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的言语和行为对他人进行人格和身体攻击的行为。这种行为受生理、家庭、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影响到他们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发展。因此分析和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是刻不容缓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小班;原因;策略
小班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从幼儿自身方面的原因来看
从入园心理来看:幼儿入园前,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家庭成员处处依随,事事满足其要求。幼儿入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会出现与家人的分离,焦虑,所以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控制不好,就会造成攻击性行为。
从思维方式来看:小班阶段的幼儿属于万事以“我”为主的阶段。幼儿心中没有他人,更不会与人分享,所以就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占有欲特别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在行动中进行的,而且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所以,总喜欢到处跑,碰碰这个,摸摸那个,而且行为的目的性不明确,幼儿往往在动手之前并不能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以,很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从语言发展来看:小班孩子语言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词汇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使得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意思,很难用语言与自己的伙伴沟通,情急之下,就采取了打人、咬人等伤害其他幼儿的行为来保卫自己的权益。
从学习方式来看:模仿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小班幼儿模仿能力很强,又不具备辦别是非的能力,如果成人经常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及网络媒体,成为人们尤其是儿童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幼儿喜欢看的动画片里,有些是带有暴力色彩的,加上幼儿缺乏完善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就很容易造成不加选择的模仿和尝试。如果成人放任孩子观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模仿打斗行为,“攻击性”行为也会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如《奥特曼》《龙战士》等动画片里有很多打斗场面,幼儿盲目的把“奥特曼”等形象当作自己的偶像,时间一久,就开始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身边的同伴身上“实践”,顾而使“攻击性”行为不断得到强化。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与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在孩子做错事时,有些家长没有耐心去和善的说服教育,而是采用喊骂等过急的方式教训幼儿。在无形中,家长给幼儿一种消极提示:“只有采取攻击性行为才能解决问题。”而其实幼儿往往“口服心不服”,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纵爱,养成孩子自我、霸道的性格习惯。来到幼儿园后,与同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同伴生活游戏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争执。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这两种家庭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的限制把控不当。“绝对权威“型的父母过于控制幼儿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提出各种反抗要求,并常常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攻击。“过度溺爱”型父母则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使幼儿的利已排他行为滋长。一旦他们的某种需要受到限制,就会大哭大闹,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说家长过分溺爱幼儿、过分要求幼儿、过分放任幼儿都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幼儿园教育方面的原因
来自于教师方面的原因:好模仿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喜欢玩平行性游戏,如果班级的区域活动中平行性的游戏材料缺少的话就会发生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从而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比如,在手工活动中,小朋友都有小兔子贴纸,可是加入到拔萝卜的活动中时,明明却没有小兔子贴纸,对于明明而言,没有小兔子贴纸就不能加入游戏,这对于明明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使他产生了挫折感,从而出现了攻击行为。
当幼儿缺失关注感时,他就会通过言语、体态、面部表情等方式来展示自己,获得他人肯定的情感体验。而对于社交技能经验不足的孩子来说,当缺失关注感时,他会选择攻击性行为的方式来引起关注、肯定。比如,红红在活动中积极举手发言,却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积极评价,导致关注感缺失时,他就会有情绪波动,这时就会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以引起老师的关注。
来自于同伴间互相影响:幼儿喜欢并且需要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的社会要求不仅可得到满足,同时还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但同伴间不良行为的模仿,常常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小刚的邻居壮壮因为常常看奥特曼,平时在和小区的其他孩子们玩时总是不自觉的和别人打斗,慢慢的小刚受到了壮壮的不良影响,在幼儿园动不动就和小朋友打架。小刚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就是因为对壮壮不良行为的模仿而引起的,所以成人在看护孩子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建议
(一)创设和谐家庭环境氛围
家庭环境的创设包括心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避免幼儿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家长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愉悦、民主的非攻击性生活环境。家长要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当双方出现分歧时,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架。同时,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活动,当天气允许时,将活动设置在室外,为幼儿提供自由、充足的活动环境,鼓励幼儿的交往。
采取适宜的教养方式
幼儿的气质类型與其心理行为发展密切相关,气质决定了儿童行为的发展方向及行为表现。家长应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养方式,这样有助于父母与幼儿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祖辈和父母或者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要保持一致,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 增强家庭亲子互动,防止攻击性行为发生
良好的亲子互动和亲密的亲子关系是防止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重要措施。父亲和母亲都应合理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保证足够的与幼儿亲子互动的时间,与幼儿多沟通交流,关注和回应幼儿的需求和感受,增进亲子间的亲密值,使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获得归属感、安全感。
(四)运用奖惩结合法和榜样法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
当幼儿做出正确的行为时,成人应及时、明确地对其进行表扬、奖励,如奖励合作友好行为,使之得到强化,反之,当幼儿无故出现攻击行为时,不应一味的容忍、放纵,而应采取适当的惩罚手段。奖惩结合可以使幼儿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可行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行的。除此之外,应为幼儿确定榜样,小班幼儿的模仿性极强,当成人做出良好的榜样,或者同伴间确定榜样,可以作为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就会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五)教给幼儿正确的交往技能,减少幼儿冲突
小班幼儿的模仿性极强,当他们看到榜样用非攻击性的方式解决了冲突或直接教给幼儿使用非攻击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时,他们很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成人应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幼儿明白攻击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消极后果,通过启发和传授使幼儿掌握合作等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减少幼儿的攻击性。
(六)通过角色游戏,进行情绪情感教育
换位角色游戏基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体质有关。黄小莲(2006)在《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中提到,通過换位角色游戏,即让身体强壮的幼儿扮演弱小的形象(如:兔子),而身体弱小的幼儿扮演强大威武的形象(如:老虎),通过移情训练,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从而获得自身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情绪自控能力,减少其攻击性行为。
(七)正确利用大众传媒,避免幼儿模仿不良行为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孩子带来愉悦和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思想、行为等方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动画片中许多的攻击行为、暴力场景都成为了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成人要尽量避免让幼儿观看有暴力场景的动画片、视频等减少他们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在观看前,要精心筛选内容,在观看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
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可塑性很强。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地进行矫正,不仅会影响道德行为的发展,形成攻击性人格,还可能造成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甚至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及时矫正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刻不容缓。
河南省林州市实验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小班;原因;策略
小班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从幼儿自身方面的原因来看
从入园心理来看:幼儿入园前,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家庭成员处处依随,事事满足其要求。幼儿入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会出现与家人的分离,焦虑,所以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控制不好,就会造成攻击性行为。
从思维方式来看:小班阶段的幼儿属于万事以“我”为主的阶段。幼儿心中没有他人,更不会与人分享,所以就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占有欲特别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在行动中进行的,而且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所以,总喜欢到处跑,碰碰这个,摸摸那个,而且行为的目的性不明确,幼儿往往在动手之前并不能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以,很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从语言发展来看:小班孩子语言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词汇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使得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意思,很难用语言与自己的伙伴沟通,情急之下,就采取了打人、咬人等伤害其他幼儿的行为来保卫自己的权益。
从学习方式来看:模仿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小班幼儿模仿能力很强,又不具备辦别是非的能力,如果成人经常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及网络媒体,成为人们尤其是儿童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幼儿喜欢看的动画片里,有些是带有暴力色彩的,加上幼儿缺乏完善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就很容易造成不加选择的模仿和尝试。如果成人放任孩子观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模仿打斗行为,“攻击性”行为也会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如《奥特曼》《龙战士》等动画片里有很多打斗场面,幼儿盲目的把“奥特曼”等形象当作自己的偶像,时间一久,就开始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身边的同伴身上“实践”,顾而使“攻击性”行为不断得到强化。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与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在孩子做错事时,有些家长没有耐心去和善的说服教育,而是采用喊骂等过急的方式教训幼儿。在无形中,家长给幼儿一种消极提示:“只有采取攻击性行为才能解决问题。”而其实幼儿往往“口服心不服”,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纵爱,养成孩子自我、霸道的性格习惯。来到幼儿园后,与同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同伴生活游戏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争执。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这两种家庭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的限制把控不当。“绝对权威“型的父母过于控制幼儿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提出各种反抗要求,并常常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攻击。“过度溺爱”型父母则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使幼儿的利已排他行为滋长。一旦他们的某种需要受到限制,就会大哭大闹,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说家长过分溺爱幼儿、过分要求幼儿、过分放任幼儿都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幼儿园教育方面的原因
来自于教师方面的原因:好模仿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喜欢玩平行性游戏,如果班级的区域活动中平行性的游戏材料缺少的话就会发生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从而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比如,在手工活动中,小朋友都有小兔子贴纸,可是加入到拔萝卜的活动中时,明明却没有小兔子贴纸,对于明明而言,没有小兔子贴纸就不能加入游戏,这对于明明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使他产生了挫折感,从而出现了攻击行为。
当幼儿缺失关注感时,他就会通过言语、体态、面部表情等方式来展示自己,获得他人肯定的情感体验。而对于社交技能经验不足的孩子来说,当缺失关注感时,他会选择攻击性行为的方式来引起关注、肯定。比如,红红在活动中积极举手发言,却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积极评价,导致关注感缺失时,他就会有情绪波动,这时就会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以引起老师的关注。
来自于同伴间互相影响:幼儿喜欢并且需要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的社会要求不仅可得到满足,同时还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但同伴间不良行为的模仿,常常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小刚的邻居壮壮因为常常看奥特曼,平时在和小区的其他孩子们玩时总是不自觉的和别人打斗,慢慢的小刚受到了壮壮的不良影响,在幼儿园动不动就和小朋友打架。小刚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就是因为对壮壮不良行为的模仿而引起的,所以成人在看护孩子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建议
(一)创设和谐家庭环境氛围
家庭环境的创设包括心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避免幼儿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家长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愉悦、民主的非攻击性生活环境。家长要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当双方出现分歧时,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架。同时,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活动,当天气允许时,将活动设置在室外,为幼儿提供自由、充足的活动环境,鼓励幼儿的交往。
采取适宜的教养方式
幼儿的气质类型與其心理行为发展密切相关,气质决定了儿童行为的发展方向及行为表现。家长应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养方式,这样有助于父母与幼儿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祖辈和父母或者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要保持一致,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 增强家庭亲子互动,防止攻击性行为发生
良好的亲子互动和亲密的亲子关系是防止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重要措施。父亲和母亲都应合理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保证足够的与幼儿亲子互动的时间,与幼儿多沟通交流,关注和回应幼儿的需求和感受,增进亲子间的亲密值,使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获得归属感、安全感。
(四)运用奖惩结合法和榜样法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
当幼儿做出正确的行为时,成人应及时、明确地对其进行表扬、奖励,如奖励合作友好行为,使之得到强化,反之,当幼儿无故出现攻击行为时,不应一味的容忍、放纵,而应采取适当的惩罚手段。奖惩结合可以使幼儿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可行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行的。除此之外,应为幼儿确定榜样,小班幼儿的模仿性极强,当成人做出良好的榜样,或者同伴间确定榜样,可以作为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就会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五)教给幼儿正确的交往技能,减少幼儿冲突
小班幼儿的模仿性极强,当他们看到榜样用非攻击性的方式解决了冲突或直接教给幼儿使用非攻击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时,他们很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成人应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幼儿明白攻击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消极后果,通过启发和传授使幼儿掌握合作等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减少幼儿的攻击性。
(六)通过角色游戏,进行情绪情感教育
换位角色游戏基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体质有关。黄小莲(2006)在《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中提到,通過换位角色游戏,即让身体强壮的幼儿扮演弱小的形象(如:兔子),而身体弱小的幼儿扮演强大威武的形象(如:老虎),通过移情训练,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从而获得自身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情绪自控能力,减少其攻击性行为。
(七)正确利用大众传媒,避免幼儿模仿不良行为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孩子带来愉悦和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思想、行为等方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动画片中许多的攻击行为、暴力场景都成为了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成人要尽量避免让幼儿观看有暴力场景的动画片、视频等减少他们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在观看前,要精心筛选内容,在观看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
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可塑性很强。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地进行矫正,不仅会影响道德行为的发展,形成攻击性人格,还可能造成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甚至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及时矫正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刻不容缓。
河南省林州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