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创业精神 激发内生动力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ss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业小市,到一个闻名全国的后起之秀,宿迁用了十年时间,这段历史被包括《中国城市经济》(见2007年2月号P32)在内的各大媒体忠实记录着。两会期间,白天参加会议各项议程,晚上还要和不同合作对象洽谈合作事宜,张新实的日程安排总是满满当当。无奈之下,记者只好上门“堵截”。虽然略显疲态,但当谈到宿迁的发展,记者还是能够从他节奏缓和的语气中感到掩饰不住的兴奋。
  《中国城市经济》: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重点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面对新的机遇,宿迁是否找到了突破口?
  张新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宿迁作为支援、扶持的重点,就是要把我们这个欠发达市份与最发达市份苏州挂起钩来,这种挂钩不单靠资金上的“输血”,而是靠产业的對接和转移,最终让宿迁达到自身“造血”的目的。在这里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年1月14日,苏州、宿迁共建开发区首批投资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33亿元的15个投资项目签约入区。这标志着江苏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应当说,在创新南北合作交流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方面,苏州和宿迁实现了典范作用。而事实上,在此之前的五年里,苏州已经向宿迁转移5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30个,项目总投资额69.1亿元,吸纳宿迁富余劳动力15万人。在外力帮扶作用下,宿迁也乘势而上,主动作为,2006年经济登上“四大平台”,全市财政总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入、工业用电量、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对外开放特别是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
  《中国城市经济》:说到招商引资必然要考虑到投资环境,宿迁在这方面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张新实:“2005年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2006年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人气奖”,说起这些头衔,你可能很难联想起宿迁来,然而,就是在我们这个苏北小城里,却汇聚着两万多名来自浙江的商人,800多个投资项目,累计吸纳资金已经超过200亿元。从当初的“小打小闹”到如今娃哈哈、义务商城这样上亿规模的旗舰型龙头项目,可以说宿迁因浙商而改变。你问宿迁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我觉得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投资软环境非常好,而这种氛围的实现也是通过多年努力营造的。最初阶段,城市名气小、底子差,我们就号召大家充分发挥“以勤补拙,笨鸟先飞”的精神,依靠多次的上门交朋友,盯来了客商。我记得在2003年,宿迁千名干部踏上赴浙江招商的旅途,只要是县和经济发达的乡镇,都有我们宿迁的干部。他们在当地租民房、自己做饭,骑着自行车登门找浙商。上一拨人刚走,新的一拨又到了。我和当时的书记仇和同志也四处招商,自己一年就跑了5次浙江。正是这种百折不挠、主动作为的精神感动了浙商、请来了浙商。但是,请来了还要留得住,在这方面有两个细节可以看出我们市民招商引资的意识。一个是洗车女工边工作边问一个开着苏州牌照的人,您为什么不到宿迁来投资?另一个是一位年产2.5亿双袜子的浙商自己到宿迁考察,询问什么地方可以住宿,听说是想来投资的,被问话的市民主动将他带到了国际大酒店。
  《中国城市经济》:在我们看来,比将浙商请进来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宿迁市民有机会学习自强有为的创业精神,而您也曾经说过要“让创业致富成为每一个宿迁人内心告别落后、奔向幸福的强烈渴望,成为推动宿迁发展的强大动力”,请您谈谈宿迁“全民创业”的情况?
  张新实:的确是这样。招商引资可以引来财富,富裕老百姓,但这还只是主动作为的“外向”因素,而真正能够彻底改变老百姓命运的还得是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老百姓有了这种思想意识,就会一个影响带动一个,一代接着一代传承发扬,应当说这是一个功在千秋的事情。这几年,我们根据宿迁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基本上形成了富有宿迁特色的“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创业文化。前不久我在博文里对比今昔,过去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现在是“三天过年,机械种田,务工挣钱”。我们大致统计了一下,近两年宿迁个体商户、私营企业每年分别以2万户和2000家左右的速度递增,截至去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总数已分别达到71493户和14004家,从业人员达到44万人。不久前,我们刚刚出台了一个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决定从今年起,市县财政每年分别安排500万元、300万元设立全民创业发展基金。
  《中国城市经济》:过去的十年是宿迁发生历史性嬗变的十年,您作为改革的亲历者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宿迁对于您的人生来讲意味着什么?
  张新实:过去的十年,宿迁因改革创新而发展,因改革创新而得益,创造了众多的率先,成就了今天的伟业。可以说,改革创新是宿迁跨越发展的根,是宿迁实现突破的魂。现在,宿迁的改革已经走过了大刀阔斧、波澜壮阔的初始阶段,进入了巩固、深化、提高的完善阶段。我们只有继续大力弘扬敢试敢创的宿迁精神,始终保持勇于创新的品质,敢于突破思维定势,敢于突破既有模式,“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宿迁才能够实现更大的突破,才能够雄劲屹立于城市之林!
  至于我个人,从1996年9月来到宿迁工作,我便把这里当作我的第二故乡。十年来,我踏遍了8555平方公里的宿迁大地,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满怀深情。作为创业发展的领路人,我惟有比别人付更大的代价,吃更多的辛苦,才能够对得起宿迁父老乡亲的期望。我有这个信心!
其他文献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个问题在学术理论界和管理层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席专家牛文元说,十六大时为城市化下了一个定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认为这是合乎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方向。  牛文元委员说,谈到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对建国近60年的城市化历程来一个总结。最初的三十几年,国家对城市的管理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因矿而生,因企而生,城市的规模与产业结构都是围
期刊
3月16日,在歷时1小时55分、由1200名中外记者参加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了涉及金融外汇、中日关系、两岸局势、反腐倡廉、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提问。谈到民生问题时,他饱含深情地说:“解决民生问题还是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河流。’”
期刊
位于长江经济带龙首的常州,是一座始终充满创新理想的城市。上世纪初,他吐故纳新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之初,他敢为人先地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与苏州、无锡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今天,他高擎着创新的火炬,继续奔跑在中国城市方阵的最前列!  《中国城市经济》:2月25日,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常州市委、市政府便召开全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表彰动员大会,
期刊
《中国城市经济》:在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要“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内涵?   郑道溪:首先,我认为这一要求切合实际,定位准确,也非常及时,饱含着福建省委对泉州的鼓舞和期望,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担负起省委赋予的历史重任。至于内涵我觉得“支撑和带动作用”是目标和要求,“经济快速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创业型城市”是载体和定位。目前,
期刊
《中国城市经济》:作为解放军代表,您是如何从我国军队与国防建设的角度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  李国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今年温总理的政府报告中,通篇贯穿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作为军队来说,同样应该认真贯彻这一重要思想。  一个方面是,在军队的自身建设上要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具体就是要进一步密切三个关系:加强兵兵关系,坚决反对和
期刊
“看来我与大海还是有着深厚的缘分”,当记者问及赴厦门工作的感受时,刘赐贵幽默地回应道。刘所说的缘分是指九年前担任福建海洋局局长的工作经历,2002年他被派赴革命老区龙岩历任市长、市委书记,暂别大海五年。而此前不久刘又被任命为厦门市代市长。  新到任的父母官引發了厦门坊间热议不断,普遍观点是对刘“在龙岩主政期间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地位和清廉亲民实干”表示赞许,但也有网民表示担心其“会不会是个‘唯GDP论
期刊
《中国城市经济》:我们知道乌海地处大陆深处气候干燥多风,周边又有三大沙漠包围,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基于什么考虑?  赵忠:正像你所说的,乌海自然环境相对来说比较恶劣。五十年前,就是在这样极为恶劣的条件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齐聚乌海,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精神投入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支援国家建设,可以说,乌海的今天是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换来的。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白发苍苍,我们这
期刊
“你问的问题涉及面有些广”,这位学农出身,从基层脚踏实地成长起来的市委书记言语间显映着务实、直爽的本色,“我还是集中谈谈衢州发展特色经济的情况吧”,厉志海说。  近年来,清丽秀美的衢州迎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然而,和许多城市不同的是,这座肩负着浙江西部生态保护重任的城市,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各方的特别关注。  “我觉得发展特色经济是提升衢州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之举”,他说,“这个竞争力的实质就是错位发展
期刊
一座国土面积和人口仅占安徽省1.2%和2%,却创造了全省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9%的财政收入。如今,这座以骏马为标志形象的新兴工业城市,开始让长三角众城市清晰地听到追赶的急促马蹄声,而当人们将惊羡的目光向他身后延展时,赫然看到的是“一半是山水、一半是诗歌”的柔情本色。“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城市中“黑马”和“千里马”的马鞍山市。  《中国城市经济》:现在比较多的说法是将马鞍山形象地比作中国城市中的一匹“
期刊
《中国城市经济》:据了解,目前营口港正在积极实施打造辽中城市群出海口的战略,这个战略的构想基于怎样的现实需求?  高宝玉:一个战略的科学定位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从区位来讲,营口港距沈阳200公里,到抚顺240公里,这样的辐射半径注定了营口港的直接腹地就是辽中城市群。从货运成本来讲,我们的公路、铁路运输都具有转运周期短、货物损耗低的条件。从港口功能讲,我们拥有各种专用码头。正是基于这些显著优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