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差异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nm08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北京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首都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势在必行。为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着眼于政府对义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着眼于区县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异,紧扣义务教育逐年发展的现状,紧扣国家督导部门已有的指标体系,连续两年调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初步建立起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数据库和相关指标,了解到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现状,掌握了区县间、城乡间存在的差异底数,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笔者有机会直接参与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的工作,进一步对均衡发展有关问题作了思考,在此愿与同行商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目标、是过程
  
  笔者认为,均衡发展是相对均衡的概念。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也不是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发展,而是强调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将过大差距缩小到群众可接受的程度。既然是相对的概念,所以在促进均衡发展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多样化促发展,鼓励学校全面育人、办出特色,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向创造适合学生和家长选择的教育。
  均衡发展是追求高水平义务教育的目标,即在教育公平原则下,国家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推进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都要体现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必须坚持一个标准,确保受教育者享有均等的教育条件。必须坚持高位均衡,即追求有质量的教育,注意总结办学声誉较高学校的办学经验,推而广之,而不能削峰填谷。
  均衡发展是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承认差距,并为每一个有差异的适龄少年儿童提供均衡的发展机会。从这个角度讲,均衡发展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均等,即有教无类,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少年儿童,都有权利也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办学条件均衡,即在同等条件的学校就学,追求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过程均衡,即始终关注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过程的素质教育,追求学校的内涵发展,为每一个学生营造发挥个人特长和学习潜能的空间;教育结果均衡,即: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民意、是民生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将近两亿适龄少年儿童享有了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如何维护他们的权利?如何为他们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如何保障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20年过去了,政府、学校、家庭各自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实践并回答了上述问题。
  以北京为例,1993年基本实现了普及,做到了学有其校,保障了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机会。在此基础上,连续10余年狠抓巩固普及成果,提高普及质量,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落实这一目标,市区两级政府实施了学校布局调整、办学条件达标、初中学校建设、小学管理规范化、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和山区教育、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等多个工程,中小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批又一批现代化学校展现在老百姓的面前,适龄少年儿童充分享受到高标准的办学条件。
  但发展与问题同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被所有社会公民所关注,无论是北京籍的公民还是进京务工者,都看好了北京的优质教育;无论白领、蓝领,无论公务员、工人,选择学校一时成为北京家长的时尚,且形成非季节性的择校热。原本毫无忧虑的充裕的高标准学校教育资源足以满足低谷生源的格局,被盲目、单一、从众的择校群体所打破。择校现象不仅引发入学难、上学贵问题,而且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已有的差距不断拉大,差距越大,择校越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之成为家长的共识。为了上好学校,学生不得不练就十八般武艺,给教育涂抹上功利的色彩。客观存在的义务教育择校无形中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违反规律对孩子施以教育的现实,又使全社会都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问题促使人们反思。当人们把对孩子的教育视为家庭第一要事的时候,当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关系国家未来,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和谐的时候,义务教育阶段必然要承载“众口难调调众口”的任务。为满足家长的选择需求,落实义务教育的法规要求,义务教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如何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教育”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择校代表社会的进步,意味着教育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均衡发展是目标,实质上是缩小学校间人、财、物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过大差距,向百姓提供的是相对均等的学习机会、相对均衡的学习条件和保证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
  民意不可违,民生不能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法规、是政府责任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理论概念。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到2010年的具体目标是:“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显著缩小,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特别是身体、心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描述了具体的实现标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合理;全市中小学专用教室建设、教学设备设施达到新标准,农村学校、城镇地区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显著改善;教师素质整体提升、骨干教师分布合理。”
  可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法律规定,是各级政府的责任。那么,政府如何承担这一责任呢?
  笔者认为,第一要认识到位,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十一五”时期首都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认真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第二要保障经费投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以上的目标;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第三是把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师德建设、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水平;结合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形成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城镇相对薄弱学校的结构性缺编需求;在完善岗位聘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校长、骨干教师交流制度,采用调控措施,使高级职称和骨干教师的比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持平衡。第四是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学校,落实区域内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内不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规定;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年要对义务教育实施监控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情况。第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学校必须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在农村
  
  从近两年的资源配置情况调研中我们发现,市区政府依法落实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在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建设和校园绿化、教职工配备、教师学历达标、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备等方面,区域、城乡差异较小,趋于均衡。同时我们看到,城乡差异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两年来,城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之间的教育差距持续集中在以下问题上。一是小学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城乡差距在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二是优秀校长、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分布城乡差距巨大,基本集中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和丰台,优秀教师比例最高的区与比例最低区相差8个百分点,远郊有的区县出现某类空缺,仅有的优秀教师持续向城近郊区流动,加剧了已有的差距。三是城乡校长学历、职称、实际能力都存在差异。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长的学历60%多是后续学历,即便如此,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仍低于城市地区;农村小学校长中具有小中高职称的比例、中学校长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远郊区县都低于城近郊区;城乡中小学校长的视野、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和学校改进提高的水平都存在明显差异。四是远郊区县的艺术教育普及值得高度关注,音乐、美术或艺术专用教室明显低于城市地区。五是农村地区的卫生健康教育亟待加强,卫生健康设备值城乡差异很大。
  为了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必取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立足行为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市区县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一原则下,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自觉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市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一方面要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均衡的标准,保证区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针对城乡差异情况,加大教育经费、教学设施以及校长教师的统筹调控力度,持续扶助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县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更多地研究经费保障、发展规划制定、校长和教师培训、学校和学生发展评价等问题,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教育质量监控评价改革,做到把钱花好,把人用好,把管理工作调控好,促进校际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则主要切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多渠道德育的实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抓好素质教育的落实,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农村校长队伍的培训。结合北京市校长队伍建设的规划,针对农村校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当前需要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制定《北京市校长专业标准》,作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依据。二是建立健全校长资源管理制度,包括校长资格准入、校长选拔、聘任、培训、考核、职务晋升、职级待遇、优秀校长奖励等内容。三是创新校长培训内容与方式,从农村校长发展实际出发,采取有效形式,开阔校长的视野,重点培训校长的法治和人文素养,政策执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教学管理指导、校园文化谋划和开拓创新等履职的核心能力;发挥已退休优秀校长的作用,构建支援农村地区的专业化校长培训支持的工作平台,以提升现任校长管理水平为主题,对各区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切实提高农村校长队伍管理能力。四是加强校长队伍梯队建设,重视后备校长队伍的培养,在后备校长培养措施上,以学校推荐或行政选拔的方式挑选后备校长人选,关注年龄、专业、性别的结构和能力的互补,依托市级以上培训中心设立专业化校长培训基地,提升校长的培训规格,保证校长高位培训的质量。
  第三,创新方式,加快远郊区县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尽快规范教师的工资标准,做到面上均衡,校内拉开差距。二是明确市区级各种荣誉称号优秀教师的责任,在市区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市级优秀教师,应面向农村建立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培训,帮助远郊区县建设骨干教师队伍。三是建立教师服务农村学校的激励机制,适当提高远郊区县骨干教师的评聘比例,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评优和晋级;建立远郊地区骨干教师岗位津贴、设立远郊地区优秀教师专项奖,对远郊区县教师的职称晋升、住房、子女升学等问题给予适当照顾,以缓解骨干教师的流动。四是抓住农村生源处于低谷的契机,首先在农村教师中实行教师带薪脱产研修制度,让农村教师在享受政策优惠的同时,开阔视野,提升悟性,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励其为农村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四,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的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和健康教育。当务之急是建设专用教室,配足艺术、体育、卫生、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设备,配置合格的师资,努力缩小在资源配置上的城乡差距。在教师培养上,开设针对美术、音乐、体育、卫生、科学教师的专门培训,增加体育、科技、艺术类学科骨干教师的评选名额,组织科学、艺术、健康等学科教师进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课题的教育科学研究,在农村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卫生健康教育为内涵发展切入点的试点工作,深入发掘农村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实学校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区县少年宫的设施,面向农村学生组织开阔视野、展示才华的活动。要对农村科学、艺术和健康教育开展专项督导,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同时督促学校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和学习潜质,整体提升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在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义务教育投入上,抓住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和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总量的契机,义务教育经费继续向农村学校倾斜。在远郊区县首先做到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并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保证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在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制度建设上,应选择试点,落实国家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的要求,根据学校预算情况,确定对农村义务教育专项投入的规模,同时增强校长执行年度预算的意识,切实让有限的教育经费产生效益。在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上,考虑到本市各区县财力、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能力、学生人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例如,教委和财政局要共同研究,制定能够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市生均经费调整方案,确保学校运转经费按标准及时、足额到位,增大义务教育经费中财政保障的比例。在一般性转移支付拨款机制上,制定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方法,同时将一般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中独立出来,将转移支付与区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相结合,重点投向有重要或紧急需要的区县和项目上,起到“托底”作用。在转移支付的目标细化上,建立教育专项资金备选项目库,按照轻重缓急确定优先发展项目,减少资金从下达到投入使用过程的中间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转移支付均衡效果的评价量化指标,通过同级人大对地方政府进行预决算的审查和预算执行的监督,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运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考察和评价,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基层学校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而广大的一线教师经过市、区、学校三级组织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之后,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但是,在高中新课程逐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教学课时紧张”成为困扰很多教师的一大难题。因此,有的教师要求学校增加课时,有的教师开始把课堂时间向课外延伸,也有个别学校出现补课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课时不足?又该
【摘要】在音乐活动中开展好幼儿教学是整个幼儿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为孩子在所处环境适应中的直接感受提供现实基础。幼儿教师可以进行多样的、简单的、启发类的游戏化教学。教师针对幼儿特点而给予合适的指导,可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我特点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教育;音乐  一、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在近些年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具体表现在幼儿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组织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维品质等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师需要重点探究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集综合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于一体
【摘要】儿童戏剧作为一种能发展幼儿语言能力、艺术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艺术形式,已被广大幼儿园纳入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美感发展、情感培养和人格完善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剧本作为儿童戏剧的灵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好的剧本既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又能充分展现幼儿的特长,让幼儿尽情享受表演帶来的快乐。本文以班本儿童戏剧《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为例,浅谈儿童戏剧剧本创作的方法。 
【摘要】音乐是一种洗涤心灵、净化灵魂的精神产物,人们往往能够通过倾听音乐、感知音乐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启发,进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而在小学生眼中,音乐就是一种符号,可以通过欣赏和演绎让自己更加开心和快乐。因此,为了能够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创新音乐教学策略出发,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轻松和愉悦的音乐鉴赏情境,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审美品位,丰富其精神世界。本文主要从新课程改革出发,
【摘要】地理作为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认识生活、走进生活。因此,如何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是每一位地理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学实践  地理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学习地理,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在未来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在初中地理课堂加入生
【摘要】纸牌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游戏材料,花色繁多、操作简单、玩法多样,深受幼儿的喜爱。将纸牌这种低结构、高密度的游戏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搭建游戏中,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新火花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一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践,针对如何引导幼儿在纸牌搭建活动中深度学习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纸牌搭建;深度学习;主动学习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儿园的纸牌搭建
首先我们看一则案例:  “和同为一家”教学案例  本课内容非常简单,按课程标准,就是了解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执教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师从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导入,引出主题——“和同为一家”,本课讲的是我国唐朝时期国内民族关系的状况。教师提问:“唐朝时,我国民族关系十分融洽。一位唐朝汉族的皇帝(唐太宗)为什么会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呢?”之后,引导学生看书找答案。在老师的引导
【摘要】文章论述了作者所在学校是武术传统项目学校、五人飞艇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以文化引领方向,以特色提升品质,将“健雅”文化融入德育工作,构建高雅环境,营造育人氛围,创设慧雅活动,提升德育内涵,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方式,智慧育德,提升学生道德核心素养。  【关键词】健雅文化;慧雅活动;道德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我校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借助文化资源,融入“健雅”特色,智慧
【摘要】初中英语课程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教师只有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高效教学决胜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结构路径探讨优化教学对策,以提升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效课程理念;初中英语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英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