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精神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當《少年中国说》的声声呐喊在耳边激荡,当《义勇军进行曲》的阵阵号角在心中吹响,当《沁园春·长沙》的踽踽青年在洲头宣誓……你可曾想过,是青年精神支持着我们走到今日。这种心灵的震撼与涤荡,来自这不息不灭、历久弥新的精神—青年精神。
  青年精神在于担当。
  万山红遍,橘子洲头,国难临头。多少青年以己之身躯铺在长征的道路上,因为他们知道,没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漫漫征程终没有尽头。于是,他们站了出来,做了革命的担当者。十几岁的少年扛枪架车甚至徒步走向战场,不畏那弥漫的硝烟,只为那湛蓝的天空,宁可被鲜血浸染。
  倘若失去担当之精神,今我少年就将终日推卸责任,不敢承担,畏惧挑战,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手足无措,内心飘摇。我们赞颂那曾经敢于为民族之气节而担当的青年们,是他们让我们有了责任的意识,从而能够安稳地立足于当下,而不逃避。
  青年精神在于进取。
  创新与进取是当下时代的号召。可你应知道,早在百年之前,鲁迅先生就用《狂人日记》向文言文挑战,宣告白话文的到来;远在文艺复兴,正值青年的达·芬奇就以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向被教会统治的时代显示人文主义的关怀与意义;但丁的《神曲》也借着自己的梦境走向人间地狱天堂,痛斥着封建与思想束缚的禁锢……这不屈而尖锐的外壳下写着大大的两个字—进取。
  倘若失去进取之精神,青年们便会思想生锈,灵魂腐朽,躯壳中散发着陈旧的迂腐之气。他们不懂得创新,不懂得突破,只会沉浸在前人开垦过的水渠中,不曾有过疑问和进步;只会不加辨别地沉沦在众多的思想之中,亦步亦趋,如同“一潭绝望的死水”“微风卷不起半点涟漪”,甚至甘心别人扔下“废铜烂铁”,而自己只会默默接受,不会思想。
  我们庆幸曾经有一批有思想而有作为的思考人士,在书籍中的知识和自己的观点中畅游,让它们相互切磋,以迸溅出智慧的火花,绽开锐意的花朵。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承担起“国家栋梁”的称号,之所以能够不断汲取新知识而未尝废离,正是因为有担当与创新的青年精神作为根基,引领着我们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青年精神是我们的守夜人,“守最后一盏灯,只为撑一幢倾斜的巨影”;守浩瀚的星辰,只为我们的绚烂。
其他文献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此次制定分类细化是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科学界定养老产业统计范围,准确反映养老产业发展状况。  养老产业统计分类明确将养老产业细分为12大类51中类79小类,养老产业范围分为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老年健康促进与社会参与、老年社会保障、养老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养老金融服务、养老科技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历史课程内容的要求而制定的。高中学业质量标准依据不同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划分为四级水平,每一级水平皆包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在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愈加清晰地感受到:创设情境
如果说自汉至清儒家思想是在朝学派,那么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则称得上是最大的在野学派。在先秦诸子中,对《老子》的解读是最为多元化的,也是误解最多的。如有学者认为,“孔子学说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1]作出如此论断,是因为其认为老子“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2]这实际上是把老子的思想定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如何基于“教学立意”重构教学内容,立足史料构建历史解释,将历史素养渗透给学生更是教学重心所在。本文试图以“三重门下的思索”为教学主线,对《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一课进行教学探索。  
历史学科说到底是人的历史,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好一节历史课,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一直是历史学科研究者及一线教师长期推崇的方式,因而近些年来有关人物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就研究成果看,却较少见以“历史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章,本文拟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历史群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围绕“历史群体”特征,确定教学目标  笔者将该课的教学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论体系中,有教学内容而无教学情景。教学情景,即教学主体的情绪状态和物理环境;教学内容,则是教学时的任务和要求,它居高临下地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隐含着“真理”属性。教学情景,指向人的素养成长;教学内容指向现成的知识任务。因此,教学情景是新课程教学论的基础性概念。  一、教学情景的历史与哲学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教学情景。孔子教学就很重视学生的情感状态,他说,“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维稳戍边”,护边员队伍建设很关键。胡斯曼、托合塔尔汗、马军武、张正美把一生奉献给了边疆。在阿勒泰,这样的护边员还有很多很多。正是有了这些无私奉献和常年驻守的人,才筑牢了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铜墙铁壁。家就是哨所  青河县查干郭勒乡萨尔布拉克村,被称为“中蒙边境第一村”,这里地处边境一线,自然条件恶劣。65岁的胡斯曼·努斯普江带着儿子、孙子,50余年坚守边境,谱写出一段一家三代人的戍边情,被
史丹佛大学教育与历史讲座教授玛格丽特·杰克斯说过:“没有问号的历史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1]中学历史教育中的“问号”通常是老师设计好的让学生来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改变这种常规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提问老师,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笔者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实习时尝试了这一想法,特撰写此文与各位专家同行分享并讨教。  一、生问师:让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走向可视化  我们时常在历史课堂遇到这样的情形:上课时学生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疫情中的这个清明节,悲伤更甚。  4月4日,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作为最早对全国性哀悼提出建议的专家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冊工作委员会常委王建平深知此举的意义,“从国家
现行高考,选修部分一般是选材于课外内容,特别是全国卷中基本不涉及教材知识。这对选修教学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如何进行选修教学?笔者进行了一些教改尝试,形成了一些粗浅认识。选修教学抓方法、重拓展、勤思维,方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现以《明治维新》一课为例,谈谈选修教学如何重组教材,培养学生从史事记忆到历史认识的历史解释素养。  一、教学理念:从“知识立意”转向“意义关联”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历史解