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本文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低效提问现象进行分析,探寻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低效现状分析
(一)所提的问题涵盖的内容太多,造成教师问非所答。小学五年级学习了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后,该学习下一个单元《分数》的内容了,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问: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数?学生回答:质数、合数教师说:质数、合数都属于整数,再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数?还有学生回答:因数、倍数。教师:因数、倍数也属于整数,除了整数我们还学习什么数?学生这才明白以前還学过小数。本来一个简单的问题绕来绕去学生回答了三次才回答对了,这说明教师设计问题时欠考虑。
(二)所提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小学六年级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提问:我们学习圆的面积时把圆转化成了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才研究出圆的面积公式的。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圆柱能不能转化成别的平面图形呢?小组的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吧!学生们拿着圆柱不知如何转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展缓慢,这时教师又说:把的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剪下来,再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看看圆柱被转化成什么图形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何关系?学生们这才找到了研究的方向。
(三)不该提问时提问,打断了个别学生的思路,还让个别学困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如:在做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题中的条件是多余的或者隐蔽的条件,老师怕一些学困生不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错算式,学生读完题目正在思考时,教师就会问:题中有几个条件,你解题时每个条件都能用到吗?这样一提问正在思考的学生就会被打断思路,而个别学困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总是依靠老师的帮助来解决问题,显然教师的提问是低效的。
(四)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切入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失望大于期望。如:教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教师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五)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六)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问后的等待。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提问之后往往不足3秒钟,就要求学生回答或自己来回答。然而,如果教师在提问和反应之后至少提供5秒钟的思考时间或更长的时间,学生的回答必然会有所改进,并达到教师所期待的要求。
(二)提问方式的多样性。提问的方式有多样,当学生无疑可问时,可通过“设问”来引出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流于表面时,可通过“追问”引领学生将探究深入下去;当学生有疑问而有依赖倾向时,可通过“反问”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其实,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
(三)提问的合理性。问题要注意合理性。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小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这一客观主体。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
(四)提问的适时性。适时,即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积极思维,发展思维。数学课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不应受教师主观意志左右,随心所欲的,一个问题出来后,能否为学生所解答,其一要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限制,其二还要受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
(五)提问的价值性。对一个数学教师来说,你的课堂教学提问应该是有实际价值,即把握本课的关键问题,富于启发性,能围绕体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
(六)提问后的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
(作者单位:陕西洛南县灵口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合欢)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低效现状分析
(一)所提的问题涵盖的内容太多,造成教师问非所答。小学五年级学习了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后,该学习下一个单元《分数》的内容了,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问: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数?学生回答:质数、合数教师说:质数、合数都属于整数,再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数?还有学生回答:因数、倍数。教师:因数、倍数也属于整数,除了整数我们还学习什么数?学生这才明白以前還学过小数。本来一个简单的问题绕来绕去学生回答了三次才回答对了,这说明教师设计问题时欠考虑。
(二)所提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小学六年级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提问:我们学习圆的面积时把圆转化成了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才研究出圆的面积公式的。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圆柱能不能转化成别的平面图形呢?小组的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吧!学生们拿着圆柱不知如何转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展缓慢,这时教师又说:把的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剪下来,再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看看圆柱被转化成什么图形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何关系?学生们这才找到了研究的方向。
(三)不该提问时提问,打断了个别学生的思路,还让个别学困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如:在做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题中的条件是多余的或者隐蔽的条件,老师怕一些学困生不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错算式,学生读完题目正在思考时,教师就会问:题中有几个条件,你解题时每个条件都能用到吗?这样一提问正在思考的学生就会被打断思路,而个别学困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总是依靠老师的帮助来解决问题,显然教师的提问是低效的。
(四)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切入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失望大于期望。如:教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教师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五)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六)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问后的等待。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提问之后往往不足3秒钟,就要求学生回答或自己来回答。然而,如果教师在提问和反应之后至少提供5秒钟的思考时间或更长的时间,学生的回答必然会有所改进,并达到教师所期待的要求。
(二)提问方式的多样性。提问的方式有多样,当学生无疑可问时,可通过“设问”来引出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流于表面时,可通过“追问”引领学生将探究深入下去;当学生有疑问而有依赖倾向时,可通过“反问”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其实,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
(三)提问的合理性。问题要注意合理性。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小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这一客观主体。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
(四)提问的适时性。适时,即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积极思维,发展思维。数学课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不应受教师主观意志左右,随心所欲的,一个问题出来后,能否为学生所解答,其一要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限制,其二还要受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
(五)提问的价值性。对一个数学教师来说,你的课堂教学提问应该是有实际价值,即把握本课的关键问题,富于启发性,能围绕体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
(六)提问后的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
(作者单位:陕西洛南县灵口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