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达人的巧手美味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是烟火味的聚集地,总能藏着几个厨艺高手。他们往往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以及动手烹制的热情。沧浪街道竹辉社区的这位美食达人刘香梅,今年73岁,退休闲暇之余,每到一个节气,她都会动手做几道时令美味,与街坊邻里分享。她觉得,做菜的人用心,吃菜的人开心,这才是美食的意义所在。
  ◇ 饮品甜点篇
  刘香梅在社区是出了名的巧手达人。日常生活中,她经常把自己的一些美食诀窍传授给街坊邻里,而这些“小秘诀”也是在她退休后自己琢磨出的经验。退休前,她在眼镜厂从事检验员一职,长期在显微镜下工作,无暇对每日饮食做精细定制。退休后,她爱上了买汏烧,久而久之,日益得心应手。
  夏天,老苏州们想喝酸梅汤,大多会去店里买原汁回来冲调。刘香梅十几岁在采芝斋打工的时候,看过别人做酸梅汤,但因那时年纪小,只是作为临时工负责配料工作。后来,住在楼下的一户人家,在医院药房上班,自己会做酸梅汤。刘香梅也是最近几年跟着那家人学会了酸梅汤的做法。如今,每年她都会熬制许多酸梅汤,够吃一整个夏天。“做法不难,就是繁琐了些。先将乌梅洗干净,放入水里煮20分钟,将汤水倒出来放置在一边。继续加水煮,再将汤水倒出来。就这样,前后共煮五遍,将酸梅水倒在一起,此时的酸梅水不酸了。接着将酸梅水煮开,放入洗好的山楂,煮20分钟,再将山楂取出沥干,汤里放入冰糖熬制,直到汤水浓稠。最后放入一些桂花,酸梅原汁就这样完成了。”刘香梅说,以前她还放过陈皮,结果味道不好,现在只放山楂、乌梅和冰糖。而乌梅和山楂都可以在药房买到,将酸梅汤原汁加水冲调,再加几粒冰杨梅,口感更佳。
  中秋将至,最近她又开始忙活起来。比起店里买的成品月饼,她更喜欢自己纯手工制作。用她的话讲,自制月饼可根据个人喜好确定食材,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更健康。她介绍了几种月饼的做法,如肉月饼,准备好面粉和猪油,先把油面弄好,四两是油面,六两是水油面,分别和成面团。有两块面油皮,分别擀平,再一叠三卷起来,再擀平,一叠三卷起来,然后切开一块块,擀成饺子皮形状,成为油酥皮,中间可包入豆沙、萝卜丝、肉馅等。之后将月饼放进电饼铛烘烤。而冰皮月饼的外皮制作复杂,要将一定比例的澄粉、糯米粉和炼乳放入水里烧,一边搅拌成糊。冷却之后,再揉粉,放入月饼模具中,压成皮,馅料可放入红豆沙、绿豆沙,或者水果。包好后放入冰箱冷藏后食用。
  ◇ 肉类蔬菜酱菜篇
  大雪节气的到来,虽然预示着气温急剧下降,但在民间却流传有观赏封河、腌制“咸货”等传统习俗。苏州人“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每年大雪前夕,刘香梅手把手地向居民传授腌肉的诀窍。一只菜缸,一盆粗盐,两只石鼓墩,在她娴熟的手中,一块块新鲜的五花肉完成了初步腌制,压入菜缸之中。
  她说,要腌好一缸肉,在于一挑、二炒、三搓。一挑是指肉要挑肥瘦相宜的五花肉,最好是肥多瘦少;二炒是将盐和花椒炒制一下,这样做的原因是将花椒的香味炒进盐中,而盐的比例是一斤肉四两盐;三搓则是指,新鲜的猪肉不要洗,真接用炒好的盐搓,直至猪皮出水。这一步非常关键,关系着最终是否能够腌制成功。
  除了腌肉,她的拿手菜還有红烧肉、焖肉、酱汁肉、白切肉、酱鸭等。比如酱鸭,她是这么烧的:将整鸭洗干净,用盐花腌制一下,再放入砂锅熬熟,再起个油锅,将鸭放入煎透,放入桂皮、八角、香叶、酱油、冰糖、红曲粉,煮的过程中,舀几勺鸭汤,直到入味,汤汁变干。
  前些时日大暑时节,社区喊大家一起来“吃苦”。苦瓜、百合等这些苦味食物属于寒凉性质,特别适合在夏季食用。刘香梅的拿手“苦”菜,有凉拌苦瓜、苦瓜炒蛋、苦瓜塞肉、蜜枣酿苦瓜、百合汤等。端上桌后,大家一同分享,实实在在吃了一回“苦”。“凉凉的、脆脆的、甜甜的,根本吃不出苦瓜的味道。”居民们纷纷说。
  她的酱萝卜更是一直受追捧。据介绍,她先将洗净的白萝卜皮用盐腌制两小时,拧去水份,用红醋、沙糖熬成的汤汁浸泡两天便大功告成。这道菜的最大特点是鲜、甜、脆、嫩、酸。
  ◇ 面食糕团篇
  自古以来,立春时节苏州人包春卷、咬春饼的习俗最为兴盛。一张薄如蝉翼的面皮,包上一份鲜香的荠菜肉馅,用油一煎,一口下去,满嘴的春意。竹辉社区开展“立春之咬春”活动,社区青少年在刘香梅的指点下,学会了剪“春”字、包“春卷”,并慰问了辖区孤老。只见刘香梅先取一份肉馅放在春卷皮的三分之一处,卷一下,两边折起,压紧后再卷起,一只形如枕头的春卷就成型了。最后入热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捞出沥油即可。孩子们边学边做,个个很认真的样子。
  今年,刘香梅用浆麦草汁、糯米粉、赤豆沙等原料,为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制作了青团。“制作青团的材料不多,只有三样:一是青汁、二是糯米粉、三是豆沙,其中调色的青汁最为关键。”据她介绍,要想做出最正宗的苏州风味青团,就必须用野生浆麦草榨出的青汁调色,也只有这样蒸出来的青团不但闻着有草木的清香,吃进嘴里会丝丝甘甜。她小时候,竹辉新村附近有很多农田,每年这个季节,大人们就让小孩去割野生的浆麦草用来榨汁做青团。现在农田少了,野生的浆麦草也越发少见了。为了准备这次调色用的青汁,她特意请乡下的亲戚帮忙,从田间割来了野生的浆麦草。果不其然,当最终蒸熟的青团出笼时,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大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咬上一口,好像不咬这一口春天就不会来了。
  苏州人过日子离不开一碗面。夏天吃一碗风扇凉面最时宜。“刘阿婆,你这荞麦面怎么做的呀?”邻居纷纷向她讨教做法。其实,荞麦面,也是一种风扇凉面。将胡萝卜、黄瓜、绿豆芽洗净,切丝,放水里稍许煮一下,沥干。荞麦面煮熟,需要一段时间,隔夜天需要先晾好两大杯凉白开,荞麦面煮好捞出,放自来水上冲洗干净,再用冷开水冲,沥干,用葱油拌一下,如此面就不会黏在一块。之后调制一份卤,将耗油、酱油、糖、醋、麻油等放入少许水中烧开即可,或者直接淋一勺虲籽酱油,再配上一些脆爽的黄瓜丝、胡萝卜丝和绿豆芽,即便没有什么浇头也是夏季一道令人食欲大开的美食。
  说到这虾籽酱油,也是她自己制作的。每年六七月份,河虾上市季,她买好一些虾,将一只只虾洗干净,分出虾籽、虾脑和虾仁。今年她在菜市场预订了虾籽,方便了不少。虾籽酱油的做法,将虾籽、酱油和冰糖放锅里小火熬制,不用放盐,一般一斤虾籽配比四斤酱油,熬制25分钟左右,往里面喷一点高粱酒,冷却之后,灌入酱油瓶中,最上面封一层麻油,如此可以保存得久一些。做好的虾籽酱油不用放冰箱,常温阴凉处保存即可。虾籽酱油可以作为蘸料,用来拌面拌菜,口感极鲜。“好的食物需要自己用心去感受,去一遍遍尝试。”刘香梅坦言。
其他文献
物质的进步有时使人作茧自缚。  而简单,是一种可以拯救我们的生活哲学。  梭罗说过:"大多数豪华的生活以及许多所谓的舒适的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对于豪华和舒适,有识之士更愿过比穷人还要简单和粗陋的生活。"  简单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撥开物质世界的层层裹缚,多做减法,多探索内心,平息外部无休无止的喧嚣,回归内在自我,遵循内心,尽量让自己过得悠闲、舒适,活得通透明白,只
期刊
活的法则,无非就是简单的快乐。看历史、文学,要看两个人,一个是屈原,一个是陶渊明。这两人,确实是触动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完美人格的向往,都好像是寄托在这两人身上。  有时,我们拥有越多,就越没时间做自己,在物质的重压和驱使下,几乎忘了关照自己的内心。而那种“简朴”的快乐其实离开我们太久了。  《论语·述而第七》中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着简单的饭
期刊
烈日炎炎里,各色冷饮轮番登场,而对于苏州人来说,在“秋老虎”的日子喝一碗苏式绿豆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老苏州们说,现在的吃货可幸福多了,绿豆汤料丰富,味道足。不像从前,大家把绿豆装在饭盒里,在厂里的食堂蒸烂,冲点“冰冻水”就是一杯防暑饮品了。  而如今流行在苏州大街小巷的苏式绿豆汤里,绿豆甚至成了“篇幅”不多的主角。一杯杯绿豆汤,何止料多,简直好看到真正“弹眼落睛”。  苏式绿豆汤,  吃的就是一
期刊
雪菜肉丝、雪菜炒年糕、萝卜干炒毛豆、咸菜烧小鲫鱼……想想直流口水。如今,自己动手腌菜的人少之又少,大家图方便,就去菜场买一些来尝鲜。不过,也有老人依旧习惯在家自己腌几缸,将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延续着。  吴门桥街道福星社区有一位无人不晓的“咸菜奶奶”,她一年四季都腌咸菜,且热心送给左邻右舍们吃,大家都夸奶奶腌的菜地道,吃了还想吃。  忆苦思甜 感恩于心  很多人说,一碗面透出了苏州人精致的生活态度。
期刊
“大家好啊,我今朝又来哉。”住在南环新村的曹阿兔是吴门桥街道新时代实践所健身馆的常客了。曹师傅平常喜欢打乒乓,每周要来这里运动好几次。每次来还能认识老伙伴,他感觉挺好。  今年,吴门桥街道将锦南巷66号的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和街道志愿者服务团队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所对辖区居民来说,简直是超赞的福利,约4300平方的空间内,囊括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
期刊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在农耕文化的基因里,田园就是诗和远方,我们打造的诗酒田园就是中国文人的终极梦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它是当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社区。”义金烧诗酒田园项目的运营者王俊清接受采访时说。  古桥流水,丝竹于耳,戏台听曲,工坊劳作。一席茶,一壶酒,熏香迟暮,花馔青灯。  这样的生活在义金烧诗酒田园的院中可寻得。“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很多人心中追寻的
期刊
“今日气温高,出门需戴帽撑伞注意防暑。”一大早,家住南环新村16幢的老党员张德荣在楼道内的小黑板上写下了当日的天气信息,友情提醒邻居们出行的注意点。这仅仅是吴门桥街道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城市更文明,生活更美好,是每一个苏州人的心愿和追求。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吴门桥街道广泛动员、细致部署、全力攻坚,确保每个人都深刻理解“为什么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通过创立“333”
期刊
身处闹市的人们,总是会向往宁静洒脱的生活。很多人通过寄托于闲逸潇洒的林泉野径来达到心灵休憩的彼岸。在探寻与自然相处方式的过程中,充满原汁原味自然气息的民宿便成了很好的落脚处。  在苏州一处隐世小村——树山村,有一处空间,它面朝一大片翠冠梨的梨园,背靠鸡笼山,还带有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小院。清晨可见山头雾蔼萦绕,夜间有蛙虫鸣叫伴眠。它,就是“这里·树山”民宿。  这里,独享一方宁静   沿着树山村的道路
期刊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的衣物、包袋都是手工制作的,一把剪刀、一台脚踩式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里藏着很多人的童年时光。如今,布艺更像是一种消失已久的老行当,鲜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东桥中学的校园里,有一个名为“爱布释手”的布艺社团,学生们在社团里通过穿针引线来缝纫自己的青春梦。这个社团的指导老师是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她曾两次受邀参与苏州美术馆的手工公益课程活动,担任手工布艺老师。她的手工
期刊
在崭新的楼房醒来,遥望熟悉的虎丘塔。吃过早饭,步行去附近的农贸市场逛一逛。回家做上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午饭,一家三代其乐融融享受美食。饭后的下午去山塘街走走,和老朋友聊聊从前的事。这样悠然的生活,正是家住虎丘街道的老苏州们的日常。  虎丘山边与山塘河畔,不只有千年的风雅,也有着最真实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而在金秋即将来临的日子里,这里的居民正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小康纪事。  从山塘旧房的“倒西太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