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屈原的宗国情怀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aife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屈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是世界确定纪念的文化名人。他的宗国情怀历来深受人民的普遍称颂,也引发人们旷日持久地探究。通过了解其家世,考证其生活的环境,琢磨其工作的经历,阅读其文章,观察其外在表现,体悟其内在心理,汇集诸家对其的评述,依据个人现有的文化知识和社会阅历积累,屈原的宗国情怀可以归纳为绝对的忠诚、崇高的理想、执着的追求、资世的明鉴四个方面。
  【关键词】浅论;屈原;宗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061-03
  屈原,名平,字原,顓顼帝后裔,系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支,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生于公元前339年(楚威王元年)。据“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1]可知,其父名其曰正则,字其曰灵均;予其殷切的期望,寄其重大的担当——公正而有法则,善良而又平均。
  屈原身处战国末期的楚国,历经威王、怀王、顷襄王三朝,主要活动于怀王时期;其家世显赫,又“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早年深得楚怀王的宠信,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上官大夫靳尚等群小的诬陷,怀王“怒而疏屈平”[3]。
  公元前304年,屈原自己离开郢都,漂泊汉北(湖北境内的汉水上游);五年后,被怀王召回郢都重新任用。公元前299年,怀王听不进屈原劝告,赴秦昭襄王约,武关被扣;公元前296年,疾殁咸阳。公元前298年,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等奸佞的谗害,大致两年后屈原被放逐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下郢都,屈原理想破灭,万念俱灰,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没有复兴楚国,但他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了《楚辞》,创新了诗歌的形式,助力了汉赋的产生,丰富了浪漫的精神气质,承继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厚实了象征性意象,也实现了中国诗歌由集体咏唱进入个人独创的跨越;他是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崇高的人格感召了后世的仁者,屈原长存的英魂慰藉了失意的志士,屈原刚烈的气概激励了守正的君子;屈原及其作品,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宗国是同姓诸侯国,情感是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宗国情怀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宗室成员对共同体——宗国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像战国末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公子,礼贤下士、广招门客,都是为了增强本国的实力,以应对蓄谋已久、势将席卷天下的秦国;还有燕国的太子丹,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策划荆轲铤而走险、刺杀秦王等,主流上皆是出于对自己宗国的情怀。这种宗国情怀,推而广之,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
  屈原是中华文化的一张绚丽的名片,也是1953年在赫尔辛基国际和平理事会确定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宗国情怀历来深受后世的热情称颂,也引发人们的深沉思索。浅而论之,主要有绝对的忠诚、崇高的理想、执着的追求、资世的明鉴四个方面。
  一、绝对的忠诚
  (一)竭忠尽智
  屈、景、昭氏是楚国的同姓王族,楚国是他们的宗国。这是屈原宗国情怀的根源。先辈的荣耀和教导,个人的意识与使命,屈原锐意进取、誓死效忠楚国。面对楚国的衰落和危局,怀王执迷不悟,将信将疑,手慌脚乱,步入圈套;屈原撑门拄户,鞠躬尽瘁,图谋国事,严正号令。时至今日,屈原的这种作为也是应该提倡和赞许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岂余身之惮秧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4];重用、漂泊、放逐,信任、见疑、齌怒。无论何情何境,屈原从未思考过去异国他乡,以追求个人的成功;而是始终竭忠尽智,眷顾楚国,心系楚王。
  (二)直行正道
  所在时代分封的局限,所处社会纷争的状态,家族在王族中的位置,个人的禀赋和才学,宗法制度的传承和盛行;形成了屈原忠君报国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屈原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的辅国思路。这于当时的楚国无疑是唯一实在且正确的出路。由此观之,屈原确实是特立独行的政治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5]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屈原心知肚明,结党营私者容不下自己,贪污腐化者忌恨自己,及时享乐者攻击自己;但他无所畏惧,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为了楚国的前途和命运,屈原不改初心,效法先贤,负重直行,至死不悔。
  (三)康民乐众
  中原礼乐文化的输入,春秋德政思潮的波及,楚庄王用兵禁暴、安民为目的的价值取向的产生,家庭的熏陶,善良的心地,疾恶如仇的个性,所见官吏作威作福、为非作歹、横行乡里,所知百姓担惊受怕、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造就了屈原稳定的民本思想。这在当时贵族成员中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屈原的崇高、伟大、虽死犹生之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6]屈原关注民生,体恤百姓;屈原把能否解决黎民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众于康乐之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屈原指斥不体察民心的荒唐行为,屈原目睹百姓生活艰辛而情不自禁地掩面痛哭。
  二、崇高的理想
  (一)抚壮弃秽
  楚国朝政混乱,陷入困境;显贵仍寻欢作乐,信奉巫祭。秦王励精图治,步步为营;怀王意气用事,节节败退。楚地奸佞继续弄权,王族还是相互倾轧,官吏贪腐有恃无恐,百姓生活暗无天日;楚国进一步走向没落。时不待我,机不可失;屈原当即进谏怀王抚壮弃秽,杀张仪,拒秦约(武关会盟)。这于当时江河日下的楚国,无疑是力挽狂澜的举措,屈原是审慎果敢的政治家。“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7]。屈原感伤岁月的无情,想趁年富力强之时,完成复兴楚国的大业;屈原懂得了楚国的内忧外患,举步维艰,劝导怀王抓住时机,抛弃污秽,遵循正道。   (二)举贤授能
  诸侯兼并激烈,楚军接连败绩;怀王头晕眼花,亲小人,远贤臣,英雄空有热血,报国无门;权贵生活奢靡,百姓饱受疾苦;群小谗陷忠良,宗国岌岌可危。屈原触目惊心,屈原慧眼独具,力主举贤而授能。这于当时的楚国无疑是转危为安之计,这于今世也肯定是百业兴旺之策。屈原是卓越的政治家。“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8]。屈原充分地认识到人才和任用人才的重要性,屈原反对世卿世禄,屈原主张破除陈规陋习、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不拘身世、不分贵贱,不限地域,选拔真才实学者来治理处于危难中的楚国,并用史例佐证了自己主张的正确。
  (三)修法明度
  秦王智能得意,怀王愚昧失势;秦朝法制严明,楚庭纲纪废弛;秦国君臣锐意东出,宗亲齐心协力;楚国党人苟且偷乐,贵族荒淫无度。看到此情此景,屈原不思饮食,坐卧不安,忧心如焚。如何使朝政井井有条,王室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屈原非常清醒,修法明度,于当时的楚国,迫在眉睫。无论何时何地,何朝何政,以法治国都是正道;屈原是有真知的政治家。“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9],“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屈原身临了怀王的反复无常,屈原领教了群小的滋事生非、损公肥私,屈原看到楚国狭窄、昏暗、凶险的前途,屈原极力健全法制,约束权贵,重振朝纲。
  三、执着的追求
  (一)兴宗盛国
  怀王外被张仪欺骗,气急败坏;内为郑袖蛊惑,鼠目寸光;公元前312年,接连两次草率用兵,进攻秦国;秦师披坚执锐,所向披靡,楚军接连惨败。楚国由此而衰,宗室意志消沉,唯有屈原镇定自若,挺身而出。为使楚国走出眼前的困境,恢复先辈的荣光,屈原奋力内政举贤授能,外交联齐抗秦。为此屈原不遗余力,披荆斩棘,赴汤蹈火,无所畏惧。屈原是有责任担当的政治家。“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10]。屈原自始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世,屈原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屈原至终挚恋自己的宗国。兴宗盛国,屈原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快马加鞭,一往无前。
  (二)高品洁行
  上官大夫妒贤嫉能,权臣靳尚贪钱图财;宠妃郑袖搬弄是非,稚子子兰心怀不轨;楚国官场阿谀谄媚靡然成风,投机取巧流为习俗;贵戚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屈原不随波逐流,不沾染污秽,虽单枪匹马,却坚定地怀瑾握瑜。屈原头脑不可能糊涂,任左徒时治乱、得罪的是权贵,职三闾大夫时、积怨的是宗亲;自己一定会遭受这些人诬陷、排斥、打击。为此,屈原不断地完美自身。屈原是质优的政治家。“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11]。高品洁行,是屈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屈原一贯的崇尚,更是屈原与生俱来的兴趣和爱好。这熠熠生辉了他的人格。
  (三)宵衣旰食
  怀王背盟弃约,喜怒无常,眼盯小利;权贵物欲横流,勾心斗角,纠葛无休;朝堂小人得志、奸臣当道、正义不伸;将士拼命杀敌,力不从心,横尸沙场;百姓捉襟见肘,面黄肌瘦,苦不堪言;屈原焚膏继晷、奔走呼告、推行美政。屈原深知,弊政不除,楚国将暗无天日,必然的结果是消亡。因此,屈原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地辅佐楚王。“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听说怀王复释张仪,屈原急忙由齐回国,劝说怀王斩张仪;闻讯楚国战事惨败,屈原立作《国殇》,颂悼为国捐躯的气节,鼓舞争先杀敌的气概。宵衣旰食,是屈原毕生为国的真实写照。
  四、资世的明鉴
  (一)殉国留憾
  壮怀宗国,无力回天。当秦国君臣齐声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13]时;楚国大地风雨如晦,王室进一步地分崩离析,当政的小人明争暗斗得更加难解难分、并合力排斥屈原。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回望已被秦军攻破的郢都,痛苦不堪,万念俱灰,投汨罗江而死。公元前223年,王翦统秦师大败楚军,曾经强大的楚国最终走向灭亡。屈原了结了个人,以死明了志;但并没有唤醒那时楚国的公族,也没有挽救步入深淵的楚国。殉国留憾,屈原给予后世深沉而绵长的感念。
  (二)余风遗思
  浩气长存,爱国楷模。屈原溺水而逝了,江边的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去打捞他的尸体,为使鱼虾不吞噬他的遗骸,将粽子撒落水中;个个失声痛哭,为他招魂。屈原因“正则”而受人崇敬,屈原因“灵均”而受人喜爱,屈原因爱国而伟大。屈原是胸怀祖国、坚毅果敢、勤学广知、公私分明、求真务实人才的标杆,屈原是放眼天下、继往开来、开拓创新、责任担当、睿智博通的接班人的榜样。人们定“端午”为节日,以此纪念屈原,铭记的是沉重的历史,汲取的是深刻的教训,认同的是民族的感情,传承的是爱国的基因,激荡的是报国的热血。屈原的余风遗思,生生不息了华夏大地不可或缺的家国情怀。
  (三)知人善任
  遗珠弃璧,祸国殃民。自古至今,中国有热血报国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大公无私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力挽狂澜的人,有壁立千仞的人,有名副其实的人……泱泱中华,人才济济。何者是伯乐?何人具备一双慧眼?选拔什么样的人,使用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打造怎样的团队,怎样打造团队;有史以来就是历久弥新的、重大而关键的课题。假如楚公族当初看准并推举屈原为楚王,楚国中兴指日可待,百姓安康计日程功,屈原本人也将踌躇满志。史实不容置疑,于楚国,屈原的一腔热血付之东流。知人善任,个人、国家万不可偏废。
  贤明的屈原正遇了昏聩的楚王,刚正的屈原适逢了邪曲的群小,爱国的屈原直面了误国的贵戚,脱几层皮不是终结,披发行吟江畔不会了结,抱石投江、自沉一定是早晚的事。无论时机和错位,屈原的死,是一种损失,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悲哀,一种警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屈原逝去了,他的英魂永驻人间,他的情怀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8.
  [3]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三版) ·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4.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8.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8.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1.
  [7]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93-94.
  [8]屈原.离骚[EB/OL].古诗文网.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f5714bcd33e3.aspx,2020-11-27.
  [9]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2.
  [10]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1.
  [1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33.
  [1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8.
  [13]郑宝隆,卢元.文言诗文导读·高二(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06.
  作者简介:涂平辉,男,江西丰城人,本科,海南省儋州市思源高级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科举而言,或是对于童蒙读物来说,宋代都是绕不开的繁盛的朝代。宋代科举改革之后,重文轻武,举经义,从思想上巩固和加强了中央皇权的地位;童蒙读物发展至宋代,不仅在数量上、类型上,还在质量上达到了高峰。文章认为二者是交互影响的关系,宋代科举制对童蒙读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童蒙读物的编撰、创作及传播上,其中,传播主要涉及教育,指的是私塾的传播。而童蒙读物对科举制度也有反哺的影响,如顺应、巩固和加强
期刊
【摘要】在对现代性问题的哲学思考之下,现代西方哲学形成了两大哲学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两大思潮总体上都将传统西方哲学的危机根源归结为形而上学的危机。马克思正是从对这一危机的反思与批判着手进行道路探索,因此马克思是探索传统西方哲学现代性转换的领路人。马克思认识到哲学思想的危机从根本上是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本身的危机,为找到一条现实的、科学的走出异化回归人以及人类社会本质的通路,他提出人类通过自己
期刊
前情提要  天刀门五雄在铁热克村遭遇神秘的人头收割者,原本就受伤不轻的众人,终究是无力抵挡,死伤惨重。吴土焙被当作活口,擒至钟山。在钟山遇到阿依古丽,并且阴差阳错之间,吴土焙帮助雷六鼎击杀魔头潘笑夫。休整数月后,吴土焙带着阿依古丽离开钟山,前去铁热客村寻找谭火池,并踏上了返回山东的旅程。  第四章 斗蛟擒鳌  山叠嶂,水流长。烈日炎,月色凉。竹箫一曲断人肠。风尘满面心如洗,应知路途多风光。驼铃嘹喑
期刊
【摘要】随着近代中国的国门被外来势力打开,殖民经济传入并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小农经济体制,外来的思想文化也不断地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思想文化传入,国内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传统的思想道德伦理被打破。五四运动时期,最先接触外来文化的知识分子对封建礼教进行鞭挞,提出人人平等。女性权利平等作为民主的一部分,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女权思想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这前所未有的女
期刊
【摘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加剧,离不开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生产发展的一个标志是铁的使用技术愈加精湛。冶铁技术催化加速了农业和军事上的革新,并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助长了诸侯欲取代周天子的勃勃野心。  【关键词】战国;铁器;冶铸技术;兼并战争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39-0054-02  平王东迁后中国社会进入了
期刊
【摘要】宋玉其人及作品中的文学典故、文学主题在清代散曲中被频繁提及和援引,通过梳理全清散曲发现,对于宋玉及其作品的接受既呈现出和元明散曲中一以贯之的承袭特点,即多附会于男女情事,同时亦有向本事本义回归的出新。  【关键词】清代散曲;宋玉;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043-04  宋玉批评自汉代始,史载可查者
期刊
【摘要】婚俗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事项在几千年的流传中既保存了对特定仪礼的传承,也发生过一些变迁。本文以婚俗中的“相亲”为例,简要梳理了宋代开始至今,相亲活动在流传的普遍性、发起者、参与者、活动地点与形式等方面的传承与变迁情况。  【关键词】婚俗;变迁;相亲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064-02  中国的婚俗源远流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寄托了我国的民族精神,映现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活跃于我国民间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速度也在加快,其命运堪忧。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生存的土壤,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因此,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对有关盐城非遗文化的影像文本进行研究与分析,归纳总结其在传承与保护中传播的内容和方法,并提出合适的传播策略。  【关
期刊
【摘要】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因此,在生活中,最基本的莫过于日常寒暄语。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哪个国家,在不同的场合,人与人之间都要进行寒暄。而在不同时间、面对不同对象,寒暄用语的使用方法是有差异的。本文以中日日常交流时的寒暄用语为中心,探讨中日文化的差异性。  【关键词】 寒暄语;中日文化;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
期刊
【摘要】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作品的风格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刘德润、刘淙淙的日译本和加地伸行的日译本可知,不同国家的译者受到自身知识结构、母语、受众等多方面的影响,对《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论语》;日译本;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110-02  基金项目: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