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衔主演”的滥用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17十大语文差错,其中一个是“领衔主演”的滥用。当下荧屏和银幕,演员表中多有“领衔主演”的用法,而且往往出现多人并列。《咬文嚼字》指出,这违反了“领衔”一词的本义。所谓“领衔”,是指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中,排名在第一位的人,也指在艺术表演者的名单中,排名在第一位的演员。不管用于什么场合,“领衔”只能是一个人,不能是一群人。
  我以为,影视剧在演职员表中如此标注“领衔主演”,固然是一种语文差错,究其成因恐怕不是语文水平不高,而是一种虚夸虚假虚妄虚荣的思想作风在作怪。
  一个剧目的演出,是由多个演员合作完成的,内中有主角也有配角,有唱头牌的也有跑龙套的,各有各的作用,缺一不可。演员队伍的组成,如同一切社会组织一样,成宝塔状,下面大上面小。也就是说,一般演员多,主演少,领衔主演更是凤毛麟角。然而,时下不少影视剧的演员表,则是“倒过来”,黑压压的一片多为主演。
  主演,指主要演员,过去一部剧目一般是两人,一为男主角,一为女主角,如今大概已不能满足更多演员想拥有“主演”的名,于是就突破了“主”的含义,让戴上“主演”帽子的人越来越多。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主演”多了,也就难于体现众星捧月式的“主”的高贵了,这一称呼随之又为一些大牌演员所不屑,要求更上一层楼来突显自己,挂“领衔主演”的人遂多了起来。然而,这还摆不平,你能“领衔”,我为什么不能“领衔”,于是也就顾不得“领衔”是指排名第一的人,只能是一个人,而是任意违反其本义,使其多人并列,变成了一群人。就是这样,“主演”“领衔主演”的帽子还不够用,同时还用了什么“联合主演”“联袂主演”“特邀主演”等名头,加以摆平。
  前些时间有一部电视剧,主演8人,联合主演33人,领衔主演12人,而一般演员为27人。80人的演出阵容,主演53人,竟占66%,这是完全颠倒了主次的设置。近期放映的一部电视剧,标为“联袂主演”的演员,也有 20多人。就一部电视剧说,红花需要绿叶配,各有各的作用,主演是在剧中起主要作用的演员,要充分予以重视,但却不能多是“主演”和“领衔主演”,否则就会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乱成一锅粥,致使剧作根本无法进行。
  不论演员原有的地位名声如何,在一部影剧中的定位应以其所扮演的角色,标之为“演员”“主演”或“领衔主演”,而在人物结构上,“主演”总是少的,“领衔主演”更只能是一人,演员表上标出那么多“主演”与“领衔主演”,所以造成这一名不副实的情况,就是基于虚荣虚名的需要。
  因此,“领衔主演”这一词语的乱用,并不像《咬文嚼字》所指出的,是由于语文知识的欠缺,如当事人递交法院起诉离婚的“起诉状”误成了“起诉书”,就多由于缺少法律知識所致。因为一般人不了解“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了向人民法院起诉而递交的法律文书,而“起诉书”则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的法律文书,又称“公诉书”。“起诉状”和“起诉书”的发起人有别,属两种不同的法律文书。“领衔主演”意思则是很容易为人们所了解,之所以会乱用,更多是有意为之,以满足一些演艺人员的虚荣欲,同时也为影视剧的阵容虚张声势,忽悠观众。
  “领衔主演”的乱用滥用,是社会虚夸虚荣作风的一种反映,克服它固然要提高语文水平,关键则是要端正思想作风。

其他文献
一老朋友发达了,邀我到他家做客。一进门,大客厅墙上一幅书法作品赫然入目———“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知我喜欢书画,他要我给个评价。我淡淡说“好字好字”,就岔开了话题。字是好字,那其他呢?不好说,但心中已然存疑———从古到今是不是有完人姑且不论,即使有,俺们凡人怎样“法”,“法”得了吗?不过,气倒是必须要养的。然而,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该养什么气呢?正气、志气、浩然之气,固然要养,但最该养的是
期刊
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这是基础教育至为重要的三个关键词。为什么要在童年发展想象力?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开始有接受信息并辨识简单信息的初始能力,好奇心推动他对世界的了解,他没有羁绊,没有束缚,更没有名利心;敢想,也就比较容易达到“会想”,进而形成正常的思维习惯。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像则无限,它包含一切,推动着进步,为人类进化的源泉。”(《论科学》,《爱因斯坦
期刊
期刊
不必迁就。  有一类人,不论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都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只有他,没有别人,他一定是主角,不论在什么场合之中,若发现主角地位有摇动,就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补救,其中颇多卑劣的手法者。  这类人心目之中,绝没有“互相迁就”这回事,有的,只是你要迁就他,他不必迁就人。  遇到这种人,除非愿意不断地、永远地去迁就他,不然,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迁就。  而且,早一些不迁就,比迟一些不迁就好,因为你就
期刊
朝金缨在《格言联璧》中有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副对联无疑是具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意义,属于一种反省式的处世哲学。  按中规中矩传统的思想来说,我们就应当是这个样子,每天静靜地坐下来,反思自己的过错,而别人的过错或不对,我们不必去议论。议论了,第一也没用,第二还显得自己是小人。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很多很多的人也都是这么做的,听老祖宗的话是没错的,这无可厚非,但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期刊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士殷浩与权臣桓温齐名,桓温常有竞争之心,每每要与殷浩一比高下。殷浩对此回应道:“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某种意义上,“宁作我”,就是要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找到方位,在波涛汹涌的浪潮中岿然不动。但在现实生活中,抵达“宁作我”的境界,殊为不易。在我们身边,有的人会产生“卿不如我”的傲气,有的人则会发出“我不如卿”的喟叹。在人与人的对比中,无论是略逊一筹,还是甘拜下风,难免打
期刊
“不贪”是梁漱溟对梁家子孙的要求,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做起来很难。他对孙子梁钦东说:“不食是根本,一切贪皆从身体来,有心、有自觉,即有主宰,为身体之主,自然不贪。”  梁漱溟这么教育孙子,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吃饭,每餐只吃七八分饱,再好吃的菜也不贪吃;喝茶,每次只放三四片茶叶,再好的茶叶也不多放。1948年前后,有一个朋友曾送给他一幅“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画,梁漱溟题了字后就赠给了重庆的北碚图书馆
期刊
国人自古有安土重迁的情怀,将搬家看得极为隆重,轻易不挪窝儿。迫不得已时,念旧的人就要带上几件寄情之物,留个念想。  但念想留多了,便不得了。比如,前不久单位搬家。照理说有一个新的环境,应该快慰才是。孟母三迁、千金买邻,不都是图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好环境嘛。但我怎么丝毫体会不到搬家的惬意呢?单说林林总总摆放在面前的五六个大纸箱子的个人物品,便叫人不由得不泄气,实在弄不明白一个工作场所为何让
期刊
95岁的老母亲吞咽功能发生障碍,食欲减退,只得靠流质半流质维持生命。一个星期后,食道堵塞,并伴有痉挛,旋即送医院抢救。院方提出的抢救方案是除了插鼻胃管外,还得切割喉管。我征询98岁老父亲的意见,他明确表示:“别了,让她平静地走吧!”在母亲生命的最后阶段,医院实施了一般性的常规措施,没有进行创伤性抢救。两天后,她如“油尽灯灭”般走了,毫无痛苦,很是安详。  母亲这般死去,令我想起了现代医学意义上的“
期刊
傍晚的街头,一个烤地瓜的推车停在一盏路灯下。有趣的是,我看到烤地瓜的炉子外边,扎着几圈粗草绳,里面插了几块硬板纸,不仅有烤地瓜的价钱,还写了几首打油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老汉今年五十八,苏州街头烤地瓜,背井离乡讨生活,只因自己没文化。  卖烤地瓜的是一位老年男子,头发花白,穿着一件旧的羊毛开衫。说是山东人,儿子早在苏州安了家,去年,又添了二胎,自己和老伴过来帮着带孙子。老伴负责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