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计算教学以新的生命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rgw9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新的教材呈现方式,数学新课程将以往的计算与应用题结合在了一起,我们已经很难再从新课程教材中发现单纯的计算或应用题了,而随之接触到的却大多是包含了算与用的“解决问题”等类型的教材模块。新教材的编排内容和形式让我们眼前一亮,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使计算教学既洋溢生命的活力又充满数学的魅力,更使学生喜欢上了计算。
  新教材对计算的教学内容的这一变革,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时伴随着用数学,并通过现实应用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方法、理解计算作用、提高了计算能力。
  
  一、用数学,直观理解算理、算法
  
  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难点。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的差异,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障碍。因此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植根于形象思维的土壤。如何有效地克服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想象性之间的差异,就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课堂上如果能够再现学生熟悉并蕴藏着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生活事例或生活原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可见、可触、可感的具体想象,从而为学生克服认识障碍提供帮助。新课程要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笔者认为加强动手操作及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可以作为突破计算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引导学生用具体操作过程和生活实际问题来解释算理,在活动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组织。
  如二年级下册P5的例[2](见图),解决“还剩下多少个面包?”这个问题有3种解决的方法,其巾一种是带小括号的算式54-(8+22)=24(个)。学生要问了:为什么要先算“8+22”?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为了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小括号的作用,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根据情境图,学生列出算式:
  
  2、挑战:你能把第三个算式也写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3、学生作品:54—8+22= 54一(8+22)=
  学生提出:必须先算8+22
  思考:为什么要先算8+227先算8+22可以怎样表示?
  方法:可以在8+22下面划一条线表示先算8+22,也可以在8+22外面画个框,表示先算8+22,……
  4、引入:其实在数学的计算中,只要画上小括号,就表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在肯定大家思考方法的同时,统一到用小括号表示先算的部分。
  在这个教学情境中,需要思考为什么要先算8+22可以引导学生到情境图中找到原因:8+22表示两队一共买走的面包,先算出两队一共买走的数量,再用总数去减,就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数量。从而使学生在用数学中直观地理解有小括号算式的算理和算法,掌握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
  
  二、用数学。感悟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估算和估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由于某些计算和测量的结果无法得到或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数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计和估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对于具有估算和估计能力的学生来讲,他对数量、时间和空间等能有整体性、全局性和概括性的认识与看法,这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特别有益的。这是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加强估算的原因和意义。那么如何让学生感悟估算,培养估算的意识呢?还是需要生活赋于其生命力。
  教材把加减估算的教学安排在二年级上册P31,乘法的估算放在三年级上册P70。(如右图)从内容设计上看,教材有意识的把估算与生活相结合,如加减估算的教学内容是妈妈带了100元去商店买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茶壶43元,茶杯24元。估计:妈妈带的钱够吗?乘法估算是老师带着学生去参观,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但从估算的意义上来说,我并不大赞同教材安排的素材,妈妈买生活用品和老师带钱买门票,都必须多估一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只带差不多的钱。因此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估算没有“四舍五入”的意识,只有“全入”才能保证带的钱够用,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是单薄、片面的。
  要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作用与实际运用,激发学生学习估算的兴趣,我认为可以选择一个乘车的情境:二(1)班有男生28人。女生24人,春游包车应包40座的还是包60座的?此时两种车的选择是不需要精确计算的,使学生明白只要估算一下便可,省时、快捷,在应用中理解估算的实际作用。当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理解估算的意义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高估一些”还是应该“低估一些”,从而提高对估算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解估算与估计是应生活实际需要产生的,离开了实际应用,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用数学。培养良好的学习、计算习惯
  
  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计算习惯,良好的习惯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认真算、仔细检查,学生只会感到有些烦:我都已经认真计算了,干嘛还要检查一遍叉一遍?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没有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遍阅教材,可以发现创设的计算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求坐车(船)的人数;求购物(票)要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求某一类物体的数量等。这些情境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习计算方法,但很难体现出正确计算得数的重要性。
  如二年级下册P31: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我想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
  先算1辆小汽车的价钱:12÷3=4(元)
  再算5辆小汽车的价钱:4×5=20(元)
  在这情境中如果学生计算错误,最严重的只是在学习情境中多付或少付一些钱而已,而这学生是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的,远不能引起学生一定要正确计算的欲望。这时,就应该用生活中的情境,与学生自身相关的事情让学生认识到正确计算的重要性。
  如教学三上P62“时间的计算”,教材是通过计算小明早上7:00离家,7:45到校,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新课教学后,可以趁学生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机会,让学生计算:看电影的安排是下午1:00,路上需要走20分,集中队伍需要5分钟。想准时去看电影的同学赶快计算出正确的从学校出发的时间。此时的学生绝对是十二分的投人精神,教师再找出计算出错的同学进行教育:算错了时间,这次电影就没机会看了,真可惜,幸亏这次有其他同学的提醒。
  再如我国发射的“神六”飞船,要是有一个数据计算错误,这“神六”就不知道会飞到哪里去了。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给计算注入活力,赋其以生命。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重新思考计算教学的形式,切实结合新课程理念改革计算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计算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数学思考,逐步形成数学意识,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感叹:现在的小学生真的不容易!不仅要学习学校里的种种课程,还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到外面“充电”,生怕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无论从心理还是从生理上都决定了他们的精力十分有限,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在这十分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分的一杯羹呢?我想那就应该向每一堂课要质量,向每一个40分钟要实效。  怎样才能向40分钟要质量呢?  一节课绝不仅仅是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数学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中学数学新教材走进了中学课堂,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我校使用北师大版新教材已有四年,在使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期刊
数学对象在脚本中有着越来越普遍的运用,不仅在画线问题上必须用到这些函数,在一些比较普遍的物体绕圆形或者椭圆旋转的问题中也广泛用到数学对象。因为旋转问题已经成为实现效果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作为一门编程语言,进行数学计算是必不可少的。在数学计算中经常会使用到数学函数,如取绝对值、开方、取整,求三角函数值等,还有一种重要的函数是随机函数。本文将所有这些与数学有关的方法、常数、三角函数以及随机数都集中到一个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传统的数学教学枯燥、抽象、远离生活。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兴趣慢慢消失,甚至“谈数色变”,这成了数学教学中的普遍问题。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供了新的契机。  下面,本人就如何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与学生平等交流中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新课改要求我
期刊
文学被称为“语言的艺术”,而文学作品中的譬喻。则堪称是“语肓艺术中的艺术”。而对于譬喻的巧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没人能如钱钟书先生一样创制出如此令人日不暇接的妙喻来。并且,钱钟书先生除了在小说中巧妙运用譬喻外,还发表了许多以“比喻”为标目的学术著作。这里,笔者结合钱钟书先生的一些学术著作就钱先生《围城》中的比喻艺术作一些浅略的分析。  譬喻又称比喻。是文学语言运用中一种基本的修辞手
期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教师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更应强化能力的训练和学法的指导。而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学科特点,教学不能单纯告诉学生命题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尽量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为实现
期刊
生动的教学-隋境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材的编写,克服了过去繁、难、偏、旧的弊端,全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发展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呢?不妨尝试一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主
期刊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若能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那么教师的劳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积极朝这方面努力,探究好的教法,以便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下,我积累了一点经验,望能与教学同仁共勉,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流程中,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应采用——背、扶、放组合法。背。是背着学生过桥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传道者;扶,是教师扶着学生过桥的
期刊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摸球游戏,体会概率的意义;体验并会计算一类事件的概率;能按指定概率设计游戏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摸球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教材分析    《摸到红球的概率》是北师大版数学七
期刊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  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数学语言的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