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影响的重新评价

来源 :财经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tou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利用出口增加值分解,运用WIOD数据库2000-2014年间投入产出数据和SEA就业数据重新度量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带动和挤出效应。结果表明:美国直接出口中国所带动的本土制造业就业人数要高于服务业人数;就业挤出中,中国出口美国主要挤出的是美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其他类型的行业就业挤出相对较少;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整体效应为正值,中美贸易对美国制造业和总就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美贸易;全球价值链;制造业就业;服务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F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9)04000000
  一、引言
  美国特朗普政府认为中美贸易严重影响了美国就业,因此积极推行就业保护政策,极力主张“购买美国货,雇佣美国人”。但贸易保护政策能够促进美国制造业就业吗?从中国进口产品就一定会挤出美国就业吗?事实上,美国不仅从中国进口最终产品,还大量进口中间产品,而美国从中国进口中间产品给其国内就业带来了正面效应①,带动美国就业。一些学者认为中美贸易挤出了大量的美国制造业就业(David等,2013[1];Acemoglu等,2016[2];Pierce和Schott,2016[3]),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减少的意义不大或者没有影响(项松林、赵曙东,2010[4];戴枫、陈百助,2016[5])、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Feenstra和Sasahara,2018[6];Lin等,2018[7];隆国强、王伶俐,2018[8];Wang等,2018[9])。从贸易自由化视角来分析,一些学者认为中美贸易失衡没有给美国就业造成不利影响,不是造成美国失业的直接因素(夏先良,2010[10]);进口贸易能够对进口国国内企业造成冲击,带来短期失业,劳动力会面临跨行业或跨地区流动,长期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调整(魏浩、李晓庆,2017[11]);贸易自由化降低了劳动力的就业风险(盛斌、牛蕊,2009[12])。究竟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效果是怎样的?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并运用全球价值链分解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评价。
  研究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影响主要存在两个结论,一种认为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有挤出效应。David等(2013)从一般均衡模型出发,研究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影响,发现中国进口不仅减少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并且对美国部分制造业劳动就业工资具有降低效应[1];Acemoglu等(2016)[2]、Pierce和Schott(2016)[3]在ADH(2013)基础上,分别从国家部门层面和关税角度对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均发现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就业具有相当程度的挤出效应。Autor等(2014)则运用的是E-K模型分析1992-2007年间从中国进口的增加对美国劳动市场影响,从行业分工中得出进口引起的地理差异,导致美国本土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不断增加[13];Handley和Limo(2017)运用CES函数,得出美国从中国进口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使得行业竞争加大,劳动力市场就业人数下降;另一方面使得美国消费者福利水平明显提高[14]。Feenstra等(2017)[15]构建常数替代弹性函数模型得出:美国从中国进口对美国就业减少有较强的效应,但美国出口全球国家造成了相当可观的就业创造效应,且就业创造效应要大于美国进口中国引起的就业挤出效应。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Wang等(2018)[9]认为ADH(2013)只考虑了直接竞争而忽略了上下游渠道的影响,他们认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对美国当地就业和实际工资水平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对直接竞争和上游就业具有挤出效应,但进口中国的中间产品对下游企业的就业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下游的就业效应要远比直接竞争和上游就业的挤出效应总和还要大。Kehoe等(2018)通过构造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在1992-2012年间,美国货物部门失业率较高的原因,贸易逆差只占15.1%;由于进口中国制造业产品到来的对美国制造业的竞争,使得劳动力就业发生转移,由货物行业转移至服务行业[16]。自Wang等(2013)[17]在Koopman等(2014)[18]的基础之上将出口分解之后,中美贸易引发的美国制造业就业创造及就业挤出均需重新衡量,特别是中美间接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戴枫、陈百助(2016)运用结构性分解,发现造成美国就业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中国进口产品对美国就业减少造成的影响不超过4%[5]。Lin等(2018)通过出口分解发现,中美贸易不仅仅对贸易双方国家就业造成影响,对同处于价值链上的其他国家(地区)就业也具有促进作用[7]。Feenstra和Sasahara(2018)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发现1995-2011年间贸易对美国是非常有利的;如果美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美国服务业出口的中间产品会受到影响,就业会有显著下降[6]。
  现有文献主要出现两种不同结果: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具有促进作用和挤出作用两种,方法主要从技术手段上存在不同的结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模型方法主要分析的是中美贸易的直接问题,并未考虑产业间及上下游等相关的就业影响,如果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结论则会发生变化;从全球价值链分解视角也会得出不一致结论,但目前从全球价值链分解视角分析中美贸易引起的就业问题又未考虑到间接贸易现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价值链分解视角,对美国出口中国的行业层面进行就业分解和美国间接出口中国对美国就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就业的影响进行核算;并从行业层面对美国从中国进口对美国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中美间接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这也是美国在中美贸易中获得贸易利得的一种方式。与以往文献相比,本文的改进主要有:(1)衡量中美间接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通过对各国出口分解,计算美国间接出口至中国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并区分美国出口中国对美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就业的影响。(2)美国间接出口中国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区分。分析美国间接通过第三国或地区出口中国带动美国就业人数中较多的国家或地区,对相关国家及相关行业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区分间接出口所带动美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就业人数。(3)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进行重新评估。利用Feenstra和Sasahara(2018)计算就业挤出的方法,对美国进口中国所带动的就业挤出按照要素密集度分类进行计算,结合中美直接、间接貿易值,重新评估了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   本文的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为理论框架及数据说明;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全文有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二、理论框架及数据说明
  (一)理论框架
  (2)
  上式表示的是s国通过的t国间接出口至r国所带动的s国的就业人数,将所有的t国加总表示的是s国通过其他国家间接出口至r国所带动的就业总人数;t可以表示为间接出口国家,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可以区分出s国通过的每一个t国出口至r国所带来的就业人数。
  Feenstra和Sasahara(2018)将进口增加值限定在某一固定年份,通过核算当期总价值增加值与固定年份价值增加值差,再通过就业系数计算出就业挤出值。本文在Feenstra和Sasahara(2018)的基础之上,通过将s国出口r国细分到行业层面,对各类细分行业就业挤出进行核算,分析s国贸易的就业效应,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的lt指的是就业系数,r,s2000,t指的是r国出口s国的中间品系数元素取值全部以固定在2000年的水平,即:r,s2000,t=Ar,s2000/Yst;而s,s2000,t和s,s2000,t则分别表示为s进口相关行业的最终品消费和中间品消耗均以2000年为基期的进口挤出差额。本文采用的是将基期值的某一行业作为固定值,t时期的该行业增加值作为变化量,两者的差额与就业系数的乘积则表示为该行业在2000-t年间的就业挤出总人数。
  Feenstra和Sasahara(2018)利用WIOD2013年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以1995年为基期,对全部行业的进口产品值限定在1995年水平,通过估算1995-2011年期间的进口总额挤出本土企业的生产总额所带来的就业效应。本文拟采用对s国进口r国产品的部分行业进行了分类别限定,把56个行业细分为八类行业,将所分行业分别限定在2000年水平(采用WIOD2016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本文的改进主要体现在IM2000,t与IM2000,t的取值上,Feenstra和Sasahara(2018)取值全部行业限定在基期年份,本文则将dr,s2000、Ar,s2000中的特定行业限定在基期年份,用以估算分行业进口对就业的效应。
  式中i指的是对于特定行业进行限定,来测算就某一特定行业就业挤出的效应大小,通过对行业进口r国值固定在2000年,运用就业系数来计算在s国出口r国在2000-t时间段内的对s国就业的就业总挤出。
  至此,s国出口r国对s国的就业挤出理论部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本文的就业挤出主要是指2000-t年期间的就业变化值(在新版WIOD数据库中,是从2000-2014年期间,即t=2014),就业带动效应则是每年间的就业变化值的加总,即s国每年出口至r国(包括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所带动的s国就业人数。结合就业挤出和就业带动,本文核算出在2000-t年间s国与r国贸易对s国就业的影响。
  (二)数据说明
  贸易对就业的影响采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来源于欧盟委员会组织研究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WorldInput-OutputDatabase),该数据库统计了主要国家的投入产出总值的现价(单位为百万美元),数据范围覆盖了欧盟28个国家和美国、中国等1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其余国家共同构成一个经济体(ROW)。2016版的WIOD数据从2000年到2014年,主要涵盖的行业有:林业、渔业、纺织服装皮革业、机械设备、金融保险等56个行业。就业系数的核算本文则运用WIOD数据库中的社会经济账户(SEA,SocioEconomicAccounts),该账户主要包含行业层面的就业人数、资本存量、总产出、价值增加值等数据,行业分类与WIOD数据库一致。
  对于行业分类,本文参考FanZ等(2019)[19]对2016年版的WIOD数据库按要素密集度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初级行业(第1-4行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包括第6、7、22、23行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包括第5、8-10、13-16行业)、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包括第11、12、17-21行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主要包括第27-30、36、55行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主要包括第24、25、31-35、37-39、44行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要包括第40-43、45-49行业)和公共服务业(主要包括第26、50-54、56行业)。
  三、结果分析
  美国出口中国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在逐年增加,其中带动的制造业就业人数要高于服务业就业人数,直接贸易带动的就业人数要多于间接贸易带动的就业人数;美国出口中国对美国的制造业就业影响非常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图1给出美国出口中国对美国制造业、服务业、总就业的带动效应,以及中美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对美国就业的直接拉动效应和间接拉动效应。在2014年美国出口中国带动美国就业人数中,直接出口贸易带动的就业人数要高于间接出口带动的就业人数,制造业就业人数要远高于服务业就业人数。
  美国出口中国所带动的就业人数中,制造业就业增加的特别明显,服务业就业增加速度没有制造业增加速度快。美国直接出口对美国就业的影响要高于间接出口对美国就业的影响;美国直接、间接出口带动的制造业就业人数要高于服务业就业人数,带动的服务业就业人数有上升趋势。2000-2014年,美国出口中国带动的总就业一直在增长,在2009年增长变缓;间接就业人数也在增加,增長速度较直接就业人数要缓慢,并且间接贸易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在2009年有所减缓,幅度很小,2009年之后就业开始增加。美国出口中国对美国制造业、服务业就业的促进都很明显,对服务业的就业促进绝对数虽然没有制造业高,但增加幅度要比制造业明显,并且有加速趋势。从美国间接出口中国所带动的就业人数上看,美国通过其他国家(地区)出口中国引起的就业效应相对比较稳定,在2000年、2014年的就业增加人数分别为9.48万人和26.13万人,增幅约为2.76倍,增长幅度较快,对美国就业的带动效应比较明显。   无论是美国直接出口还是间接出口中国,所带动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均比相应带动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多,带动的就业行业中,以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就业人数居多。直接出口中国所带动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趋势非常明显,并且在2014年首次超过了间接贸易带动的制造业就业人数;中美间接贸易对美国就业影响在逐年增加,并且对制造业的影响特别明显,对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并不多。图2给出了美国直接、间接出口中国所带动的制造业、服务业就业人数。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间接出口至中国产品所带动的就业主要为制造业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8.35万人至2014年的18.49万人,说明美国通过第三国家或地区出口至中国的产品主要属于制造业行业,其中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中的电子及光学产品行业就业人数最多⑦,就业人数比服务业就业人数还要高,但从发展态势上看,美国通过其他国家(地区)出口中国带动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带动的制造业就业人数上升趋势缓慢,说明了美国通过其他国家(地区)出口到中国的服务业价值增加值含量在不断上升。
  美国直接出口中国所带动的制造业就业人数要比带动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多,但在2007年之后,美国直接出口中国所带动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速要比带动的制造业就业人数速度快,两者的差距在缩小,美国出口中国对美国服务业就业影响在加深。表1给出了美国出口中国按照行业分类带动的就业人数。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中,以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就业人数为主,其次是初级行业就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带动的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数在2013年、2014年开始超过初级行业就业人数。间接贸易带动的美国就业中,也是以带动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就业人数居多,其次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初级行业,带动的服务业就业人数较少。
  无论是在直接出口还是间接出口中国中,带动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均比带动的初级行业就业人数多,并且带动的初级人数就业有下降趋势,特别是直接出口带动的初级行业就业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了美国出口中国产品中的初级产品的价值增加值含量呈下降趋势,相应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价值增加值含量上升;出口带动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速快,说明美国出口中国产品中的服务业价值增加值比例在上升。
  美国通过发展中国家间接出口至中国带动的就业人数要比通过发达国家(地区)间接出口至中国带动的就业人数多,其中间接出口至中国所带动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是制造业。美国通过韩国、中国台湾、德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地区)出口至中国,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较多⑨。图3给出,在2009年之前通过中国台湾间接出口中国带动美国就业增加的人数最多,韩国次之,在2009年之后韩国超过中国台湾。WIOD数据库中的43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囊括了世界上主要经济体,ROW为相对经济总量较小国家和地区。然而,通过图3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通过ROW间接出口到中国所带动的就业要远比其他41个国家(地区)间接出口至中国所带动的就业人数总和还要多⑩。
  从上图分析可以得出,美国间接贸易出口至中国在2012年带来的就业增加最高,通过韩国出口带来2.34万人就业,而美国通过ROW出口至中国就业人数最低为2000年的5.74万人,最高为2013年的14.65万人。美国通过ROW出口至中国带来的就业增加人数要远高于通过WIOD其他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美国通过发展中国家间接出口至中国所带来的就业人数较多,并且带动的就业人数也多集中于制造业就业。
  中美贸易对美国制造业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对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具有挤出作用;美国进口中国对美国就业的挤出较多的行业主要为制造业行业,其中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挤出的人数最多,其次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下表给出了美国在2000-2014年间美国进口中国对美国就业挤出影响和美国在2000-2014年间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中国带动的就业人数总和。从表中可以看出,在2000-2014年间,美国通过最终产品进口对美国就业挤出总人数约为111.63万人,其中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就业挤出为49.07万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业挤出为48.60万人;通过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进口对美国就业人数挤出约为175.35万人,其中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就业挤出人数为88.38万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业挤出为55.04万人。
  表2中,2000-2014年间美国出口中国直接和间接带动的总人数约为823.35万人,而就业挤出约为175.35万人,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带来约648万人的就业,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生了正的挤出作用,其他行业就业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2000-2014年間,美国进口中国在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层面共挤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55.04万人,而出口中国带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业人数约为43.18万人,就业呈挤出状态。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属于另外一个比较特别的行业,中国出口美国对美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挤出效应为零,主要原因是在2000-2014年间中国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出口美国基本为零。
  四、结论
  本文运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结合社会经济账户(SEA),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系统阐述了美国直接、间接出口中国对美国制造业、服务业就业影响;运用出口增加值分解理论,对美国通过第三国家(地区)间接出口到中国的价值增加值所带动的美国就业人数进行核算,通过美国进口中国产品价值增加值、增加总额来核算中美贸易中对美国的就业挤出效应。研究发现:(1)美国出口中国带动的就业人数在逐年增加,带动的制造业就业人数要高于服务业就业人数,直接贸易带动的就业人数要多于间接贸易带动的就业人数。(2)间接出口中,美国通过韩国等这些国家(地区)间接出口至中国带动美国本土就业人数较多。(3)直接出口带动美国就业人数以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其次是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初级行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间接出口带动就业也以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其次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初级行业,带动的制造业就业人数远高于服务业就业人数。(4)美国进口中国导致的就业挤出以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就业挤出居多,从就业净效应来看,中美贸易对美国制造业具有促进作用,中美贸易仅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具有挤出效应,对其他行业均能够带动各行业就业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制造业GVCs全球化程度日趋提升(范子杰等,2016[20]),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制造业全球化发展非常不利。在全球价值链发展模式下,各国经济发展不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与联系的,中美贸易争端不仅仅会损害中美双方的利益,最终结果也会殃及其他国家。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美国制造业并不是纯粹的挤出效应,作为全球两大贸易体,中美贸易争端的解决方式决定了未来全球化进程的方向。无论是特朗普政府或是美国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影响美国就业的判断确实有失偏颇。中美贸易对美国制造业就业带动效应比较大,比服务业就业带动人数要多,并不是特朗普政府或一些经济学家所宣称的中美贸易挤出了大量的美国制造业就业。贸易对双边国家就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朗普政府主導的贸易保护政策最终结果只能对美国就业造成损害,逆全球化行不通。
  注释:
  ①魏尚进:中美贸易逆差对美国就业利大于弊,信息来源于http://www.fisf.fudan.edu.cn/show803645.html.
  ②“′”表示矩阵转置。
  ③当且仅当矩阵A可逆时,里昂惕夫逆矩阵存在。
  ④“#”表示矩阵的点乘,式中用到推导公式:W′#V′=((emp)′(Va)-1)′#(VaX-1)′=l。
  ⑤Feenstra和Sasahara(2018)的估算方法一共有三种,得出结果相差不远,本文采取第一种方法做出分析。
  ⑥经检验,本文采用的对于分类别行业以某一特定年份为基期进行测算的进口就业挤出,总的就业挤出人数与国家层面的就业挤出人数相同。
  ⑦经计算,美国通过其他国家(地区)出口中国的主要行业以电子光学产品行业为主,其次为化学行业和基本金属行业。
  ⑧由于表格较大,表格中删除了2001、2003、2005、2007和2009年的数据,不影响问题分析。
  ⑨实际上美国通过WIOD数据中的ROW带动的就业人数最多,约占间接就业的一半,由于ROW中的国家不可区分性,本文用ROW代替。
  ⑩除了2009年美国通过ROW出口至中国带动的就业占总间接就业的49.33%之外,其他年份均高于50%。
  通过经美国进口中国区分到行业层面计算,挤出的美国就业总人数与Feenstra和Sasahara(2018)核算国家层面就业挤出总人数在最终产品进口层面是相同的,在最终和中间产品进口层面存在细微差别,但差别很小。
  参考文献:
  [1]DavidH,DornD,HansonGH.TheChinasyndrome:locallabormarketeffectsofimportcompetitionintheunitedstat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3,103(6):2121-2168.
  [2]AcemogluD,AutorD,DornD,etal.ImportcompetitionandthegreatUSemploymentsagofthe2000s[J].JournalofLaborEconomics,2016,34(S1):S141-S198.
  [3]Pierce,JustinR,PeterK.Schott.ThesurprisinglyswiftdeclineofU.S.manufacturingemployment[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6,106(7):1632-62.
  [4]项松林,赵曙东.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影响研究—基于美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63-68.
  [5]戴枫,陈百助.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基于WIOT的结构性分解[J].国际贸易问题,2016(10):62-73.
  [6]FeenstraRC,SasaharaA.The‘Chinashock,’exportsandUSemployment:Aglobalinputoutputanalysis[J].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8,26(5):1053-1083.
  [7]LinG,WangF,PeiJ.GlobalvaluechainperspectiveofUSChinatradeandemployment[J].TheWorldEconomy,2018,41(8):1941-1964
  [8]隆国强,王伶俐.对中美贸易失衡及其就业影响的测度与分析[J].国际贸易,2018(5):4-7.
  [9]WangZ,WeiSJ,YuX,etal.ReexaminingtheeffectsoftradingwithChinaonlocallabormarkets:Asupplychainperspective[R].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2018.
  [10]夏先良.中美贸易失衡、产业分工与美国失业率[J].财贸经济,2010(11):82-87+146.
  [11]魏浩,李晓庆.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创新企业的就业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17(4):41-53+127.
  [12]盛斌,牛蕊.贸易、劳动力需求弹性与就业风险:中国工业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9(6):3-15.
  [13]AutorDH,DornD,HansonGH,etal.Tradeadjustment:workerlevelevidence[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14,129(4):1799-1860.
  [14]HandleyK,LimoN.Policyuncertainty,tradeandwelfare:theoryandevidenceforChinaandtheU.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107,107(9):2731-2783.
  [15]FeenstraRC,MaH,XuY.Usexportsandemployment[R].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2017.
  [16]Kehoe,TimothyJ,KimJ.Ruhl,JosephB.Steinberg.GlobalimbalancesandstructuralchangeintheUnitedStat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18,126(2):761-796.
  [17]WangZ,WeiSJ,ZhuK.Quantifyinginternationalproductionsharingatthebilateralandsectorlevels[R].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2013.
  [18]KoopmanR,WangZ,WeiSJ.Tracingvalue-addedanddoublecountingingrossexport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4,104(2):459-94.
  [19]FanZ,ZhangY,LiaoC.GlobalorregionalvalueChains?evidencefromChina[J].InternationalRegionalScienceReview,2019:0160017619835900.
  [20]范子杰,张亚斌,彭学之.基于上游延伸的中国制造业GVCs地域特征及变化机制[J].世界经济,2016,39(8):118-142.
  (责任编辑:钟瑶)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2014年沪港通开通这一外生事件,建立PSM+DID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有效降低了我国企业融资约束,该效应在民营企业、非跨国企业、地方司法效率和市场化发展水平较高的样本中表现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能通过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和外部监督程度两种渠道来降低企业陷入融资约束困境的概率。沪港通有利于释放企业融资约束,为我国后续资本市场对外开
期刊
摘要:选取中国1997-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连续变量的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排污征费这一环境规制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排污征费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U形”的关系,即随着排污征费强度的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超过一定适宜强度的排污征费才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关键词: 排污费征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效应;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 
期刊
摘 要:根据国际贸易全成本理论,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选取2006-2017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数据,评估美国、日本、韩国及欧盟25国跨境费用维度的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上,进口国跨境费用的减少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实际上被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弱化,最终导致进口国跨境费用视角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不但没有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反而产生了一定的抑
期刊
摘要:以是否获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单位为基本条件,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进行“准自然实验”,研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创新型城市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积极推动辖区内的企业创新活动;并且其主要通过增强企业集聚度、提高金融中介机构服务强度与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商投资等途径对企业创新活动起到激励与保障作用。非试点城市应该借鉴这些先行经验,并结合
期刊
摘 要:依据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构建包括13个中间产业部门和5个能源产业部门的动态CGE模型,考量不同碳排放达峰情景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碳减排政策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包括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等在内的低碳产业部门在总产出中占比增加,高耗能产业部门如非金属矿物加工业、金属加工业等在总产出中占比下降;对能源产出结构影响显著,高碳能源如煤炭、石油在能源产出比例下降,
期刊
摘要:识别手机分期消费贷款违约因子是防范手机消费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的关键所在。为此,基于融合随机森林(RF)和逻辑回归(Logistics)两阶段模型,通过数据挖掘揭示风险特征重要性含义,并结合经济计量方法诠释异质性客户信用违约的基准逻辑。结果表明:入网时长、终端个数、客户月流量、终端时长是影响手机分期消费贷款客户信用风险的重要性特征变量,且边际影响分别为-0.039%、3.18%、-0.01%、-
期刊
摘要:基于中国32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拓展Matlack和Vigdor的模型,考量房价、城市规模与工资性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房价上涨会引起以基尼系数衡量的工资性收入差距缩小,但当城市规模处于较大水平时,房价上涨又会拉大工资性收入差距;城市规模扩大会显著缩小工资性收入差距,但当城市房价已处于较高水平时,城市规模的继续扩张则会拉大工资性收入差距。  关键词:房价;城市规模;工资性收入差距;两
期刊
摘要:基于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全面FGLS方法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反映为对工业企业获利能力的贡献。其中,物流业、金融业、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对工业企业利润率的贡献依次递减,表明现阶段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更大。鉴此,应构建国家价值链,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加大科学和教育的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助
期刊
摘要:以广东省集体林区农户为研究对象,以前景理论为基础,采用经济学实验测度农户风险偏好,并用Heckman模型对样本农户风险偏好对其经营意愿与投入强度等决策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农户大多呈现风险厌恶的特征;农户的风险厌恶程度、损失厌恶程度以及对事件判断的主观概率均会对其投入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经营决策并非遵循理性经济人的收益最大化,而是遵循“安全第一”的法则,面对风险等级较高的林
期刊
摘 要:为分析我国交强险各因素对索赔频率的影响,以2016年广东、河南、湖北、山东四省的保单数据为样本,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其保单中的驾驶员年龄、汽车车龄和汽车重量进行非参数分析,并对公路里程数等变量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索赔频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公路里程数对索赔频率有正向的影响,其中除汽车车型对索赔频率没有影响外,其余变量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交强险;索赔频率;广义可加模型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