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只有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要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会学习的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钻研课文、获取知识、培养终身的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
1.在认真阅读中发现问题
所谓认真读书,就是让学生对教材通过感知、思考、理解的过程读懂一篇文章的内容。在阅读的时候,把不理解的地方,用记号标明,待发言时提出。以课文《 故都的秋 》为例,文章第二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有一个看书很认真的学生,发现这个句子中的“秋的味”与“秋的色”似乎应该调换一下位置,这样才能和后面的“看不饱,尝不透”相搭配。因为“色”可“看”,“味”可“尝”,更何况作者在第一段最后一句已经说过“……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所以,他认为应该把它们的位置调换一下。其他同学经过一番推敲之后,一致同意他的看法。在很多学生看来,语文只要识字,一看就懂,似乎没有什么疑难和高深之道,其实不然。针对学生不喜欢细读文章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通过深入思考去发现问题。
2.在阅读差异中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学生中,由于性别不同,年龄大小不一样,智力因素各异,因此,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也就不一样。在教学中,要利用他们之间不同思维的差异、不同理解的矛盾去引导学生辨清是非,调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比如,在一次教学中,有一位女生说:“我觉得郁达夫在文章最后一段的这句话是假的,我不相信他为留住北国之秋而‘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话太虚夸了,作者也太煽情了。”她说完之后,有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我相信郁达夫的感情是真实的。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认为做和尚是不可思议的,可就是有人愿意去做和尚。人,各有志向,各有信仰。郁达夫喜爱北国之秋,眷恋北国之秋,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那是他个人的事。我相信他的感情,我也尊重他的感情。”他的话,大家都认为有道理。可见,只有善于不断地发现问题,才是真正善于学习,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二、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意给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和丰富的信息。在学生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教师可以先用一些简单的问题问学生,调动他们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故都的秋 》第一段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具体品味这个秋味的?”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就能发现作者具体描写了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问题难度不大,学生较容易回答。只要让他们体验成功,他们就会感到语文并不难,从而引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这个宽松学习环境的建立,不仅需要师生有良好的关系,而且还需要教师善于赏识学生,激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提问少的根源在于没有“安全感”。学生害怕所提的问题不是教师想要的问题,害怕所提的问题太简单而遭同学笑话。因此,想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打消他们的种种顾虑,必须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激励,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质疑,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他们积极的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具体明确。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按照程序、方法去读,去钻研,去思考,去理解,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让学生自学《 故都的秋 》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自学,基本的过程和方法是: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画出重点字词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理解掌握,之后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检查是否正确;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和中心;精读课文,找出课文重点语句,探究写作技巧。有了学法指导,学生就会自己学习,也方便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自主地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性地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不敢主动地提出问题,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思考……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例如,我告诉学生,《 故都的秋 》中“有些批评家说……”这一段有学者认为应该删掉。他们认为,课文主要是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和眷恋之情,为了表达这种情感,又以南国之秋与之对比,而在中间加上这一段,似乎对文章情感的递进没有什么作用。我提供的这个观点引得学生议论纷纷,他们参与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双眉紧锁,有的念念有词,有的互相讨论。我建议大家把这段拿掉,再将上下段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否连贯。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学者的观点有道理,因为这段议论文字与全文情景交融的手法有些不和谐,去掉这段文字,全文结构完整,主要内容更加突出,浑然天成。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这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他们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重道远,尽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相同,但只要我们注意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才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北流市第九中学,广西 北流,537400)
一、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钻研课文、获取知识、培养终身的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
1.在认真阅读中发现问题
所谓认真读书,就是让学生对教材通过感知、思考、理解的过程读懂一篇文章的内容。在阅读的时候,把不理解的地方,用记号标明,待发言时提出。以课文《 故都的秋 》为例,文章第二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有一个看书很认真的学生,发现这个句子中的“秋的味”与“秋的色”似乎应该调换一下位置,这样才能和后面的“看不饱,尝不透”相搭配。因为“色”可“看”,“味”可“尝”,更何况作者在第一段最后一句已经说过“……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所以,他认为应该把它们的位置调换一下。其他同学经过一番推敲之后,一致同意他的看法。在很多学生看来,语文只要识字,一看就懂,似乎没有什么疑难和高深之道,其实不然。针对学生不喜欢细读文章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通过深入思考去发现问题。
2.在阅读差异中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学生中,由于性别不同,年龄大小不一样,智力因素各异,因此,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也就不一样。在教学中,要利用他们之间不同思维的差异、不同理解的矛盾去引导学生辨清是非,调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比如,在一次教学中,有一位女生说:“我觉得郁达夫在文章最后一段的这句话是假的,我不相信他为留住北国之秋而‘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话太虚夸了,作者也太煽情了。”她说完之后,有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我相信郁达夫的感情是真实的。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认为做和尚是不可思议的,可就是有人愿意去做和尚。人,各有志向,各有信仰。郁达夫喜爱北国之秋,眷恋北国之秋,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那是他个人的事。我相信他的感情,我也尊重他的感情。”他的话,大家都认为有道理。可见,只有善于不断地发现问题,才是真正善于学习,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二、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意给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和丰富的信息。在学生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教师可以先用一些简单的问题问学生,调动他们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故都的秋 》第一段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具体品味这个秋味的?”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就能发现作者具体描写了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问题难度不大,学生较容易回答。只要让他们体验成功,他们就会感到语文并不难,从而引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这个宽松学习环境的建立,不仅需要师生有良好的关系,而且还需要教师善于赏识学生,激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提问少的根源在于没有“安全感”。学生害怕所提的问题不是教师想要的问题,害怕所提的问题太简单而遭同学笑话。因此,想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打消他们的种种顾虑,必须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激励,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质疑,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他们积极的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具体明确。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按照程序、方法去读,去钻研,去思考,去理解,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让学生自学《 故都的秋 》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自学,基本的过程和方法是: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画出重点字词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理解掌握,之后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检查是否正确;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和中心;精读课文,找出课文重点语句,探究写作技巧。有了学法指导,学生就会自己学习,也方便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自主地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性地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不敢主动地提出问题,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思考……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例如,我告诉学生,《 故都的秋 》中“有些批评家说……”这一段有学者认为应该删掉。他们认为,课文主要是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和眷恋之情,为了表达这种情感,又以南国之秋与之对比,而在中间加上这一段,似乎对文章情感的递进没有什么作用。我提供的这个观点引得学生议论纷纷,他们参与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双眉紧锁,有的念念有词,有的互相讨论。我建议大家把这段拿掉,再将上下段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否连贯。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学者的观点有道理,因为这段议论文字与全文情景交融的手法有些不和谐,去掉这段文字,全文结构完整,主要内容更加突出,浑然天成。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这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他们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重道远,尽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相同,但只要我们注意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才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北流市第九中学,广西 北流,5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