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之美,美美与共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jjjxxx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内容丰富,景、理、情水乳交融,美不胜收,是进行语文美育的优秀素材。教师从审美心理入手,从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能力五个方面,研究《春江花月夜》的美育价值,帮助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
  【关鍵词】《春江花月夜》;美;审美心理;美育
  【作者简介】彭思,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2017级研究生。《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的作品,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以孤篇横绝全唐”,千古留名。全诗音韵和谐典雅,意境清新自然,朗声诵之,为美景、哲思、离情倾倒,回味悠长;静默思之,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入的联想力、浩远的思考力而折服,直击人心。毋庸置疑,《春江花月夜》是美不胜收的,是美中之美。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激起学生的审美心理,共同感受诗中的瑰丽气象。
  一、诵读涵咏,引起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包括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审美感觉相对简单,是因审美对象刺激审美者的各种感官(眼、耳、舌等)而引起对审美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1]171。如闻到百花沁人心脾的芬芳、看到绿林树木高耸入云的挺立、听到山间溪水清脆叮咚的声响等,都是审美感觉,相对单一。而审美知觉则复杂得多,它是审美对象刺激审美者的各种感官而引起对审美对象的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1]171。如走在校园里,校园给人整洁有序、舒适自然的整体感觉;爬上山顶,环顾四周,眺望山麓,人的心境得到开阔释放。
  诗人通过对月下春江景色的描绘,引出人生的哲理、思妇离人的愁绪,哀而不伤。春月照得人沉醉,暖风吹得人憔悴,立于江边,踱步月下,一切都显得幽美恬静、清明澄澈。诗歌篇幅宏大,意境深远,内涵丰富,需要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诗中的美。而诗歌本身就具有凝练性、音乐性、情感性等特征。《春江花月夜》的韵律节奏更是颇有特色。全诗一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九韵,读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扬抑回旋。教师在教学中应激起学生的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情感性。诵读是亲近诗歌、亲近诗人、对作品整体感知的直接、有效手段。因此,《春江花月夜》也需要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反复诵读。学生通过不断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同时也能在反复诵读中有选择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思和哲思。
  二、揣摩意象,勾起审美联想
  联想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审美联想与一般认识活动的联想不同,它是带有作者情意性的客观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情意性的事物是构成审美联想最基础的要素。反映在诗歌中,这些情意性的事物即为“意象”。所谓“意象”,是蕴含人物情思的物象。《春江花月夜》选取意象的手法很是巧妙。诗题将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放在一起,妙趣横生。这五种事物本身已经包含了人们太多的或美好或惆怅的丰富联想,五者碰撞到一起,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同时,诗歌还有白云、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等意蕴丰富的意象。
  细细揣摩,白云一片去悠悠,江水悠悠,心也悠悠。“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是过渡句,由写哲思到描绘下半篇离人思妇的愁绪。“白云”在这过渡句中尤为重要。望着远去的白云,游子触景生情,似乎和这飘荡无定的白云一样,没有归属感,他多么想回到家乡,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思妇看到远去的白云,心绪也随着白云远去,想到远离家乡的丈夫,经久不见,心中想念的愁绪就被勾出来了。白云底下,青枫浦上,一叶扁舟如水中浮萍飘忽无依。此种意象,此番画面,此种情感,至真至美,都需要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审美联想才能揣摩出来。
  此外,诗中的扁舟子、明月楼、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等意象两两相对,内涵丰富,韵味十足,都值得学生联系情思细细揣摩,也都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
  三、描绘画面,扩充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心理过程以意象和审美联想为基础,经由审美联想,将许多意象按照联想规律有序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幅风格各异、意蕴不同的画面。审美想象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70%以上的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艺术形象图画,都是作者们创造性想象的结果[1]223。一幅幅艺术图画常常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因此,理解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需要学生调动审美想象描绘一幅幅艺术画面。同时,学生在描绘一幅幅艺术画面时,也在开发和培养审美想象力,丰富审美体验。
  《春江花月夜》呈现了月下春江图、思妇月下徘徊图、游子思乡图等画面。言有尽而意无穷。短短三十六句二百五十二个字,呈现了诗情、画意、哲理、情思,个中深意,需通过审美想象补充语言留白。
  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几句,是月下春江图。图画中江潮连海,海月共生,皎皎明月下,江潮涌动。春风拂过,江水在月光下波光粼粼,涤荡悠悠;月色有如飘然而下的一层薄雪,落在春花盛放的草甸上和林子间,朦胧缥缈。因为这朦胧的月光,夜色中的一切似乎都活泼起来了。然而,这月又是孤轮,于是引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几句话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创造了美妙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幽美恬静的春江花月夜的图景。诗贵凝练,短短八句,包含了无穷的意蕴。在描绘画面时,学生必须跟着诗人,跟着诗句想象月下春江图,通过个人的语言表达再现诗句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图景。通过描绘这一幅幅画面,学生的审美想象得到了有针对性的开发。
  四、设身处地,丰富审美情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和“理”是写缀文者著文的动机所在,也是观文者理解文章的依托。   《春江花月夜》情理交融,其情思主要有以下三层。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立于春江畔,抬头远望空中孤月,不禁悲從心来,欲哀人生之短暂,宇宙之无穷。然遐思冥想后,诗人在诗歌中并未循着古人窠臼,而是用人生代代绵延久长与年年相似亘古高悬的明月共存来宽慰自己。诗人有对人生短暂的哀伤,但绝不消沉颓废,体现“哀而不伤”的整体基调。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诗人详细写思妇对离人的思念。春宵一刻值千金,可是思妇独守空房,即使手揽清风明月,心中也是孤寂难耐,鱼雁都无法传递她的情思,空有惆怅和寂寞留心间。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八句详写游子的思归之情。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衬托游子的思乡之情、思家之情。然而斜月西沉,游子的思乡之愿也随之西沉了。因为碣石与潇湘,天南海北,天各一方,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能圆梦的又有几人呢?他那无限情思只能随着落月消散在江树之上、夜色之中。
  如此丰富的哲思情感,是丰富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材料。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生活阅历还浅,面对情感哲理如此丰富的语言材料,容易迷失其间,望而生畏。因此,教师需调动教学智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身的审美情感,理解诗人、思妇、离人的情绪。学生如何设身处地体悟诗歌情感?创造与诗歌相协调的情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意境深远、乐音悠长的古典民乐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是营造审美意境的好材料,教师可恰当应用。也有人评论《春江花月夜》的韵律节奏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而隽永。教师选用相应的曲目配合诗歌教学,诗月同行,不失为丰富学生审美情感的好方法。
  五、读写结合,培养审美能力
  曹利华认为,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终效果[2]。语文写作主要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过程,需要积累、构思、表述,体现学生的思维水平、审美水平、表达水平,也可以体现学生的审美能力。
  除去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情感方面的美育价值,《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也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绘其景、悟其理、感其情之后,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如将诗歌改写为现代白话散文,用文字记录一幅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自然画面,站在离人或思妇或诗人的角度写他们的心理活动,等等。学生读写结合,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做美的鉴赏者,还要做美的创造者。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美中之美,教师只有深入地挖掘其美育价值,才能引领学生共赏这千年之美;美美与共,不愧于古人的灵思妙笔。
  参考文献:
  [1]彭天翼.语文美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曹利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理答是由教师发起的、经过提前预设且正式的课堂师生互动行为。英语课堂理答具有评价功能和交际功能。教师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结合理答的功能,在英语教学中从理答预设、理答归因、理答方式、理答情感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理答,能提高理答水平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有效理答;英语课堂;最近发展区  【作者简介】向姣,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高旭阳,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一、
期刊
【摘 要】物理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敏锐的直觉,也需要严密的推理,只有两者能够在思维过程中实现顺利切换,协同演进,才能促进物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在课堂变式教学中,研究者以2016年高考物理全国Ⅲ卷一道力学平衡题的变式教学为例,探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物理思维和数学思维切换受阻的问题,对教学案例和根源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物理问题;直觉思维;推理思维;变式教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研
期刊
【摘 要】数学计算教学应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将计算教学的本质和思想挖掘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使学生在计算学习中掌握计算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充分发展数学思维。  【关键词】计算教学;核心素养;思维导图  【作者简介】金妤茜,中小学一级教师。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
期刊
【摘 要】有的教师对朱自清《背影》的教学,往往不注意文本内容的挖掘,忽略语言建构与运用,忽视学生阅读经验与能力培养。如果教师能通过带领学生品析作品语言,引导学生不仅关注作品思想内容,更关注文章语言,品味作者如何用语言表现思想感情,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本解读;品语言;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向爱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仙桃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小学语文教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提高县域高中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考质量是反映高中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质量的高考备考工作势在必行,也将成为新课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陆川中学是广西的一所地处县城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在高考备考工作中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在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新课程理论;高考备考;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
期刊
【摘 要】CPFS结构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基于CPFS结构理论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是改善数学概念教学的可行途径。本文概述CPFS结构理论的关键词,以“导数的几何意义”的教学片段为例,尝试运用CPFS结构理论进行数学概念的创课设计。  【关键词】CPFS结构理论;导数的几何意义;数学创课  一、CPFS结构理论的关键词  基于数学学习心理的结构特征与对数学认知结构的本质
期刊
【摘 要】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突显了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实际的教学存在重视语言知识、忽视文化意识的问题。教师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意识的内涵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能促进教师提高文化意识的自觉性。  【关键词】语言;文化;外语教学;文化意识  【作者简介】刘道义,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曾任中国教育学会
期刊
【摘要】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思想下的“让学课堂”,是当下一个很好的探索与实践,但学生的学习要想真正实现自主、真实、有效,光“让”是不够的,还应“让孩子多学一会儿”,具体可以让孩子的展示再多一些、教师纠错的心情再慢一些、教师评价的水平再高一些,这样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学有所获。  【关键词】让学;展示;交流;评价  德国哲学家海德
期刊
【摘要】“评价任务”可以看作“学历案”课堂教学的监测系统,时时引领并调控着课堂活动的进行。在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学评价必须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为目标,其设计自然也应以核心素养为逻辑起点。基于明确的问题、特定的情境、预设的行为表现进行任务的设计,于生物学科而言,可以提高指向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学历案;评价任务;教学设计;生物学核心素养  评价是教学的透视点
期刊
【摘要】完整讲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形成的对所讲内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是在课堂讲授中主要参照的文字材料。笔者尝试呈现一篇讲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所使用的完整讲稿,对完整讲稿做具体说明。  【关键词】完整讲稿;备课;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完整讲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形成的对所讲内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是在课堂讲授中主要参照的文字材料。一份完整讲稿要体现如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明确所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