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深授渔,寻石激浪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w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有效课堂教学便成为我们评品一节课成功的首要条件,但是综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它仍然没有走出“从课堂到课堂”、“从作文到作文”的思维定式,因而导致学生的生活体验严重匮乏,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严重脱节。此外,大部分教师在作文课上只是布置一个题目,讲一下要领,就让学生写,也让学生苦不堪言。对于学生而言,作文无疑是一件苦差事,每次节假日做家庭作业,他们总把作文放到最后。总之,不少的学生皱眉——“作文难,作文难,见到作文心就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冲出误区,摒除流弊,构建作文高效课堂,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实话实说呢?
  
  一、阅读——有效性习作教学的内驱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博观以约取”才能“厚积而薄发”。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好习惯,学生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这样读写结合,可使学生逐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一定会不断提高。
  在教学范文时,教师应做好写作安排,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例如学了《九寨沟》可指导学生写写自己去动物园的见闻;学了《落花生》可指导学生仿写“借物喻人之作”……小学生习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指导学生品读范文精华的同时,引导学生或仿其开头,或仿其结尾,或仿其结构,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精彩片段,学生往往能写出出人意料的佳作。
  改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体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让学生懂得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在教学完《九色鹿》后,我让学生把它改成了剧本,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剧本表演,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课文,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表现能力,真是一举两得。“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会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掌握作文的技巧。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能领悟到写作的窍门,拨动情感思维的琴弦,奏出习作的美妙乐章。
  
  二、体验——有效性习作教学的助推器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寻找生活场面,选取精彩镜头,勤记观察日记,积累作文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春天,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寻找春的足迹;夏天,和同学们一起感受蝉鸣蛙叫;秋天,引领学生体验丰收的喜悦;入冬,带领学生欣赏青松的不屈,梅花的高洁等。其次,可以开辟第二课堂,例如撰写班干竞选演讲稿,给自己的小制作写解说词,编辑班级手抄报,组织小记者活动,给实习教师写欢迎词,给“六一”、元旦联欢会写串词等,实践证明,每次活动的开展都使学生既能练习相应的作文技巧,又能实践语文能力。体验是儿童的乐园,是智慧的发端,是创造的苗圃。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从课上走到课下,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让学生赢得更多的练笔契机,收获更多的成就感。
  
  三、网络——有效性习作教学的步云梯
  网络就像海洋一样是一个有着无限多资源的世界,从文本到影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静态到动态……它正以强大的辐射力感染、吸引着众多学生,面向生活,走向世界。我专为学生在网上申请了一个资料库,并请学生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引导他们在“班级直通车”上开辟“小荷尖尖”、“七彩读书阁”、“佳作赏析”三大专栏,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拷贝”到“七彩读书阁”中;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录入“小荷尖尖”,网络这一交互平台的出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激起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了学校文学社中来。学生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互相批阅、争相讨论同学的习作优缺点,实现阅读、阅读评价及对评价的再反馈,这样,他们无论是心理素质上还是鉴赏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评改——有效性习作教学的反光镜
  古人云:“文不厌改”,“三分文章七分改”,这说明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互动式作文评改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方相互作用,从而建立生生、师生双向创新提高,双向评价鼓励措施,初步形成教学相长的作文评价新机制。具体方法有:(1)生生自评。学生独立写完后,教师首先要指导并让学生掌握自我修改的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修改文章。(2)生生互评。学生互评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亮点,为我所用;也可以找寻各自的失误,共同改进。(3)教师点评。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要宏观把握,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互评中有特色的作文和评语在班上交流,扩大互评的正面效应,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可以选择整篇的优秀作文,亦可选取优美的文段,也可推出佳词丽句,出彩的开头、结尾,有个性的标题等,不拘一格,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从中得到收获。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王冕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习他的美好品质和刻苦精神。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少年王冕》,学习了第一、二大段,知道
学生年龄小,其天性在于活泼好动,对外界充满好奇,想探索发生在身边的“为什么”,一举一动充满童真和童趣。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师对知识点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很少有教师会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出发,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这种应试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童真和童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学习无用论”的极端思想。以现在的学生作文为例,从中丝毫看不出他们应有的童
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精美的插图,具体形象,直观性强;同时又具有趣味性和启迪性,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运用插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为正确、深刻地理解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常规的教法,无非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学习说明方法,了解金字塔的有关知识。仅此教学,学生收获的仅仅是一些说明方法,但学生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字,走进文章的灵魂,走进金字塔,走进埃及,走进古文明。有了这样的困惑,我反复地研读教材时,“傲对碧空”一词跳入了我的眼帘,我想,如果我就是埃及的金字塔,我凭什么傲对碧空呢?于是,我决定抓住这个文眼,以拟人的方法来教学全文。  
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已近四十个春秋,我却一直在追求一个梦想——与生共读。  这个梦想的种子早在年少时就深埋于我的心間。记得那个年代是无书可读的,家里的几本线装书都在“文化大革命”中付之一炬。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唐显礼先生,是他在冬日里朗读的那篇《欧阳海之歌》温暖了我幼小的心灵,让书的魔力撩拨得我不能自已。  说来不怕笑话,我还有过“窃书”的经历。大约是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去看望在外地工作的父
提起小学语文课本,总会勾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当课文中或慷慨激昂,或行云流水的文字,渐渐远去随岁月模糊时,那一幅幅个性鲜明的插图却依然能够清晰浮现在脑海之中:白求恩在硝烟中为受伤的战士做手术;鲁迅书桌上那个花骨朵般的“早”字;蜿蜒起伏、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还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男女老少……插图之所以会在我们的记忆中那般深刻,是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容易被课本中直观形象的插图
观察我们的课堂,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自以为是的目标解读,脱离生活的豪言壮语,肤浅游离的文本阅读……在这样的课堂上,更多的是教者光彩照人,学生暗淡无光,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究其原因,少了两个字:尊重。只有尊重文本的内在联系,才能使教学环节更加简化;只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加简明;只有尊重生活的真实面目,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简约,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一、尊重文本的内在联系  《
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适量的水分。每一个孩子都好比一粒饱满的、有生命力的种子,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其内在智慧的种子才会萌发。最近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老师执教的《猴子种果树》一课,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在课堂上高超的启迪学生智慧的策略。  一、读中诱思——学生思维的种子渐渐萌发  课始,薛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中有一些生词,我们先来认一认,接着出示大屏幕:  梨树、杏树
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笔者结合教材,精心选择适合的儿歌,让孩子们在严格而又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接受教育,畅享童年。  一、选择适合培养孩子兴趣的——黄口兴会更无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低年级孩子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笔者担任的是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总感到识字教学的“集中”“随文”度有点难以处理。在平时的生字词教学中,经常会面对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生字教学集中识字比较好操作,但会流于枯燥;随文识字吧,字词与文本融会贯通,课境感强,但对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高,难操控。  最近听一位本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