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读”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che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新的手段进入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彩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品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虽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师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二、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情节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品读,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作者通联:251900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小学 )
其他文献
【摘 要】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的一条“新轨道”。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造就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图书室在素质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需要一个健全的学校图书室。  【关键词】素质教育 图书室 地位 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一条“新轨道”。学校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地位,甚至已有人呼吁把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核心,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也深有同感。    一.什么是语感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
期刊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课改开始时,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也有着深深的困惑
期刊
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发表的《创造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大量实际观察表明,儿童拥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儿童的创造力几乎表现在他所有的活动之中,而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构成了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游戏是创新教育的“天赐良机”。    一.抓住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意
期刊
提笔写文章,写篇好文章,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我们初涉写作的小学生呢?他们从大量的识字阶段初步接触作文,感觉到有些茫然、吃力且不知所措,这是一种极正常的现象。这时候,如果我们给这些初涉习作的小学生讲作文的章法和技巧,他们很有可能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么,究竟如何让初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尽快和作文牵手,我觉得让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从课外书中感受不同文章的
期刊
新课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是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
期刊
【摘 要】本文拟通过语用策略、元语用意识、目的-意图原则等,对《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第二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进行语用分析,以此反映具有语用意识的对话设计有助于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  【关键词】目的 意图 策略 元语用意识     一.前言    虽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是一部演义历史小说,其作为历史考证的价值远比不上正史《三国志》,但其妙趣横生的通俗化的描写令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而语文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切实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在启疑、激趣中让学生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
期刊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自身的理解分析尤为重要,他不能简单记忆模仿,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从而使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本人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总结出“分析、联想”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作用明显。    一 分析    分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现在中学生毕业以后,如若考不上大学的,大部分要靠自
期刊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现代社会,阅读是一项极重要的能力,因为几乎所有的现代信息都要通过阅读来获取,尽管计算机已十分普及,但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人阅读,相反,它更有赖于阅读……阅读成为人类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即自主学习。学生的阅读也应该是一种自主阅读,即在阅读作品实践中,自由选择阅读指向, 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作出自己的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