝钢发展的具体模式时说:利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引进、消化、创新,大批量、高质量地生产大型化、自动化装备;重视人才;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厂址放在能够停大船的沿海,依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口矿石,出口产品,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模式。从宝钢的建设开始,我国钢铁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钢产量从1978年的3100万吨,发展到2011年的6.8亿吨,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他认为,宝钢是中国钢铁工业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是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范例。宝钢开创了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一条企业发展路径、一个样板、一种模式。
  2.《国事续述》详细总结并记录了我们党和政府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艰苦努力和伟大实践,这是我国能够应对来自国际国内各种挑战的根本因素之一。
  陈锦华同志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不可或缺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这部著作的第四章中,陈锦华同志在“计划于市场关系看法的突破”一节详尽地回顾了我国提出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后他与体改委的工作,披露了他向中央领导明确建议:今后应当明确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过程现在读来还是感到紧张揪心,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一批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者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陈锦华同志大胆探索、无私无畏的胆魄和勇气。陈锦华同志是1990年接任国家体改委主任一职的,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改革能不能继续推进?下一步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我国下一步发展道路是什么?国内存在着不同的争论,尤其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更是影响全局的问题。陈锦华同志一到体改委工作,于1990年年底就冒着一定的风险找人整理了两个材料,一个是国内有关计划和市场关系的争论资料,一个是国外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综合资料,并将这两个资料报送江泽民、李鹏同志。经过深思熟虑,1992年年初,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陈锦华同志专门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于4月21日给江泽民、李鹏同志写信,建议今后应当明确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中说:“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说明我们党接受了这个提法,这就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保证了过去近20年的改革与发展进程。股份制改革同样也渗透了陈锦华同志大量的心血,他到体改委上任伊始,就深切地感到一定要高举改革的旗帜,敢于在改革中最难、最具焦点性质的问题上去碰硬,股份制改革就是当时的一个“硬”问题。在他的主持和推动下,1991年国家体改委批准了14家企业上市,1992年讨论制定了《股份制企业组建和试点工作暂行办法》和4个配套文件。股份制改革极大地助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成功就是得益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得益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宏伟目标的确立。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了冷战结束前后大好的发展时机,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埋头苦干,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坚持扩大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关键机遇,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促进了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诸多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我们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焕发了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活力和积极性,整个社会充满活力,长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这部著作是一部激励我们继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重要著作。
  3.《国事续述》系统而深刻地探讨了中国企业成长的道路和成功经验,揭示和总结了企业发展出现挫折的教训,强调指出企业兴旺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寄托了对我国企业的殷切希望。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没有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社会经济想取得大发展是不可能的。陈锦华同志长期在我国大型国有企业担任领导职务,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又担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名誉会长,与我国企业和企业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企业和企业家的知心朋友。他十分关心提高企业素质问题,认为“中国企业的素质是中国经济素质的基础”,它“是一项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紧迫任务”。中国企业与世界优秀企业的差距,主要是核心竞争力的差距,因此提高企业素质就必须着眼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他指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成功企业的历史都证明,企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客观规律,需要经历完整的发展过程,需要多年,甚至几代人、上百年的艰苦奋斗、严格管理和科技创新。”他反对用急于扬名、急于暴富的心态来管理企业,反对稍有成就就热衷于上媒体炒作,追求虚荣与浮华。他十分关心企业家的成长,不断呼吁要正确看待企业家群体,他们中许多人都是“拼命硬干”的脊梁式人物。没有他们在建设生产第一线的组织领导和忘我拼搏,中国经济不可能有现在这样好的局面。他倡导企业家一定要有理想、有抱负,要看到自身弱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他十分关心企业社会责任的培养,指出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他多次倡导企业要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同时,要在尊重人权、尊重劳工标准、保护劳动者权益、环境保护、诚信商誉、提高就业水平、扶助弱势群体、热心公益事业、帮助和带动周边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方面,多做善事,多尽职责。
  长期的深刻思考,使陈锦华同志得出了这样的认识:中国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中国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这个伟大的征程中,企业承担着挑大梁的重任,特别是工业企业,必须对以下几个问题确立牢固的信念和始终不渝的追求。一是企业是中国现代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体,没有一大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一切都无从谈起;二是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发达的服务业,二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三是企业要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吸收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含量,保持旺盛的活力;四是企业管理者要培养敬业精神,精心做大做强核心业务,虚心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汲取和借鉴失败企业的教训;五是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让它们不断做大做强。只有中国制造业强大了,中国的发展和安全才有切实保障。这样的告诫是基于对中国发展实际的深刻理解,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企业发展的“盛世危言”!
  4.《国事续述》认真总结和记录了我们党和政府几十年来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这是我们党和政府赢得人民拥戴的根本因素之一。
  陈锦华同志在《人民公仆李先念》一文中深刻指出,“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始终不脱离群众,真正关心群众疾苦,是永葆青春的法宝。世界上有一些政党,上台前和群众联系密切,上台以后就把拥护它的人忘掉了,高高在上,以权谋私,因此很快失去执政根基,自己也就下了台”。他认为,“评价一个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看他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三个方面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几千年来中国都没有解决好如此众多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始终是新中国党和国家面临的艰巨任务。在这部著作中,陈锦华同志为我们系统地讲述了我们党和国家解决人民穿衣问题的伟大历程,读来让我们十分感动。
  他在《筚路蓝缕,衣被天下》的访谈录中,深情地回顾了我国党和政府解决人民穿衣问题的艰苦努力。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稀缺,单纯依靠天然纺织原料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穿衣需要,只有发展化学纤维。但是发展化学纤维,我们没有经验,是一条没有基础的创业之路。这条路走得并不平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造纤维时期,主要是“大跃进”之后我国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纺织原料严重短缺,纺织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我国提出了用发展人造纤维的办法解决穿衣问题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了一批企业,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人造纤维要以木材为原料,木材对生产的制约很大。第二阶段是维尼纶时期,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我国从日本引进维尼纶技术,在国内建立了若干生产基地,部分填补了纺织工业原料的不足。第三个阶段是石油化工原料时期,从1972年开始,用石油、天然气做原料,生产涤纶、腈纶、锦纶等产品,通过引进四套化纤设备,极大地缓解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化纤总量只有38万吨,到2011年我国的化纤总量已经达到3390万吨,是世界第一大化纤生产国。陈锦华同志感慨地说:中国的穿衣问题由来已久,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过。“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现在,我们不过花了一代多人的时间就解决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成为可圈可点的光辉一页。包括陈锦华同志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中国的纺织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的中国人是绝不应该忘记他们的。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服装大国了,建设世界服装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我们要牢记陈锦华同志的告诫:我们要建设世界纺织强国,自力更生和改革开放都需要,是两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在回顾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的时候,他也深深感到我国多年来对于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关注较多,对于人民生活关注较少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他尖锐地指出,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都是矢志追求的,成绩斐然,但对人民生活,则往往过于强调牺牲、奉献,在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上有偏差、缺陷。这种做法,短时间还可以,时间长了是不行的”。
  5.《国事续述》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深入研究了我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极端重要性,是一部在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扛鼎之作。
  或许是由于长期工作在经济领导工作第一线,或许是源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刻理解,陈锦华同志十分注重发展实体经济问题。在该书《自序》中,他回顾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讨论上海未来发展战略时,他的基本观点:“上海应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壮大现代服务业,以顺应世界潮流,承担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新角色。但第二产业即制造业,仍然是上海的强项,是支撑上海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含量的高端制造业,更是国家工业化需要继续倚重的基础。”“没有强大的制造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也会根基不牢。”几十年来,陈锦华同志始终坚持这一点,并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并两次躲过世界性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根本原因之一。时至今日,国内外仍有不少人热衷于大肆鼓吹虚拟经济、快速致富等神话,仍有不少地方沉湎于靠借债发展、兴建浩大工程,根本没有吸取深刻的历史教训。陈锦华同志尖锐地指出:“忽视制造业,忽视实体经济,只看到虚拟经济的暴利和一时繁荣,不肯在制造业上持续下工夫,终必导致巨大失误,国家发展要走弯路。”在陈锦华同志领导经济工作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在推动着两个转变,即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陈锦华同志参与和领导了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筹建和发展工作,领导和见证了中国石化工业快速发展的历程,也深感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的极端重要性。由他参与创建的中国石化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筹办之初连开办费都没有,办公地点在工人体育馆看台下,机关的轿车还是借的。但到了2009年已经名列世界500强企业的第9位,成为中国大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他从长期的经济领导工作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国有企业要抱定一个宗旨就是做大做强,这是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所在。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国家的经济总量;二是国家的经济结构,一定要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是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大企业,否则讲国际竞争力是一句空话。
  我国发展实体经济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丢掉这个战略机遇,必将拖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影响中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陈锦华同志在谈到中国制造业加快现代化步伐的成功经验时,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执政理念,是矢志追求的为民宗旨;二是以改革开放为机遇,引进技术、消化创新,提升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三是坚持实行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优势,形成生机勃勃的发展合力。这些经验总结都是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在阅读这部著作时,我们处处能感受到洋溢在书中的浓烈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怀。从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丝不苟、无限忠诚的精神境界,可以读到他对老一代领导人的虚心学习、由衷感佩的真诚情怀,可以读到他对中青年干部的宽容爱护、大胆使用的豁达风格,可以读到他对工作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知识可以塑造人,精神可以感染人。我想,《国事续述》不仅是满足广大干部、学生、企业界读者了解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和发展历程需要的图书,而且也将是很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优秀图书。
  (责任编辑洪滔)
其他文献
让鬼魂来担当小说的叙述者或主人公这种写法在小说史上并不鲜见,国外远有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近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中国古代则有魏晋志怪、唐宋传奇,当代则有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向我来》、莫言的《生死疲劳》等。对于信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不敬鬼神敬祖先”等的现实功利而又缺乏宗教意识的中国人来讲,鬼神叙述并未僭越他们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习惯
期刊
在当今的中国出版界,在当今的中国图书市场,“童书”是一个“热词”。  童书,是中国出版一面旗帜。从出版格局看,童书是上升着的大众出版,全国580多家出版社,有520多家出版童书,并且,多家出版集团正在筹建童书出版子集团。从出版规模看,童书年出版品种4万多种,位居世界第二。从出版成长看,童书是中国出版的一支“领涨”力量,在2000年至2013年间,童书出版年年“领涨”全国图书出版,并且有10年以两位
期刊
席建彬教授寄来新著《文学意蕴中的结构诗学:现代诗性小说叙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研究诗性小说的叙事,话题很有意思,也极为重要,这不能不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叙事文本,小说是讲故事的。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了。可见故事是一切小说不可或缺的最高要素。”([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以史传文
期刊
陈晓明先生在《乌合的思想》序评中说,朱先生把文集取名为《乌合的思想》是出于谦逊,但是“乌合的思想”更体现出了这个文集的整体框构,朱先生追求的并非“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也绝非是对西方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化思想的概括总结与整体探索,而是从个人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为起点,对具有研究价值、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个体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索,而不是沉湎于理论文本的阐释和漫无边际的普遍化宏论。  《乌合的思想》以“文学盛宴
期刊
一  “人在玩游戏”,还是“游戏在玩人”?电子游戏[1]那种让玩家们欲罢不能、不忍放手的魅力和魔力,会引发让人困惑的问题:“谁掌控着这一切?”  对于很多玩家来说,电子游戏中的世界就是另一个“社会”,而这个社会无比“轻盈”,能让玩家放下“沉重的肉身”,化身为虚拟的游戏角色,如《古墓丽影》中性感探险女英雄“劳拉”、《魔兽世界》中“追随圣光的圣骑士”“捍卫自然和谐的德鲁伊”等(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种族、
期刊
时光风驰电掣般逝去,数十年间读过的无量数的书籍、文章,许许多多都已如轻烟薄雾悠然淡忘了。可是,唯独有一篇散文作品却像刀镌斧削一样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那就是冰心老人的早年作品《南归》。  《南归——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是一篇长达两万字的叙事散文。作者以浓烈的抒情语言、至情至性的文字,抒写失去母亲的深悲剧痛,追忆了母亲病故前前后后的点滴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颗无比纯真、满怀悲恻的女儿的心,母爱情深
期刊
地 点:北京大望路某咖啡馆  时 间:2013年1月12日  受访人:张悦然著名青年作家  采访人:霍 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青年作家  我与张悦然认识正好10年,10年前,她还在新加坡求学,我第二次获得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15岁,还是一个高一的学生。我们约在王府井东方新天地见面,聊的话题无关文学,都是小女孩的情感,那时她为准备出版自己的处女作《葵花走失在1890》而回国,我却已经出版了自己
期刊
正如一切新事物在诞生初期都往往会招致人们的质疑和误会一样,网络游戏也正深处这样的困境当中。游戏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似乎并没有为网游赢得一个好名声。在不少道德说教家甚至是某些严肃的批判学者眼中,网络游戏的危害正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他们忧心忡忡,不仅害怕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带来道德危害,甚至担心网络游戏那操控人心的技术魔力会使人丧失主体性,从而失去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所获得的那种能主宰自己命运、作为
期刊
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里涌现的启蒙主义思潮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向来备受当代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美国学者叶凯蒂(CatherineVanceYeh)的《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犛犺犪狀犵犺犪犻犔狅狏犲:犆狅狌狉狋犲狊犪狀狊,犐狀狋犲犾犾犲犮狋狌犪犾狊,犪狀犱犈狀狋犲狉狋犪犻狀犿犲狀狋犆狌犾狋狌狉犲,1850—1910)就是从作为现代国际都市的上海的娱乐业出发,将身处都市娱乐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晚期至60年代早期,在剑桥以及英国知识界曾爆发了关于“两种文化”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将科学与人文分隔了开来,到如今,这场辩论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只有在斯蒂芬·科里尼(StefanCollini)所编的1959年“瑞德演讲”中才能找到些许蛛丝马迹。这篇演讲是现在早已被大众遗忘的斯诺(Snow)所发表的关于科学中心论的一份宣言,也是一份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批判书;它不该被遗忘,因为这场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