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读书天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rc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有个想法,买书和读书一样,要趁早,等到腿力不行的时候还买书读,等到眼力不行的时候还看书,就都晚了。我读书比较乱,就是范围宽。读得乱,买也跟着乱。虽然乱,但乱得有规律,所买的书都不离我的兴趣点,就拿四月所得书说起吧,因一个月最少买三四十本书,所以捡要紧的说几种。
  
  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必买的,而且一买就是四个版本。港台两个版本,内地的正版盗版各一。总体而论,台湾版为最佳,封面特别喜气。我是张迷,张爱玲作品初刊本是我的宝爱。“私人收集张爱玲作品初刊本的人,估计我是最完整的一个,尽管我利用资料的能力尚有待提高。”我对因“小团圆热”而采访我的记者这么说。《小团圆》是一本披着小说外衣的传记,既能当小说看,也能当传记看。有张爱玲专家称“《小团圆》对得上人未必对得上事,对得上事未必对得上细节。”我不这么认为,对不上是因为你没有能力对上,或者是你主观上不愿意对上。《小团圆》真实的成分远远多于虚构,有某些细节对不上,想来也是张爱玲的误记(或诚心误记),毕竟隔了三十多年,她在美国一个人写回忆,谁也帮不上她。我以前说过“关于张爱玲,我不大乐意甚而有些厌烦那些个没完没了的‘评论派’,像评论鲁迅那样掘地三尺地挖出张爱玲的创作思想根源。我喜欢唐文标那样的‘资料派’兼而发点议论。”现在张爱玲亲手把资料送上门来了,真令人无以复加般受鼓舞。已经有张学专家火急火撩地警告张迷,别拿《小团圆》当成自传来猎奇,要当成小说来欣赏。孰不知,当自传看比之当小说看要难得多,需要的知识更多,不熟悉那段历史和人物的读者还真用不着警告。能看出《小团圆》为自传的是最高级别的张迷,时称“骨灰级”。下面我就说说《小团圆》中几个人物的“本事”(非本领的本事)。这里有个前提,这些事都和我所掌握的材料能够“惊人地相似”,天下若有这么多的假设都与事实“一一对应”,这世界就真的疯了。我感兴趣的是这几个人,他们在《小团圆》的化名是:荀桦——柯灵、文姬——苏青、虞克潜——沈启无、汤孤鹜——周瘦鹃、向璟——邵洵美,还有不化名的,譬如梅兰芳,袁殊。在抗战胜利后,张爱玲的写作谋生一时遇阻,龚之方是她的救星,给她发稿的地方(如《大家》杂志、《亦报》),给她剧本编,挣稿费。可是在《小团圆》中没有龚之方的事迹。
  这几年的四月,中国书店报刊门市,都要举办旧期刊旧画报及老报纸的展卖,好像已成为一年一度庙会那样必办的事情。我自己于横二条门市所获老版杂志,没做过细致的统计,但可以这么讲,如自鄙藏中剔除横二条所得之部分,那么剩下的货色就失去了大部份的光彩,于此诸般不宜,真是不能少算了此店。去年此店换了经理,价格亦翻了一番不止,且不给熟客打折了,近乎讨饭口吻,至多抹个零头,本已丧失怠尽之自尊,亦只剩了零头。这回展卖,赵兄先于晚报知晓并及时通告我不妨先去一步。至今我已去了三趟,第一趟尚未正式,只得一册《漫画漫话》,内有张春桥文;第二趟花大银得大收获,暂且不表;第三趟人烟灭绝,只我一人,于架上得《译文》合订本,此书早先即在架上,无暇顾及,今遍翻上下里外无所得,聊取此书不虚此行。归后修整,以旧纸重装,样子尚说得过去就不必兴师动众了。
  《林海雪原》是我少年时代最爱读,也读得最细的一本小说,从头到尾都读了,几乎每个细节都记忆犹新。我记不得当年是从谁的手里借来这本小说读的,是先看的小人书还是直接读的原著,更记不得看的是哪一版的《林海雪原》,封面是什么样。直到有一天,在潘家园旧书摊,老柯得到一册老版《林海雪原》,竟然还是带插图的,我才如梦方醒——这书找起来远非易事。更早一些时候,我在隆福寺修绠堂一块钱买了一本很破的,感觉就是这事先起个头。接下来又得了几本——当然必须是老版的了。近来又得知这书除了已有的两种封面以外,还有一种灰茫茫画得很满的封面,三种比较,灰而满这种最有味道——它将林海的莽苍感置于雪原的广袤感之上,尤获我心。另外两种,一种突出雪原,另一种持平均主义最不好看。待我诚心称意寻找这第三种封面了,它好像消失了,它是初版本的封面,可是老柯说插图本不在初版里,是在一个小三十二开本里,它藏得很隐蔽,只有在外文版里能看到。前几日于孔夫子旧书网得此书初版本,封面就是我想要的,可惜书品有点问题,另装了个硬壳,书面少了垂直的一公分的边,书脊也看不到。先有了再说,以此为起点,插图本会找到的,比这本书品好的也会找到的,但愿这一天不要来得太迟。
  
  我记日记的习惯已保持了四十年。我总觉得写日记使得“自己没有白活”。回忆或怀旧,都有实在的记录作为旁证,此时你或可说“我并没有虚度一生”,尽管你依然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毕竟有所不同。除了自己记,我还喜欢看别人写的有意思的日记,搜求旧日记(发表的和未发表的)成了我的一个小专题。前几年,在保定看过一位寇先生收藏日记展,说实话,寇先生只是精神可嘉,收藏的日记却太平常了,像《雷锋日记》、《王杰日记》,连我这个过来人,也未引发亲切感,阅读价值与收藏价值哪个也不沾边。
  日记大都是在夜晚记下白天所发生的一切,也有第二天补记的,像“今晚睡得酣沉”就不可能是当天记的。夜半无人私语时,长河渐落晓星沉,花上二十分钟写写日记,有事则长,无事则短。譬如我最短的一则日记只有两个字“病了”。
  以“日记”而出“特辑”之杂志,我只见过两种,《青年界》之外,另一种为文载道(金性尧)所编《文史》之第二期“日记特辑”(1945年)。《文史》,很薄的刊物,其“日记特辑”也薄得很,作者仅数人,远不及《青年界》之声势浩荡。两种“日记特辑”均得之不易,比较之下,《青年界》这种来得更惊心动魄。某日遛报国寺旧书店,遛到最后,已是兴致阑珊,正在欲返未返之际,信步迈进一店,店主虽是老相熟,彼此却无一点交情可言,最近从他手里买东西已是几年前的事了。见我进来,他拿出一摞旧杂志。随手翻翻,都是很稀有的杂志但我都有存了,正在此时,一同进门的书友说这有本日记特辑,说着就递给了我,我一时惊得失了魂儿似的,搜索多年的“日记特辑”啊。我强忍着惊喜,又拿了一本作掩护,与店主问价,他拿过去翻了翻,开了个比那几本高一倍的价,我明知道还不下价来还虚应着还了几句。淘旧书,一方面要与最喜欢的书打交道,一方面又要与最不喜欢的人打交道。
  《青年界》第12卷第1号为《日记特辑》,时间是1937年6月,此后由于时局突变,刊物停了十年,于1946年元月以“新第一卷第一号”重张,如再晚一月,这个日记特辑就出不了了。《青年界》以“日记”为征文题目,有的人原来记日记,摘录几则应付征文是容易的;原来不记的人现记也是很容易的,如不加说明读者是辨不清哪些是原始日记哪些是创作日记的,这样的日记不能当历史看。特辑共收121人日记,不乏名人之作,周作人、老舍、傅惜华、叶灵凤、顾随、苏雪林、曹聚仁、胡适、郁达夫、鲁迅、田汉、阿英、凌叔华、臧克家等。名人树大招风,他们的日记多已收入文集,倒是非著名的作家,这里的日记或为漏网之鱼,年深岁久,本人也许都忘了。
  
  谢其章
  上海人,居北京,自由职业者,于读书界、藏书界略具名誉,出版藏书类专著多部。
其他文献
中国绘画史进八元以后,赵孟颊“石如非白木如籀,写竹还将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的提出,使得书法用笔入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重要转变。故而元代以后的杰出画家,往往多在书法上也有杰出的成就,吴湖帆先生亦是如此。时人多以画家、鉴藏家目之,而其则自云:“画或可一二日不作,字不可一日不写,书不可一日不读。”可见他对书法的重视程度。  嬗变  吴湖帆先生早年曾写过大篆。初到上海,与陈子清合开
期刊
苏渊雷(1908-1995),始名中常,字仲翔,别署钵翁、遁园、浙江平阳人。专治文史哲研究,对佛学禅宗有独到见解。兼事书画,被誉为“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是著名文史学家、佛学家。著述尚有《论诗绝句》《五灯会元(点校本)》《中国民族文化论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  苏渊雷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用功极深,著名学者、古文献学家胡道静曾评价曰:”以拔俗之姿,挟超人之慧,其治学也,则文史哲兼通,其为艺
期刊
李学勤(1933-2019),北京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2018年被评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2018年11月17日,”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
期刊
一幅书画的最后完成并非在艺术家掷笔之刻,而在它与观众心灵相交之时。  八大山人是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中国书画家之一。尽管几十年来八大山人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他头上依然笼罩着一层迷雾。书画是视觉艺术,理解一位艺术家及其作品当然最好是看原作。当今世界,互联网上泛滥着大量真假难辨的八大作品图片,也有将大师书画炒成天价的拍卖会,然而大众依然鲜有机会近距离与大师原作亲近。  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弗利尔
期刊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为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以画为业,成为一位职业画家。虽为布衣的仇英,因其画艺之精湛,早岁被前辈周臣发现并收为弟子。后又得到文徵明赏识,指点其绘画。曾记载:文徵明画《二湘图》欲让仇英为其设色,因仇英画得精工但古意尽失,最终只得自己动笔。后在文徵明的点拨下仇英画艺既精且雅有了显著的提高。二人也多次合作,成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在明之际,仇英能以职业画
期刊
画杜鹃步骤:  1.画花。确定杜鹃花的颜色,一般以大红、粉红、白色居多。我们以粉红为例,胭脂加上曙红,再蘸取少许白粉,让笔中有点变化。按花型结构运笔,一般  株三朵到四朵,甚至五朵花,还有一些花苞,所以,在画花时要注意疏密关系,一组组地点,部分密集,部分舒朗。杜鹃花一般为五瓣,但是不要全部画五瓣,也可画三瓣、二瓣。一些是花的正面,一些是花的反面,必须要注意变化。  2.画叶。叶为绿色,调色时藤黄加
期刊
图书界的Ipod,奥普拉(注:美国《脱口秀》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芙瑞)“最喜欢的新用品”——这些美誉都足以显示Kindle的成功与人气,自2007年上市以来,此款既酷又薄的阅读载体就迅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电纸书”的热潮。虽然Kindle还未支持华文阅读,但其影响却已波及至华文世界,海峡两岸电纸书的研制亦在加快脚步。这一盏远在美洲的“烛”火,是否会蔓延开来,直至烧掉1900余年我们书房中汗牛充栋
期刊
此作为马轼、李在、夏芷依据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诗意而合作的连环画式作品,共九幅,装成一卷。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三人皆为明代画家。马轼,字敬瞻,嘉定(今属上海)人,工诗,尤精绘画。山水取法南宋院体,宗郭熙,高古有法,与戴进、谢环齐名。李在,字以政,号一斋,莆田(今属福建)人。宣德年间,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同待诏入直仁智殿,为金门画史。是宣德时期宫廷画院最杰出的画家之一。精
期刊
我最初认识志文兄是在《徐志文画集》里,后来经好友介绍,与志文相识、相知。一晃多年过去了,听说志文兄又一次举办画展,心里甚为高兴,感叹也油然而生。  志文兄的山水画有其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与他的天赋和勤奋有关。他师从大家谢之光、唐云先生,好学的志文兄敬畏前贤,敬畏自然。他年轻时遍游名山大川,对高山流水、深邃峡谷、民房草屋等等,他都一一对景写生,非常努力,尽求形似又追神似,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期刊
网络无远弗届,可以传电子信、可以打电玩、可以实时通,可以缴费、可以买东西,光是这些项目就已经够让人“迷网”了;但是还有更过分的宅男、宅女、宅妈“重度迷网”,透过网络祭祖、为小猫设灵堂、烧香拜佛、求神问卜。还有于法不容的卖器官、卖子女,无奇不有,这样的迷网能创造出庞大商机的“宅经济”,如果你也想发宅经济的财,那得多用点心了。  “宅经济”要算是现代的文明文化?还是新兴产业?不管网内网外,只要你有新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